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自汗证医案:刘渡舟老师说:其同事仆老师,在回乡探亲前向我求方,他说有一个亲戚患自汗证,身体虚惫不堪。曾用黄芪、党参、龙骨、酸枣仁、浮小麦等止汗固表药不效,问我怎么办?  相似文献   

2.
证候、证、症的概念及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刘保延  王永炎 《中医杂志》2007,48(4):293-296,298
首先通过中西两种医学体系的比较,对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证候”进行了定位,提出证候是中医从治疗的角度对人体运动状态和方式的概括和描述;进一步通过认识论证候和本体论证候概念的区别,对症、证、候以及证候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通过证候概念中中医主体、客体等约束条件的分析,阐述了对证候实质、分类、分层、构成等的认识,提出了证候深入研究的初步思路和内容;同时对证候“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等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林亿校本《伤寒论》凡有八条提及,原为“热结于里,里实未成”而设,用以治疗外邪由表入里化热化燥,无形燥热炽盛及真热假寒之热厥.仲景《伤寒论》中从未提及阳明经证,更未将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阳明病热证)和阳明腑证(阳明病实证).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属阳明经证一说,概属后世医家附会杜撰而成.本文就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是否隶属阳明病做如下分析,以与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4.
王强 《中医杂志》2006,47(1):9-10
对《试论证的五种基本存在形式》一文提出商榷。认为脉症无先后之定规,辨证必须四诊合参;症无“显性”、“隐性”之区别,其依据的所谓“人体隐态系统与显态系统”的假说,是无实践基础的。  相似文献   

5.
陆桂贵  陈权彰 《新中医》1999,31(8):56-56
老年性疾病中属于虚、痰、瘀三证(及其兼证)的比例很大,我们在治疗老年性疾病时应抓住主要病因病机,应用相应治法,可取得满意疗效。1虚证常见的虚证之中,以脾肾两虚为多,先天后天,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故历代医家均着重选用健脾益气、温阳补肾法治疗老年虚...  相似文献   

6.
李东涛 《四川中医》2012,(12):29-32
"證"是历代中医用以表述疾病状态的规范字,"證"主要指患者表述的内容,而"候"主要指医生主动探寻,或动态观察所获的信息。"症"字出现在作为医学名词,出现在明代以后,为俗證字。"証"本义并无病象的意思。1964年国家颁布的汉字《简化字总表》,将証字简化成证字,将证也作为"證"的简化字,証、證字便都演变成了证字。"症"顶替了"證"的一部分内涵,作症状解。现代"证候"概念内涵包括疾病的临床综合信息,以及通过医生分析、归纳、推理后得出的概括性结论。  相似文献   

7.
消渴病(糖尿病)病机探讨——附32例病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分析了对消渴病(糖尿病)病机认识的现状,认为主要有取虚燥热说之经典病机论和气阴两虚说、血瘀说之现代病机论。根据消渴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发生、发展、转归的临床实际,探讨了现行病机理论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痰、热、瘀毒致消渴病的病机假说,并依此假说,立法用药,进行了初步的临床前瞻性观察,取得了较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由于疾病自身发展过程的复杂性与表征的多样性、模糊性,决定了证的兼杂、真假在临床中普遍存在,且辨之尤难。文章指出,证的兼杂包括证的相兼与错杂,证的真假分为寒证和热证的真假、实证与虚证的真假以及其他证的真假;临床只有厘清证与证之间普遍存在着相兼、错杂关系以及真假难辨的现象,才能对病情作全面深入的分析,从而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痰、瘀体质与冠心病痰、瘀证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418名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心血瘀阻证(150人占35.89%)、痰浊内阻证(109人占26.08%)为多见,冠心病痰、瘀证除了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可能与痰、瘀体质有关,运用中医体质学说对指导防治冠心病痰、瘀证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症、证、病研究中一些问题的探讨,提出症、证、病的研究要注意概念的规范化和客观化,并对证的客观化研究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 乔原诚老中医善治重证、怪证,其多年使用的“宣肺养肺”法,在治疗各种疑难重证上每获良效。常见久病、重病多从脾肾论治,从肺治者甚少。肺、脾、肾三脏均为主气之脏,治疗时,虽侧重面不同,亦可收到殊途同归之效。殊不知,肺主一身之气,与生命之动气—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  相似文献   

12.
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身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证体现了疾病的主要矛盾,主证作为疾病的主要矛盾而存在,兼证则是与主证相伴而生的疾病的次要矛盾,变证则是主证在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理转归.所以在中医内科教学中只有把握好三者的相互关系,把三者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执简驭繁、驾驭病情.  相似文献   

13.
痹证发病的原因与气候条件、生活环境、个人身体素质及抗病能力有关。《素问·痹证篇》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又说:“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盛,阳遭阴,故为痹热”。《类证治裁》说:“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本证、兼证、变证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伤寒论》原著并无本证、兼证、变证之称,而是后世伤寒诸家在六经提纲下又设的一种辨证分类方法。如《伤寒来溯集》日:“太阳本病脉浮,仲景以其或然或否不可拘定,诊者……必须理会此等兼证。”《伤寒指掌》日:“大抵今之伤寒无不兼经而病……其各兼并之症列于六经正病之下……。”《伤寒贯珠集》则以三证分治则,本证用“正治法”,兼证用权变法,  相似文献   

15.
试从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的角度,分析原文,结合实践,探讨《伤寒论》中寒热错杂痞证的病名、成因、治疗及用药规律,感悟经典之魅力,启发思维,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6.
蛇蜕,又名蛇壳、龙衣、青龙衣。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多种蛇类蜕下的干燥皮膜,性味咸、甘、平。《名医别录》上说本品无毒,《本草纲目》上也称无毒,久煎尤良,《药性论》上说有毒,药理实验证实本品毒性极低(《中华本草》),临床实验观  相似文献   

17.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10,30(10):937-939
《伤寒论》中的汗、吐、下后变证很少因为汗、吐、下而引发,而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些常见病或多发病,是机体健康失常下自然产生的病或证,所谓汗、吐、下后变证证治,其实就是临床杂病杂证之证治。  相似文献   

18.
试论病证、方证和药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国平 《中医杂志》2006,47(7):544-545
强调要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就应对病证、方证、药证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认为:(1)病证是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矛;(2)方证是对使用方剂适应病证的诊断标准;(3)药证是对选用中药适应病证的诊断标准;(4)在临证中应将病证、方证、药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并贯穿于诊疗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风、火、痰、瘀、虚五个方面探讨眩晕的证治。因风致眩,有肝阳化风、阴虚生风之别;因火致眩,有肝郁化火、痰火上扰之分;因痰致眩,有风痰、痰饮、热痰、湿痰之异;因瘀致眩,有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阻络之差;因虚致眩,有气虚清阳不升、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肾精不足之不同。治疗应把握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分清标本,权衡缓急;动态观察,圆机活法:病证结合,随证治之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在开展证候规范化研究中,现在对"证"、'证候"等概念仍众说纷纭,未能统一,以致觉得越规范越糊涂.关键是"证"、"证候"均包含病变的现象和本质两种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和应用的混乱.因此,首先必须对"证"、"症候"、"证素"、"证名"、"辨证"、"病"、"症"、"症状"、"体征"等概念作出规范,统一认识,避免概念混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