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保留幽门的胃大部切除术(PPG)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早期胃癌30例随机分为保留幽门的胃部分切除术(PPG)组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和常规胃癌根治术组各15例。结果:胃部分切除术组在胃肠通气时间(2.5~4.0天,平均2.99天)、倾倒综合征发生率(0)、胃排空时间(12~25s,平均17.8s)、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率(20.0%)优于胃癌根治术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加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保留幽门的胃大部切除术(PPG)对早期胃癌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及降低并发症方面优于常规胃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胃镜定期在愈合中或愈合后胃良性溃疡边缘和基底活检方法评估其胃癌发现率,并与传统胃良性溃疡仅在其边缘活检且好转后放弃活检的方法胃癌发现率相比较。方法:胃镜对456名胃良性溃疡患者进行分组随访对照研究,同时收集临床、病理数据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456例病人中发现早期胃癌11例(2.41%)。研究组早期胃癌8例中,3例胃癌标本取自溃疡基底,5例取自溃疡边缘。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胃癌发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对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愈合中、愈合后胃良性溃疡定期胃镜在其边缘、基底部活检,可以发现更多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3.
背景:根治幽门螺杆菌(H P)感染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影响目前还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观察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的效果。受试者和方法:共有34例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反流性食管炎(1级或2级)的患者参与了本次研究。分别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根治前及根治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24h食管内pH值监测及食管内压力测定。通过服用兰索拉唑30m g2次/d、羟氨苄青霉素1g2次/d以及克拉霉素500m g2次/d,连续14d来达到H P根治。分别在根治前及根治后3个月,从患者胃窦部、胃体部取活检组织标本运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行H P的检测。结果:共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肠型胃癌的关系。方法:光镜观察50例肠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从发生部位、分化程度等方面观察胃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肠型胃癌中HP感染率高达68.5%,其中早期胃癌组中胃窦部癌HP感染率(61.1%)显著高于胃体部癌(28.6%,P<0.05)、结论:证实HP感染与肠型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认为HP的致癌作用是因其长期的致炎性使胃粘膜上皮细胞最终发生突变而导致癌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病理特征。方法收集389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中所有的54例早期胃癌病例,用常规病理学方法对54例早期胃癌患者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早期胃癌在发病部位上与进展期胃癌基本相同,以胃窦、胃体部多发,大体分型以Ⅲ型多见,组织学上均为腺癌。结论应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降低胃癌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背景: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切除术后残胃炎的发生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观察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或两者并存与残胃炎性变化的相关性。方法:200例胃切除术后患者进行了关于胃肠道症状的问卷调查。对55例患者用Bilitec2000进行24h残胃胆红素监测。用上消化道镜检评价残胃中反流性胃炎。应用更新的Sydney标准,以显微镜观察活检标本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慢性活动性炎性细胞浸润。结果:胃切除术后患者胃肠道症状发生率个体之间无差异。行间位空肠、保留幽门和Roux-Y吻合的胃切除术的患者胆汁反流发生率低于行毕-II式胃切除…  相似文献   

7.
云文耀 《中外医疗》2012,31(10):51-51
目的探究胃部分切除保留幽门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早期胃癌患者共40例,并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的胃部分切除保留幽门+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采用传统胃癌根治术+D2淋巴结清扫术,对2组患者预后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组其胃肠通气时间、胃排空时间、倾倒综合征发生率、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率以及体重增加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部分切除保留幽门术(PPG)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马洁  戴玲  赵伟 《河北医学》2007,13(6):637-641
目的:探讨大鼠应激性溃疡时幽门区局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变化对胃内胆汁反流影响.方法:采用冷束缚应激方法复制应激性溃疡的模型,将60只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10只,实验组30只,干预组20只.分别检测其胃内胆汁酸的浓度,胃黏膜的溃疡指数(用Guth评分)以及pH值,用放免试剂盒检测幽门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幽门区CGRP神经元阳性反应产物CGRP-ir的平均光密度变化.结果:应激后2h胃内胆汁酸和pH值均达到峰值,应激后4h胃内溃疡指数达到峰值,而幽门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也在应激后4 h降到波谷.幽门区局部给予CGRP拮抗剂能显著降低应激性溃疡大鼠在2,4,6h三个时段胃内胆汁反流;免疫组化显示应激大鼠胆汁反流增加时,胃幽门区CGRP免疫反应阳性物质活性降低.幽门区CGRP含量与溃疡指数存在一定负相关.结论:CGRP参与了幽门括约肌舒张功能的调控,而其拮抗剂能明显降低局部CGRP含量,并显著减少胆汁反流,降低溃疡指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三叶因子 1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体部黏膜中的表达 .[方法 ]采用HE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三叶因子 1在 2 9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手术切除标本胃体部黏膜中的表达与黏膜萎缩程度的关系 .[结果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标本的胃体部黏膜中 ,三叶因子 1在固有层颈黏液细胞和假幽门腺化生细胞中表达 ,其阳性表达率与黏膜萎缩程度有关 .[结论 ]三叶因子 1在胃体部黏膜中的表达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黏膜损伤的保护和修复有关 .  相似文献   

10.
背景:在成年人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会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和凋亡,而且此类感染与胃萎缩和胃癌均有关联。目前,对于儿童胃上皮变化的报道还很少。为阐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黏膜炎症中的作用,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日本儿童胃黏膜状况。方法:分别选取13例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和15例未感染儿童胃幽门部及胃体部活检标本,对Ki-67、单链DNA、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 n-SOD)、CD68免疫定位,并作了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生物素N端标记。此外,对10例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胃部状况进行了比较。结果:幽门螺杆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nail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早期胃癌(EGC)中表达的临床价值。方法将46例早期胃癌患者分为两组:近端早期胃癌(发生于胃上1/3的早期胃癌)患者和远端早期胃癌(发生于胃下2/3的早期胃癌)患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EGCs患者组织中Snail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了Snail和E-cadherin蛋白表达情况与EGC患者临床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Snail和E-cadherin蛋白在早期胃癌中的高表达率较远期胃癌高(Snail:76.9%vs. 23.1%,E-cadherin:66.7%vs. 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nail蛋白的表达与E-cadherin蛋白呈正相关(P0.05)。Snail和E-cadherin蛋白高表达是早期胃癌患者的高危因素。结论 Snail和E-cadherin蛋白在早期胃癌患者肿瘤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预测早期胃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HB-EGF在胃癌的不同发展阶段中的表达.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榆测正常组织,肠化生组织,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中HB-EGF蛋白和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正常组织中,HB-EGF仪表达于胃底腺胃壁细胞和幽门腺G细胞;在肠化生组织中,可见HB-EGF阳性染色于胃黏膜上皮细胞中,但表达较弱;在早期胃癌中可见表达于全层胃黏膜上皮细胞中.染色较肠化生组织重,而在进展期胃癌中强表达.结论 HB-EGF的升高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动素与青壮年胆汁反流的关系.方法 对45例青壮年胆汁反流患者幽门区黏膜胃动素含量进行测定,与4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并测定胆汁反流组胃液胆汁酸浓度.结果 青壮年胆汁反流患者的幽门区黏膜胃动素含量较对照组降低,与胃液胆汁酸浓度无明显相关.结论 青壮年胆汁反流胃炎患者胃黏膜中胃动素含量降低,可能是其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胆汁反流是胃黏膜肠化生(IM)和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胆汁酸是其损伤胃黏膜的主要毒力因子。除了胆汁酸的细胞毒性作用外,其还可作为信号分子通过激活其核受体FXR和膜受体TGR5调控下游信号通路和细胞功能。胆汁酸损伤胃黏膜屏障,参与胃内炎症反应,加剧和加速胃黏膜病变的进展。胆汁酸诱导CDX2表达,参与IM甚至胃癌的发生发展。疏水性胆汁酸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抑制细胞凋亡,可能在胃癌中发挥肿瘤促进作用。亲水性胆汁酸诱导胃癌细胞死亡,可能在胃癌中发挥肿瘤抑制作用。总之,胆汁酸在IM和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CDX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胃疾病组织CDX2蛋白的表达及其在胃癌发生、分化中的作用,并且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CDX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00例胃黏膜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CDX2蛋白表达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织高于浅表性胃炎(P=0.000),肠型胃癌高于弥漫型胃癌(P=0.000);CDX2蛋白表达阴阳性两组在不同胃疾病及不同分化的胃癌中H.pylori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DX2与胃癌的发生及肠型分化相关,CDX2蛋白的表达可能与H.pylori的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6.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且存在争议。远端胃切除提供了一种评估低胃酸的十二指肠反流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生中作用的模型。作者调查了胃十二指肠液反流和食管炎严重性之间的关系,尤其关注了远端胃切除毕Ⅰ式吻合重建后的胰岛素和胆汁酸。28例远端胃切除后发生了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被纳入该研究。内镜检查时吸取食管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并检测其中胰岛素和胆汁酸的浓度。反流性食管炎等级由内镜检查评估并对症状进行评分。此外,对炎性细胞的浸润程度和COX-2m RNA在食管上皮的表达进行评估。严重食管炎患者与轻度食管炎患者相比,仅在食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与胃及食管反流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60例具有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内镜及组织学检查,并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其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cagA、vacA抗体。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及反流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最高检出率分别为67.4%和70.2%,反流性食管炎患者cagA、vac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56.3%、52. 3%,而反流性胃炎患者cagA、vacA抗体的阳性率为61.9%、60.1%。结论 通过对反流性食管炎及反流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及其抗体的检测,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胃及食管反流性疾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探讨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临床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对1731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进行胃镜活检HP检查。方法:采用尿素酶,氧化酶和涂片显微镜检测胃粘膜标本中的HP。结果;十二指肠溃疡HP检出率最高,胆汁反流性胃炎最代,胃癌检出率达46%,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SH2、hMLHl蛋白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胃癌及50例胃炎组织中hMSH2、hMLHl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与胃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40例胃癌标本中,hMSH2减低表达率为35%,hMLHl蛋白降低表达率为72.5%;淋巴结转移阳性的胃癌中,hMSH2、hMLHl蛋白表达明显减低.结论:hMSH2、hMLHl蛋白可能与早期胃癌和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65例非肿瘤胃切除标本取材观察,发现胃窦部病变明显重于胃体部。胃窦部粘膜浅表性胃炎的检出率为92.3%,肠上皮化生及萎缩性胃炎各为72.3%,不典型增生为76.92%。65例中检出胃溃疡30例(46.15%),胃癌7例(10.8%),其中早期胃癌4例;胃腺瘤1例(1.53%)。本组幽门螺旋菌检出率为67.69%。本文结果支持慢性胃炎可发展为癌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