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橙皮素和橙皮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作用的异同,探讨黄酮类化合物A环7位羟基糖苷化与否对结合血清白蛋白的影响。方法: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测定橙皮素和橙皮苷与BSA的作用。结果:橙皮素对BSA的荧光猝灭效率明显高于橙皮苷;橙皮素对BSA的荧光猝灭以静态猝灭为主,而橙皮苷对BSA的荧光猝灭既有静态猝灭作用,也有动态猝灭作用;橙皮素与BSA结合的K a值明显大于橙皮苷;橙皮素结合BSA的位点与荧光发射基团的距离比橙皮苷的小;橙皮素与BSA之间的作用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而橙皮苷与BSA的作用主要是疏水作用力。结论:橙皮素与BSA的结合能力明显强于橙皮苷,说明橙皮素比橙皮苷更容易被血清蛋白贮存和运输。  相似文献   

2.
姜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反应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姜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的反应机制。方法:在不同温度下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姜黄素与BSA~.E作用,实验数据采用Linewearver—Burk静态猝灭公式处理,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n。结果:姜黄素对BSA有猝灭作用,二者结合常数较大,可形成一个结合位点,且温度对结合常数Ka的影响较小。结论:姜黄素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茵陈中3个香豆素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作用的机制。方法荧光猝灭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结果茵陈香豆素类小分子能够插入牛血清白蛋白内部与牛血清白蛋白形成复合物导致牛血清白蛋白内源性荧光猝灭,药物分子的极性对内源性荧光猝灭有一定的影响,猝灭机制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结合过程的热力学参数变化表明,上述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结论牛血清白蛋白与茵陈香豆素类小分子间有较强的结合作用,且结合力以疏水作用为主,其中东莨菪内酯还存在偶极-偶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邹晓丽  王湘敏  郭海方  许卉  刘珂 《中草药》2010,41(8):1271-1274
目的研究丹参酚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特性及其结构相关性。方法运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4种小分子天然丹参酚酸类化合物迷迭香酸、紫草酸、丹参酚酸A、丹参酚酸B(SAⅠ~Ⅳ)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计算得到各SA-BSA结合体系的静态表观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能量转移效率(E)、空间距离(r)及热力学常数ΔG、ΔH和ΔS。4种丹参酚酸均能与BSA结合形成非共价复合物,通过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共同导致BSA内源荧光的猝灭。结论丹参酚酸A(SAⅢ)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力与BSA结合,而其余3种丹参酚酸与BSA的结合则主要由氢键和范德华力驱动。SA-BSA相互作用体系的结合强度可以用综合反应参数[Y=lg(KA×E×n/r)]来表征,其在数值上按SAⅢ→SAⅣ→SAⅡ→SAⅠ的顺序递减,并与分子中所含游离羟基数目和分子体积等结构特性密切相关,可以利用脂-水分配系数(clogP)和单位相对分子质量下的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Mr)来预测丹参酚酸化合物与蛋白的结合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稳态荧光技术及分子对接模拟技术对党参炔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稳态荧光分析方法,通过荧光猝灭、紫外吸收谱、分子对接模拟及药物竞争实验等对党参炔苷-BSA体系的猝灭常数、结合常数、位点数、结合位置、作用力类型和作用距离进行分析,同时考查金属阳离子对党参炔苷-BSA体系猝灭常数的影响。结果:党参炔苷-BSA体系的猝灭常数为1. 25×10~4L·mol~(-1)(37℃);结合常数为2. 95×10~4L·mol~(-1)(37℃),位点数为1个,在BSA的ⅡA区位点1结合;热力学参数ΔH=-19. 374 kJ·mol~(-1),ΔS=23. 1 J·mol~(-1)·K~(-1);相互作用距离为3. 2 nm;金属离子会加速党参炔苷-BSA体系的猝灭。结论:通过稳态荧光技术、紫外吸收谱、分子对接模拟等方法,从分子角度说明了党参炔苷与BSA结合的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相互作用力为静电作用力,二者能很好的结合,为以后筛选优化类似党参炔苷结构的药物提供了相关数据,并且对于党参炔苷在体内的代谢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也说明了分子对接模拟结果与稳态荧光分析法得出的实验结果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6.
综合利用二维和三维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光谱以及分子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哈巴俄苷(harpagoside,HAR)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HAR有规律的使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两者结合常数KA均大于1×10~5L·mol~(-1),结合位点数n接近于1。由HAR与BS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均小于0可知,两者结合过程是自发进行的,结合的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和范德华力。根据F?rster非辐射转移理论,计算了不同条件下HAR与BSA的结合距离r为2.80 nm,说明两者结合过程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表明,HAR使BSA的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极性增强、疏水性减弱,并导致BSA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分子模拟结果显示,HAR更倾向于于BSA和HSA的亚结构域ⅡA(Site Ⅰ位点)结合。  相似文献   

7.
崔力剑  王建明  霍坤  黄芸  窦玉红  王鑫国 《中草药》2012,43(7):1355-1360
目的研究模拟生理条件下中乌头碱(M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键合作用,以及硫酸阿托品(AS)对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主要采用荧光光谱法及紫外吸收光谱法进行研究。结果 MA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猝灭机制为动态猝灭。MA与BSA表观结合常数(Kb)和结合位点数(n)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类型主要为疏水作用,结合距离为4.44 nm,该反应是自发进行的。同步荧光光谱图的信息表明MA对蛋白微环境有影响。AS使MA和BSA的Kb和n均减小;抑制MA对BSA构象的改变。结论 MA与BSA能发生相互作用,AS与MA间存在竞争作用,能够增加游离型MA浓度,通过减少MA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加快代谢,发挥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咖啡酸类小分子肉苁蓉苷F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特性。方法:运用荧光光谱(FS)、紫外-可见光谱(UV)和圆二色谱(CD)法探讨了生理条件下肉苁蓉苷F(该化合物为作者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简记为C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计算得到CF-BSA的静态表观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能量转移效率(E),空间距离(r),热力学参数ΔG,ΔH,ΔS,与CF作用前后BSA中α-螺旋结构含量的变化,明确了CF在BSA上的结合位置,分析了几种常见金属离子对CF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论:CF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可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其在BSA上的结合位点数约为1,25℃时的结合常数Ka为4.36×104L·mol-1,二者之间的空间距离r为3.09 nm,结合过程主要表现为氢键作用,CF在BSA上的作用位点为site I,Mg2+,Fe3+,Cu2+,Zn2+的存在增强了CF与BSA的结合作用。猝灭机制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CD光谱表明CF对BSA的空间构型改变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荧光猝灭光谱研究了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大黄酚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以BSA为荧光剂,大黄酚为荧光猝灭剂,在激发波长278 nm下的荧光光谱,根据Stern-Volmer方程、位点结合模型和Lineweawer-Burk双倒数曲线方程,求出了大黄酚与BSA结合的结合类型、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等参数。并利用Van’t Hoff方程求得反应的热力学参数,讨论了大黄酚与蛋白质的主要作用力类型。结果:大黄酚与BSA形成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荧光,且其荧光猝灭机理符合静态机制。在25℃和37℃下大黄酚与BSA结合的结合常数分别为:4.923×104 L.mol-1和5.928×104 L.mol-1;结合分子数分别为:0.8551和1.0583。热力学数据表明大黄酚与BSA以疏水作用为主,同时也存在较弱的静电作用。结论:大黄酚在体内能够被血清白蛋白存储和转运,且结合时可能改变了BSA的构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药蛇床子(简称Hops)的光谱性质及其与BSA的相互作用.方法:选用水提取液,采用紫外一荧光法对影响蛇床子荧光光谱的主要因素(溶荆、酸碱度)进行研究,并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研究Hop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数据采用Lineweaver-Burk处理.结果:不同溶剂比较后,选用水作为蛇床子的提取液:酸碱度对蛇床子溶液荧光光谱影响较大,酸性越强,溶液的荧光强度越强.Hops与BSA的作用研究发现Hops具有较强地猝灭BSA荧光强度的能力.结论:Hops中的能产生荧光的物质在酸性水溶液中较稳定,Hops与BSA的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