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芒针深刺中脘穴得气层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芒针深刺中脘穴得气层解剖学情况。方法 对 2 5例芒针深刺中脘穴病例在进针得气后行局部螺旋 CT扫描 ,取得芒针行径及针尖部位的腹部横断面 CT图像 ,用以解剖结构分析研究。结果 对 2 5例芒针针尖位于腹腔内情况为胃体小弯侧 3例 ,肠系膜上静脉右侧缘 5例 ,肠系膜上静脉左侧缘 1例 ,胰头 2例 ,胰头胰体交界处 5例 ,下腔静脉前缘 2例 ,下腔静脉左侧缘 3例 ,腹主动脉前缘 1例 ,腹主动脉右侧缘 3例。针尖与椎体前缘的距离为 10 - 6 0 m m ,平均 33.10± 17.2 9mm。针尖端在椎体正中线左右 2 5 mm以内。结论 芒针深刺中脘穴得气层与腹腔神经丛及腹腔神经节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葛路岩  张冰  薛银萍 《针刺研究》2006,31(4):244-245
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门重要临床学科。随着针灸疗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对与针刺安全.眭密切相关的穴位深部解剖来说,传统表述无论系统或局部解剖学已不能满足活体投影解剖学的要求。近年来,芒针深刺中脘穴用于治疗“胃脘痛”已为国内学所推崇,我们应用CT扫描技术,实时观察记录芒针深刺中脘穴时针体所经路径,并对其结果加以总结归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CT螺旋扫描影像,实体观察临床芒针深刺腰夹脊穴时针体与肌体相关组织的关系,从而综合分析芒针深刺腰夹脊穴的安全因素。方法:选择芒针深刺腰夹脊穴治疗的病例,进针完成后不出针实时做CT螺旋扫描,观察研究针体周围的组织结构,并分析安全因素。结果:本组30例,针刺深度75~100 mm,均可见有针体穿过腰部组织,其中多见针体接近腰脊神经根,明确针尖与相关腰脊神经根的位置关系。结论:芒针深刺腰夹脊穴产生肢体放电感时,与针体刺激腰脊神经根有关,同时遵芒针操作原则(缓慢进针、小幅捻转、忌提插),深刺腰夹脊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与任脉之交会穴。具有理气和胃、温中健脾、利湿化痰、消食导滞、理气活血、扶正祛邪等功效,临床应用广泛。笔者查阅近年来有关中脘穴及中脘穴芒针疗法的文献,对其功能、主治、解剖、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介绍。认为芒针深刺中脘穴可将体表经气直接引入脏腑,增强气血循环,激发胃气,补益后天之本,进而提升疗效。并指出芒针深刺中脘穴的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5.
芒针为主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薛银萍  高彤 《四川中医》2006,24(4):99-100
目的:观察芒针为主的治疗方法对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5例经临床确诊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芒针为主深刺中脘穴的治疗组与口服吗丁啉的对照组,两组均治疗15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芒针为主的治疗方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高乐  牛红月 《河南中医》2014,(7):1260-1261
目的:观察芒针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名脑梗死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内科治疗,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芒针深刺中脘、关元、水道。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芒针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尿失禁操作简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腰突穴针刺深度CT扫描定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腰段经验穴腰突穴深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深度与角度。方法:采用CT扫描技术对腰突穴的进针深度、角度与相关组织层面进行扫描观察。结果:当垂直进针至得气时,测得进针深度为73mm,针尖所在位置相当于椎间孔外口,此即为最佳进针深度与角度。结论:垂直进针并适当深刺至腰突穴深部的椎间孔外口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宜深度。  相似文献   

8.
目前针灸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多选用足阳明经穴,足太阳经穴(特别是中髎、下髎)未能引起重视,但深刺中髎、下髎穴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中确有较好的疗效。然而,深刺中髎、下髎穴实际临床操作上存在难度。现就通过应用此法治疗的典型病例2例进行穴位的取法、针具的选择、针刺操作、安全深度及针感等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脘穴不同针刺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芒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芒针组予芒针速刺中脘穴后留针,常规针刺组予中脘穴直刺后留针。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4日,于治疗结束后两周随访1次。以呃逆症状评分及临床有效率评价疗效。结果:1芒针组、常规针刺组治疗后呃逆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芒针组、常规针刺组治疗后2周随访呃逆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芒针组治疗后呃逆症状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芒针组治疗后两周随访呃逆症状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芒针组痊愈19例(63.3%),有效9例(30.0%),无效2例(6.7%),常规针刺组痊愈12例(40.0%),有效10例(33.3%),无效8例(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刺与常规针刺中脘穴为主均能有效缓解顽固性呃逆症状,中脘穴芒针速刺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芒针深刺与中药口服汤剂联合应用与单纯口服西药匹维溴铵片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方法:把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与中药结合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针刺与中药结合组运用芒针深刺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中药运用痛泻要方加减。芒针每天1次,中药每天口服1剂,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片,1片/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20d后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针刺与中药结合组积分降低更显著,针刺与中药结合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结论:芒针深刺与中药口服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其疗效优于匹维溴铵片。  相似文献   

11.
针刺中脘治疗消化性溃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验证针刺中脘穴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病例276例,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针刺组138例,选用中脘穴,长针深刺;对照组138例,口服泰胃美,共观察6周,通过临床症状及胃镜疗效两方面进行疗效观察。结果:针刺组对于快速改善胃脘疼痛及食少的症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4%,针刺组疗效略优于对照组,但考虑中心效应,组间疗效无差异(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症状均改善明显(P<0·01),但组间疗效无差异(P>0·05);两组胃镜疗效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针刺中脘穴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芒针为主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对比观察芒针为主针刺与西药吗丁啉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81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5例以芒针中脘穴为主,对照组36例口服吗丁啉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3.
运用fMRI观察电针关元及中脘穴相对特异性的脑功能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ang JL  Hong Y  Wang XL  Liu HS  Wang Y  Liu J  Wang L  Xue C  Zhou KH  Song M  Liu BY  Zhu B 《针刺研究》2011,36(5):366-372
目的:比较电针关元和中脘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关元穴、中脘穴时的fMRI配对试验,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 Hz,3次30 s,间以1 min)、拔针后静息态采集fMRI脑功能数据,并记录电针任务后的针感。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针感,SPM 2、短程和长程"中心度"法分析脑激活功能区及其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结果:关元穴显示更强的胀满感。电针两穴均产生了额叶内侧部的明显负激活,留针及电针能改变脑静息默认功能模式,额叶内侧回、扣带前回前下部及海马区(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脑功能网络出现了明显的即时针刺后效应。两穴位脑效应存在较小的差异。结论:针刺关元、中脘穴均具有对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网络的调制作用,但也存在较小的差异,显示了穴位脑效应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灵枢》针刺深度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YH  Tang XD 《中国针灸》2011,31(11):975-977
目的:观察运用《灵柩》针刺深度法在德国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均取章门、中脘、天枢、关元、期门、曲池、合谷、阴陵泉、足三里、太冲穴,按照《灵枢·经水》篇,针刺深度1~6分( 2~12 mm),行平补平泻手法,每周治疗2~3次,8次为一疗程.观察患者第1、第2疗程的疗效和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结果:第1疗程总有效率为52.4%(11/21),第2疗程为90.5%(19/21),第2疗程优于第1疗程(P<0.05).第1疗程IBS-SSS评分为143.58±70.15,第2疗程为115.98±72.68,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第2疗程较第1疗程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运用《灵柩》针刺深度法在德国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比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中脘(CV12)不同组穴(俞募配穴、募合配穴)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俞募配穴组和募合配穴组,分别给予针刺中脘-胃俞(BL21)、中脘-足三里(ST36)为主,对GERD主要症状的积分进行观察评价。结果:俞募配穴组及募合配穴组分别在经过2个疗程及3个疗程治疗后,症状积分出现显著下降(P〈0.05)。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俞募配穴组及募合配穴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80.77%,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中脘之俞募或募合配穴均能有效地用于GERD的治疗,两者近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别,但针刺俞募配穴的起效时间快。  相似文献   

16.
天突、气舍针刺安全的临床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天突、气舍穴局部解剖与针刺安全的关系。方法:采用小号克氏针标定法和层次解剖法在46具正常成人尸体上、左右共92侧解剖观测了天突和气舍穴针刺途径的局部解剖特点。结果:50·0%的标本胸骨柄后的两侧胸膜返折部相交在胸骨角平面,6·5%的标本两侧胸膜返折部相交在第1肋平面;天突针刺途径的局部解剖观测结果为43·5%的标本左头臂静脉上缘平齐或接近胸骨柄上缘,56·5%的标本左头臂静脉上缘平齐于胸骨柄中部;在气舍穴的钢针穿刺中观察到有68侧标本颈内静脉被刺穿,占73·9%,有24侧标本的左颈总动脉被刺损,占26·1%;并有约50侧标本的迷走神经被钢针触及,占54·3%。结论:天突和气舍的针刺操作不仅仅易伤及上部胸膜腔,更易伤及上纵隔及颈根部的大血管、迷走神经等要害结构,应引起重视与警惕。  相似文献   

17.
针刺治疗阑尾包块125例疗效观察李久荣,李明(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72111;山东省济宁市第一化工厂卫生院)主题词阑尾炎/针灸疗法穴,阿是TherapeuticalEffectofAcupunctureonAppendixMassin125C...  相似文献   

18.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effect of deep insertion of elongated needle onto pelvic nerve(pelvic plexus) for treatment of 32 cases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caused by apoplexy was observed andcompared to that of filiform needle group (25 cas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ofthe elongated needle group and the filiform needle group were 96. 88 % and 68 % respectively, display-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addition, mechanisms of elongatedneedle in treatment of incontinence of urine were analyzed preliminarily.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不同时间点针刺健康青年左侧然谷穴对大脑后动脉(PCA)血流动力学各参数的影响,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青年60例,其中男、女各30例,针刺其左侧然谷穴,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于针刺前5 min、进针时、行针1时、行针2时、出针时、出针后5 min,分别记录双侧PCA的Vs、Vd、Vm、RI及PI。结果:针刺左然谷穴,与针刺前5 min比较,左侧PCA的Vs在行针2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PCA的Vs在行针1时、行针2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左然谷穴可降低双侧PCA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提示针刺该穴对双侧大脑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具有负性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