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究临床中马丹阳十二穴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的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颈性眩晕患者,根据临床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D检测结果、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VA(57.19±10.33)cm/s、RVA(58.57±12.30)cm/s、BA(38.04±7.35)c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6.00%,观察组为92.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未出现异常情况,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马丹阳十二穴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针刺颈夹脊穴配合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间我院接治的68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18%,治疗后的基底动脉平均流速为(33.05±6.21)cm/s,椎动脉平均流速为(32.51±5.28)cm/s,症状与功能评分为(23.71±4.48)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配合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研究刺络拔罐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收治的80例颈性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刺络拔罐配合针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眩晕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通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眩晕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络拔罐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以"老十针"为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性眩晕患者70例,随机分入治疗组35例,以"老十针"为主穴针刺治疗,对照组35例,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时间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颈性眩晕量表积分及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优于药物对照组(P0.05);治疗组颈性眩晕各症状积分和总积分改善上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十针"为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药物。  相似文献   

5.
吴鑫  董学涛 《陕西中医》2014,(3):356-357
目的:探讨刺络拔罐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颈性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患者采用刺络拔罐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2.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与中医症候积分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络拔罐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背俞穴刺络放血拔罐配合毫火针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背俞穴刺络放血拔罐配合毫火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背俞穴刺络放血拔罐治疗,6周为1疗程,均治疗2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6%,对照组为8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面部红肿1例,对照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背俞穴刺络放血拔罐配合毫火针治疗痤疮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较单纯背俞穴刺络放血拔罐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针刺颈夹脊穴为主配合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以针刺颈夹脊穴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治疗2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总体疗效、症状评分、单一症状疗效及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平均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体疗效构成(Z=2.594)、痊愈率(x2=5.96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08,P>0.05);②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t治疗组=8.680,t对照组=8.266,P均<0.01),其中治疗组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39<0.05).③单一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眩晕、恶心呕吐症状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598、2.984,P<0.05);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平均值比较各组疗前、疗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颈夹脊穴为主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单用推拿治疗明显提高,且对缓解患者主症眩晕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对比针刺督脉与任脉经穴为主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有效治疗本病提供客观评价和参考。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督脉经穴为主治疗,穴取神庭、百会、风府、大椎、身柱、夹脊穴(C6、C7)、足三里、三阴交;对照组采用针刺任脉经穴为主治疗,穴取膻中、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夹脊穴(C6、C7)、足三里、三阴交。针刺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气血亏虚型证候量表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1)颈性眩晕总体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6.7%(23/30)、93.3%(28/30),优于对照组的46.7%(14/30)、70.0%(21/30,均P0.05)。(2)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和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3)两组患者气血亏虚型证候量表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在神疲倦怠、面色、舌质、脉象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心悸气短方面对照组治疗效果优于观察组(P0.01)。结论:"通督疗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较任脉取穴为主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可明显改善颈性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对气血亏虚证候较甚者,建议采用督任二脉穴位结合可能会收到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颈夹脊穴配合调神定眩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电针颈夹脊穴治疗,观察组加用调神定眩汤。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左椎动脉(35.68±7.12)cm/s、右椎动脉(35.97±7.64)cm/s、基底动脉(46.88±8.34)cm/s,对照组治疗后左椎动脉(30.88±5.72)cm/s、右椎动脉(32.26±4.89)cm/s、基底动脉(43.76±5.29)cm/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1.34±0.34)分、中医症状评分(6.71±1.06)分,对照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2.64±1.05)分、中医症状评分(8.26±2.1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颈夹脊穴配合调神定眩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配合针刺拔罐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源性眩晕患者2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9例和对照组11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拔罐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刺络放血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8.63%,治疗组有效率为97.4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症状与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络放血配合针刺拔罐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