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益气养阴活血法论治出血性中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出血性中风以气阴亏虚为基本病机,贯穿疾病之始终;气阴亏虚为孳生诸邪之肇端,既病之后必伤气阴;气阴亏虚、痰瘀阻络是后遗症之基本病机,是再中之根本;离经血滞、瘀血为标,风火痰毒为兼邪。提出益气养阴活血为治疗出血性中风之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2.
总结卢尚岭教授中风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阐述以此为基础的理论研究及临证发挥。1987年卢老提出中风发病责在气机逆乱的病机理论,得到学术界认可;迄今,气机逆乱已被确认为是中风发病的基本病机。卢老倡导调理气机是急性中风证治的基本治则,创制大黄瓜蒌汤、调气息风饮等常用方。基于急性中风以气机升降逆乱为本、痰火瘀滞为标的病机认识,提出急性中风之风火痰瘀证治皆以调理气机为要。基于卢老经验,后学者提出,中风标实常见风火痰瘀,主要责之肝胃;本虚多见气虚、阴虚或气阴俱虚,发病责先后天之本受损,并提炼出邪实治在肝胃、正虚当补脾肾的中风基本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3.
裴正学辨证分型治疗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正学教授认为中风有内外之分,脉络空虚,风邪入中为外因;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风火相煽,痰浊阻络为内因。中风后期,脏腑虚损,出现肾阳亏虚,气虚血瘀,脑络痹阻的病机特点。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本虚为肾阳亏虚,气虚血瘀;标实为肝风内动,风火相煽,痰瘀阻络,气血逆乱。裴教授补虚泻实,标本兼治,常用地黄饮子、冠心二号、补阳还五汤、汉三七、水蛭治疗肾阳亏虚,瘀血阻络之脑中风,效果显著。并附一例病案以阐述机理。  相似文献   

4.
中风失语症属中医学“音哑”范畴。现代中医家对中风失语症病机认为风、痰、瘀,三者相互为因。西医学者认为失语发生的机制可能为病变本身直接破坏了语言功能区。中风失语症病机多认为肝肾精气亏虚、心脾痰浊壅阻是病机共性,风火痰瘀阻滞心神之经络扰及神明,阻闭舌窍是导致中风失语症病理因素,病变涉及五脏,而心神、肝魂、肺魄以及经脉官窍皆受损害。  相似文献   

5.
中风之证起病急,昏迷速,常可迅速危及生命。本病以肝肾亏虚、气血亏耗为本,痰瘀壅塞、风火上扰为标。若痰随火升,血菀于上,则宜急煎泻心汤取汁服之,以泻心通腑,速降风痰。临床试之,每每奏效。林某,男,50岁,住院号870365。神识昏迷已3个小时,现神识昏蒙,面色红,口眼斜,舌强语謇,右半身瘫痪,喉中痰鸣,腹胀痛拒按,躁扰不宁,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滑。血压20.0/12.0KPa。诊为中风(痰热腑实、风火上扰),治以泻火通腑,用泻心  相似文献   

6.
中风失语症病位在心、肝、脾、肾,以肝肾精气亏虚为本,风火痰瘀四邪为标。风、火、痰、瘀四邪,进而干扰心肝脾肾,导致气血虚弱,痰瘀中阻,舌脉失养,故出现舌强语涩,即失语。以中药(神仙解语丹、资寿解语汤)和针刺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新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1 从中风病定义看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中风病定义将中风发病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即正气内虚 ;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 ;脑脉闭阻。其中正气内虚为病之根本 ,是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的基础 ,也是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的前提。气血逆乱、直冲犯脑是中风发病之枢 ,此  相似文献   

8.
从痰论中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素华 《光明中医》2010,25(10):1763-1764
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包含风火痰虚瘀数端,本文依据历代有关中风文献,通过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来说明痰浊在中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中风病从痰而致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张腾  聂志玲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7):1097+1106
<正>1中风病的发病机制中风的发病虽然有外风与内风之说,但其病理性质乃属于本虚标实证,其中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阴虚阳亢,风火痰瘀相互为患,一遇诱因激发,阴阳严重失调、气血逆乱,导致卒中。中风病的发生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方法有两种:中风分中经络(风痰入络证、风阳上扰证、阴虚风动证),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证、痰火瘀闭证、痰浊瘀闭证),中脏腑脱证(阴竭阳亡),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气虚络瘀讧、肝肾亏虚证);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七种证型。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方法有益气活血化瘀法、祛痰化瘀通络法、通腑化痰泻热法、醒神豁痰开窍法、平肝熄风化痰法。  相似文献   

11.
介绍李国徽教授辨治前庭神经炎(VN)的经验。李教授认为VN眼目旋转之机与风、痰饮、瘀、虚的动摇之象符合,其病位除在脑、肝、脾、肾外,还与耳、目、项关系密切。其采用内、外治法,内治之法以祛“动象”之因为关键,强调分期治疗,早期以风、痰两邪为主,宜散风火、化痰湿;中期以内风兼痰瘀为主,宜息内风、化痰瘀;后期以本虚为主,宜益气血、补肝肾。外治之法则提倡前庭康复训练,其头动、眼动的动态训练方式符合中医学“以动治动”的理念。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2.
张志钧教授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专家,悬壶近50载,博采众长,擅长心、脑、老年病的诊治,现将其从痰瘀相关理论研究辨治中风的经验归纳如下。中风属危急重病,临床极为常见。该病多为本虚标实,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尤以“痰”与“瘀  相似文献   

13.
介绍王净净教授从风、痰、瘀、虚论治中风的经验。王教授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多为风、痰、瘀、虚夹杂,相互作用为病,内风为致病关键,痰瘀贯穿疾病始终,久病气血必虚,治疗以祛风通络、化痰祛瘀、补虚固本为主,临床创立"中风方"治疗中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
1急性期 1.1风火痰瘀实证为著 若因情志或劳倦过极,使阴愈亏于下,阳易亢于上,则阳亢化风,如<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之说.或气候变化,使机体气血阴阳失调,内应于肝风,而发为中风.若因痰瘀阻滞,日久化热,复感五志过极或饮食不节化火,从阳而化,热极生风,风火相煽,挟痰瘀上扰清空亦易发为中风.故急性期常以风、火、痰、瘀病理因素相兼为患.但因体质因素或诱因等不同,风、火、痰、瘀之邪偏盛各异.  相似文献   

15.
古今医者从气、痰、风、火、虚、瘀不同致病因素对中风急性期的病机进行阐述总结,采用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同病异治"思想。然而这些病理因素在致病过程中并非是单一的,而是互相影响、密切关联。临床上常见痰火互结、风火相煽、瘀痰阻滞、痰热腑实等。治疗当祛风、清热、顺气、化痰、开窍等以治其标;次当治本,阴虚则益血,阳虚则补气,气血两虚则气血兼补,久以持之本。中风急性期即为急证,多为实证,故需明确诊断,辨证施治,治疗万勿延迟,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不可生搬硬套,方能提高疗效,转危为安。  相似文献   

16.
中风起病急骤,病情危重,以半身不遂、口眼(口呙)斜为主症、中脏腑常遗留偏瘫等后遗症.笔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中风后遗症多见肾虚痰瘀征象,采用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现分述如下.1 基本病机,肾虚血瘀痰阻中风多发于中老年人,肾脏功能多已虚弱.肾为元阴元阳之根,若肾阴亏虚,阴血不足,血行涩滞而致瘀;或肾阳虚生内寒,寒则血凝,也将导致瘀阻脉络;肾气虚气化失职,可致痰阻,日久络瘀.因此,肾虚血瘀痰阻相关并存.由于肾虚失养,痰瘀阻滞经络,筋脉不用,则半身不遂、口眼(口呙)斜为主症;肾虚精气不能上承,以致痰瘀互结,阻塞经络,窍络失灵,则失语或语言不利.头晕目眩、神疲气短、记忆力减退等,则为肾虚见症,故中风后遗症属本虚标实之肾虚痰瘀证.  相似文献   

17.
沈绍功教授系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笔者跟师学习10载,体悟沈师的治学之道、临证技巧、组方投药之妙,实乃大家风范。现将沈师治疗中风的经验介绍如下。1中风成因乃风火痰瘀脑卒中的主要病机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菀者郁也,即血郁于脑部而发为脑卒中。由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加之忧思恼怒,五志过极,饮酒饱食,聚湿生痰,或房室烦劳,耗阴伤肾,引发肝风内动,心肝火盛,痰热阻窍而“血菀于上”,引发卒中。沈师认为,风、火、痰、瘀为主要病因,特别应重视“痰瘀互结”和“肝肾阴虚”。这种病因归纳直接指导中风的临…  相似文献   

18.
总结李延教授治疗中风后失语经验;李延教授指出中风后失语总为本虚而标实之病机,提出临床中"治风""治痰""治瘀"的指导思想,新发病者偏重于"搜风"和"涤痰",久病者应"痰""瘀"同治,同时运用补气药以推动血行,驱邪外出,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9.
王光耀  张倩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1):1265-1267,1280
根据中风病因病机理论多样化的趋势,我们认为中风病急性期是风、火、痰、瘀、气、虚六种因素同时作用于机体,相互影响,于分秒之间病机瞬息万变;虚为中风之本,气机逆乱为中风之基,风、火、痰、瘀为中风之邪,六种病机相兼为病,相互消长;提出“整体性、多元性、一方合多法”围攻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医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李小燕 《光明中医》2016,(15):2261-2262
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中医内伤头痛范畴,系因脏腑阴阳的虚损,精神情志的侵扰,精气营血的亏耗,饮食起居的失常,逐渐形成脏虚痰盛,阴虚火旺,阳虚寒凝,气虚血瘀及阳亢风动等病理现象。随着病理的不断发展,风火痰瘀相互交织,最终导致本虚标实之症。临床诊治本病,多从风火痰瘀入手,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