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列缺穴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列缺穴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60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证实椎动脉血流呈正常的健康人,随机分成3个针刺组,即列缺组、合谷组、悬钟组,每组20人。全部对象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观察,分别针刺相应穴位,得气后,留针30min,中间捻转2次,手法平补平泻。结果 针刺列缺穴30min后,椎动脉血管内径(D)、收缩期峰值流速(Vs)、每分血流量(CO)与针刺前相比,经统计配对秩和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谷组、悬钟组针刺后与针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刺列缺穴可以有效地增宽椎动脉的血管内径,提高收缩期血流峰值、每分血流量,从而改善了椎动脉的供血强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头穴丛刺和项穴丛刺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脑血流即时效应的影响。方法将57例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治疗,对照组采用项穴丛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ranseranial doppler,TCD)所示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ICA)、基底动脉(BA)、小脑后下动脉(PINCA)、椎动脉(V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各血管(MCA、ICA、BA、PINCA、VA)血流速度(Vs、Vd、Vm)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对照组治疗后MCA、ICA、VA及PINCA血流速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BA的Vs与Vm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血管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和项穴丛刺均能即时改善患者大脑各低流速血管的Vs、Vd、Vm,两种刺法对各血管Vs、Vd、Vm改善程度相近。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时间点针刺健康青年左侧然谷穴对大脑后动脉(PCA)血流动力学各参数的影响,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青年60例,其中男、女各30例,针刺其左侧然谷穴,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于针刺前5 min、进针时、行针1时、行针2时、出针时、出针后5 min,分别记录双侧PCA的Vs、Vd、Vm、RI及PI。结果:针刺左然谷穴,与针刺前5 min比较,左侧PCA的Vs在行针2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PCA的Vs在行针1时、行针2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左然谷穴可降低双侧PCA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提示针刺该穴对双侧大脑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具有负性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临床应用针刺少海穴提供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参考数据。方法:选20名健康青年,针刺左侧少海穴,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分别检测并记录进针前10 min、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及出针后10 min的双侧MCA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所得数据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结果:针刺左侧少海穴行针时双侧MCA的Vm参数均较进针前10min下降(P<0.05);右侧MCA的Vs行针时参数较进针前10 min下降(P<0.05);左侧MCA的Vs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参数分别较进针前10 min下降(P<0.05)。结论:针刺左侧少海穴可降低双侧MCA血流速度,对双侧MCA血流动力学有负性影响,临床治疗脑缺血性疾病慎用少海穴。  相似文献   

5.
颈外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海锋  沈小雷 《中国针灸》2005,25(3):173-175
目的:比较针刺颈外夹脊穴为主与针刺传统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颈外夹脊穴组(40例)与传统颈夹脊穴组(32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和头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查.结果:颈外夹脊穴组总有效率为87.5%,传统夹脊穴组总有效率为65.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TCD检测的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PI)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5,P<0.01). 结论:颈外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优于传统颈夹脊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后溪配合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供异常的影响。方法对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刺治疗,取风池、后溪穴配合颈夹脊穴,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前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治疗1周后再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患者眩晕症状的缓解情况,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后基底动脉(BA)血流及双侧椎动脉(VA)的收缩期峰流(Vs)、平均峰流(Vm)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血管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经过治疗后,眩晕、头痛、颈肩痛等症状明显得到缓解,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风池、后溪配合颈夹脊穴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有效缓解患者颈部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曲泽穴在不同时间对前动脉(ACA)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阻抗指数(RI)各指标的影响,为临床使用该穴治疗脑病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随机选取健康志愿者30名。针刺左曲泽穴,分别在针刺前10 min、进针后、行针时(留针15 min)、出针时(留针30 min)、出针10 min后5个时间点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志愿者双侧颞窗位置并探及大脑前动脉,检测并记录ACA的Vs、Vd、Vm、PI及RI。结果:针刺左曲泽穴,右侧ACA在出针时与出针后两个时间点的Vd、Vs、Vm数据较针刺前的数据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数据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针刺左曲泽穴可以使右侧ACA的Vs、Vd与Vm在出针时与出针后两个时间点的血流速度增加。针刺曲泽穴具有明显的留针效应及出针后的延时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董氏奇穴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予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董氏奇穴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1%,对照组7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及平均流速(Vm)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治疗组Vs、Vd及Vm血流参数值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董氏奇穴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够有效改善或消除症状,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刺后溪、申脉对青年健康人大脑中动脉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后溪、申脉穴对青年健康人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时间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青年健康志愿者10例,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一侧颞窗探及大脑中动脉(MCA),针刺被测者的双侧后溪、申脉穴,在针刺前10 min、针刺得气时、针刺15 min(行针平补平泻)、针刺30 min(出针时)、出针后10 min分别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记录TCD各参数变化情况。结果:在针刺得气时、针刺15 min(行针平补平泻)、针刺30 min(出针时)、出针后10 min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阻抗指数(RI)、搏动指数(PI)与针刺前10 min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得气时与针刺前10 min平均血流速度(Vm)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5 min(行针平补平泻)Vm血流速度与针刺前10 min相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30 min(出针时)、出针后10 min Vm血流速度与针刺前10 min相比较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后溪、申脉穴在针刺过程中能显著增加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颈针八宫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2例给予针刺颈针八宫穴治疗,对照组62例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量表(ESCV)、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椎动脉平均流速(Vm)、中医症候总积分进行效果评价,统计其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ESCV评分、CASCS评分、椎动脉Vm情况、中医症候总积分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54%,7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针八宫穴可以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椎动脉平均流速及中医症候,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椎复位配合经筋推拿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及其有关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对门诊和入院VBI患者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用多谱勒超声(TCD)测定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颈椎复位配合经筋推拿法治疗VBI总显效率达98%。结论:颈椎复位配合经筋推拿法能有效扩张血管,缓解椎-基底动脉的痉挛,使局部血流量增加,从而减轻乃至消除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孙健  单秋华  陈新勇 《中国针灸》2005,25(9):633-635
目的:探讨针刺经穴(风池、天柱)、夹脊(C4~C6)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协同或拮抗作用.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20例VBI患者分3次分别观察针刺经穴组、夹脊组、配伍组3个穴组对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ys)的影响.结果:3组针刺后椎-基底动脉的vsys较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P<0.01),但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风池、天柱或C4~C6夹脊组或两者同用,均可使VBI患者椎-基底动脉的vsys值升高,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状况.但从即刻改善程度来说,两者之间未发现协同或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方法]将5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丹参注射液静滴1次/d,治疗组28例葛根素注射液静滴1次/d。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脑血流速度及临床症状改善。均2周为1疗程,治疗1疗程(14d)判定疗效。[结果]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组均显著改善,对照组改善不明显。治疗组VBI、VM明显增快,脑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葛根素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增强脑部供氧量、减轻因缺血、缺氧所造成的脑功能损伤,对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进展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TCD和BAEP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作用机理.方法:将40例VBI患者分为针刺组20例和常规组2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 w后检查多普勒(TCD)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观察针刺对VBI患者血流速度及脑电生理的影响.结果:治疗前VBI患者双侧推动脉及基底动脉峰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CD异常率为75.0%;BAEP异常率为70.0%,以脑干型异常为主.治疗后两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峰速度均有改善,TCD异常率为47.5%;治疗后BAEP异常率为45.0%,神经传导功能有明显改善,与常规组相比,针刺组Ⅴ波峰潜伏期、Ⅲ-Ⅴ和Ⅰ-Ⅴ峰间潜伏期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改善VBI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脑干神经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5.
经颅多普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方法:利用经颅多普勒技术(TCD)对251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检测,观察脑血流变化。结果:251例中,血流速度减慢者125例,占总数49.8%。血流速度加快者80例,占总数 31.9%, TCD诊断为血管痉挛或血管狭窄。单支血管血流信号消失, TCD诊断为血管闭塞者5例,占总数1. 99%。血流速度正常者40例,占15.9%。 TCD诊断为锁骨下动脉盗血者卫例。结论:提示经颅多普勒(TCD)可动态地监测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从而对(VBI)的诊断、定位、观察疗效及指导治疗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天麻素注射液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用药14d。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65%,优于对照组的77.5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天麻素注射液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临床症状,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采用CBS-IITCD仪,以2Hz、8Hz的探头分别检测椎-基底动脉各段血管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频谱形态、音频信号及频谱灰度.结果:发现椎动脉(VA)或基底动脉(BA)异常215例,动脉硬化110例,其中合并血管狭窄22例,总异常率为87%.结论:应用TCD检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安全性、无痛性、快速化、高度灵敏.并可动态检查,适时了解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中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性眩晕的疗效。方法:116例VBI性眩晕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比灵胶囊和盐酸培他啶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分型给予中药汤剂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检测椎一基底动脉收缩峰血流速度的变化及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32例(55.17%),有效率达96.55%,对照组痊愈17例(29.31%),有效率为86.2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TCD显示治疗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峰值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快(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VBI性眩晕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王强  朱广旗  胡蓉 《中国针灸》2009,29(11):861
目的:观察针刺、药物两种治疗方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效应差异及针刺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VBI患者按经颅多普勒(TCD)提示的血流速度不同分为针刺组(31例)、药物组(29例).针刺组针刺风池和"供血"穴,药物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2周后对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TCD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及评价.结果:针刺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能使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_s)、舒张末血流速度(V_d)、平均血流速度(V_m)回升,亦能使血流速度增快的V_s、V_d、V_m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改善幅度与药物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及药物治疗前后,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V_s/V_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风池及"供血"穴对VBI患者椎一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具有双相、良性调节作用,对椎一基底动脉血管顺应性尚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将VBI患者依照经颅多普勒检测表现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低流速型和高流速型。系统观察了针刺风池、天柱及C4.6夹脊对两种不同类型VBI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与结论 针刺风池、天柱、C4.6夹脊穴既可使椎-基底动脉异常减慢(低流速型)的血流速度升高,又可使异常加快(高流速型)的血流速度减慢,即可针对椎-基底动脉的不同病理状态调节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使之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