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麦粒灸治疗脾虚泄泻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麦粒灸对脾虚泄泻证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尿D-木糖、血清SIgA的影响。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采用麦粒灸患者脾俞、胃俞、足三里穴,每穴3壮,隔日1次,连续30天,对照组接受中药治疗。结果:麦粒灸能显著改善患者脾虚泄泻症状,并显著提高唾液淀粉酶活性,尿D-木糖排泄率及降低血清SIgA,其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麦粒久脾虚泄泻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通过临床观察脾虚泄泻患者经麦粒灸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尿D-木糖排泄率,血浆中分子物质含量的改变,了解麦粒灸的治疗作用。结果发现经麦粒灸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两项实验指标均明显改善,且作用优于中药对照组,证实了麦粒灸对脾虚泄泻证的独特疗效。  相似文献   

3.
麦粒灸为主对脾虚泄泻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观察了麦粒灸为主对脾虚泄泻患者的红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法可提高脾虚泄泻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CD4值,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IC)花环率、CD8值和血清SIgA含量,且疗效与中药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说明麦粒灸有显著改善脾虚泄泻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脾虚泄泻属现代医学慢性腹泻范畴,为临床常见病症,因其病因复杂,故治疗较为困难.近年来中医药及外治法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麦粒灸作为一种传统的外治法,治疗脾虚泄泻已得到临床认可,但文献报道多局限于对临床症状疗效的评价,缺乏客观定量指标.笔者通过观察脾虚泄泻患者经麦粒灸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实验指标的改变,探讨麦粒灸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脾虚泄泻属现代医学慢性腹泻范畴,为临床常见病症,因其病因复杂,故治疗较为困难.近年来中医药及外治法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麦粒灸作为一种传统的外治法,治疗脾虚泄泻已得到临床认可,但文献报道多局限于对临床症状疗效的评价,缺乏客观定量指标.笔者通过观察脾虚泄泻患者经麦粒灸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实验指标的改变,探讨麦粒灸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脾虚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内服中药参苓白术散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结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脾虚泄泻确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肝郁脾虚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肝郁脾虚泄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用壮医药线点灸合黄芪建中汤治疗,对照组40例单用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和6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壮医药线点灸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肝郁脾虚泄泻临床疗效好,安全。  相似文献   

8.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脾虚泄泻4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脾虚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脾虚泄泻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内服中药参苓白术散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结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脾虚泄泻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脾虚患者基础状态下(酸刺激前)及酸刺激后唾液一氧化氮代谢产物浓度的变化,探讨脾虚证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变化与一氧化氮的关系.方法选择脾虚证患者,并以胃阴虚证患者为对照组,病例均为Ⅱ型糖尿病合并胃轻瘫;检测基础状态下及酸刺激后唾液一氧化氮代谢产物浓度,并与脾虚证的重要指标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相关分析.结果1)发现脾虚证患者基础状态下唾液一氧化氮代谢产物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酸刺激后唾液一氧化氮代谢产物浓度显著降低;基础状态下唾液淀粉酶活性略高于对照组(P>0.05),显著高于以前研究的病证,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显著下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变化与唾液一氧化氮代谢产物浓度的变化显著相关(r=0.6,P<0.05);而胃阴虚证对照组患者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及一氧化氮代谢产物浓度均无显著变化.2)本实验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以前研究的病证.结论1)脾虚证的重要指标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变化与唾液一氧化氮相关,脾虚证可能存在交感神经系统-一氧化氮通路功能障碍,致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降低,可能存在副交感神经系统-一氧化氮通路功能代偿增强,致基础状态下唾液淀粉酶活性升高.2)唾液淀粉酶活性可能受病种的影响,糖尿病可能致唾液淀粉酶活性升高,因而致本实验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检测结果偏高.  相似文献   

10.
壮医药线点灸对脾虚患者唾液负荷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吕琳 《中国针灸》1998,18(7):391-393
检测了 2 0例脾虚证患者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前后唾液流量、唾液淀粉酶活性、淀粉酶分泌率的变化 ,并设 2 0例空线对照组、2 0例四君子汤对照组及 2 0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结果表明 :壮医药线点灸有改善脾虚患者唾液负荷分泌作用 ,表现为提高患者对外源刺激 (酸刺激 )的反应性。其效果与中药四君子汤一致 ,空线对照效果不及壮医药线点灸。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米粒灸治疗肾阳亏虚型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患者按就诊次序随机分为米粒灸组46例和汤药组48例。米粒灸组取穴分为两组,一组为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另一组为脾俞、肾俞、命门、大肠俞,两组交替取穴,每穴灸5~7壮,隔1~2日1次,每周3次,10次为1疗程。汤药组口服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汤剂,每天1剂,水煎服,30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1疗程后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米粒灸组的总有效率为87.0%,汤药组的总有效率为62.5%。米粒灸组的疗效优于汤药对照组(P0.05)。结论:米粒灸治疗肾阳亏虚型泄泻疗效明显优于口服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汤剂,且见效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艾灸对慢性顽固性腹泻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 例,予艾炷灸脾俞、肾俞等穴治疗;对照组予口服中药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炷灸治疗慢性顽固性腹泻疗效优于口服中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神阙、关元等保健穴施以隔药饼灸,观察对不同年龄人群机体CD系列的变化,探讨艾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机制。方法:将六味地黄丸中药物按方剂比例配伍,制成药饼,放置于神阙、关元、足三里(双)、脾俞(双)、肾俞(双)穴位上。将0.3 g圆锥形艾炷置于药饼上施灸,每穴灸3壮,隔日1次,共10次。分别在施灸前、后抽静脉血5 m L,观测CD3、CD4、CD8、CD4/CD8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青年组隔药饼灸后CD3、CD4、CD4/CD8均较灸前均升高,CD8较灸前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隔药饼灸后CD3较灸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4/CD8较灸前升高,CD8较灸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隔药饼灸后CD3、CD4/CD8较灸前均升高,CD8较灸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CD4较灸略有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饼灸对3个不同年龄段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以中、老年组为显著,对不同年龄组作用机制亦不同。  相似文献   

14.
张亚平  冯茜  干洪洲 《世界中医药》2020,15(8):1175-1178
目的:探讨养阴利咽饮与玉液散吹喉对阴虚肺燥型慢性咽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山东省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咽炎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对照组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用养阴利咽饮与玉液散吹喉治疗,均连续治疗30 d。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唾液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生命质量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3%,高于对照组的76.27%(P<0.05)。治疗后2组咽痛、干咳、咽黏膜充血水肿临床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唾液中SIgA水平均明显升高,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明显降低,且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2组患者SF-36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养阴利咽饮与玉液散吹喉联用可降低阴虚肺燥型慢性咽炎患者血清TNF-α、CRP水平,升高唾液中SIgA含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5.
点灸特定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观察点灸与常规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0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点灸组(30例)采用周氏万应点灸笔点灸法,针刺组(20例)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均取肝俞、脾俞、胃俞、肾俞等穴.治疗15次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两组患者单项症状积分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点灸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针刺组的75.0%(P<0.05).结论:点灸治疗可明显改善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灸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主穴取百会、神门、三阴交.配穴取印堂、安眠、中脉、照海、内关、厥阴俞、心俞、脾俞、胃俞、胆俞.采用针刺配合灸法治疗,主穴用艾条悬灸,配穴常规针刺;对照组主穴取百会、神门、三阴交、印堂、安眠、申脉、照海.配穴取厥阴俞、心俞、脾俞、胃俞、胆俞.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从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改变、疗效、疗程三方面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在睡眠质量指数(PSQI)改变、疗效、疗程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针刺配合灸法治疗失眠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田新发  徐正莉 《中国针灸》2012,32(2):163-165
目的:比较新型艾灸按摩器与艾条悬灸防治小儿哮喘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内服自制中药调元玉屏汤,观察组用新型艾灸按摩器滚动艾灸疗法,对照组用艾条悬灸法,均艾灸风门、肺俞、膈俞、脾俞、巨阙、中脘为主,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控率、总有效率为66.7%(20/30)、90.0%(27/30),优于对照组的40.0%(12/30)、83.3%(25/30),两组治疗后当年哮喘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均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P<0.05),且无皮肤感染等不良反应。结论:新型艾灸按摩器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疗效显著,可减轻症状,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效果优于艾条悬灸。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肝郁脾虚型模型大鼠下丘脑组织中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的影响,探讨隔药饼灸治疗FD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隔药饼灸组、艾炷灸组、逍遥散组和多潘立酮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采用复合病因造模法(慢性束缚应激+过度疲劳+饮食失节+夹尾+摇晃)造模,连续21d。隔药饼灸组、艾炷灸组施灸穴位均分为Ⅰ组("肝俞""脾俞""胃俞")和Ⅱ组("章门""期门""中脘"),两组穴位隔日交替,每穴连续灸4~5壮(约30min);逍遥散组及多潘立酮组按1mL/100g分别灌服逍遥散水煎剂和多潘立酮水溶剂。分组治疗14d后,通过观察大鼠胃肠对营养性半固体糊的排空情况检测胃排空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大鼠下丘脑组织中5-HT、DA、NE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大鼠胃排空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结束后,各治疗组大鼠胃排空率较模型组上升(P0.01),但各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的5-HT、DA、NE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5-HT、DA、NE含量显著上升(P0.01)。结论:隔药饼灸、逍遥散均能显著增加FD肝郁脾虚模型大鼠下丘脑组织中的5-HT、DA、NE含量,从而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提高大鼠胃排空率,达到改善胃肠动力的作用;艾炷灸、多潘立酮对FD肝郁脾虚模型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麦粒灸对实验性脾虚泄泻证大鼠空肠肥大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采用复合造模法复制出实验性脾虚泄泻大鼠 ,用麦粒灸灸“脾俞”、“胃俞”、“足三里”穴 ,每日 1次 ,每穴 3壮 ,连续 1 5天。观察结果 :灸治组空肠MMC数值比模型组显著减少 (P <0 0 0 1 ) ;与中药对照组比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近十年临床研究文献中艾灸治疗腹泻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 收集近十年国内外数据库中艾灸治疗腹泻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Excel 2013、SPSS 25.0及Apriori算法对艾灸治疗腹泻的病种、治疗方法及穴位组方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300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艾灸以治疗慢性腹泻为主;隔药灸和温和灸较为常用;艾灸与中药结合治疗较为多见。所采用的艾灸穴位处方共涉及65个穴位,频次超过10次的穴位有天枢、神阙、关元、足三里、中脘、大肠俞、气海、上巨虚、脾俞、肾俞、命门、胃俞、三阴交、下巨虚和阴陵泉,其中天枢、神阙、关元、足三里四穴频率超过100次。从分布来看,以任脉和腹部的穴位居多。聚类分析发现核心穴位有天枢、上巨虚-肾俞-大肠俞-三阴交、中脘-脾俞-神阙-关元、足三里-胃俞-命门、气海-下巨虚-阴陵泉。穴位关联性分析发现天枢-关元为最常用穴对。结论 艾灸治疗腹泻以慢性腹泻为主,治疗方法多采用温和灸、隔物灸,穴位以天枢、神阙、关元、足三里的使用频率最高,以天枢-关元合用较为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