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出现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因疱疹消退后仍有部分病毒潜伏在神经节内,导致被侵犯部位发生疼痛,称之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多发生于老年人,活血化瘀法能有效地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2.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出现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因疱疹消退后仍有部分病毒潜伏在神经节内,导致被侵犯部位发生疼痛,称之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多发生于老年人,活血化瘀法能有效地缓解症状。本文以带状疱疹and中药为主题词检索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将近5年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药治疗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祖国医学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老年患者常疼痛剧烈,而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至数年.笔者从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用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治疗老年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20例,效果满意,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潜于体内再发,引起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出现带状疱疹,并伴有神经痛.中医学又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丹”、“蛇串疮”等,针灸疗法对其具有独特的疗效.现将近10年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带状疱疹最使人痛苦的是疱疹伴发的神经痛,遗留疱疹后神经痛者病程可长达半年以上,近几年女性外阴部位带状疱疹在临床时有发生。中西药物治疗外阴带状疱疹,可明显缩短带状疱疹再止痛、病程上的天数。同时,在提高治愈率及降低后遗神经痛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带状疱疹是由病毒引起的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病。中医称之为蛇串疮。近几年来中药内服配合外用治疗带状疱疹收到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带状疱疹是由病毒引起的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近几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收到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以沿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尤以神经痛为本病的重要特征;部分患者疱疹消退后仍然存在被侵犯部位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所以及时给予有效治疗甚为重要。笔者在民间验方基础上加板蓝根注射液而成白龙液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满意,且具有简、便、  相似文献   

9.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部分患者在疱疹结痂脱落后仍遗留有强烈的神经痛即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目前中西医对此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笔者采用梅花针叩刺加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目前中医、西医治疗此病方法颇多.笔者2004年3月-2009年9月采用自拟蓝青败毒汤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最完善的中医基础理论书籍,几千年来一直指导中医临床,特别辨证论治观点贯穿着中医学始终,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中风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中,临床上较为常见,多与现代医学的心、脑、血管疾病相关。适宜的中医药治疗,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应用UHPLC-LTQ-Orbitrap技术对丹参素在大鼠血浆和尿液中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SD大鼠灌胃给药丹参素CMC-Na混悬液后,收集其血浆和尿液,应用固相萃取法进行样品前处理。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下采集生物样品的质谱数据。根据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多级质谱裂解信息,结合对照品及文献报道结果比对,最终鉴定了丹参素以及21个丹参素Ⅰ相和Ⅱ相代谢产物,同时分析了丹参素主要的体内代谢反应,如脱水、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硫酸酯化、去羟基化以及相关的复合反应等。该文应用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快速阐明了丹参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为今后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米非司酮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类固醇,结构类似炔诺酮,是一种强有力的抗孕激素药物,对终止早孕、抗着床、诱发月经及促进宫颈成熟有明显作用。随着基础研究的进展及临床经验的积累,米非司酮已推广应用于各类妇科疾病及计划生育领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药物体外肝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文东  马辰 《中国药学杂志》2003,38(10):737-740
 目的介绍药物体外肝代谢方法的最新进展。方法根据近几年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分别按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及基因重组P450酶系、肝细胞体外温孵法、离体肝灌流及器官组织切片法等进行介绍。结果与结论介导药物体外代谢酶系的研究是药物体外肝代谢的研究热点,其在新药研究与开发及正确指导临床合并用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任浩  宿树兰  管汉亮 《中成药》2014,(3):498-503
目的研究复方柔肝(黄芪、姜黄、丹参和熊胆粉)中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混合物、姜黄提取物、复方柔肝提取物,并采集血浆样本。利用UPLC-TQ/MS测定大鼠血浆中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以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应用DAS 3.2计算并比较各组药动学参数。结果姜黄素在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混合物、姜黄提取物和复方柔肝提取物中T1/2、Tmax并无显著性差异,而复方柔肝提取物中Cmax、AUC0T明显高于姜黄提取物、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混合物,姜黄素在姜黄提取物和复方柔肝提取物中MRT0T明显高于姜黄提取物、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混合物,姜黄素在姜黄提取物和复方柔肝提取物中MRT0T略小于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混合物,双去甲氧基姜黄素Tmax其他药动学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复方柔肝配伍显著提高姜黄素Cmax,增加了其生物利用度,并加快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体内吸收速度,但对其生物利用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中成药》2017,(3)
目的分析原儿茶酸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方法大鼠灌胃原儿茶酸-0.5%羧甲基纤维素钠混悬液后,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法分析该成分在大鼠血浆、尿液、胆汁、粪便中的代谢产物。结果在大鼠血浆、尿液、胆汁中,分别发现了9、4、1个原儿茶酸代谢产物,而粪便中未发现。结论原儿茶酸在大鼠体内吸收入血代谢,不经粪便原形排出。  相似文献   

17.
李晨辉  谷晓红  罗海元 《中医教育》2012,31(2):57-60,66
将平衡计分卡(通过绘制战略地图)运用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具体实践成效的评估.在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和途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使命、核心价值观、愿景、战略和各层面的主要构成要素,确定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4个战略主题,且其成果主要体现为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生物芯片技术及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伟  马昱澍  程海鹏  倪晓华  周宗祥  应康  谢毅  毛裕民 《中草药》2001,32(11):1054-1056
生物芯片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尖端技术,可用于中药药理的分析,新药的研制开发、中药鉴定,毒理观察等方面,有利于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阐明中医药治病的机制,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证"实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证候和蛋白质组学的特点及研究方法着手,分析了蛋白质组学引入"证"实质研究的优势与可行性,认为蛋白质组的整体性、动态性、时空性、复杂性与同样具有整体性、动态性、时相性、复杂性等特点的中医"证"有着惊人的相似,其中可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和对应关系。因此,与"证"实质研究中一般的微观指标相比,蛋白质组学有着特殊的优势,也更加符合"证"自身的特点。文章将近几年中医证候蛋白质组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从技术条件、思路方法以及具体证型与蛋白质组的相关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归纳,展示了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证"实质研究中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中脂质代谢的变化情况.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各40只,正常组喂以普通饲料,模型组喂以高脂饲料,分别在实验第2、4、8周和第12周末每组各随机处理10只,检测血清TG、CHOL、HDL-C、LDL-C、FFA、ALT、AST和肝组织匀浆TG、CHOL含量变化.肝组织常规HE染色观察肝组织脂肪变和炎症程度.结果:模型组大鼠在喂养高脂饲料2周后即出现血清CHOL、LDL-C、FFA增高、HDL-C降低等明显的血脂紊乱和肝组织TG、CHOL含量增加、肝细胞的脂肪变;在连续喂养4周至12周血脂异常持续存在但不明显加重,而肝脏TG、CHOL含量进一步增加、肝细胞脂肪变程度也逐渐加重,至12周出现明显肝组织炎细胞浸润和血清ALT、AST水平增高;血清TG水平在4周较同期正常组明显增高而12周则较同期正常组显著降低.结论:高脂饮食可诱导大鼠NASH形成,同时存在明显的脂质代谢的紊乱,且血脂的变化与脂肪肝的程度存在着不平行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