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王庆其教授在其《王庆其内经讲稿》中说:"风性易动,风气又通于肝,肝病多化风。故震摇,眩晕等具有风象的病证,其病机同属于肝。知道了病机就好对证治疗了。比如同样是眩晕,肝风内动之眩晕,我们治以天麻钩藤饮;  相似文献   

2.
在参考前贤"枇杷清肺饮"和"五味消毒饮"2方的基础上,结合临证经验,按照理法方药之原则,加减化裁,筛选组合而成内服方"泄热透毒祛痘饮"、外洗方"痤疮湿毒清洗剂"及"透毒疗痘针",用以治疗痤疮患者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3.
中医虽然没有"高血压"这一病名,但古代文献记载的"头风"、"头痛"、"眩晕"等症状,部分与现代的高血压病相类似。中医学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常将高血压病分为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痰浊内蕴型、瘀血阻络型。每一种类型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其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及方药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乔姗  董永书 《中医研究》2013,(12):48-49
范军铭主任医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河南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从医20余载,对于眩晕病有自己独特的辨证思路和理法方药认识.文中介绍范师在临床治疗眩晕时中西医结合寻根求源,拟方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大秦艽汤,燥湿化痰、平肝熄风的半夏白术天麻汤,疏风散邪解毒的普济消毒饮和滋阴清热的当归六黄汤等传统中药汤剂化裁,并结合针灸和手法复位对症治疗,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眩晕病与肝肾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老年性眩晕病患者中,以肝肾阴虚为主,何怀阳主任医师运用中药方剂天麻饮加减治疗眩晕,疗效显著,患者头晕症状明显改善。着重介绍何怀阳医师采用天麻饮治疗眩晕病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6.
主要从阴虚阳亢、脾虚湿盛、气血失调三个方面探讨高师治疗眩晕的经验。在方药应用上分别介绍了天麻钩藤饮、自拟蒺藜定眩汤、人参养营汤。通过验案三则较详尽地介绍了高师治疗眩晕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痰饮病和水气病均为水液代谢异常性疾病,本文从痰饮与水气病的病名、病位、分类、症状、治则和方药运用等方面,辨析痰饮与水气病在诊治方面的异同。"饮"兼具流动性和积蓄性,强调饮邪停聚于人体某一局部;水气病在病名上更突出气化功能的异常。痰饮病致病部位较局限,多见咳、喘、短气、心悸、眩晕等上焦症状;水气病致病部位较广泛,以出现水肿、小便不利和全身症状为特征。痰饮病和水气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是三焦水道受阻和(或)气化功能失常,故在治疗上,以疏利三焦水道和恢复气化功能为总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8.
浅析张仲景从痰饮论治眩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明亮 《河南中医》2010,30(10):944-945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张仲景提出痰饮是眩晕的病因之一。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辨治、理法方药具备,环环相扣,纲举目张,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曾倩主任医师遵从古训"异病同治",认为不同的疾病因表现出相同的病机,可采用相同的治法方药,擅用归芍左归饮加减滋补肝肾养血,运用于辨证为肝肾阴虚中医妇科疾病的治疗,经临床验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法则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杜秀娟教授“从肝论治”眩晕病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思嘉  杜秀娟 《光明中医》2016,(15):2171-2172
以从肝论治眩晕病为切入点,整理了杜秀娟教授从肝论治眩晕病的理论,研究并总结了她从肝论治眩晕病的实践经验。文章内容从杜秀娟教授对眩晕致病病因的认识,病机变化的分析及方药治法的总结等方面进行论述,用以说明在临床中从肝论治法可抓住眩晕病证治的主要矛盾,并从其所治疗眩晕病的病案中选取一例来总结体会老师的用药方法及精髓。  相似文献   

11.
董少龙教授认为:老年眩晕病有自身的特点.常因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发眩晕;或肾精不足则髓海失充,发为眩晕,肝肾阴虚是老年眩晕病的基本病机.因此治疗上在中医整体观和恒动观的思想指导下,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分别给予补肾、平肝潜阳、健脾等方法,常选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等方剂化裁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熊大经教授治疗耳眩晕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诊,列举熊老治疗耳眩晕的验案并进行分析,从中探析其辨证论治特色。结果:熊大经教授在临床中强调辨证,灵活运用方药,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杞菊地黄丸、二至丸、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结论:熊大经教授用中医药治疗耳眩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简述中医文献对眩晕名称的记载与认识,并从现代医学对眩晕与头昏、头晕及晕厥进行了鉴别。眩晕病位在头,病机关键是痰饮作祟。从张志远教授治疗验案阐述了升清降浊法治疗眩晕的经验及治则方药,介绍了升清降浊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对照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董菊萍主任医师认为痰瘀痹阻脑络为眩晕病机之关键。又因风、火、痰、瘀、虚引起清窍失养,而将眩晕分为肝阳上亢、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痰浊蒙窍、肝肾阴虚五型。以七味眩晕汤为基础方药,各证型合用相应方药治之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15.
美尼尔氏病属中医的眩晕范畴,按常规的辨证方法可有肝阳上亢、气血两虚、脾肾不足、痰浊中阻等证,治疗一般是用平肝潜阳、清火熄风、补养气血、补肾健肺、燥湿祛痰等法则。但笔者应用这些方法治疗本病,每次效果都不太好。而在常规辨证施治的方药中,加入淡渗利水药,获得较好疗效。如治阳某某,男,38岁,干部,1984年4月来诊,患美尼尔氏病多年,曾在长沙某医院检查治疗过,确诊为此病。近来因工作忙,发病较频,症见眩晕耳鸣,卧床不能动,动则眩晕加剧,目不能睁,伴恶心纳呆,精神不振,畏寒,诊其面色少华,舌淡胖,苔白微腻,脉细弦。中医诊断为眩晕病,由脾肾阳虚,寒饮痰浊阻络所致。  相似文献   

16.
眩晕是内科常见的临床病证,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症状。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出了痰饮是眩晕的病因之一,在《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对痰饮眩晕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方药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总结,为现代医学治疗眩晕开辟了新思路,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饮证创名于《内经》,至《金匮》首分痰饮、溢饮、悬饮、支饮。设温、逐、汗、利诸法,证治方药几臻完善。后世许多医著围绕饮证,颇多讨论,不断补充其病机、方药,但大多分类过繁,其治则鲜有超出《金匮》者。兹联系《金匮》等古代文献和个人实践体会,对饮证的病机、证治等有关问题,谈点认识,冀同道和前辈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8.
陈定潜老师多年临床观察表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多为"阴黄",病机是肝郁湿阻脾困,宜采用疏肝通络、醒脾除湿法,方药为肝脾疏络饮,治疗中应注意时时顾护脾胃;1例在两次人工肝治疗后无效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通过此法治疗而基本痊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动态针刺结合自拟中药晕停饮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近2年颈性眩晕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随机抽取针药组124,西药组92例,进行疗效分析,观察患者眩晕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针药组临床愈显率80.6%,总有效率95.2%,西药组临床愈显率52.2%,总有效率82.6%,针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动态针刺结合自拟晕停饮治疗颈性眩晕具有"标"、"本"兼治的效果,其见效快、疗效好、痛苦小、费用低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书中的理法方药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对杂病的诊治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在治疗方面从治疗大法直至方药应用层次井然,已具备"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