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给予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在上肢痉挛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给予康复训练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1个月后采用肌张力评分法(改良Ashworth)、上肢的Fugl-Meyer评定法评定。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上肢肌张力水平及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对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有即刻解痉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提高了康复训练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在上肢痉挛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肌张力评分(改良Ashworth)、上肢的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FCA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平衡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并对平衡针刺法的疗效作出正确评价。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平衡针刺法治疗;对照组:痉挛拮抗肌侧取穴治疗。根据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对2种方法改善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的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方面作出疗效评价。结果:平衡针刺法与传统针灸疗法在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后肌张力都有下降,治疗后组间Ashworth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平衡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都能较好改善患者上肢功能状态(治疗组P〈0.001,对照组P〈0.01);治疗后组间FMA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单侧针灸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为主治疗脑梗塞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从2009年9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80例脑梗塞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西药治疗,包括抗血小板,降脂营养神经,扩血管等治疗,在上肢痉挛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中医针刺治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肌张力评分(改良Ashworth)、上肢的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FCA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PO.01)。治疗组治疗后FMA、F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中医针刺治疗结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梗塞后上肢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十二井穴针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升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十二井穴针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30例,对照组(单纯康复训练治疗)30例,治疗30d,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肌张力程度。结果:上、下肢肌张力分级,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肌张力改善效果更显著。结论:十二井穴针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相比,能更有效降低脑卒中后肌张力的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解痉方结合针刺及康复训练对痉挛期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痉挛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针刺、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加服自拟中药解痉方。4周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予改良的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定法(FM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法(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观察治疗后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加用解痉方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解痉方结合针刺及康复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痉挛,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运用阴阳调整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下肢痉挛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寻找脑卒中后改善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取阴阳调整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普通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前后评定两组下肢肌张力疗效、肌张力改善值及FIM运动功能。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疗效比较,试验组显效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Ashworth评分改善值、FIM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阴阳调整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改善中风下肢痉挛疗效显著,优于单纯普通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刺康复组(针康组),每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针灸治疗,康复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针康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分法(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定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MAS分级、FMA评分、FC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其中针康组治疗后MAS分级优于康复组(P0.05),但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针康组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其他2组(P均0.05),并且针刺组FMA评分、FCA评分显著高于康复组(P均0.05)。结论通经解痉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针药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50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针药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采用电针、中药配合以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技术)为主的运动康复训练,共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上下肢肢体痉挛程度、肌力、肢体活动能力变化情况。结果:肌痉挛的肌张力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患侧肢体肌力、活动能力大为改善(P〈0.01)。结论:针药配合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卒中肌张力增高,可显著降低患肢肌张力增高,增强肌力,提高患肢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赵铎  张羽 《新中医》2022,54(20):161-16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4 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2 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10 d 为1 个疗程,2 组均治疗3 个疗程。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 及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 评估2 组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以改良Ashworth 分级(MAS) 评估2 组治疗前后的肌张力,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 评估2 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2 组FMA、FCA、SF-36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DASH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试验组FMA、FCA、SF-36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DASH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MAS 分级1~2 级占比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试验组MAS 分级1~2 级占比79.03%,高于对照组58.06%(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促进其肌张力恢复,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刺络放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刺络放血组(治疗组)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取病理点刺络放血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针刺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FMA)、肌电图H反射指标:H波最大波幅和M波最大波幅(Hmax/Mmax)比值。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为86. 67%,高于对照组60. 00%(P 0. 05);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积分显著增高、Hmax/Mmax值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刺络放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疗效好,比传统针刺治疗优势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肌张力,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必要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75例采用经筋排剌法配合皮肤针治疗;对照组75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简化的Fuge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上肢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7%,治疗组为94.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FMA、MBI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更显著。结论:经筋排刺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伸肘位矫形器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下上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恢复期偏瘫上肢痉挛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康法,即头穴丛刺配合抗痉挛针法及康复训练,每天1次,治疗1个月。治疗组在针康法基础上,加用上肢伸肘位矫形器治疗。1个月后根据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和简化的Fugl—Myeer运动功能评分、ADL指标评定两纽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上肢屈曲性痉挛均有改善,治疗后改良的Ashworth分级、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肢体运动功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伸肘位矫形器能够改善偏瘫患者上肢的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不同针刺方法对中风患者手痉挛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内关穴不同针刺手法治疗中风患者手部痉挛的疗效。方法:将172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针刺组(36例)、慢速捻针组(34例)、快速捻针组(30例)、单纯提插组(35例)和提插捻转组(37例)。均取内关穴,每天针刺2次,每次5分钟,并配合康复训练。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和Fugl—Meyer(FMA)手功能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手痉挛即刻有效率和治疗8周后有效率单纯针刺组分别为66.7%、55.6%,慢速捻针组为82.4%、85.3%,快速捻针组为96.7%、90.0%,单纯提插组为80.0%、82.9%,提插捻转组为94.6%、91.9%,快速捻针组与提插捻转组疗效优于其他3组(P〈0.01)。治疗后Ashworth量表分级和FMA评分提插捻转组、快速捻针组均优于其余3组(P〈0.05,P〈0.01),且提插捻针组和快速捻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有非常肯定的即刻效应,提插捻转手法与快速捻转手法对痉挛的抑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根据康复医学理论选穴的针刺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电刺激组,各30例。针刺组针刺患肢对侧头部运动区,患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及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等穴;电刺激组采用痉挛肌电刺激。2组患者均同时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抗痉挛康复运动训练,疗程为3周。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疗效的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改善(P〈0.01),其中针刺组MBI改善优于电刺激组(P〈0.001)。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3%,电刺激组为86.7%,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适宜的针刺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有效方法,对上肢轻、中度痉挛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拘挛方热敷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同水平上肢痉挛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同水平上肢痉挛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拘挛方热敷,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治疗前、疗程结束后两组上肢肌张力分级、痉挛程度的变化;以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定治疗前、治疗3个月两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疗效分级、肌张力分级及痉挛程度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FMA评分、MBI评分、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拘挛方热敷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同水平上肢痉挛脑卒中疗效优于单独康复训练治疗,可改善患者肌张力及肌痉挛程度,提升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通经解痉针刺法对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分法(Modified Ashwoah Scale,MAS)、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MAS分级及FM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MAS分级评定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通经解痉针刺法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进而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口服通塞脉片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认知的影响。方法:将40例发病20~30天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8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22例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给予通塞脉片治疗。分别在入院时和治疗1月后、2月后采用简式FMA、Barthel指数评分法及MMESE评定疗效。结果:经过早期康复治疗患者的运动功能经FMA评分运动功能明显提高(P〈0.01),日常生活能力经Barthel指数评分也明显提高(P〈0.01),认知功能MMESE评分明显提高(P〈0.01),而治疗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MMESE评分提高更显著(P〈0.01)。研究组各评分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塞脉片联合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认知、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能力,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平衡调筋解痉推拿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平衡调筋解痉推拿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6周。根据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肌张力、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BI评分及肌张力分级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下肢痉挛疗效总有效率为97.6%,优于对照组的90.7%(P0.01)。结论:平衡调筋解痉推拿配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改善患者肌张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十宣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及手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加针刺十宣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加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改良Ashworth评分(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根据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对两组方法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痉挛程度、手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做出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上肢痉挛程度和肌张力都有下降,治疗后组间M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常规针刺加针刺十宣穴结合康复训练对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及改善患者的手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加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