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脑中频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作用。方法:78例中风偏瘫伴肢体痉挛状态患者随机为对照组38例及治疗组40例,对照组予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脑中频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1%(P〈0.01)。结论:电脑中频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2.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瘫痪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依据中、西医理论认识和前期临床观察结果,阐述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发生原因、机制和表现,总结出运用经筋刺法、平衡肌张力针法、针刺督脉与夹脊穴、针刺跷脉穴方法、针刺“泻阴补阳针法”和针刺特定穴等缓解脑卒中后痉挛瘫痪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项腹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将30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中风》取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承山、绝骨、太冲,观察组在对照组取穴基础上加用项腹针,取风府、大椎、风池、天柱、百劳、滑肉门、天枢、外陵、中脘、关元,两组均每日治疗2次,共治疗6周。以改良的Ashworth量表、痉挛指数、Fugl-Meyer评定法、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肌电图等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项腹针不仅能改善患肢Ashworth分级评分和Fugel-Meyer评分,降低痉挛指数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而且对病理性神经活动有良好的调整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项腹针法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有效方法,可有效地缓解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或亢进,从而改善患者肢体活动功能,并能抑制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对病理性神经活动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4.
佟飞  刘冰  陈雅民 《河北中医》2012,34(12):1878-1880
偏瘫痉挛状态又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因其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而得名,严重妨碍了患肢自主运动功能的恢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是中风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成为中风康复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因此,加强预防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偏瘫痉挛的防治应贯穿于整个中风的治疗中,中风早期的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巨刺结合夹脊穴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常规头针法,并采用巨刺法、针刺颈腰部夹脊穴和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取穴法及康复训练治疗。通过Ashworth痉挛量表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对患者的功能情况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巨刺结合颈、腰部夹脊穴针法对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有明显疗效,并显著优于传统针刺方法(P〈0.05)。结论:巨刺结合颈、腰部夹脊穴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有明显疗效,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针刺夹脊穴治疗早期中风偏瘫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平衡补泻针刺华佗夹脊穴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69例中风偏瘫痉挛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行平衡补泻法针刺华佗夹脊穴,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手法。4周后进行Ashworth肌张力量表评分和改良巴氏指数ADL评定表评分,观察平衡补泻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是否优于常规针刺方法。结果两组治疗后肌张力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肌张力下降优于对照组,改良氏巴氏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平衡补泻针刺华佗夹脊穴通过降低中风偏瘫痉挛患者的肌张力,改善了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其效果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对人类危害非常大的疾病。中风后肢体痉挛是妨碍功能恢复的最大障碍,故对痉挛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康复的重点。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且疗效确切,相关临床研究层出不穷,综观近年来研究报道,针刺疗法中涉及取穴机理、针刺方法、手法及针刺结合其他现代疗法等综合疗法等,均对本病有一定疗效。对近年来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发现许多报道中所采用的针刺方法、病例选择、处理、结论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故有必要对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研究的方法、取穴、针刺手法机理、数据统计进行严格把关及治疗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更优化的治疗手段来治疗痉挛状态,以更客观的指标来分析疗效。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患者偏瘫肢体的痉挛一直是阻碍脑卒中患者运动和日常生活的难题。文章综述了近年来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况的研究进展,旨在探讨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以期总结出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抗痉挛仪配合抗痉挛手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处于痉挛状态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抗痉挛仪配合抗痉挛手法治疗,对照组单纯运用抗痉挛手法进行降低肌张力治疗,治疗8周后重新评定2组患者肌张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肌痉挛程度MAS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Fugl-Meyer得分治疗后均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抗痉挛仪配合抗痉挛手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抗痉挛仪配合抗痉挛手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处于痉挛状态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抗痉挛仪配合抗痉挛手法治疗,对照组单纯运用抗痉挛手法进行降低肌张力治疗,治疗8周后重新评定2组患者肌张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肌痉挛程度MAS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Fugl-Meyer得分治疗后均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抗痉挛仪配合抗痉挛手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寻治疗偏瘫痉挛状态的有效方法。方法:5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运用芒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26例(治疗组),与口服巴氯芬药物治疗24例(对照组)作比较,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差异大,肌张力降低明显;在降低肌张力、生活自理能力指数ADL提高与对照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芒针治疗中风肢体痉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透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目的:探寻治疗偏瘫痉挛状态的有效手段.方法:运用患肢阴阳经相透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29例,与常规针刺组(头针 体针)22例、药物治疗组(口服妙纳)27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肌张力累积差值差异大,肌张力降低明显;在降低肌张力、髋内收肌张力上与常规针刺组、药物治疗组对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透针疗法治疗中风肢体痉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补缓泻急针刺法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取补缓泻急针刺法并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传统针刺法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上下肢痉挛Ashworth张力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补缓泻急针刺法并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确切,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张力平衡针刺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2组针刺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并观察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F-M)评分、NDS整体评分、总体临床疗效及表面肌电测试RMS值。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 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 33%,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治疗后,2组MAS的评分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MAS的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 2组均能有效改善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的简化F-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简化F-M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观察组治疗后改善F-M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简化F-M评分在治疗后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4)观察组治疗后NDS整体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较,2组治疗后NDS整体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NDS整体评分,且观察组于整体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肱二头肌、股四头肌RMS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观察组治疗后肱二头肌、股四头肌RMS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肱二头肌、股四头肌RMS值,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张力平衡针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疗效良好。2)张力平衡针法和常规针刺法均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以及改善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3,(3):588-591
临床上中风病又叫脑卒中,根据流行病调查,在我国发病率居世界第二,且年龄趋向于低龄化[1],发病快,病死率高,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病种之一,发病后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可以根据不同阶段进行分期,其中的偏瘫痉挛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临床医疗上面临的一项主要难题。中医针灸推拿作为中医中特色疗法在中风康复治疗中发挥了显著优势,在偏瘫痉挛期缓解肢体痉挛状态改善预后的作用也非常明显。通过临床实践,文献研究,从针灸部位(头针、体针、夹脊针、督脉针、跷脉穴针刺等特殊针法等),推拿手法(扌衮法、点穴法、掌擦法、捏法、运动疗法、逆推足三阴经法等),综合疗法等方面对用以针灸推拿为主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优势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残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张力平衡针法组(54例)、常规针法组(52例)。张力平衡针法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分别于上、下肢伸肌、屈肌处取穴,常规针法组采用常规针法,穴取肩髃、曲池、外关等,于治疗前后评定患者肌力、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及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结果:治疗30天后,张力平衡针法组总有效率为96.3%(52/54),优于常规针法组的84.6%(44/52)(P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肌力、肌张力评分、肌痉挛状态评分、关节活动度均增加,张力平衡针法组与常规针法组比较改善更显著(均P0.0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的肌力、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和增加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临床疗效.方法 将128例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方法治疗;对照组64例采用常规西医康复理疗等综合康复方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患侧肢体痉挛消失,肢体功能恢复,肌力恢复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状况、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7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较常规西医康复理疗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肢体痉挛症的疗效。方法:60例中风肢体痉挛症患者,均采用头针配合体针法治疗,持续治疗6个疗程。以患者肌张力(痉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3项评分之和为依据进行疗效评定。结果:60例患者中基本痊愈15%,显著进步37%,进步24%,总有效率89%。结论:针刺治疗中风肢体痉挛症疗效显著,可供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调神舒筋针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采用调神舒筋针法治疗,用改良Ashworth(MAS)量表和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为疗效评价标准。结果:总有效率达90.0%;CSI量表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神舒筋针法可以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20.
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月贤  黄源鹏 《光明中医》2010,25(10):1858-1859
目的评价电针夹脊穴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为临床探索一种疗效确切、易于操作的新方法。方法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6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电针夹脊穴,对照组采用传统体针法治疗,共治疗2月。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肌张力Ashworth量表法、临床痉挛指数等指标的评定。结果在改善痉挛方面,治疗结束后,实验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电针夹脊穴组优于传统体针组(P0.05)。对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改善,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电针夹脊穴对中风偏瘫患者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都有改善,尤其在改善痉挛和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传统体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