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临床实践证明中药复方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深入探讨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对靶细胞的作用机制,对开发新的纳米中药制剂和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中药复方的抗肿瘤研究进展及单味中药的抗肿瘤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目前传统纳米中药剂型的研究进展,然后以中药紫草中的紫草素为例阐述如何根据单味中药的作用机制,利用纳米材料和纳米自组装技术,围绕临床治疗中的难点设计新型纳米高分子中药剂型。  相似文献   

2.
抗肿瘤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的常见病,也是世界医学的一大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抗肿瘤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长春碱、紫杉醇,三尖酯碱的相继出现,更使中药抗肿瘤出现了可喜的前景.目前,补虚、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化痰、利水渗湿、平肝息风等类中药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癌或抑癌作用.因此,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不同类型中药的药性,针对不同的肿瘤选择适宜的中药剂型来防治肿瘤,是研究开发抗肿瘤中药制剂的良好途经.现将近年来抗肿瘤中药剂型的研究进展作一概括.  相似文献   

3.
历代医家应用中药止血均采用炭剂。作者选用了临床上常用的十味具有止血作用的中药,通过动物实验证明止血中药生用比炭用剂型的止血作用更为显著,故主张中药止血宜用生药剂型。  相似文献   

4.
两种去甲斑蝥素注射剂型对小鼠移植性肝癌抑制作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去甲斑蝥素注射液普通剂型和缓释剂型的抗肿瘤效果,研发增强去甲斑蝥素抗肿瘤作用的新剂型。方法:选择药物缓释辅料泊洛沙姆407,将去甲斑蝥素制成注射用缓释剂,观察其对小鼠H 22皮下移植瘤和腹水瘤的抗肿瘤效果。结果:缓释剂型组对小鼠皮下肿瘤的抑瘤率为53.7%,优于普通剂型组的26.0%(P<0.05);缓释剂型组对小鼠腹水瘤的生命延长率为40.2%,优于普通剂型组的19.6%(P<0.01)。结论:去甲斑蝥素缓释剂型注射液的抗肿瘤效果优于普通剂型注射液。  相似文献   

5.
当前 ,国内、外医药学专家选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实验手段 ,研究开发中药及其制剂防治肿瘤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实验研究发现 ,补气、补阴、补阳、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化痰、利水渗湿、平肝息风等类中药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癌或抑癌作用。因此 ,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 ,根据不同类中药的药性 ,针对不同的肿瘤选择适宜的中药剂型来防治肿瘤 ,是研究开发抗肿瘤中药制剂的良好途经。笔者现将近年来抗肿瘤中药制剂的发展略加概述 ,若有不妥之处 ,望同行们予以指正。1 .运用栓剂防治宫颈、直肠等癌症栓剂为古老剂型之一 ,不仅能起局部作用 ,且可通过…  相似文献   

6.
中药作为天然产物,具有不良反应低、遗传毒性低的优点,大量的研究证明,皂苷类成分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的靶点和途径比较广泛。本文通过综述皂苷类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为研发皂苷类抗肿瘤新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通光藤是一味常见中药,具有良好的抗肿瘤功效.通光藤化学成分主要含有C21甾体类、三菇类、糖类、环醇类等,在抗肿瘤过程中可以调节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繁殖、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抗肿瘤血管生成等.本文系统地查阅关于通关藤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其化学成分、抗肿瘤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表明通光藤药材抗癌作用显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开发新的抗肿瘤中药制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药地椒乙醇提取物对人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筛选中药地椒乙醇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探讨其可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从野生地椒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乙酸乙酯、正丁醇和丙酮3种萃取组分,以体外培养的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HL-60作为研究对象.将各萃取组分与肿瘤细胞作用一定时间后,计数存活肿瘤细胞数,分析药物对肿瘤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考察各组分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去甲斑蝥素作为阳性对照组,通过形态学Ё分析等方法,研究中药地椒乙醇提取物可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结果:中药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HL-60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并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正丁醇和丙酮萃取物对两种白血病细胞均无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体外实验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是中药地椒乙醇提取物中主要的抗肿瘤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9.
从天然资源中寻找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是近年来国内外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药理学对肿瘤发生发展以及其作用机制的阐述,中药抗癌的研究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并展示出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正> 中药剂型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方剂的临床效果都是以一定的剂型应用而体现的,所以中药剂型的研究和开发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遗产的重要方面之一。中药剂型的研究巳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即剂型学。它是一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中药方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包括方剂的理、法、方、药、制剂工艺和标准规格。由于它有悠久的实践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它的发展研究亦有特殊之处。建国以来,中药剂型的发展超过任何历史时期,在剂型品种和医疗效果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一、传统中药剂型的发展简况我国最早的中药剂型,记载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系战国  相似文献   

11.
蒲公英药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公英作为应用广泛的传统中药,现代研究揭示了其复杂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尤其近年来蒲公英的抗肿瘤和抑菌活性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该文对蒲公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机制和临床剂型方面进行综述,为蒲公英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药注射剂是在我国传统中药长期临床用药基础上研究开发的中药新剂型,是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生产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它突破了传统给药方式,相对其他中药剂型,其有作用迅速、疗效确切、质量较高、无消化道吸收等优点,深受群众的欢迎,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病毒感染性疾病,西药多无作为,而一些中药注射剂却显示出不错的疗效,尤其有些中药注射剂确有西药无法替代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中药注射剂是脱胎于中药汤剂的一种中药新剂型,在抗感染、心血管救治及抗肿瘤等方面具有肯定价值,颇受临床青睐。但是,随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甚至是死亡案例报道日益增多,其安全性引起社会极大关注。本文就中药注射剂常见不良反应及相关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针对安全性防治措施,以保障中药注射剂质量和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中药调节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抗肿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中医的扶正治疗与免疫调节密切相关。从实验研究到临床应用均证明,中药能够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对临床应用中药扶正治疗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外用剂型的特点及研究重点。方法:对中药的传统外用剂型、现代外用剂型、外用给药新剂型进行归纳,分析已有剂型在应用时的优劣。结果:传统外用剂型是中药外用的主体和基础,现代外用剂型是中药外用的发展和优势,新外用剂型与中医药的结合是中药外用发展的方向。结论:中药外用制剂作用机理研究、新剂型在中药外用制剂中的应用是中药外用未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中药药理和现代中药药理的研究各具特色。前者是从整体出发对中药作用的总结和归纳;后者则是以实验生物学为基础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两者都是深入发展和认识传统中药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复方的研究,可以证明中药配伍的合理性,以便发现新用途、新剂型。有的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新技术、新方法,使中药的研究提高到了现代医学的分子学和细胞学水平。下面就中药药理和中药复方的研究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推进,运用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理论研究中药和中药复方作用机制、设计及优选给药方案,促进其新药开发、剂型改良及标准化已经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8.
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苦参碱是由苦参的干燥根、植株、果实经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制成,一般为苦参总碱,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抗心率失常、抗炎及抗病毒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毒副作用小,疗效好.苦参碱研究历史长,剂型多样.与老剂型相比新剂型毒性更小、疗效更好,用药也比较方便.如栓剂、凝胶剂等对人体刺激较小的新剂型,不仅使用起来更方便,也更受患者的喜爱和欢迎.而一些制剂新技术如缓、控释技术的使用,能够让药物的有效成分在血液中保持稳定的浓度,治疗效果更有保证.现就近10年苦参碱剂型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中药注射剂是一种我国独创的中药新剂型,它在抢救危急重症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中药剂型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使得部分医疗机构对中药注射剂本身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之一 ,并以其医药密切结合的理论体系 ,独特的治疗手段和显著的疗效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 ,历经两千余年而不衰。但其治疗手段仍沿用古老的方式 ,剂型制备繁琐 ,口感不佳、汤剂为主 ,难以被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所接受 ,因此中药剂型改革迫在眉睫。建国以来 ,中药剂型改革一直沿着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西药剂型的方向发展。中药改成上述西药剂型以后 ,显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总体上难以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脱离了中医理论轨道。1 以往中药剂型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1 “中药提取有效成分制剂”的盲目性 :剂型改革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