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志江 《河南中医》2013,33(3):317-318
瘀血证与痈脓证可从三方面鉴别.二者发病症状不同;瘀血证脉象有脉微大来迟和非数脉两种,痈脓证脉象仅有数脉一种;治疗瘀血证经方有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及抵当丸,治疗痈脓证经方有赤小豆当归散、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胶艾汤、下瘀血汤、温经汤等.临证时当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方可取效.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是论述瘀血证辨证论治的鼻祖,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挥,日臻完善,回顾性地对其进行总结,掌握前人对《金匮要略》瘀血病研究概况。现代医学通过临床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对瘀血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其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各科,扩大了应用范围,特别是对心血管疾病、急腹症等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试论《黄帝内经》对血瘀证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红颖  陈利国 《四川中医》2003,21(12):14-15
《黄帝内经》对血瘀证有较丰富的认识,其中对血液正常流动的意义,及血瘀证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等皆有论述,为“瘀血”及血瘀证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瘀血既是一种致病因子,又是病理变化的结果。作者论述了瘀血形成的原因,瘀血证的症状和体征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学文辨治瘀血证经验摭要李桥(陕西中医学院研究生712083)关键词瘀血证,中医药治疗张学文教授业医40余载,医术精湛,学验俱丰。余随师侍诊,亲聆教诲,深感老师对瘀血证治疗辨证精切,遣方用药独具匠心。现将本人所悟老师辨治瘀血证经验,摭要如次,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l辨察证俱,班格证的病因病机诊断温病的病因为六淫温邪,温病过程中由于四时不同温热之邪的作用,其出血见证有两类临床征象:即出血和瘀血。温病出血往往由于热入营血、迫血妄行,或损伤肌络、血从外溢;或损伤田络、血从上浇;或损伤阴络、血从下溢,从而可见肌肤发斑、吐、扭、便、尿血等见证。而在热邪迫血妄行的同时,必然造成瘀血的形成。首先因热邪灼伤血络,血液外溢,势必使离经之血成为瘀血,郁阻脉外,进而由于脉外瘀血对血道的压迫,使血行受阻,运行失畅,郁阻不通而再形成脉内瘀血.故出血本身就意味着瘀血的产生,而瘀血的…  相似文献   

7.
清代医家叶天士、王清任皆是治疗瘀血证的名家,对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及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有关瘀血证的治疗作一归纳分析,试探讨叶、王治疗瘀血证特有见解及临床经验,通过比较加深对二人学说的认识,同时为临床治疗瘀血证提供对比经验。  相似文献   

8.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治疗瘀血证的独特疗法,瘀血学说,起源于《内经》,立名于《金匮》,发展于清代。当代则得了阐明和重视。早在二千年前的《内经》对瘀血的论述,在名称上有恶血、留血、坏血、死血、干血之称。在病因上有风寒、热邪、气滞、外伤、出血等。如:“塞邪客经脉之中,则血不流畅”,“热邪入血,与血液相结则形成瘀血”。气滞导致血瘀,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气止血止”。之述,外伤引起血管破裂,瘀血内留,而形成瘀血。“若有所堕坠,虽血在内而不去……则气血凝结”之论。各种出血后,血液瘀积,形成瘀血、吐血、便漏。“其血无不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  相似文献   

9.
胶原病患者,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全身性硬皮病、皮肌炎等,都有相同的临床症状及抗核抗体阳性等免疫学异常的共同病理改变,多数病人临床可见手掌红斑征以及肢体血管扩张等中医所谓的瘀血证。但对胶原性疾病存在瘀血证的研究文献,至今尚未见到。因此笔者参考寺泽捷年先生提出的瘀血证的诊断指证,并加以修改,制定了一套瘀血证的诊断标准,对各种胶原性疾病以及一些皮肤病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且对象本资料收集了1991年~1992年歧阜大学医学部皮肤科的门诊患者以及有关医院皮肤科的门诊患者,无选择地进行了瘀血证的观察,其中系统…  相似文献   

10.
瘀血证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是多种疾病的病理产物,也是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而活血化瘀法是瘀血证的主要治疗原则。瘀血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能引起各种疾病,临床中许多常见病、疑难病在其致病之因或疾病发展过程中,都可见到瘀血之证。  相似文献   

11.
任耀雄 《山西中医》1996,12(2):26-27
血瘀证治法举隅汾阳县中医院(032200)任耀雄关键词血瘀证,治法凡离经之血停于脏腑之内,或积于脉络组织之间,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以及血行不畅,壅塞于经脉之内者,皆属瘀血。由瘀血内阻引起的病变,称为血瘀证。血瘀证临床表现复杂,范围广泛,或急或缓,或实...  相似文献   

12.
瘀血既是一种致病因子 ,又是病理变化的结果。作者论述了瘀血形成的原因、瘀血证的症状和体征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笔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之间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配合 ,则血在脉中“如水之流,灌溉全身,无所不及,若五脏中任何一脏功能失调,都可导致瘀血证的发生。因此,瘀血证治应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注重激发、扶助五脏自我调节机能,以促进机体生理机能的恢复,方能提高瘀血证治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瘀血证的本质,研究活血化瘀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两种体外白细胞趋化游走实验(48孔微小趋化室和Trans,well共同培养体系),观察瘀血证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游走能力及原儿茶醛(37℃40ug/mL15分钟)对其影响。结果:瘀血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游走能力较健康人非常显著增强,P<0.01,原儿茶醛能显著降低瘀血证(P<0.01)及健康人(P<0.05)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游走能力,结论:瘀血证患者单核细胞趋化游走能力增强,原儿茶醛能降低瘀血证患者的单核细胞趋化游走能力。  相似文献   

15.
何虹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4):128-128
瘀血证是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本文根据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妇科瘀血证形成的病因病机,归纳出瘀血证在妇科的临床见证,并根据瘀血形成的原因和临床表现,总结出相应的治疗方法以及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6.
韩优星 《天津中医药》2005,22(2):144-146
阳明病下法并非阳明证实证一证,亦有瘀血结于下焦之阳明蓄血证之下,且其治法据其证和程度的不同,有攻下、润下、导下、下瘀等法,通过泻下、涤荡、破瘀等作用,将胃肠中的积滞、瘀血、宿食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虽下法可祛邪,但同时皆可伤人体正气,既可伤阴,又能伤阳,故下之亦以邪去为度,不可过用。  相似文献   

17.
颜德馨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0):569-570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两种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们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作者从气血的相互关系着手,对瘀血证从气论治进行了探讨,并结合“调畅气机以化瘀、温壮阳气以运血、升降气机以行血”,从不同角度对调气药在瘀血证中的运用举例说明,有理论,有经验,值得大家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将燥证分为内燥和外燥两个方面。"瘀血致燥"有很深的理论渊源,瘀血内停,阻滞气机,气不布津亦可形成燥证。在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中,也提示了瘀血对于燥证形成的主导作用。文章阐述了瘀血和燥证之间的病理相互影响,对临床治疗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辨别瘀血证判断慢性肝炎肝病理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以中医辨证无创伤性评估慢性肝炎患者肝病理程度的方法,试图建立中医模式的肝病理程度评估系统。方法对364例慢性肝炎患者行中医辨证和肝活检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按瘀血证与非瘀血证分组,以肝病理分级分期为标准诊断,采用诊断性试验四格表测算瘀血证在G3—4级度和S3—4、S4级度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瘀血证在G3—4、S3—4、S4级度的敏感性分别为81.35%,93.34%和94.34%,特异性分别为88.30%,89.80%和76.16%,准确性分别84.62%,91.21%和77.20%。结论辨别慢性肝炎瘀血证和非瘀血证对判断肝病理程度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胡筱娟  李群  李婷  沈璐  肖洋  何晶  程红卫  胡海兵  杨瑞 《陕西中医》2012,(11):1487-1488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DN)Ⅲ、Ⅳ期的中医证型与瘀血证的相关性,为糖尿病肾病瘀血证理论和治疗提供客观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通过200例前瞻性研究,分别对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肝肾阴虚、气血两虚、脾肾阳虚四型进行血流变、血脂及瘀血证中医积分值观察,研究各分型间瘀血证的程度。结果:糖尿病肾病各证型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证表现,轻重程度依次为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型,且瘀血程度与病程、血流变及血脂异常呈正比。结论:糖尿病肾病与瘀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