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过食酸味所致脾虚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目前,国内对“脾虚”的研究相当深入,既有临床研究,又有实验研究,观测指标达50多个,揭示了脾虚某些方面的本质,但对过嗜酸味所致“脾虚”尚未触及。本文力图通过科学的数据,探讨过嗜酸味所致“脾虚”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药大黄水浸煎剂和甘兰加猪脂方法造成两种“脾虚”动物模型的免疫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脾虚”小鼠模型脾细胞对丝裂原ConA和LPS诱导的增殖反应均明显受到抑制,其中甘兰油脂组受抑制更为明显;“脾虚”小鼠模型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也表现为下降,尤以甘兰油脂组下降明显.从模型外观表现及免疫功能变化比较,作者认为用饮食失节法,即甘兰油脂复制的“脾虚”模型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收集了128例病人(包括脾虚和非脾虚)的临床资料,通过计数资料的判别分析,从四诊的角度研究脾虚证的计量诊断,建立了“脾虚证诊断计分表”。经初步检验,该表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诊断的总符合率为90.6%。作者认为,计量诊断是中医“证”诊断标准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中虚精变理论的“脾虚湿瘀”观点,对男性免疫性不育的病机和治疗进行阐发。[方法]从中虚精变理论“脾虚湿瘀”观点及免疫性不育病因病机出发,探讨二者的理论契合性,并基于“脾虚湿瘀”观点,确立免疫性不育的论治原则及代表方药。[结果]“脾虚湿瘀”观点植根于中虚精变理论,以脾虚为本、湿瘀为标,重视阐发理论的中虚致实部分。免疫性不育病机特点在于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脾虚、肝肾亏虚,在虚的基础上化生或合并湿、热、瘀等实邪。从“脾虚湿瘀”分析免疫性不育病机,虚证论治不仅要重视脾虚,亦当兼顾肝肾,实证论治不仅要重视湿瘀,亦须重视热、痰、浊、毒之衍变,这些因素均与免疫性不育的产生密切相关。以“脾虚湿瘀”指导免疫性不育的治疗,要以健脾活血祛湿为要,以当归芍药散为代表方,并注重化裁,其运用的合理性已获得临床研究的支持。[结论]“脾虚湿瘀”观点与免疫性不育病机具有契合性,为本病的临床治疗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脾虚致消"学说对糖尿病治疗的意义及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两方面综述了“脾虚致消”病机的研究进展,认为“脾虚致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步,并分别从脾气虚,脾阴虚及脾与他脏的功能失调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今后应对“脾虚致消”理论进行动物实验的系统检验。以揭示脾虚在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特点。阐明健脾医消的作用机理,找出疗效确切的中药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脾虚不运”与“脾虚不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医藏象学说指导下,结合相关文献及现代医学对代谢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强调“脾主运化”功能当进一步明确“运”和“化”的区别,并提出“脾虚不化证”和“脾虚不运证”是脾的运化失常的两种不同证候,临床应详加辨析。  相似文献   

7.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统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中医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笔者根据本人多年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提出本病的发生与中医脾虚理论关系的甚为密切,认为脾虚致气血不足,脾虚致营卫不和,脾虚致肝肾失调,脾虚致阴阳失调,脾虚则生内痰均可导致痹病,因此,脾虚是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根本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8.
通过临床症状、舌、脉和治疗的观察,与慢性胃炎对比,分析消化性溃疡病中医病机特点,辨证论治规律,认为本病是本虚标实之病,以脾虚为本,以“胃热”“郁火”为标实。急性活动期,“脾虚”、“胃热”是其主要病机。治疗上应寒温并用,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9.
采用双极银丝电极记录清醒大鼠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移行性综合肌电(MMC)。结果表明:以2kg/L(200%)生大黄液连续胃饲5天(4ml/只/天),造成的“脾虚”腹泻大鼠模型具有明显的脾虚证表现;与造型前比较,腹泻大鼠小肠MMCI相时程显著缩短或保持不变,而Ⅱ、Ⅲ相时程显著延长,并出现MMC周期的显著延长。提示“脾虚”腹泻大鼠的十二指肠和空肠处于运动亢进、推进加强的状态,这可能是大黄造型所出现的“脾虚失运”状态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0.
参苓白术散系中医临床常用方药,作者观察了其对嗜酸性“脾虚”模型小鼠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苓白术散可提高“脾虚”小鼠抗疲劳能力,增加因造模减少的胸腺、脾脏重量,升高血糖水平,降低肝、脑过氧化脂质含量。  相似文献   

11.
肝郁脾虚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祖国医学的“肝”“脾”两脏,是机体中两大生理功能系统。“肝郁脾虚”是肝脾发病后常见的证型之一。怎样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理解中医的“肝”“脾”以及“肝郁脾虚”的本质,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从理论上以及实验上对“肝郁脾虚”进行初步的探讨。一、理论探讨 (一) 中医“肝”“脾”两脏的功能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中医的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又主藏血,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与胆相表里。故风气内动、头目眩晕,筋脉拘急;疏泄失职,气滞血瘀,胀闷疼痛,抑  相似文献   

12.
不同程度脾虚胃脘痛患者胃粘膜血流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探讨脾虚及脾虚不同阶段时,胃粘膜血流量变化及与前列腺素关系,在“脾虚证分度定量诊断研究”的基础上,使用LDF-Ⅲ型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不同程度脾虚胃脘痛患者胃粘膜血流量及胃粘膜前列腺素变化。  相似文献   

13.
小儿脾虚证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我们在1991~1995年应用纯中药制成“中归运脾丸”治疗小儿脾虚证5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来,国内不少单位开展了脾虚证本质的研究,发现了不少有规律的变化。用动物复制成与临床相似的脾虚证模型,必将为脾虚证本质的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本文就目前较为成型的“脾虚”证动物模型简述如下:1 利用苦寒中药(大黄、番泻叶等)煎剂灌服动物,复制脾虚证动物模型。中医理论认为,苦寒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益气健脾法代表方剂对实验性脾虚证大鼠模型骨骼肌线粒体腺苷三磷酸酶(ATPase)活性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脾虚模型组、四君子汤组、当归补血汤组、黄芪四君子汤组、当归补血汤合四君子汤组,采用破气苦降加饥饱失常法复制脾虚证大鼠模型,用定磷法检测大鼠骨骼肌线粒体ATPase的活性。结果益气健脾方药能显著升高脾虚证大鼠模型骨骼肌线粒体ATPase的活性。结论从微观的角度验证了中医“脾主四肢”“脾主肌肉”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麦粒灸治疗脾虚泄泻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大黄,利血平及饥饱不均复合因素造模法,复制出脾虚泄泻模型。观察了用麦粒灸灸“脾俞”、“胃俞”、“足三里”穴对脾虚泄泻大鼠血清D-木糖,血浆中分子及脑内单胺类介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粒灸能显著提高大鼠血清D-木糖值,降低大鼠血浆只分子物质含量,调节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脾虚浊凝”理论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辨治思路。 [方法] 通过中医古籍理论溯源和现代医学文献研究,总结古今医家对于NAFLD“脾虚浊凝”病机观的认识,提炼NAFLD特色辨治思路及现代生物学机制。[结果] NAFLD大多归属于中医学“痞满”“胁痛”范畴,根据“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指导思想,其主要病机应责之于肝脾受损、脾失运化,导致痰浊瘀毒皆从中生,阻于肝络故而发病,“脾虚浊凝”贯穿NAFLD病程始终,临床上运用健脾化痰、健脾降浊、健脾祛瘀等特色治法效果卓然。NAFLD治疗的现代生物学机制涵盖调整肠道稳态、延缓肝脏纤维化、改善脂类代谢、降低炎症因子表达等方面。[结论] 通过深入挖掘从“脾虚浊凝”理论辨治NAFLD临证特色和现代生物学机制,可为今后中医药治疗NAFLD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不同程度脾虚胃脘痛患者胃液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脾虚证分度定量诊断研究”的基础上,观察不同程度脾虚胃脘痛患者部分胃液成分变化,发现随着脾虚程度脾逐渐加重,胃液中氨基已糖、三羟胆酸含量逐渐升高,胃液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gA)和胃蛋白酶含量逐渐下降。提示:脾虚证的发展是一种正邪消长的动态演变过程。轻度脾虚时,体内正气尚可与邪抗争,脾虚加重时,正邪平衡机制则被打破。对脾虚进行分度辨证的研究,有利于脾虚证的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9.
脾虚证计量诊断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本研究所修订的“脾虚证诊断标准”为金标准,通过以整群抽样取得的549例各科各系统病人(包括脾虚229例,非脾虚320例)的四诊资料对笔者以往建立的“脾虚证诊断计分表”的诊断效果做了前瞻性的研究。该计分表诊断脾虚证的几项主要评价指标的结果为:患病率41.7%,准确度91.3%,敏感度93.0%,特异度90.0%,阳性预测值86.9%,阴性预测值94.7%,阳性拟然比9.30,阴性拟然比0.08,诊断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不同程度脾虚胃脘痛患者胃液成分的变化广州军区总医院中医科韦嵩等在“脾虚证分度定量诊断研究”的基础上,观察了不同程度脾虚胃脘痛患者部分胃液成分变化。观察发现随着患者脾虚程度逐渐加重,其胃液中氨基己糖、三羟胆酸含量亦逐渐升高,而胃液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