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该思想的指导下,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有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等。剖析上述众多辨证方法的精神实质,笔者认为,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可谓中医治疗学的核心辨证纲领,二者可统合为五脏阴阳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中之纲”。通过脏腑辨证,可以把握疾病的具体部位。通过八纲辨证,可以分辨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性质。而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等,都可统一于五脏阴阳辨证之下,包容于五脏阴阳辨证之中。  相似文献   

2.
脏腑病机,是指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失调的内在机理。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势必造成脏腑生理功能的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因此,脏腑失调的病机,在病机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一、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 (一)、心的阴阳,气血失调 1.心阳、心气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的阳气偏盛和偏衰的两个方面。心的阳气偏盛,即为心火。由邪热、痰  相似文献   

3.
辨证必须根据人体五脏,阴阳,气血为辨证准则。五脏是生化阴阳、气血、精神之源泉。阴阳是人的生命之根本;气血是营养脏腑和诸经百骸的物质基础;又是人的思维活动的动力。五脏、阴阳、气血、精神它们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滋生、互相为用,而维持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如五脏坚  相似文献   

4.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变特征对临床各种症状及体征进行辨证论治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五脏病证其病机关键,一方面在于各脏腑生理功能的太过或不及以及各生理功能之间的失调;另一方面在于脏腑本身的阴阳、气血失调.因此,临床五脏辨证用药,不仅要考虑各脏生理特性不同,也要考虑纠其偏,同时还要分析五脏之间的疾病传变.本文即从这个角度出发,分别总结归纳了五脏各自病证的方剂配伍规律,以飨同仁.  相似文献   

5.
谢仁谦 《中医研究》2009,22(6):49-51
海洛因成瘾是一种疾病,临床上有它特有的症候群。其临床表现虽然繁杂多变,但其根本病机是五脏气血阴阳受损,表现为五脏多种虚损证候。中医戒毒治疗针对不同脏腑、不同病机进行辨证论治,综合必要的西医治疗手段,常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是归纳或区别事物的哲学理论用词,在中医学里阴阳更是横贯其中,不论从基础理论,还是临床辨证论治都有阴阳学说,而人体体质本为阴,阴得阳气助而体现出生命的各项活动机能,而五脏皆属阴,但其用为阳。它们在体内功能各显其用,皆以阳气为主导作用。如若人死,体质乃在,但其脏腑功能,气血流注及各项生理功能皆失去作用,人体五脏皆体现其主要生理功能皆为阳气之用。从而合理注解了"体阴用阳"。  相似文献   

7.
伤寒六经的实质及气一元论观探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生命活动是气的运动,阴阳是驱动气运行的原动力,其运动方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权分立的螺旋状运动,而五脏各有所主,通过经络、气血将脏腑及组织器官成一个整体,从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稳态运动系统。伤寒六经代表这个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抗病能力,六经既反映了人体阳气的层次性分布,双反映精气血津液等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8.
浅析五脏理论与方剂配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治疗学说与阴阳气血密切相关,阴阳气血又离不开五脏,故中医以五脏为中心进行方剂的配伍也应是方剂配伍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  相似文献   

9.
1侧重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生理层,奠定脏腑辨证的基础《灵枢·本藏》云:"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可见脏腑生理层未及经络,然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及精神魂魄不在其外。上古至春秋战国为脏腑辨证的哲学阶段,表现为五行阴阳辨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可见当时二(阴阳)五(五行)哲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脏腑辨证乃至整个中医学的发展,到了六朝《中藏经》则以脉证为中心,分析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病证。  相似文献   

10.
防治恶性肿瘤转移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防治恶性肿瘤转移在肿瘤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五脏五行生克理论,经络气血走向以及气的固摄理论,对恶性肿瘤转移进行中医理论分析,提出五脏生克决定转移脏腑,转移部位与经络气血走向有关,转移是气失固摄的结果.恶性肿瘤转移的防治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以截断扭转为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冯文战  李光霞  张林  高立  刘代群  李陶  彭艳 《光明中医》2016,(19):2783-2785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神农本草经》到后世的本草著作中均有中药四气五味的论述,《黄帝内经》中有大量篇幅将中药五味理论与临床治疗结合起来,将中药的五味功能化,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中药五味理论的临床运用在后世医家的论著里未能得到系统总结和发展。现将中药五味理论与藏象理论及脏腑升降理论相结合,用于指导内科杂症的治疗选药,效果显著,从五味理论的理论渊源、临床应用,初步探讨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并附医案3则。  相似文献   

12.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临床遣方用药的根本大法。本文以《黄帝内经》为主,参考《医学启源》《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等相关著作,探讨了四气五味与脏腑补泻的关系,并系统总结了各种气味搭配对脏腑功能影响的规律。本文发现中医四气五味的补泻理论与中医脏腑的生理特性是一脉贯通的。因此,对四气、五味影响脏腑气血阴阳、气机升降等的精确把握将有助于中医临床组方回归中医理论本源思维上来,对临床疗效的提升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疗效是中医的灵魂,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不仅具备严密的理论体系,且临床屡用不爽,是中医药未来发展过程中传承创新的源头活水。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哲学思维基础,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应用"阴阳藏府系统"进行诊疗近乎完美地对此进行了诠释,构建了理法方药并存的阴阳五行诊疗体系,古今奉为圭臬。文章选取《伤寒杂病论》几个较佳版本,尝试以阴阳五行思维探求张仲景的诊疗体系,为中医临床与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市场营销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市场营销类课程为主,中医药类课程为辅,且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创新。此体系涵盖中医药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三个学科门类。设置的课程模块包括五大类,分别是公共基础类课程、中医药学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整个课程体系体现宽基础、强理论、重实践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文通过论述五音疗法的研究现状及其联合中西医临床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探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策略。方法 查阅国内外文献,论述失眠的中西医发病机制,梳理五音疗法研究现状及其联合中西医疗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对比中医五音疗法与西方音乐疗法的异同,分析五音疗法应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中医理论尝试提出可行的解决策略及未来展望。结果 目前中医五音疗法联合中西医疗法改善失眠是当前临床研究热点,能弥补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的不足,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西方音乐疗法相比,中医五音疗法具有独特的中医理论与文化优势,但目前尚未形成五音的“理、法、方、药”体系,阻碍了临床的规范应用与推广,可通过简化五音选曲及扩充曲库、灵活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式,来弥补不够完善的五音“方”、“药”理论,规范五音疗法改善失眠的临床应用。结论 中医五音疗法改善失眠具有独特优势,值得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可根据中医理论逐步优化中医五音疗法的理论体系及改善失眠的临床应用模式,鼓励多学科交叉的发展与应用,始终以患者为中心,继承与发扬五音对失眠等疾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调和营卫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和营卫法虽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临床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对营卫学说和调和营卫法继承、总结不足。虽然近几年对营卫学说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开始关注,但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应该把营卫学说放到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内容的高度来进行研究,现阶段的理论研究大多是某一方面的总结或分析,缺少全面系统的总结与阐发;如集中于卫气和失眠、桂枝汤的应用以及卫气营血辨证的研究这几个相对的热点上,深层次的研究比较缺乏。(2)临床研究的病种单一、样本少,大多对某一病或某一证进行研究,且很多是临床报道,报道的验案或病例很少,缺少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营卫学说是一个系统的理论,涉及全身上下五脏六腑,与各科各系统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调和营卫法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应该可以应用到更多的疾病中。(3)未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国家有关部门和中医药临床教育研究机构都在大力提倡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但到现在为止,中医的理论与临床仍无大的突破。营卫学说与西医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出凝血系统等系统具有密切的相似相关性,营卫学说可以成为中西医结合的桥梁,从而为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医学由于科举制度等原因,中医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与西方医学培养制度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的医学教育以师承教育或院校教育为主要方式,或通过家传秘制或私淑学习来传播医技。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的中国传统医学,尽管从现代科学观点来看,它存在许多不足和表达模糊之处,但必须有科学的认识。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发展,中医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应当继承的精华部分。  相似文献   

18.
吕爱平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9-1640
中医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在中医领域里的具体体现,它在两千多年前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下,中医学形成了一整套与西医学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意象思维即为其中之一。从意象思维的含义入手,从生理、病理、诊断、辨证等方面阐述了意象思维在中医理论思维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为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提供方法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作为"七年一贯,本硕融通"的培养方式,它既区别于五年制本科,又不同于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七年制中西医结合的培养方案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本文针对七年制中西医专业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提出改革,并在部分教师和2009-2011级七年制学生中展开调研,对计划不断进行监控改良,努力探索出一条七年制中西医专业教育的优化课程体系,为培养合格的七年制中西医临床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药药性理论复杂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金锐  张冰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1):3340-3343
中药药性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总结的反映药物及其作用性质的概念。中药药性理论是研究中药药性的形成机制及运用规律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从发生学上看,中药药性理论与药物本体及药物作用密切相关,并且深受阴阳五行、取象比类等哲学思想影响,具有复杂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药性的形成具有多源性特征,其早期的确定途径不唯一,其对应的功效作用不唯一;第二,药性的表达具有多样性特征,其表征指标多样,其实际表达的影响因素多样。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应关注这些复杂性特征,注意药性与功效的辩证统一,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寻找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