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围性面瘫为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文章从病因病机、辨病辨证辨经、同病异治、巧用下关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列举医案阐述高宏主任中医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由于病变严重程度与临床表现并不一致,导致本病辨证困难,证型林立或无证可辨,给临床应用带来困难。段素社医师将胃镜所见纳入中医望诊范畴,重视辨病、辨证相结合,以"胃痿"立论,提出"胃热阴伤、瘀血阻络"是其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给临床辨治本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3,(4):720-723
目的:在全面分析临床资料的基础上探索ADHD中医辨证研究的特点和方法。方法:采取横断面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符合研究标准的170例初次就诊的ADHD患儿进行6个方面的临床因素调查和分析。总结其证候特点,探索符合临床实际的辨证方法。结果:在49例"无证可辨"型病例中,45例为轻症患儿,占全部无证可辨型病例的91.84%,仅有4例为中度,无重度病例。而在全部50例轻度病例中,"无证可辨"型病例有45例,占全部轻度病例的90%。中医分型与疾病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肾虚肝旺,阴虚阳亢"型主要表现为混合型这一西医亚型,占81.6%的比例。混合型表现为"无证可辨"型的比例是最低的,仅有5例,不足7%。西医亚型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正常儿童相比较,ADHD患儿的身高、体重及智商均有落后趋势(P<0.01)。结论:(1)ADHD存在"无证可辨"型中医证型,主要表现为注意缺陷型和多动、冲动型两种西医亚型。(2)对于ADHD无证可辨型的辨证方法,确立先辨病再辨证的中医诊断原则,辨病成立的基础上再通过考察其先天影响因素和生长发育方面的因素进行辨证,确立"无证可辨"型,在ADHD的发病早期或轻症阶段即给予整体调治,以解决疾病核心病机。  相似文献   

4.
从足阳明经筋辨证论治周围性面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采用循经辨证取穴的方法进行针刺治疗,发现足阳明经筋与周围性面瘫关系密切,从足阳明经筋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论治周围性面瘫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5.
辨证与辨病的有机结合,使"无证可辨"一词多年来时常被学界所论及.笔者曾将此"无证可辨"作为一个特殊类型,就其在慢性肝炎中医辨证中设立成为"慢性肝炎无证可辨型"作过探讨[1-7].近年来,国内同仁对此项应用基础研究似有所重视,也有所进展.现就其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眼是人体五脏六腑的缩影,眼病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脏腑的病理变化可反应于眼,眼所患疾病,亦会波及所属脏腑,临床辨治眼病要坚持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五辨是基于中医整体观念的中医临床思维。“辨症”,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把握,结合现代科技检查手段扩大了中医眼科的外在表征诊治范畴;“辨证”,主要是辨眼病的病位和病性,以及证的轻重、缓急、兼夹、真假等情况;“辨病”,包含眼病的中西、因果、善恶、新久四个方面;“辨人”,辨眼病患者的个体差异;“辨机”,把握眼病发病先机,解决中医无证可辨的局面。从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五个方面运用于眼病诊治,为中医临床诊疗眼病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伤寒论》“但见一证便是”的临床价值,探讨抓主症思维在临床辨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辨主症不仅可以简化辨证过程,同时可以指导组方配伍,简化随症加减,并解决临床常见的无证可辨问题。  相似文献   

8.
玻璃体积血的辨证与辨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的角度探讨了玻璃体积血的病因病机以及发生发展过程。认为其初期多为火热致病,晚期为痰淤互结。治疗上应把全身辨证与局部辨病有机地结合起来,全身出现证候时,以辨证为主;全身无证可辨时,应以辨病为主。丰富了祖国医学对玻璃体积血的认识,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冯秀君  林雪娟 《光明中医》2016,(10):1394-1395
目的探讨郁证的不同辨证角度。方法郁证作为以郁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其发病原因多样。郁之初并没有典型临床表现,发病以后甚至还是无证可辨,即使有表现也是百般复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大量文献的查阅来总结出各种不同的辨证角度,并且分析各种角度的利弊,最后找出更加准确实用的辨证思路。结果郁证的诊疗应当多角度辨证并且灵活结合运用。结论通过辨脏腑、辨六郁、辨虚实、六经辨证等角度层层递进或者结合运用到郁证的辨证治疗中,从而形成缜密的辨证思路,才可以取得更准确的辨证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赵建国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赵建国教授采用分期辨治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主要介绍其在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的治疗采用相应的激素疗法及中药辨证施治的临床经验,并探讨针刺疗法的采用与否及针刺时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均为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常用方法,二者各有所长。"病"反映的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代表了该病的基本矛盾,"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肾病临床表现往往较少或无,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寡证"或者"无证",临床实际诊疗过程中,肾病患者常常面临无证可辨的境地,而同一种疾病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此时辨病论治起到了更好的效果,因而相对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在肾病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临床诊疗中,对于症状不明显的肾病患者,可以依照"无证遵从有证,寡证遵从多证"的原则,注重"病"的不同进行辨病论治,可以得到更可靠的临床疗效。在肾病的临床治疗中,以辨病为主,与辨证治疗相结合应作为主要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2.
庄晓鸣  龙艳 《新中医》2014,46(10):14-16
针对糖尿病无临床症状的无证可辨情况,提出了因人制宜、以舌脉为核心、简明扼要整合四诊资料、擅抓核心病机、动态辨证、参考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结果选择中药,并结合饮食、运动治疗的思路。临床按此思路辨治无症状糖尿病,屡见疗效。  相似文献   

13.
面瘫分型辨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又称“卒口癖”、“口口呙”等,是针灸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据其病因可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两大类,其中又以周围性面瘫多见,本文仅就其辨证分型及综合治疗陈述管见,以祈斧正。1辨证分型临床观察表明,周围性面瘫的病因主要有3大类:风寒闭阻  相似文献   

14.
论点摘编     
略论慢性肝炎“无证可辨” 型之设立 王化锰在1995年第1期《安徽中医学院学报》撰文,认为根据文献检索和临床验证,慢性肝炎“无证可辨”的情况确是客观存在的,是现行辨证标准的漏区,因此应确立慢性肝炎“无证可辨”型。它的概念,一部分是指有慢性肝炎而确实无“证”,即用现代检测手段确诊有病,但以中医传统的四诊手段没有发现形之于外的临床表现,无从辨证;一部分是虽明确有慢性肝炎,但证候不大明显,未能构成独立的所谓“证”。此型病则可见于无临床表现但已存在潜在病理信息的慢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治疗急性具有激素使用禁忌症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方法:根据中医辨病辨证理论,选取风热阻络面瘫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选取32例急性具有激素使用禁忌症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治疗组,选取无激素禁忌症的30例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牵正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选用激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4%,对照组86.7%,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联合中药治疗急性具有激素使用禁忌症的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周围性面神经炎属中医学“面瘫”、“口眼歪斜”范畴,系临床常见病之一。于1997年2月至2003年3月我们共收治周围性面神经炎128例,根据中医学经络理论和神经病学进行辨病辨证相结合取穴,运针施治[1],共诊治周围性面神经炎12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康复科进行治疗的面瘫患者120例,其中周围性面瘫78例,中枢性面瘫42例。根据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中医针灸疗法,对照组采用中医传统取穴方法,平补平泻;观察组取穴采用局部取穴+辨证取穴+辨病取穴的方法,并根据病情辨证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治疗周期为15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取穴+辨证取穴+辨病取穴的方法治疗面瘫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无症状性糖尿病无证可辨的情况,提出了把握病程规律、结合体质因素、依据舌象变化、参照实验结果的辨治方法,能切实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黄迪君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全爱  刁灿阳 《中医杂志》2007,48(4):312-313
黄迪君教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近40载,知识渊博,学验俱丰。尤其擅长治疗疑难杂证,临证屡起沉疴。吾随师临证期间,深感其治学严谨、辨证施治、集成诸法、取穴精当。下面仅就其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作一整理,介绍如下。1注重辨证与辨病结合周围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人群的中医证候类型,并探讨其中无症状人群的中医辨治思路。方法: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患者108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有证候和无证候两组,有证候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无证候组进行中医体质分类,两组均进行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值的比较。结果:有证候组属气阴两虚证者最多,热盛伤津证次之,痰(湿)热互结证最少,3种证型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有显著差别(P0.05);气阴两虚证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最高、热盛伤津证次之、痰湿互结证最低。无证候组以气虚质、痰湿质、阴虚质、平和质为主,其中气虚质和痰湿质最多,4种体质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无差别(P0.05)。有证候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高于无证候组(P0.05),无证候组年龄明显小于有证候组(P0.05)。结论:新诊断糖尿病人群可分为有证候和无证候者,有证候者可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无证候者可辨体质和辨病机。无证候并非"无证可辨",应把"辨体质"与"辨病机"列入中医辨治思想中,补充四诊及辨证论治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