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灸法973项目的课题"艾灸的温通温补效应规律及其原理研究"为依托,围绕"艾灸的温热刺激能产生温通温补效应"这一假说,以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为疾病载体,遵循其"脾胃虚寒、中阳不运"的病机特点,拟定其"健脾益胃、温通补虚"的治疗原则,探讨艾灸温通与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两种效应之间的关系以及效应规律的特点。研究结论:证实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为艾灸激活穴位(局部始动),推动气血运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通路),调节脏腑功能(效应器官响应)。阐明艾灸温通、温补效应之间的关系为"以温促通、以温达补,以通促补、以补促通,通中有补、补中有通、通补互用"。初步揭示其效应规律的特点是通补性、特殊性、条件性、程度性、差异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应用广泛,通过热效应、光效应、艾烟及药物作用4种起效机制发挥治疗作用,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集中在调节内分泌激素、调节免疫功能、调节神经相关因素、改善子宫微循环等方面,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研究仍存在问题和不足,应当加强艾灸起效机制研究,重视灸法光效应之中的光谱范围及波峰治疗痛经的机制探索,完善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艾灸的治疗作用和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灸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艾灸直接或间接对体表的穴位进行烧灼 ,温熨 ,借助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 ,起到温通气血 ,扶病祛邪的治病和保健作用。临床上应用灸法治疗针药所不能愈的很多痼疾沉疴屡见奇效。近年灸法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对灸法的治疗作用和机理的研究逐渐深入 ,使灸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 治疗作用研究  现代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 :艾灸具有镇痛 ,改善血循环 ,调整代谢紊乱 ,调节免疫功能 ,调整脏腑功能等作用。1.2 镇痛  近年来 ,人们认识到灸法与针法同样具有很好的镇痛效应 ,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灸温对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组分、血清Ox-LDL、ET-1、NO、ET-1/NO的影响,探讨灸法以"温"促"通"效应机制。方法:将42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45℃和38℃组,各21例。两组通过调节艾火和穴位皮肤的距离及弹灰的频率控制温度,并用测温仪精确监测皮肤温度。每次每穴治疗10min,隔日1次,6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12周)后,肘静脉采血10mL,检测患者血脂7项及血清Ox-LDL、ET-1、NO等指标。结果:45℃组调脂效应明显,降低TC、TG的作用优于38℃组(P〈0.05),45℃组艾灸后高脂血症患者血清Ox-LDL、ET-1、ET-1/NO均明显降低(P〈0.001),45℃艾灸对Ox-LDL、NO、ET-1/NO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38℃。结论:45℃艾灸刺激调脂通脉的作用优于38℃,温度影响艾灸疗效,适宜的温度刺激是艾灸取效的关键因素,TRPV1可能介导艾灸以"温"促"通"效应机制,灼与痛之间的灸感是取效最佳灸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灸法治疗痹症是否借助其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光热效应。方法:根据试验设定的纳入标准,把纳入的病例分为仪器组和艾灸组。在进行常规针刺治疗后,仪器组使用光热进行治疗。艾灸组使用传统艾灸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不存在差异。结论:灸法能够治疗痹症是由于其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光热效应。  相似文献   

6.
正雷火灸,又名雷火神针,是艾灸的一种。国内外研究认为雷火灸的作用机理是经络腧穴与雷火灸物理化学作用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灸法的"综合效应"。最近,研究表明雷火灸疗法在促进伤口愈合方面有其积极作用。本文对近十年来雷火灸疗法作用机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雷火灸的物理作用机理雷火灸以针灸经络学说为理论,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灸条采用多种药物及艾绒配制而成,点燃之后施温灸。艾条燃烧时的热效应是产生治疗效果的重要因  相似文献   

7.
艾绒是灸法的主体材料,通过燃烧的热效应发挥治疗的作用。为探讨艾绒的燃烧特性,以及探究灸法热疗的疗效作用及作用机制,该文采用TG/DSC的热分析方法研究了蕲春产艾绒的燃烧热特征参数,并通过灸疗膝骨关节炎(ostearthritis,OA)动物模型来研究艾灸的热疗效效果及效应机制。结果表明,艾绒的燃烧过程可分为干燥、燃烧氧化与炭化、燃尽灰分阶段3个过程,艾绒燃烧性质介于草本与木本之间,更趋向木本,具有易燃、缓慢、持久的燃烧特征。艾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膝关节滑膜的病理状态,降低OA鼠膝关节肿胀度和血瘀,缩小间质水肿,改善局部炎症。灸疗治疗OA的机制和靶标点可能有上调TRPM3基因激活离子通道,影响钙代谢,减轻OA肿胀程度;下调GAPDH影响膝关节滑膜细胞的糖代谢,介导抗炎作用;下调疼痛相关基因MMP24有助于减轻OA疼痛;上调CTNNB1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OA软骨细胞的分化和再生。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艾绒的热解特征并探讨了灸疗热的生物学效应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艾绒的质量评价和灸疗法的作用机制阐述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艾灸的特点及温通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LL 《中国针灸》2011,31(10):865-868
分析艾灸在施灸部位所造成的温热刺激以及炎性化脓现象,指出由于艾火的刺激,才造就了灸法疏通气血的效应特征.认为“温通”是对灸法效应的高度概括,灸法散寒通络、透热泄毒、扶助正气、防病保健等作用都离不开艾火疏通气血的效应特征,因此“温通”是艾灸与生俱来的本质与灵魂.  相似文献   

9.
灸,《说文解字》释为"灼也",即是以火烧灼之意。灸疗,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和气血、扶正祛邪作用,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隔药饼灸是在使用灸法治疗时,将艾柱放置在由中药制成的药饼上施灸的一种方法,属于间接灸的一种。隔药饼灸是艾灸、中药及经络腧穴相结合的疗法,能充分发挥经络穴位、艾灸及药物的功能,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效应,从而达到温通气血、温经散寒、  相似文献   

10.
阿是穴压灸法治疗拇指屈肌腱鞘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无疤痕灸法对拇指屈肌腱鞘炎的疗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艾灸1组采用阿是穴压灸法,艾灸2组采用阿是穴直接灸法,艾灸3组采用艾条悬灸法,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5次.结果:艾灸1组治愈率95%,艾灸2组治愈率70%,艾灸3组治愈率65%.艾灸1组疗效明显优于艾灸2、3组(P<0.05).艾灸2组优于艾灸3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是穴压灸法能有效治疗拇指屈肌腱鞘炎.  相似文献   

11.
艾灸通过温热剌激作用来防病治病,高脂血症是灸法临床治疗的优势病种,不同的艾灸温度,可以诱导不同的生物学效应,最终实现不同的艾灸疗效。目前对艾灸温度和艾灸疗效之间的联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较为缺乏从艾灸温热刺激作用特点来探讨艾灸调脂的作用机制。皮肤是艾灸直接的作用部位,皮肤感受器是通过皮肤组织温度的变化来调整人体的相关机能活动。现代神经生物学表明TRP家族感受器的温度感受范畴及分布特点与临床艾灸治疗的温度较为契合,据此探讨基于艾灸温热刺激效应的灸法调脂机制的研究思路,以期实现艾灸治疗的客观化和科学化,提高艾灸的疗效,具有创新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近年来,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从生物物理学的角度探讨灸疗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艾灸的治疗作用并不单纯是温热效应,而是光谱辐射、生物热效应及非热生物效应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研究已被广泛关注,并应用多学科交叉手段开展研究,为进一步阐明艾灸疗法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提高临床疗效和仿灸治疗仪的研制提供了实验依据.为此,本文就艾灸对机体局部温度变化与特点、艾灸红外光谱特性、艾灸生物热效应与能量转化、艾灸生物热传递与微循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日本灸法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赵建新  贾春生 《中国针灸》1999,19(8):507-511
近十年来,灸法在日本的研究侧重于艾炷直接灸的研究,如艾燃烧生成物、灸诱导局部肌肉产生热休克蛋白(hsp)等,均涉及艾灸作用机理。本文从施灸材料研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等8方面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4.
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灸以温热刺激为起始动因,以疏通经络为作用机制。以温促通是艾灸产生诸多治疗效应的主要机制。本文从艾灸治病的特点、适应症和效应特点等方面概阐释了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基础,总结出艾灸温通作用存在强弱和缓急的差异,并对临床应用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上海针灸杂志》2011,(5):288-288
艾灸疗法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外治法的特色之一,已成为中医传承的重要内容。为加强灸法学术交流,弘扬传统针灸医学,"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讨会"将于2011年7月在湖北省十堰市召开。  相似文献   

16.
灸法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从灸材、灸量、艾灸的光热效应、艾灸的调节机制等方面综述灸法研究的现状,提出制约灸法发展的关键问题,并对灸法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上海针灸杂志》2011,(4):219-219
艾灸疗法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外治法的特色之一,已成为中医传承的重要内容。为加强灸法学术交流,弘扬传统针灸医学,"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讨会"将于2011年7月在湖北省十堰市召开。  相似文献   

18.
《上海针灸杂志》2012,(4):F0002-F0002
2012年4月11日,由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灸法作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项目管理办公室主办,安徽省灸法研究会承办的“艾灸温通温补效应规律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合肥成功举行。中国针灸学会名誉剐会长孙国杰教授,  相似文献   

19.
正灸法是指通过点燃艾叶制成的艾绒或艾条,熏灼体表穴位,以其热能和药物作用来温经祛寒、消瘀散结、平衡阴阳、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作用[1]。灸法虽与针刺并称为针灸,同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临床中,多有"重针轻灸"的现象,皆因其有操作不便、燃烧产生的烟尘污染诊疗环境以及容易发生烫伤等弊端。其中又以灸疗产生的烟雾最难处理,长时间处在艾烟环境中对医患的眼睛和鼻咽黏膜有很大的刺激性。艾灸烟雾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20.
DAJ-4多功能艾灸仪与传统艾灸热效应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传统艾灸疗法和DAJ-4多功能艾灸仪艾灸的热力学特性和艾灸后热效应.方法:选择3名健康人,重复3次用传统和艾灸仪两种灸法分别在内关穴、足三里穴位施灸,用红外成像设备每隔5 min拍摄艾灸前后不同时点人体热像图,测量灸点局部温度和远端肢体穴位(劳宫、阴陵泉)温度.结果:传统灸法艾灸15 min,灸点产生烧灼感,最高温度达(41.43±0.13)℃,艾灸仪艾灸15 min时灸点最高温度为(36.97±0.13)℃.远端肢体艾灸前后温度比较,传统灸法灸后20 min远端温度较灸前有所下降,多功能艾灸仪灸后20 min远端温度仍保持在一定高度.结论:多功能灸疗仪远端升温效果优于传统艾灸,且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