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建立“瘀血生风”概念的思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瘀血生风的概念至今未能确立 ,是由于中医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所致。瘀血可导致内风 ,这在古代文献、现代临床、药物分类以及实验研究中均可得到证实。因此 ,应尽快建立瘀血生风的概念 ,以充实和完善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体系 ,为临床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内风病证提供理论依据。对瘀血生风的概念、瘀血生风与其他内风证的关系、瘀血生风的立论基础以及建立瘀血生风概念的意义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论“瘀血生风”的兼证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瘀血生风”就是因瘀血导致的内风。“瘀血生风”病证除了表现出瘀血和动风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外,常常伴有气虚、阴虚、血寒、血热等较多的兼证。正确认识这类兼证,揭示其规律,对“瘀血生风”病证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瘀血生风”过程中出现的兼证及其病机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出其兼证规律。  相似文献   

3.
"内风",又称"风气内动",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所涉及的病证范围很广,主要包括中医称之为中风、眩晕、痫证、颤证等现代临床常见的脑血管意外、脑动脉硬化症、高血压脑病、癫痫病、震颤麻痹综合证等.临床研究发现其发病机理大多与瘀血有关,采用活血化瘀的方药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从而证明活血化瘀法是治疗各种内风证的有效法则,为确立活血熄风法奠定了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的奠基著作,关于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瘀血病证的辨证论治极为丰富,其从风、寒、痰、湿、热、七情、气虚、血虚、虚劳、外伤等方面对致瘀之因进行论述,而治疗以下瘀血汤类七个方为主,它们是:下瘀血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大黄廑虫丸、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本文分析这些方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古籍医案的内风病证病因学特点。方法从大型电子书籍《中华医典》"医案类"著作中收集内风病证医案共777份,对记载的相关病因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内风病证医案病因信息数据库,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古籍医案中有病因记载的医案数为503份,占医案数目的64.7%。其中,情志因素为内风病证最常见的病因,占29.06%;痰饮因素次之,占23.06%;先天因素(素体阴虚、素体阳虚、素体虚弱、素体痰湿、素体肥胖等)占22.86%;外邪引动者占16.70%;劳逸因素占15.31%;饮食因素占10.14%。此外,失治误治、年老体衰、瘀血因素也占到一定的比例。结论引起或诱发内风病证的原因众多,是多因素作用的复杂病证;情志因素、痰浊因素、先天禀赋等为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6.
介绍张琪教授治疗中风的经验。病有内风、外风,治当区别对待;临床病证合参,化瘀应用得当;后期辨治,强调补肾化痰;中医急救建功,重在通腑泻热。  相似文献   

7.
笔者认为内风产生的途径除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生风、血虚生风等传统途径外,还有瘀血生风、痰浊生风、阳虚生风、气郁生风、中毒生风、正气衰竭生风等多种途径。内风形成之后可导致多种新的病理变化,因此应是病因。同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发现内风病证的范围正在扩大,故将来息风法的运用将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8.
黄晓珊  申春悌 《河南中医》2020,40(8):1190-1194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申春悌教授治疗风咳证的临床用药进行分析总结,探究申教授对风咳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风咳证的组方思路和临床用药特点。方法:将申教授治疗风咳证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利用软件中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处方中药的频率、核心药对和新方组合进行挖掘。结果:申教授治疗风咳证常用中药有杏仁、紫菀、炙麻黄、前胡、蝉蜕、苦参、矮地茶、黄芩等26味药,并得到6个核心药物组合及3个新处方。结论:申教授治疗风咳证重视病证结合、异病同治、方证相应,治以疏风肃肺、降气止咳为主,重视从风邪、瘀血、痰浊论治,临床选药精巧平允,寒温并用,升降有序,以降为主,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以实现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9.
内风,指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等内在因素所造成的眩晕、抽搐、肢麻、振掉、强直或卒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因其似风象的急骤、动摇和多变、故名。其形成机理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之说,论及瘀血者鲜。笔者试从中风、痉证、癲痫这三种典型的内风病证中探讨血与内风产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风眩相当于高血压病所致之眩晕。在病证结合模式下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体系是中医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构建风眩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符合当前中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综合应用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数理统计学、信息技术等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临床病例调查、专家问卷调查及临床验证,可建立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风眩疗效评价体系,从而突显中医干预治疗风眩的疗效和优势,有利于中医药为国际医学界所接受。  相似文献   

11.
从瘀论治高血压病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血压病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既往多责于肝阳、肝风、痰浊为本病的病机,论治上则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豁痰化浊等为常规法则.随着有关高血压病中西医研究的进展,有的学者认为脉络瘀阻、血供失调与高血压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提出活血化瘀的新治法.但只限于活血方药的临床应用,鲜有致瘀理论的研究.本文试图从活血化瘀的角度论述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途径提供某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治则在中医内科临床上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活血化瘀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风、糖尿病、慢性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常见病中的应用情况。结果:活血化瘀治则灵活应用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结论:活血化瘀治则值得临床重视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临床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疗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源远流长,理论独特,应用广泛,尤其在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方面效果显著,因而深得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及基础研究重视。文章系统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血瘀证诊断标准的建立及发展、不同时期血瘀证和活血化瘀临床研究的热点和成果,并对目前和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衡旭君  倪诚 《天津中医药》2020,37(2):144-147
中医体质学认为,不同的个体体质对某些疾病具有易罹性、倾向性。现代研究表明,血瘀体质的易患疾病涉及冠心病、黄褐斑、子宫肌瘤、肝癌等诸多疾病,改善和调节血瘀体质可起到防治相关疾病的作用。文章提出活血化瘀、调畅血脉为主,益气行血、理气行血、清热凉血、滋阴养血为辅的血瘀体质调体法则,并根据血瘀体质的稳定性和调体的长期性,阐述活血调体主药的适中性与调体辅药的前瞻性筛选原则。进而结合血府逐瘀汤的原方主治,并深入分析其组方结构和加减运用,将血府逐瘀汤移植作为血瘀体质的调理主方,以期对临床血瘀体质的调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综述近年中医药治疗肾虚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研究文献,认为"肾虚""血瘀"是膝骨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风、寒、湿邪为其外感诱因.中医药治疗包括内服中药、中药外用、推拿、针灸、针刀和基于"骨正筋柔"理念下的保膝治疗,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膝关节疼痛和功能活动、软组织张力、延缓软骨退变等,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6.
活血化瘀法可用于治疗经、孕、产、乳等期的妇科疾病,在临床实践中应四诊结合,衷中参西,应根据标本缓急,灵活用药,攻补兼施,切勿攻伐太过,以免损伤正气。  相似文献   

17.
论活血化瘀是脑出血急性期的基本治疗原则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结合脑出血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及部分临床文献 ,提出脑出血急性期存在着瘀血这一基本病理改变 ,而活血化瘀可从多方面改善脑出血急性期的病理生理学异常。早期应用活血化瘀药物 ,可明显改善出血灶周围的血液循环 ,加速血肿吸收 ,解除脑组织受压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预后 ,降低致残率。因此 ,活血化瘀应成为脑出血急性期的基本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8.
总结雷忠义教授从痰瘀相关理论论治冠心病的临证经验。认为痰浊、瘀血常相兼为病,提出痰浊说与瘀血说融为一体的痰瘀互结说,并根据冠心病患者临床具体表现进行辨证施治。临证需痰瘀并治者,法以化痰宣痹、活血化瘀为主,予舒心片治疗;需痰瘀虚并治者,法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为主,予养心活血汤;需痰瘀毒并治者,法以涤痰化浊、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予丹曲饮治疗;需痰瘀毒风并治者,法以补益气阴、祛风宣痹或化痰行瘀、熄风定悸为主,方以养心活血汤加祛风之品。  相似文献   

19.
蓄血证出自《伤寒论》,其主要病机为“瘀热互结下焦”,治疗以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为主。通过分析研究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报道中许多男科病如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精囊炎、附睾炎等均可见到瘀热互结的病机,而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也都显示采用凉血散瘀的治法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