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阳虚水泛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载具有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作用的强心合剂口服,7 d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和血浆BNP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载中医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可以改善急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积分和血浆BNP水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唐蜀华教授认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属本虚标实,本虚为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标实为瘀血、水饮、痰浊.治疗大法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用药重在益气健脾,温阳不在重,重视补心阴,强调活血利水,肺肾宜兼调.重视结合现代药学知识,强调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3.
<正>李宜芳,女,主任医师,从事心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心血管疑难病证。李师认为,心力衰竭乃五脏亏虚、血瘀水饮为患,采用温阳益气、活血利水法或配伍小剂量强心利尿剂,中西结合,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现将其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验案1则介绍如下。王某,男,60岁,2014年10月6日初诊。胸闷、憋喘半年  相似文献   

4.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严重影响心血管病患者的寿命与生存质量。翁维良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可从"气(阳)""血""水"立论,气(阳)虚、血瘀、水停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因素。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基本治法,同时根据患者气血、阴阳、寒热、虚实的偏盛偏衰以及血瘀、水饮、痰浊的盛衰程度,结合时令季节、生活地域等特点,灵活多变地给予对证治疗。且尤其重视中药的合理与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近20年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总结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候要素、证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入选文献22篇,合计病例1975例,包括10个证候要素,所占比例大于20%的证候要素是:气虚、阳虚、血瘀、阴虚、水饮,其中气虚995例(55.43%),阳虚704例(39.22%),血瘀558例(31.09%),阴虚468例(26.07%),水饮407例(22.67%);证候类型共计24种,所占比例大于10%的是:阳虚271例(15.10%)、气阴两虚256例(14.26%)、阳虚水泛250例(13.93%)、气虚血瘀217例(12.09%);气(阳)虚兼瘀血和/或水饮涵盖已检出的9个证候类型,包含病例1060例(59.05%),气阴两虚兼血瘀和/或水停涵盖5个证候类型,涉及病例360例(20.06%),结论:气阳亏虚、气阴两虚是心力衰竭的两大本虚证候类型,血瘀和水饮是两大标实兼证,把握气(阳)虚兼瘀血和/或水停、气阴两虚兼血瘀和/或水停两大本虚标实复合证候类型,有利于中医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更好应用。  相似文献   

6.
当前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FNEF)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合理的中医药治疗能够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认为HFNEF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阴虚为主,日久损及气、阳;标实以血瘀、痰浊、热蕴多见,或兼水饮。提出阴虚、血瘀、痰热是HFNEF主要证候特征;在治疗上强调病证结合,遣方用药时常以养阴活血、化痰清热为基本大法,同时注重补虚泻实以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7.
吴伟是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吴伟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心力衰竭就是其擅长治疗的病种之一。其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广东省名老中医黄衍寿教授,并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以阴阳为纲,将慢性心力衰竭简化为两类证候,其一为气阴虚血瘀水停,其二为气阳虚血瘀水停。心气(阳)虚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病理关键,常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基本方剂为《伤寒论》中的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本文通过一个临床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占永立教授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病机以肺脾肾亏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确立了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基本思路,主要分为三型论治:肺气亏虚,血瘀水停证,治宜益肺固表,活血利水,方以防己黄芪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脾阳不足,血瘀水停者,宜健脾温阳,活血利水,方以实脾饮合补阳还五汤加减;肾阳虚衰,血瘀水停,当温肾助阳,活血利水,方以真武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相似文献   

9.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及/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中医辨证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肺、气阴亏虚为其病本,气虚血瘀为基础病机。故治以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化气利水为基本治法。早期治疗宜以益气活血为主,中晚期治疗宜以温阳利水为主,阴虚明显者可合滋阴之法。  相似文献   

10.
史大卓教授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参照,结合现代临床研究与长期临床实践,认为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因病机以心气心阳亏虚为本,水饮血瘀为标,并常伴腑气不通的病理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主,养心阴敛心气、通腑泻浊为辅的中医治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归纳总结水饮在心力衰竭(CHF)发病过程中的致病作用及不同利水方法在心衰治疗的应用,认识到在心衰的发病过程中,水饮与气(阳)虚、血瘀三者相互影响并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治疗上应将利水贯穿心衰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12.
从中医脉络学说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提出气阳虚乏、络瘀水停、络息成积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气血水"同治分消为其基本治疗原则,制定"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治法与芪苈强心胶囊组方概述辨证分型与处方用药,对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防治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语男  李军 《中国中医急症》2023,(2):324-327+342
扩张型心肌病是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的常见疾病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单侧或双侧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降低。李军教授认为,心气虚衰为扩张型心肌病病变之本,阳(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病性本虚标实,虚性证素为气虚、阳虚、气阴两虚,实性证素为痰浊、瘀血、水饮、郁热。李军教授临证明辨病因病机,重视气血辨证,治疗强调扶阳益气养阴,调理脏腑治其本;活血、祛痰、利水、清热、理气、解郁,祛邪调枢治其标。具体治法为扶阳活血法、益气养阴法、祛痰清热法、凉血活血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17,(6):533-536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主要死亡原因,中医辨证为正虚邪实之证,即气(阳)虚、血瘀、水停。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心衰的治疗大法,本文通过改善心功能、抑制炎性细胞因子激活、改善血流动力学、调节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优化心肌能量代谢等方面综述了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参考文献31篇。  相似文献   

15.
孟伟  孟涛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6):1049-1050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证,中医在辨证治疗心力衰竭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疗效.笔者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以阳气亏虚为本,瘀血、水饮为标;病位在心,与五脏相关;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基本治法.临证时,应详查病机,明辨病位,主抓基本治法,同时灵活变通,审证论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心功能Ⅱ~Ⅳ级,中医辨证属气(阳)虚血瘀、水饮证患者7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28例)和常规治疗加中药治疗组(简称中药组,42例),对比两组治疗后心房肽(ANP)、血管紧张素Ⅱ(ATⅡ)、内皮素(ET)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中药组ANP、ATⅡ、ET水平较常规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有辅助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通过降低ANP、ATⅡ、ET水平实现。  相似文献   

17.
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主要有阳气虚衰、水饮内停、瘀血阻滞三个方面,与之相应,临床多由温阳、益气、利水、活血类中药组方,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指出中药治疗肺原性心脏病的作用机制与提高免疫力、改善微循环和强心利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中医辨治心力衰竭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证,中医在辨证治疗心力衰竭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疗效。笔者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以阳气亏虚为本,瘀血、水饮为标;病位在心,与五脏相关;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基本治法。临证时,应详查病机,明辨病位,主抓基本治法,同时灵活变通,审证论治。  相似文献   

19.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各种心脏结构性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中医辨证为本虚标实,本虚以心气虚为主,标实以瘀血、水饮、痰浊为主,中医治疗应以补益心气治其本,活血利水治其标。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遣方用药以及现代实验研究方面对中医益气活血利水法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共选取5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其中中药治疗组29例给予益气强心饮口服,8周后进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的评分。[结果]中药治疗组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调查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能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