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补中益气汤对刀豆蛋白A(Con A)致急性肝衰竭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8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环孢素A(Cs A)组,补中益气汤低、高剂量(10.5,21 g·kg^-1)组,每组1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静脉注射15 mg·kg^-1Con A诱导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治疗组于Con A注射30 min后分别静脉注射50 mg·kg^-1Cs A,口服灌胃补中益气汤,正常组和模型组采用同时间、同体积双蒸水灌胃对照。造模3,10 h后取眼球血、肝脏、脾脏,采用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2,γ-干扰素(IFN-γ)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脾脏CD4+T淋巴细胞活化程度,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ALT和AS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病理损伤明显,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12,IFN-γ和MCP-1水平显著升高(P<0.01),脾脏CD4+T淋巴细胞中IL-2,IFN-γ和IL-4表达显著上调(P<0.01),肝脏ERK1/2和p38 MAPK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中益气汤高剂量组血清ALT和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减轻,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12,IFN-γ和MCP-1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脾脏CD4+T淋巴细胞中IL-2和IFN-γ表达明显下调(P<0.05,P<0.01),肝脏ERK1/2和p38 MAPK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补中益气汤对Con A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小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ERK1/2和p38 MAPK信号通路,从而降低T淋巴细胞活化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加味四逆汤保护免疫性肝损伤和T淋巴细胞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健康雌性NIH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刀豆蛋白A(Con A)模型组、联苯双酯组(LB,150 mg·kg-1)、加味四逆汤高、低剂量(120,240 mg·kg-1)组。所有的小鼠均经尾静脉注射Con A(18 mg·kg-1)来建立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在造模成功12 h后摘取小鼠眼球采血。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全血中CD4+,CD8+T细胞亚群,并以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10的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和TNF-α,IFN-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全血中CD4+,CD8+比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汤高、低剂量组均能降低Con A介导的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ST,ALT的活性(P<0.05),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能明显降低模型组血清中已升高的炎性细胞因子IFN-γ,TNF-α的含量(P<0.05,P<0.01),而提高肝损伤中已经降低的抗炎因子IL-10的活性和T细胞亚群CD4+,CD8+的比率(P<0.05)。结论:加味四逆汤对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整T细胞亚群的活性、减少炎性细胞因子和增加抗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免疫应激大鼠模型,研究补骨脂特异质肝损伤属性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补骨脂3.6 g/kg组、脂多糖模型对照组、补骨脂3.6 g/kg+脂多糖模型组。药物组灌胃相应药物,造模大鼠在灌胃2 h后尾静脉注射2 mg/kg的脂多糖,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10 h时麻醉取血,取大鼠肝脏。通过生化法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活力,采用HE染色法检测肝脏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α(IL-1α)、IL-1β、IL-4、IL-5、IL-6、IL-10、IL-18、表皮生长因子(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干扰素γ(INF-γ)等多项指标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IgM及补体C3、C4等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全血免疫细胞亚群比例;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中免疫细胞数量及能量代谢相关指标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LKB1)、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CREB分子调节转录共激活剂1(TORC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可明显升高血清IL-1α、IL-1β、IL-6、IL-18含量(P<0.05或P<0.01),升高全血CD4^(+)/CD3^(+)比例、CD4^(+)CD25+/CD3^(+)比例、CD4^(+)/CD8^(+)比值(P<0.05或P<0.01),升高肝脏CD3^(+)、CD8^(+)、AMPK、TORC1蛋白阳性表达(P<0.05或P<0.01);降低血清C4含量、全血淋巴细胞总数、全血CD8^(+)/CD3^(+)比例,肝脏CD4^(+)/CD8^(+)比值(P<0.01),肝脏LKB1的蛋白阳性表达(P<0.01);与脂多糖致免疫应激大鼠模型比较,补骨脂3.6 g/kg+脂多糖模型组血清ALT、AST活力明显升高(P<0.05或P<0.01),肝脏切片可见明显的病理损伤;血清IL-1α、IL-1β、IL-18和TNF-α含量明显升高,补体C4含量明显降低(P<0.05);全血CD8^(+)/CD3^(+)比例明显降低,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5);肝脏组织中CD3^(+)、CD8^(+)、TORC1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研究结果证实了补骨脂特异质肝损伤的属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免疫应激与能量代谢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柳叶蜡梅灌肠剂对慢性盆腔炎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性因子IL-2、IL-6、TNF-α的影响,探讨柳叶蜡梅灌肠剂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混合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实验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庆大霉素)组和柳叶蜡梅高、中、低剂量组,分组给药14天,采血检测大鼠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IL-2、IL-6、TNF-α浓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均能明显提高T淋巴细胞CD4+含量,降低CD8+含量,显著提高CD4+/CD8+比值,统计学分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药物组均能明显提高IL-2水平,明显降低IL-6、TNF-α水平,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柳叶蜡梅灌肠剂能够明显改善慢性盆腔炎大鼠免疫功能,调节炎性因子的分泌和平衡。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不同时期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亚群表达及细胞因子IL-2、IL-4、IL-10、TNF-α水平,探讨其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以流式细胞术检测PBC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4+CD25+、CD16+CD56T淋巴细胞;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IL-2、IL-4、IL-10、TNF-α水平;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PBC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D4+、CD8+T细胞群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NK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功能严重损伤的PBC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肝功能轻度损伤者(P<0.05),PBC患者外周血CD4+CD25+T的数量与肝功能损伤指标ALP、GGT呈负相关。PBC患者血清IL-2、TNF-α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肝功能严重损伤的PBC患者IL-2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肝功能轻度损伤者,血清IL-2和TNF-α水平与肝功能损伤指标ALP和GGT呈正相关。结论 PBC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比例及细胞因子浓度与肝功能损伤密切相关,因此推测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的紊乱在PBC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妇科千金片联合甲硝唑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甲硝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妇科千金片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CD3+、CD4+、CD8+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6、hs-CRP水平及T淋巴细胞CD3+、CD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淋巴细胞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妇科千金片联合甲硝唑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疗效显著,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增强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蓬草除痹汤(PCCB)对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模型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17、IL-1β、TNF-α及T细胞亚群CD4+T、CD8+T、CD4+T/CD8+T的干预作用,探讨PCCB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抗炎免疫作用机制。方法建立CIA大鼠模型,随机分为PCCB组、雷公藤组、空白组及模型组,连续给药28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流式细胞术评价PCCB对CIA大鼠关节炎指数(AI)及大鼠血清IL-17、IL-1β、TNF-α和CD4+T、CD8+T、CD4+T/CD8+T表达的影响。结果治疗28 d后,PCCB组、雷公藤组关节肿胀度及AI显著改善(P均0.01);血清IL-17、IL-1β、TNF-α水平明显降低(P均0.01);CD4+T降低,CD8+T升高,CD4+T/CD8+T显著降低,且PCCB组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雷公藤组(P0.05)。结论 PCCB能有效改善CIA大鼠关节炎指数,下调大鼠血清中致炎因子IL-17、IL-1β、TNF-α的水平,调节大鼠血清中CD4+T、CD8+T及CD4+T/CD8+T比例,这可能是PCCB治疗RA的主要机制,为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柴胡皂苷d(SSd)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致肝纤维化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SSd治疗组.模型组和SSd治疗组以DMN腹腔内注射建立肝纤维化模型,每周2次,持续6周.SSd治疗组注射DMN 2周后同时每天腹腔注射SSd治疗4周.正常组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持续6周.观察大鼠血清中IL-10、TNF-α、NO水平,检测血清转氨酶含量,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经SSd治疗后,大鼠肝纤维化的程度明显减轻,体内ALT和AST水平显著下降(P<0.05),并能够升高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IL-10、NO水平(P<05),降低血清中过高的TNF-α水平(P<0.01).结论:SSd有明显的保护肝细胞,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IL-10、TNF-α、NO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退黄汤(THT)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对α-异硫氰酸萘酯(ANIT)诱导大鼠肝损过程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Sprague-Dawley(SD)大鼠84只,设立空白组6只,对剩余78只在0 h时间点均以ANIT 100 mg/kg予以灌胃造成急性肝损伤,在肝损后24 h取6只处死留取标本(肝损24 h组),然后分为生理盐水组(18只,9 mL/kg体重的生理盐水灌胃)、UDCA组(18只,20 mg/kg体重的UDCA溶液灌胃)、THT组(18只,20 mL/kg体重的THT灌胃)、UDCA/THT组(18只,20 mg/kg体重的UDCA和20 mL/kg体重的THT联合灌胃),各组分别在肝损造模后48 h、72 h、96 h处死6只大鼠。所有大鼠处死留取血清和肝组织,生化仪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总胆汁酸(TB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10(IL-10)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mRNA,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结果:UDCA和THT在降低血清ALT、AST、TBI、TBA、IL-6、TNF-α和提升血清IL-10及肝组织Mrp2 mRNA均存在明显的主效应(P<0.01),两药在调控血清TBI、IL-6、TNF-α、IL-10及肝脏Mrp2 mRNA均存在明显交互协同作用(P<0.01或P<0.05)。HE染色显示联合用药组96 h肝组织炎性程度轻于单药组及生理盐水组。结论:UDCA和THT联合降低了ANIT诱导的肝损作用可能和两药联合作用调控血清细胞因子及肝脏Mrp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达肝清"抗乙肝病毒、降酶及调节免疫功能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临床观察达肝清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降酶及免疫调节的影响。方法: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使用达肝清液治疗,对照组42例,用氧化苦参碱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HBV-M(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DNA、T淋巴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在降低ALT、AST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血清HBV-DNA滴度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8+以及CD4+/CD8+的数值均有上升(P<0.05或P<0.01),治疗组CD3+、CD4+以及CD4+/CD8+水平的升高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达肝清”具有保肝降酶、抗乙肝病毒、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复方枳椇子制剂(CPH)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8~22g昆明种小鼠60只,雄雌各半,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联苯双酯0.15 g·kg^-1)组,CPH高、中、低剂量组(0.6,0.2,0.1 g·kg^-1)6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它组小鼠一次性灌胃白酒0.016 L·kg^-1建立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12h后测定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检测肝组织中甘油三酯(TG)、丙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活性,并进行肝组织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血清中ALT,AST,TG及TNF-α活性显著升高(P<0.01或P<0.05),表明造模成功;与模型对照组比较,CPH高、中剂量组血清ALT、AST与肝组织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CPH高、中、低剂量组肝组织TG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0.01);CPH高、中剂量组肝组织GSH-px活性明显升高(P<0.05),并且CPH高剂量组肝组织SOD活性明显升高(P<0.01);CPH高剂量组能够明显降低小鼠肝匀浆TNF-α水平(P<0.05);通过病理学切片观察,CPH各剂量组均能一定程度上显著改善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减轻脂肪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CPH对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氧化苦参碱(OMT)对刀豆蛋白A(Con A)所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氧化苦参碱低、高剂量(60,120 mg·kg-1)组和双环醇(156 mg·kg-1)阳性药组。连续给药5 d,末次给药30 min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尾静脉注射Con A(15 mg·kg-1)建立肝损伤模型。造模8 h后,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的表达。采用Luminex多因子检测的方法,检测血清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IL-6,IL-10,IL-27表达,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CD4+IL-17A的表达,CD4+CD25+Fox P3+调节性T细胞(Treg)亚群的比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on A模型组ALT,AST,TBIL表达明显增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双环醇和OMT低高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ALT活性(P0.05,P0.01)。OMT高剂量可明显抑制AST表达(P0.05),OMT低高剂量均可抑制TBIL表达(P0.05),其余各组无统计学差异。各给药组均能不同程度缓解肝脏病理改变,减少炎性细胞浸润。OMT高剂量组血清IL-10,IL-27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OMT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CD4+IL-17A表达(P0.05),上调CD4+CD25+Fox P3+Treg比例(P0.05)。结论:OMT对Con A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抑制CD4+IL-17A的表达,上调CD4+CD25+Fox P3+Treg比例可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以俞调枢”扶土抑木法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炎性因子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84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单独穴位埋线组、单独中药组和穴位埋线联合中药高、中、低剂量组。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学情况;检测各组血清中ALT、AST、TG、TC水平;运用ELISA法测各组血清中TNF-α、IL-6、IL-1β、HO-1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肝组织中IKK、NF-κBp65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ALT、AST、TG、TC、TNF-α、IL-1β、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穴位埋线联合中药高剂量组、穴位埋线联合中药中剂量组及单独中药组的ALT、AS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其中穴位埋线联合中药高剂量组降低ALT、AST的效果最佳,穴位埋线联合中药中剂量组次之,明显优于单独中药组(P<0.01)。穴位埋线联合中药高剂量组、穴位埋线联合中药中剂量组、穴位埋线联合中药低剂量组、单独穴位埋线组及西药对照组的TNF-α、IL-6、IL-1β水平均有不同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通过健脾清化方大鼠含药血清和空白对照组血清体外培养湿热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淋巴细胞,观察患者T细胞亚群以及细胞上清液中IFN-γ、TNF-α、IL-18、IL-10水平变化,探讨健脾清化方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T细胞分化的影响及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分离20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证属湿热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别应用健脾清化方大鼠含药血清和空白对照组血清体外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的变化,ELISA定量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FN-γ、TNF-α、IL-18、IL-10水平变化。结果:含药血清刺激细胞后,CD_3~+、CD_4~+百分比较空白血清组上升,CD8+百分比较空白血清组下降,CD_4~+/CD_8~+比值较空白血清组上升,细胞上清液中TNF-α、IFN-γ、IL-18水平呈下降趋势,IL-10水平呈上升趋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健脾清化方可以提高CD_3~+、CD_4~+百分比及CD_4~+/CD_8~+比值,降低CD_8~+百分比,改善T细胞亚群紊乱状态,健脾清化方可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清液中TNF-α、IFN-γ、IL-18水平,提高IL-10水平,改善Th1/Th2失衡状态,减轻肝脏损伤程度,延缓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藤茶总黄酮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藤茶总黄酮低、中、高(50、75、100 mg/kg)给药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按16 mL/kg剂量灌胃56%白酒,每天1次,灌酒1 h后各剂量组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给药21 d。对肝脏进行HE染色,生化法检测肝脏匀浆上清液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呈现典型酒精肝组织病变特征,肝组织ALT、AST、MDA、IL-4、IL-6及TNF-α水平升高(P<0.05),而SOD、T-AOC及GSH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藤茶总黄酮各剂量组对酒精性肝组织炎性程度、水肿程度及脂变程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减轻,肝组织ALT、AST、MDA、IL-4、IL-6、TNF-α水平降低(P<0.05),而SOD、T-AOC、GSH水平升高(P<0.05)。结论藤茶总黄酮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与增加肝组织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降低肝组织IL-4、IL-6、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范文强  吕书龙  马玲  吴洁  付冬冬  王培山  李利  梁舒 《中草药》2019,50(16):3866-3871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并分析安全性。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甲氨蝶呤(0.4mg/kg)组和雷公藤甲素低、中、高剂量(0.1、0.2、0.4mg/kg)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以II型胶原诱导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待造模成功后,从第3周开始,各组分别ig给药,每天1次,连续4周。比较各组大鼠足爪肿胀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和CD4+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镜下观察踝关节组织病理形态,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IL-10、IL-17、TNF-α、VEGF、IFN-γ、TGF-β表达水平。结果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大鼠踝关节内滑膜细胞显著增生,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新生毛细血管,骨小梁变细,软骨表面侵蚀严重。其余各组组织内病变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给药后,甲氨蝶呤组、雷公藤甲素各剂量组大鼠关节肿胀度和关节炎指数较给药前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甲氨蝶呤组、雷公藤甲素各剂量组CD4+Foxp3+Treg和CD4+CD25+Treg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甲氨蝶呤组、雷公藤甲素各剂量组大鼠血清IL-10、TGF-β水平升高,IL-17、TNF-α、VEGF、IFN-γ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甲氨蝶呤组、雷公藤甲素各剂量组大鼠踝关节组织IL-10、TGF-β表达明显增多,IL-17、TNF-α、VEGF、IFN-γ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或模型组比较,甲氨蝶呤组、雷公藤甲素各剂量组血清ALT、AS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氨蝶呤组与雷公藤甲素高剂量组比较前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甲素能够明显改善II型胶原诱导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关节肿胀情况,作用机制与促进IL-10、TGF-β表达,增加Treg细胞比例,抑制IL-17、TNF-α、VEGF、IFN-γ表达有关,并且无明显肝毒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芦竹碱对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AD)小鼠模型的药效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分别设立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0.05 g·kg-1),芦竹碱高、低剂量(0.12,0.06 g·kg-1)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用DNCB刺激。在DNCB刺激后的13 d各组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后观察皮损变化,测量各组皮肤厚度、水分含量,皮肤经皮水分丢失(TWEL);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分析药物对脾脏CD4+/CD8+比值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IL)-4,IL-6水平的变化;微板法检测血清中肝肾功能相关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E)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皮损中炎症因子γ-干扰素(IFN-γ),IL-13,IL-17,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皮损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皮损出现水肿、红斑、结痂伴有搔抓,皮损组织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皮损厚度增加,皮肤水分含量降低,经皮水分丢失显著升高(P<0.01),脾脏指数和脾脏CD4+/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明显升高(P<0.05),皮损组织中IFN-γ,IL-13,IL-17,IL-1β,IL-6和TNF-α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IgE,IL-4,IL-6含量明显升高(P<0.05),皮损组织中IκBα和NF-κB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和芦竹碱各剂量组皮损红斑、鳞屑及痂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抑制皮肤增厚,升高皮肤水分含量,降低经皮水分丢失,降低脾脏指数和脾脏CD4+/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降低皮损中炎症因子的mRNA表达,降低血清中IgE及炎症因子含量,降低皮损中IκBα和NF-κB蛋白表达,尤其以地塞米松组和芦竹碱高剂量组最为明显(P<0.05,P<0.01)。结论:芦竹碱能够通过IκBα/NF-κB信号通路抑制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以及调节AD小鼠免疫功能发挥治疗作用,是治疗AD的潜在药物。  相似文献   

18.
T淋巴细胞亚群在丹参酮ⅡA抗免疫性肝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研究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SN)对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T淋巴细胞亚群在其中的作用。方法:丹参酮ⅡA大、中、小剂量组(30、20、10mg/kg)预防性给药15天,尾静脉注射20mg.kg-1刀豆蛋白A(Co-nA)损伤小鼠肝脏。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通过FACSCalibur流式细胞术测定全血中CD3+、CD4+、CD8+T细胞亚群,并以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细胞因子小鼠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小鼠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结果:丹参酮ⅡA各剂量组均能降低ConA介导的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ST、ALT的水平,以大剂量(丹参酮ⅡA30mg/kg)最为显著,(P0.01);丹参酮ⅡA各剂量组均能降低肝损伤模型组中已升高的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的含量,(P0.05,P0.01);丹参酮ⅡA各剂量组均能提高肝损伤模型组中已降低的T细胞亚群CD3+、CD4+、CD8+的比率,(P0.05,P0.01),其中以大剂量(丹参酮ⅡA30mg/kg)最为显著,(P0.01)。结论:丹参酮ⅡA对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丹参酮ⅡA通过调整T细胞亚群的活性和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逍遥散对雷公藤多苷连续灌胃5周所致大鼠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将31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雷公藤多苷组、雷公藤多苷+逍遥散组(治疗组)、雷公藤多苷+逍遥散提前用药1周组(防治组)。雷公藤多苷按37.5 mg·kg~(-1)灌胃给药,逍遥散(水煎剂)按19.270 g·kg~(-1)灌胃给药。首先防治组每天上午8:00~9:00灌胃逍遥散,其他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1周后,雷公藤多苷组每天上午8:00~9:00灌胃雷公藤多苷混悬液;治疗组和防治组每天上午8:00~9:00灌胃逍遥散,2 h后再灌胃雷公藤多苷混悬液,给药持续5周。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化学法检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微量丙二醛(MDA)水平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肝组织IL-6,IL-1β,TNF-α阳性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雷公藤多苷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水肿,肝血窦受挤压变窄,肝板变宽,肝细胞出现明显坏死,血清IL-1β,IL-6,TNF-α,ALT,AST,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GSH-Px,SOD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肝组织IL-6,TNF-α,IL-1β阳性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雷公藤多苷组比较,治疗组与防治组大鼠肝组织少部分炎细胞浸润,水肿减轻,部分细胞紊乱,血清IL-1β,IL-6,TNF-α,ALT,AST,MDA水平显著下降(P0.01),GSH-Px,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IL-6,TNF-α,IL-1β阳性表达均显著减少(P0.01),且防治组疗效更好。结论:逍遥散在一定程度上能明显缓解雷公藤多苷所致长期肝毒性,且提前预防性给药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20.
《光明中医》2021,36(11)
目的探究清肝化痰饮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120例HC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2组均开展TACE治疗,观察组联合清肝化痰饮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性因子水平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的75.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患者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2组患者CD3~+、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2组患者IL-6、IL-8、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8、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清肝化瘀饮联合TACE治疗HCC可增益疗效,提升免疫力,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