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异丙酚联合应用阿托品、芬太尼在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作用。方法ASAI-Ⅱ级人工流产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B组30例为对照组。A组静注阿托品0.5mg、芬太尼lug/kg及异丙酚2mg/kg。B组单独静注异丙酚2mg/kg。异丙酚以2mg/s速度缓慢注入。观察两组患者诱导及苏醒时间、异丙酚用药量及呼吸抑制情况,记录患者的SBP、DBP、HR麻醉前后变化情况。结果麻醉诱导时间A组少于B组(P〈0.01),苏醒时间A组少于B组(P〈0.05)。异丙酚用量A组少于B组(P〈0.01)。呼吸抑制发生率A组26.7%,B组23.3%,A、B两组的发生率接近,无显著性差异。循环系统SBP、DBP两组均下降,下降幅度两组间元显著差异,而HR波动情况A组少于B组(P〈0.01)。结论异丙酚联合应用阿托品、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可防治术中心动过缓及增加富颈松弛,可加强镇痛,减少异丙酚用量。苏醒迅速完全,是较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异丙酚联合芬太尼、阿托品在人工流产手术中的麻醉疗效。方法ASAI-Ⅱ级人工流产受术者1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单纯使用异丙酚2.5mg/kg静注,B组用异丙酚2mg/kg静注、芬太尼10μg/kg,阿托品0.3mg/5ml静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异丙酚用量、诱导前及诱导后2minBP、HR、SPO2的变化和两组病人的麻醉效果。结果A组异丙酚平均用量164mg,B组异丙酚平均用量102mg,苏醒时间B组少于A组(P〈0.05),异丙酚用量B组少于A组(P〈0.01),两组诱导后2min均有BP下降,SP02降低,但A组中HR下降,B组中的HR稍增快,B组麻醉效果优于A组(P〈0.05)。结论异丙酚联合芬太尼、阿托品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可加强镇痛、提高麻醉效果,减少异丙酚用量,同时使用麻醉苏醒更加迅速,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麻醉配伍方法,可达到无痛人工流产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探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无痛人工流产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效果。②方法选择需行人工流产的早孕患者150例,随机分为3组。A组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B组为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C组为异丙酚组。A组瑞芬太尼以TCI泵设定血泉靶浓度1ng/mL给药并维持;B组芬太尼予1μg/mL单次静注,两组随后静注异丙酚0.5mg/kg;C组:异丙酚予2mg/kg持续静注60秒。观察并记录各组诱导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异丙酚总用量、术申监护数值(包括SBP,DBP,HR,SPO2,BIS)以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和VAS评分。③结果A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最短,与B、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异丙酚用量仅(60.2±18.4)mg,3组中用量最少,与B、C组比较同样有显著性差异(P〈0.01)。手术中各组监测值均有一定的下降,与诱导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其中以C组下降幅度最大。BIS值,A组为65.4±12.5较B、C组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处于麻醉较践的状态中。VAS评分,A和B分别为9.9±0.2、9.5±1.3,较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结论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术中循环稳定,苏醒迅速,镇痛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异丙酚及异丙酚复合氯胺酮、芬太尼、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术中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120例早孕者,均无麻醉前用药,随机分为4组,其中单用异丙酚组为A组,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组(0.3mg/kg)为B组,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组(1.5μg/kg)为C组,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0.5μg/kg)为D组。记录麻醉前后SPO2、HR、R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4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4组病人麻醉前后的SpO2、HR、R无显著性差异,苏醒时间A、C、D组较短,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异丙酚用量B、C、D组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B组明显高于A、C、D组(P〈0.05),患者麻醉药效以D组最高,与A、B、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比单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复合氯胺酮更有优点,麻醉效果确切、唤醒时间短、清醒程度高、呼吸抑制发生率低。该药物配伍方案用于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是一种较为合理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观察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在人工流产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ASAI-Ⅱ级拟行人工流产手术早孕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异丙酚组(P组)和氯胺酮组(K组),每组50例,P组:单纯缓慢静脉推注异丙酚2.5mg/kg;K组:静脉缓慢推注氯胺酮0.15mg/kg,缓慢静脉推注异丙酚1.5mg/kg。结果各组手术方式、患者年龄、体重、妊娠时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P组麻醉后2min与麻醉前MAP、HR、SPO2相比均下降(P〈0.05)。K组苏醒时间稍长,但离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中流泪K组明显少于P组(P〈0.05),而术中知晓、术中疼痛、术后腹痛、恶心、呕吐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异丙酚加用小剂量氯胺酮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采用异丙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芬太尼与异丙酚配伍在人工流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ASA Ⅰ~Ⅱ级行人工流产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A组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B组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舒芬太尼0.2μg/kg,C组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芬太尼1μg/kg。观察三组患者诱导、苏醒时间、异丙酚用量,以及对术后宫缩痛的影响。结果:B、C组诱导时间均快于A组(P〈0.05),苏醒时间B、C组与A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异丙酚用量B、C组均少于A组(P〈0.05)。结论:异丙酚与舒芬太尼配伍用于人工流产术,不仅可减少异丙酚的用量及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有效抑制术后的宫缩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自愿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健康早孕妇女60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0例。A组:静注异丙酚2mg/kg,术中必要时追加异丙酚0.2~0.3mg/kg;B组:静注利多卡因1~1.5mg/kg及异丙酚2mg/kg。分别记录术前、术中SBP、HR、RR、SpO2,并观察两组麻醉效果(按优、良、差三级进行效果评定)、用药量、术毕苏醒时间、苏醒后定向力等。结果两组比较术前SBP、HR、RR、SpO2没有显著差异(P〉0.05),术中SBP、HR、RR、SpO2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患者异丙酚用量较多,呼吸抑制发生率为50%;B组患者异丙酚用量较少,呼吸抑制发生率为22%,术中血液动力学较稳定;苏醒时间A组长于B组(P〈0.05)。麻醉效果:两组均能为人工流产术提供有效的麻醉,但B组明显优于A组。结论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和单用异丙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麻醉,都能为人工流产术提供一个满意的麻醉效果和操作条件,而两者相比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具有用药量少,术中副作用发生率低,术后苏醒快等优点,是安全、有效的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左明霞 《中原医刊》2007,34(4):71-72
目的 探讨小儿断指再植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选小儿断指再植手术20例,入室前肌肉注射阿托品0.01~0.015mg/kg,氯胺酮4~6mg/kg,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氯胺酮、异丙酚静脉全身麻醉;B组在氯胺酮镇静、镇痛的基础上行肌间沟臂丛阻滞,必要时追加异丙酚。结果 B组患儿断指再植手术异丙酚用量少,镇痛时间长,苏醒快,术中生命体征更稳定,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结论 浅全身麻醉复合臂丛阻滞是小儿断指再植手术中比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术的效果及其护理。方法将200例ASAⅠ~Ⅱ级人流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以2mg/(kg·min)的速率静脉注入异丙酚至病人睫毛反射和指令性反应消失,术中出现四肢活动则追加异丙酚1mg,kg;B组异丙酚诱导前静注瑞芬太尼0.5μg/kg。术前、术中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异丙酚首剂量、总剂量、意识消失、苏醒时间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与术前比较,MAP、HR和SPO2A组均下降(P〈0.05),B组下降明显(P〈0.01);B组异丙酚的首剂量、总剂量、意识消失时间明显低于A组(P〈0.01),但苏醒时间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无知晓、恶梦,病人感觉舒适安全、入睡快、苏醒快,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瑞芬太尼与异丙酚麻醉是一种很好的人工流产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门诊无痛胃镜麻醉的临床效果,以及可行性和安全性,并与丙泊酚静脉麻醉比较。方法选择90例胃镜检查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A组:0.5μg/kg雷米芬太尼加2mg/kg丙泊酚;B组:1μg/kg雷米芬太尼加1.5mg/kg丙泊酚;C组:单纯静注2.5mg/kg丙泊酚,必要时追加丙泊酚0.5~1mg/kg。结果3组间丙泊酚用药量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意识恢复,定向力恢复,安全离院时间A、B组明显短于C组。A、B组患者术中均无体动反应,而与C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3组患者术中MAP、HR均明显低于术前和术后(P〈0.01)。3组间呼吸均明显抑制,其中A、B组多于C组(P〈0.01),术者满意度A、B组好于C组(P〈0.05)。患者满意度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适量的雷米芬太尼(0.1μg/kg)用于门诊无痛胃镜的麻醉,不仅减少了丙泊酚静脉麻醉药的总用药量,且不影响清醒质量,与单纯丙泊酚静脉麻醉一样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低温丙泊酚与预注利多卡因对缓解全麻诱导时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120例ASAⅠ~Ⅱ级接受全身麻醉病人,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 control group ),利多卡因组( lidocaine group )和低温丙泊酚组(cold group),每组40例。全麻顺序诱导时,对照组和利多卡因组给予室温(20~23℃)丙泊酚,而低温组给予贮藏在冰箱内的4℃的丙泊酚。应用4分表评价并记录病人的疼痛程度及发生率,同时记录基础状态、给药后和插管前的血压、心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温组与利多卡因组病人注射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相应的百分比为32.5%,37.5%vs.70%);且低温组与利多卡因组病人疼痛的程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低温丙泊酚能有效降低全麻诱导时注射痛的程度与发生率,与预注40 mg的利多卡因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纯异丙酚与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应用于无痛胃镜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甲(单纯异丙酚组)、乙(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两组,每组40例。观察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记录注药至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术毕苏醒时间、体动次数、药物总量等情况。结果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应用于无痛胃镜优于单纯异丙酚组。结论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应用于无痛胃镜的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傅丽东 《河北医学》2003,9(3):212-214
目的:比较异丙酚自身复合诱导方法(在应用异丙酚麻醉诱导前给予30mg小剂量异丙酚)与咪唑安定、异丙酚复合诱导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90例18—55岁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M—P组(咪唑安定、异丙酚复合诱导组)、P-P组(异丙酚自身复合诱导组)和P组(异丙酚诱导组)。M—P组与P—P组在给予异丙酚诱导之前,分别给予咪唑安定3mg、异丙酚30mg,P组直接应用异丙酚诱导。记录异丙酚诱导剂量、患者诱导前和气管插管前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异丙酚诱导剂量:P组为2.21mg/kg,P—P组为1.86mg/kg,M-P组为1.78mg/kg。M—P组与P组相比气管插管前平均动脉压的降低、心率的降低都明显减小。P—P组与P组相比平均动脉压的降低、心率的降低无明显差异。P—P组与M—P组相比气管插管前平均动脉压的降低、心率的降低都明显增大。结论:异丙酚自身复合诱导方法与咪唑安定、异丙酚复合诱导方法两者均能减少麻醉诱导中异丙酚用量,但与咪唑安定、异丙酚复合诱导方法相比,异丙酚自身复合诱导方法对于维持麻醉诱导过程中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并无益处。  相似文献   

14.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发病机制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包 括感染性因素)的共同影响,多种病毒和细菌与NMOSD的发生和发展有关,NMOSD合并细菌性脑膜炎的案例也有 报道。不同感染源作用于NMOSD的方式不同,影响和结局也不尽相同,其致病机制包括旁路激活、分子模拟、系 统性感染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病毒和细菌感染与NMOSD关系密切,建议对NMOSD和精神状态改变的患者行 包括腰锥穿刺在内的完整的感染方面的检查。  相似文献   

15.
异丙酚或异丙酚与氯胺酮合用对心血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例ASA1~2级病人,分别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1(简称P组,n=15),和静脉注射氯胺酮1mg.kg^-1后再注射等同剂量的异丙酚(简称K+P,n=15),观察注药前、后1min,3min,5min,10min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发现,K+P组病人的血压下降较P组病人明显减轻。表明氯胺能较好地防治异丙酚所致的血压下降,又能加强其麻醉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混合利多卡因抑制丙泊酚注射痛的最佳浓度,并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收集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病人(ASAⅠ~Ⅱ级)809例,采用阶梯式递增、递减模式,滴定混合利多卡因的最佳浓度。病人静注舒芬太尼后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A组)静注1%丙泊酚;对照组(B组)预注利多卡因40 mg后,静注1%丙泊酚;试验组(C组)注射0.3%利多卡因及0.83%丙泊酚的混合液。注射期间对注射痛评分,同时观察记录注药前后血压、心率(HR)及氧饱和度(SpO2)、清醒时间及呼吸、循环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术后调查病人满意度。结果3组病人用药前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C组收缩压均高于A组(P < 0.01),用药后1 min、3 min 3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病人HR用药前无差别,用药后1 min均下降(P < 0.05~P < 0.01),用药后3 min A组HR仍低于用药前(P < 0.05),B组、C组HR均低于用药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用药后C组HR高于B组(P < 0.05);SpO2用药后均明显降低(P < 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用药后3 min SpO2较用药后1min明显升高(P < 0.01),且B组、C组明显高于A组(P < 0.01)。3组疼痛发生率比较:C组 < B组 < A组(P < 0.05),病人满意率比较:C组 > B组 > A组(P < 0.05)。3组病人低SpO2、低血压、低心率、恶心呕吐及体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混合0.3%利多卡因的丙泊酚可以安全、有效消除注射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丙泊酚混合液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全身麻醉患者20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50例.A组静脉注射丙泊酚氟比洛芬酯混合液(丙泊酚2 mg/kg+氟比洛芬酯1 mg/kg)诱导麻醉;B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后即刻静脉注射丙泊酚注射液(丙泊酚2 mg/kg+0.9%氯化钠溶液0.1 mL/kg)诱导麻醉;C组静脉注射丙泊酚利多卡因混合液(丙泊酚2 mg/kg+0.5%利多卡因0.1 mL/kg)诱导麻醉;D组静脉注射丙泊酚注射液(丙泊酚2 mg/kg+0.9%氯化钠溶液0.1 mL/kg)诱导麻醉.各组的药物注射速度均保持在0.5 mL/s,观察各组注射痛的发生率.结果 A、B、C组的无痛率显著高于D组(P值均<0.01),轻度和中重度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D组(P值均<0.01).B、C组的无痛率显著低于A组(P值分别<0.01、0.05),轻度疼痛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值分别<0.01、0.05).B组与C组间疼痛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能有效缓解丙泊酚注射痛,与丙泊酚混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丙泊酚TCI全凭静脉麻醉与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苏醒速度及PONV的影响。方法9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 ,ASAⅠ Ⅱ级 ,随机分成丙泊酚TCI组 (Ⅰ组 )和异氟醚静吸复合组 (Ⅱ组 ) ,均以丙泊酚 -芬太尼 -阿曲库铵诱导 ,插管后Ⅰ组以丙泊酚TCI维持麻醉至缝皮前 ,靶浓度为 3μg/mL ,Ⅱ组持续吸入 2 %异氟醚 (氧流量为2L/min)至缝皮前 ,关闭吸入麻醉后使用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器促进苏醒。术中按需追加芬太尼与阿曲库铵。两组病人分别记录 :术前 ,术中 1、5、10min及术后MAP和HR ;麻醉停止至拔管的时间以及清醒、定向力恢复的时间 ;麻醉用药量及术后d1随访有无恶心呕吐 (PONV)。结果Ⅰ组各时段MAP及HR与Ⅱ组间无显著差异 ,同组各时段MAP及HR除术始后 1min有所下降 (P<0 .0 5 )外 ,其余也无显著差异。Ⅰ组麻醉停止至拔管时间、清醒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Ⅱ组 ,术后PONV发生率也明显低于Ⅱ组 (均P <0 .0 5 )。结论丙泊酚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之短小手术 ,与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相比有苏醒快和术后PONV发生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麻醉效果及其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并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比较.方法:选取择期行ERCP术患者3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S组)或芬太尼1.0μg/kg(...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丙泊酚TCI全凭静脉麻醉与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苏醒速度及PONV的影响.方法 9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丙泊酚TCI组(Ⅰ组)和异氟醚静吸复合组(Ⅱ组),均以丙泊酚-芬太尼-阿曲库铵诱导,插管后Ⅰ组以丙泊酚TCI维持麻醉至缝皮前,靶浓度为3 μg/mL,Ⅱ组持续吸入2%异氟醚(氧流量为2 L/min)至缝皮前,关闭吸入麻醉后使用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器促进苏醒.术中按需追加芬太尼与阿曲库铵.两组病人分别记录:术前,术中1、5、10 min及术后MAP和HR;麻醉停止至拔管的时间以及清醒、定向力恢复的时间;麻醉用药量及术后d1随访有无恶心呕吐(PONV).结果Ⅰ组各时段MAP及HR与Ⅱ组间无显著差异,同组各时段MAP及HR除术始后1 min有所下降(P<0.05)外,其余也无显著差异.Ⅰ组麻醉停止至拔管时间、清醒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Ⅱ组,术后PONV发生率也明显低于Ⅱ组(均P<0.05).结论丙泊酚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之短小手术,与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相比有苏醒快和术后PONV发生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