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走出学习《伤寒论》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伤寒论》是中医学阐述辨证论治理论而又自成体系的经典著作,对临床各科都有普遍指导意义,为了加强对《伤寒论》的学习,作者认为必须改变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和认识,即所谓走出学习《伤寒论》的“误区”。本文从《伤寒论》并非外感病专著、不要囿于“错简”之说、不要迷信注家之说、重视方证辨证和不要忽视药物剂量、药物煎服法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冀能重视对《伤寒论》的学习,使其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为弘扬中医药学作贡献。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专著,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伤寒论》理论教学中,如何突出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研究张仲景的临床思维方式,是《伤寒论》课堂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初步提出《伤寒论》辨证思路教学8法,以...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经典必修课程,近两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伤寒论》的理论何以能经久不衰?为什么对临床各科都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其根本原因是《伤寒论》中所体现、所揭示的辨证思维方法,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具有着普遍的指导作用。研究《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法是进一步深入学习《伤寒论》的主要内容,通过领悟《伤寒论》原文中蕴含的临证思维规律,将有助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和治疗水平。因此在系统学习《伤寒论》课程之后,我们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选修课。试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伤寒论》辨证思维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伤寒论》辨证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介绍作者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课程的实践过程及体会,同时对教材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4.
不寐即失眠,在《伤寒论》中被称为不得眠、不得卧、不能卧、卧起不安等,此一类的病证,在临床上备受重视.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阐述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法则,丰富了治法和方药.“读经典,做临床”,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探讨不寐的发病及治疗,更好地将经典的精髓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现代医生尤其是师承学员学习《伤寒论》的方法。[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综合分析、阐述《伤寒论》学习中的一些难点、疑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结果]通过分析发现:《伤寒论》中存在许多通假字和古今字,其含义与现在已不尽相同;条文中还存在一些南阳地区的方言;部分药物如通草、麻子仁等内涵也发生了演变。[结论]学习《伤寒论》不仅要对条文反复研读,充分理解条文的含义,同时还要阅读历代注家的书籍,追根溯源,从历史、文化和源本的角度去学习、继承《伤寒论》,特别要注意避免以今释古,才能真正还原、领悟《伤寒论》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源于临床而又指导临床,学习《伤寒论》不能脱离临床实践。以临床实践为主线,将《伤寒论》教学回归临床,是《伤寒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教师教好《伤寒论》、学生学好《伤寒论》的主要途径。以课堂案例式教学与临床实践带教相结合的《伤寒论》实践教学方法,把《伤寒论》教学引向临床实践,让临床实践这一重要环节贯彻《伤寒论》教学的始终,不仅使学生亲身体会和验证《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的巨大魅力和经方的卓越疗效,强化《伤寒论》教学效果,而且对于提高学生六经辨治水平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王欣 《当代医学》2009,15(6):152-153
目的论述《伤寒论》中药物煎服法及服药后调护的中医护理思想.为医护人员及病人提供正确的指导。方法运用《伤寒论》中药物煎法护理、服药护理及服药后调养护理,引起医护人员重视辩证施护,制定相应护理措施。结论正确运用药物的煎服护理,重视病人服药后调养,对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分析《伤寒论》治疗咳喘的用药特点。[方法]结合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中与治疗咳喘相关条文的注解,及自己的学习心得,剖析仲景在《伤寒论》中咳喘治疗的用药特点。[结果]《伤寒论》治疗咳喘的用药特点有三点:(1)重视宣降并举、顺应肺气的思想;(2)重视肺经药物,尤重麻黄及其配伍应用;(3)重视培土生金、顾护胃气。[结论]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拓宽临床治疗咳喘的思路,拓展经方的临床应用,加深对仲景学术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伤寒论》中剂型的制备与应用分析总结,进一步挖掘古人对中药制剂的应用方法,为中医医院的中药制剂提供借鉴。方法:认真阅读学习《伤寒论》,结合现代中药制剂学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仲景在剂型的应用上,把药物质地、药性功效与药物剂型密切、灵活的联系起来,使药物最大的发挥临床疗效。结论:《伤寒论》剂型制备灵活多变、简便易行,为中医医院的制剂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提高学生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于临床实践的能力[方法]以公开发表的中医临床实际病案为素材,整理编写符合教学要求的《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病例,建立病例库,开发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将平台运用于教学工作中,观察学生使用平台进行临床模拟训练前后的学习情况.[结果]使用临床模拟训练平台可以提高学生对《伤寒论》的兴趣、加深对《伤寒论》的理解、提高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不会增加《伤寒论》的学习难度.[结论]建立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能够改善《伤寒论》课程的临床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读经典,谈感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它在不断继承、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作者认为要多读经典,用好经典,坚持以继承为基础,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实践中再创新,学习中医经典是掌握中医仁术的必由之路,而对经典领悟能力的提高,又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列举在临床实践中受到《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温热论》经典理论发得益的生动事例以明之。   相似文献   

12.
刘清和 《中国病案》2009,10(9):40-41
提高七年制医学生硕士阶段临床实习病历书写质量,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还关系到医疗安全。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带教实践,对七年制医学生骨科病历书写的指导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提出首先要强化病历质量重要性的教育,其次要培养围绕“住院目的”为主线的逻辑思维模式。指导病历书写是利于师生共同提高的教学相长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临床医学模拟教学技术的产生根源,指出这种教学方式的局限性,认为医学人才临床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临床实践,建议尽快解决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的法律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03年6月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教学大纲中关于中医学专业实验、见习学时进行分析,认为应改进医学生实验和实习课的教学,以增强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从创造主体、创造意识、创新技法、创造对象、创造环境、创新教育6个方面论述了学生创造性与实验和实习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5.
医学生临床实习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医学生实习态度不够端正、本末倒置,临床教学重视不够以及实习管理制度落后,是当前医学生临床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实习教学矛盾的解决应侧重强化工作作风,提高基本素质,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和科研思维能力,以提高实习质量,为医学生逐步向合格医师过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新感与伏邪学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与伏邪学说是温病发病学的主要内容。在系统回顾温病新感、伏邪学说学术渊源的基础止,深入分析其涵义与特点,并对历代有关伏邪学说的学术争鸣进行了归类、汇总,进而提出对新感伏邪学说的研讨应着重于临床实际,分析不同类型温病的病变机理,探讨其演变规律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In clinical practice, it is difficult to treat headache.The author holds that when headache i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事业正逢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发展振兴中医药是当前的首要任务.笔者对此提出两点认识:第一,发展振兴中医药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培养要遵循中医药人才的成长规律,将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第二,发展振兴中医药重点在于临床,中医药的根本职责是为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中医师要有治愈疾病、帮病人解除病痛的真功夫.  相似文献   

19.
心电图教学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电图教学是诊断学中的教学难点,作者结合心电图教学实践,认为在心电图教学中应当首先重视基本知识,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其次重视梯形图的运用;最后心电图教学中应联系临床,强化训练。  相似文献   

20.
《内经》不仅建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而且也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今天研究《内经》如果不从临床的角度去研究其中的学术价值,就无法探骊得珠,推陈致新。目前的研究有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的个案研究,通过大宗病例回顾性研究验证《内经》理论,用流行病调查方法探讨《内经》学术观点和从古代医案考察《内经》理论的学术价值等几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