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实教授认为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肺肾亏虚,七情内伤,后天失调,病在肺胃肝肾,以肺为主,久燥血凝,阴伤及阳,阴虚、气郁、络滞为其病机关键。金师在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肺失宣布、阴虚络滞之病机,立宣肺布津为治疗大法。阴虚内燥,应滋阴清热润燥;气郁络滞,宜宣肺通络布津;病久滋补肝肾,随证燮理阴阳。  相似文献   

2.
干燥综合征是以侵犯泪腺、唾液腺为主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其病程长,病情变化复杂,属中医"燥痹"范畴。笔者从"虚、毒、瘀"探析燥痹发病原因及演变过程,认为燥证产生因气虚无力推动津液运行,血瘀阻塞布津通路,再加之燥邪蕴久成毒,瘀毒互结,终致布津障碍。临床以益气养阴、解毒祛瘀为法治疗干燥综合征,辨证施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干燥综合征(SS)属中医燥证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津液生成与输布异常。津液代谢与肺、肠等脏腑关系密切,采用宣肺布津、增液润肠的"肺肠合治法"治疗SS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理论基础不仅在于SS常累及肺、肠,亦在于此法加强了肺、肠对津液代谢的协同作用,有利于把握津液代谢中气与津的关系,也能契合SS发病的整体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宣肺与润肠法可以上调神经肽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4.
总结路志正教授从阴火论治干燥综合征的临证经验.干燥综合征属中医学"燥痹"范畴,《脾胃论》中所述阴火与燥痹之病机、病症相类似,病机均源于脾肾不足、瘀血内停,在发病中又有"火盛化燥伤阴蕴毒"之特点,虚、燥、瘀、毒四者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终成虚实夹杂之证.在《脾胃论》基础上,承其治疗阴火之法,根据燥痹之特性,临证采用"持...  相似文献   

5.
干燥综合征人们一般认为属于中医的“燥证”范畴,但临床上纯属中医燥证者并不多见,而苔白、身倦等湿象的存在,体现了水液代谢与输布;饮食精微转输与利用障碍者,十有八九;笔者用健脾燥湿升清行津之法为主的清燥汤治疗,疗效肯定,更证明了脾的生津、升津,肺的布津功能障碍是本病的根本病机。  相似文献   

6.
习惯性便秘属于中医便秘范畴.近年来,笔者临床观察吸烟所致习惯性便秘多属燥结肠滞证型,采用肃肺理气、清燥润肠法,自拟三仁二子汤治疗,效果满意,并和常规治疗便秘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东垣清燥汤为主治疗干燥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荣峰 《中医药学刊》2006,24(1):162-163
干燥综合征人们一般认为属于中医的“燥证”范畴,但临床上纯属中医燥证者并不多见,而苔白、身倦等湿象的存在,体现了水液代谢与输布;饮食精微转榆与利用障碍者,十有八九;笔者用健脾燥湿升清行津之法为主的清燥汤治疗,疗效肯定,更证明了脾的生津、升津,肺的布津功能障碍是本病的根本病机。  相似文献   

8.
华远铎 《光明中医》2009,24(10):1922-1923
肺癌属中医学"肺积"、"息贲"等范畴,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是全身为虚,局部属实的疾病.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医门补要>指出:"表邪遏伏于肺,失于宣散,并嗜烟酒,火毒上熏,久郁热炽,烁腐肺叶,则出秽气,如臭蛋逼人,虽迁延,终不治."肺脏癌瘤为患,最易阻滞气血,导致瘀血内生.兼素多瘀滞之体,病后瘀证渐加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以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3个方面为着重点,从历史文献总结、医家临床经验、临床试验等角度对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进行解读,得出其属于中医学"燥证"范畴,病机为阴液不足、气血亏虚、津液输布障碍、燥毒瘀互结,辨证分型集中在肝肾亏虚、燥邪犯肺、阴虚燥热、瘀血内结4种证型,并从滋补肝肾、养阴润燥、活血祛瘀3种治法分析临床疗效,以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阅读《陈士铎医学全书》燥证的内容,从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病案举隅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归纳陈士铎辨治燥证的学术思想。病机上陈士铎提出"四燥"的概念,逐一进行说明,治法治则上提出注重肺肾双治、注重五行生克乘侮、固护脾胃、强调夏季养生调护,陈氏对燥证的辨治有着独特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内经》载"燥邪"有"淫"、"迫"之分,其"淫"者方为燥淫证之病因。此文分析《素问·天元纪大论》等相关篇章中燥邪淫胜所致病证之证候、病机、治则治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据《内经》"病起于阴阳"之论,指出《内经》所论之燥淫证出于病因辨证,为感受燥淫之邪而病起于阳者,其证病位在表在里、在脏在腑,证候表现繁杂多样,病机复杂多变且不止于"燥甚则干"一隅,当属"广义燥证";今内燥证和外燥证当属"狭义燥证"。前者出于病性辨证,以阴津失于濡润为要;后者虽亦出于病因辨证,但却囿于季节性燥邪所致之燥淫表证。西北燥证是感受燥邪为主病的复合型方域性中医证候,属广义燥证,故以病因辨证为本是开展西北燥证相关研究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口眼干燥综合征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口眼干燥综合征属中医“燥证”范畴。阴虚虽为其本质,但亦有兼阳虚之候者。本文从内燥、阴伤、阳虚三方面加以论述。治疗以润燥护津、滋阴生津、益气布津为法。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研读叶天士与俞根初著作中与燥证相关的理论与病案,比较两者治疗燥证的异同。叶天士认为外感燥邪,"燥自上伤",首先犯肺,易传变至胃和肝肾,治疗以养阴润燥为主,但润中有通,补而不滞,以通补为要。俞根初系统提出了温燥和凉燥的分类方法,同时还认为燥邪易与湿邪、暑邪兼夹,丰富了燥邪的辨治。叶天士与俞根初治燥各有特色,综合两者优势有利于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新疆地区神经衰弱与西北燥证的病机联系,为从异病同治角度制定新疆地区神经衰弱防治策略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83例神经衰弱病例组,168例无病对照组,对两组西北燥证罹患率及积分进行比较;对病例组一般辨证中医证情与西北燥证证情作聚类分析及典型相关分析,探求二者之间病机联系。结果:(1)神经衰弱组西北燥证罹患率为62.65%,对照组为17.26%,病例组高于对照组(χ2=52.363,P<0.01)。(2)神经衰弱组西北燥证总积分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肺卫孔窍皮肤燥证、肝肾精血不足证、心肾阴虚证均高于对照组(P<0.01)。尤以心肾阴虚证明显(均数差9.04)。(3)聚类分析提示气滞痰阻证与脾胃阴虚证接近,肝阴亏虚证与肝肾精血不足证接近,气郁化火证与心肾阴虚证接近。(4)典型相关分析第一典型变量r1=0.8622,P<0.01。神经衰弱因变量组肝阴亏虚证载荷系数最大(0.4223),自变量组肝肾精血不足证载荷系数最大(0.5444)。结论:(1)西北燥证是新疆地区神经衰弱罹患者危险因素,并以西北燥证兼证3心肾阴虚证为突出临床表现。(2)西北燥证与神经衰弱病机关联性以肝阴亏虚证及肝肾精血不足证为决定性因素。肝肾精血不足证对神经衰弱证情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针刺夹脊穴治疗杂病验案3则。夹脊穴属经外奇穴,是一组位于背部脊柱旁的腧穴,其下分布着丰富的神经肌肉组织。笔者在临床中灵活运用夹脊穴治疗多系统疾病,尤其是疑难杂病效果显著。文中"顽固性呃逆"一则,证属气机郁滞,治则和胃降逆止呃;"心绞痛"一则,证属血行瘀滞,胸阳痹阻,治则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脑梗死后遗症期"一则,证属肝肾亏虚,治则滋养肝肾;三案均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从疾病本质出发,治病求本,整体调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吴寿善教授对"燥气大纲"有独到见解,不仅提出了有凉燥、温燥伤人、燥化寒湿、湿热伤人,并且提出燥气有"胜复"不同:化热伤津之证属燥之复气伤人,寒湿之证是燥之胜气伤人。因此,可见《温病条辨》中所列杏苏散等方,正是为治燥之胜气、治燥之正化、治燥之本病而设。所列的桑杏汤等方则是为治燥之复病、治燥之对化、治燥之标病而设,从而使燥气之本标胜复病机霍然。吴教授还强调见化气为病有寒热之别,见寒湿者自当用温化,见湿热者自当用清泄。临证时还须注意表里寒热之不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技药愈病之目的。燥伤本脏除识别复气现症外,还要选药精当。笔者在临床上发现,凡见杏苏散证而有痰黏、频咳、唾出不爽者,视其轻重而选加冬瓜仁、贝母、鱼腥草、半枝莲等品,以清复热,效果较好,若见小青龙汤证而兼复气为患者,追加药物亦可仿此。  相似文献   

17.
神经性皮炎西医治疗多对症予以抗组胺药物为主,停药容易复发,中医多从脏腑辨证入手,认为神经性皮炎的发生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突出心火、肝郁,郁久化热,热伏营血,生风化燥;外因为风湿热邪克于肺、脾二经。柴瑞霁主任法遵仲景,明辨病机,从六经辨证,活用经方,强调"方证对应、精准用药",临证多年,认为此病病机多为营卫失和、阳虚表闭,属太少两感证。治疗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燥邪与燥证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燥证研究亟待理清燥邪与燥证关系,而古今论燥理论多有疏漏或歧义。鉴此,本文以审证求因为本,综览既往文献,从六气气化属性认识燥邪与燥证内涵,倡论燥邪之正化、兼化、从化及内外传变,以"类燥"阐释内生燥邪,分析燥邪与类燥之邪引发内外燥证之情。其后得出燥邪与燥证关系之结论:1.燥证均由燥邪所致;2.燥邪有本气燥邪、变生燥邪和内生燥邪之别,均能导致外燥证和内燥证;3.外燥证多由本气燥邪引起,内燥证多由内生燥邪引起;4.外燥证病因除本气燥邪外,尚含有六淫他邪变生燥邪成分;5.引发内燥证之内生燥邪可称作"类燥",系由阴虚血虚而津少、内火里热而伤津、寒凝血瘀湿阻痰结而滞津等原因产生;6.燥邪淫盛时,可通过经络、形体组织内外相传,故内燥证可兼见外燥证,外燥证亦可迁延而伴生内燥证;7.无论外燥内燥,倘若其证候内出现不能以燥邪属性解释之症状,则属伴有"非燥证",当责燥邪之兼夹邪气所致。  相似文献   

19.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难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属于中医燥痹的范畴,其病因病机多认为是阴虚津亏,治疗以"滋补肝肾,养阴润燥"为大法。但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以一阴一阳之道,结合体质因素和生理特点,从真实世界出发,"阳虚寒凝,阳不布津"也是干燥综合征重要的病因病机。在治疗上,除了养阴润燥,从阴论治的方法,还需结合温阳化气,从阳论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将燥证分为内燥和外燥两个方面。"瘀血致燥"有很深的理论渊源,瘀血内停,阻滞气机,气不布津亦可形成燥证。在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中,也提示了瘀血对于燥证形成的主导作用。文章阐述了瘀血和燥证之间的病理相互影响,对临床治疗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