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妇科学中带下病的教学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从带下病中西医病名的对照结合、发病机制的中西互参、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中西医内治法和外治法的主次结合等4个方面开展教学,突出特色,取长补短,可以发挥两种医学各自优势,使教学紧密结合临床,增强学生临床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中的一门独立特色学科,为中医专业学生的考试课.在教学中,根据中医妇科临床实际,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教学模式,既可发扬和保持中医妇科学的中医特色,又能启迪和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思维方式,使教学更加贴近临床,以培养高素质的中西医兼通的专业人才.为了优化组合中医妇科学的课程体系,笔者对本门课程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继而构建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中医妇科学》中月经病的教学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从月经病中西医病名的对照结合、发病机制的中西互参、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结合、中西医治疗的主次结合等4个方面展开教学,突出特色,取长补短,可以吸取两种医学的优势,使教学更加贴近临床实践,增强学生的临床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分析目前中医妇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合理分配教学学时、丰富教学方法、树立中西医结合观、开展第二课堂、重视师资培训和学生反馈等方面探索提高中医妇科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教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科自身特点,结合同行的教学经验与自身的教学实践体会,对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进行探究。在中医妇科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吸取两种医学的优势,使教学更加贴近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6.
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医妇科学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意义与途径。信息技术使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分析信息技术与中医妇科学课程整合的特点,阐述中医妇科学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与引导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与学习者及学生学习的监控者和评估者,应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自身角色的转换;提出中医妇科学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需注重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及反思教学等教学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是中医思维能力,在临床阶段要培养中医妇科学应用型人才就必须突破现行教育模式下存在的部分中医思维模式束缚,开展传统文化普及、重视研读经典著作、延长临床实践时间,其中培养兴趣、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提高中医理论及临床基础、精读中医经典及中医学术流派经典著作、培养中西医结合思维是立足思维培养,构建中医应用型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梯。指导中医妇科学实习生培养中医思维是临床带教老师的职责,结合妇科学科特色,强调中医思维的临床意义,重视中医妇科学科用语及临床用药规律,突出中医妇科学中医思维特色及养成中医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诸学科中的一大学科.它以其丰富而独特的科学内涵和很强的临床实用性而被确定为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作为执教本门课程的教师,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扎实的中医妇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够应用中西医多种方法和技能解决妇科临床医疗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一直是我们不断思索和探讨的问题.为了适应当前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形势,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优化组合中医妇科学的课程体系,使之更科学化、现代化,我们对我校96级、97级中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培养中医创新人才,作者于2008~2009年间对《中医妇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将问题研讨式教学法引入教学之中。针对"天癸学说","肾主生殖","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等中医妇科基本理论,先后在本校03中医七年制、05中西医结合儿科、05中西医结合七年制等班级进行了研讨,有12名同学进行了发言,1名同学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杂志上。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探索中医学发展中未知领域的勇气和意识,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新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中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医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能够胜任临床医疗工作的专门人才,中医妇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中医妇科学临床教学的评价不仅需要笔试等终结性评价,更需要渐进的反馈性更强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价。为更好地评价中医妇科学实践教学,课程采用师生互动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学生与带教老师之间及带教老师相互之间的相互评价和信息反馈系统,通过在2008级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中推广及运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78.3%的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方式表示满意和愿意接受,学生成绩平均分83.9分,满意度与学生成绩存在较强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教学调查问卷分析的形成,详尽分析了我校非医攻博班学生在中医妇科学"双主模式"教学中对教师主导作用、对学生主体作用的认识.为中医妇科学科学、有效地开展教学提供来自学生学习实际的第一手材料;为非医攻博专业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中医妇科学乃至其他中医类学科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思考;同时也为"双主模式"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理性思考及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在中医妇科学教学考核中的应用。方法:根据中医妇科学课程的特点,分析形成性评价在中医妇科学教学考核过程中实施的有效途径。结果:形成性评价考核使学生学习成绩显著提高,调查问卷为85%学生愿意参加形成性评价。结论:形成性评价应用于中医妇科学教学考核中,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微课运用于中医妇科学总论教学中,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形式教学,形象生动地将中医妇科学总论部分中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具体、明确的知识,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是现代教学中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是今后教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翻转课堂结合CBL+TBL教学模式在留学生中医妇科学网络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新冠疫情期间参与中医妇科学线上学习的2018级中医班留学生实施该教学法,通过期末综合成绩评定和问卷调查综合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应用线上翻转课堂结合CBL+TBL教学模式的2018级学生的期末综合成绩优于常规线上教学的2016级和2017级学生的成绩,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显示该教学法在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综合素质和教学满意度方面有积极作用。结论 新冠疫情期间实施翻转课堂结合CBL+TBL教学模式可以提高中医妇科学网络教学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根据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妇科学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及本科生中医妇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堂授课方法、PBL与CBS相结合、翻转课堂及实训课程等方面探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并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合格医疗人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医妇科学的教学中,应当根据中医妇科学的课程内容和其学科的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作为教学目标.就如何将对比启发、类推启发、提问启发、病案启发和自学启发等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到中医妇科学教学中,进行了探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慕课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冲击,混合式慕课的开展既可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能够在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中取得平衡,又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使融入思政教育的中医妇科学课堂教育活起来,增强课程时代感和吸引力。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妇科学教学中开展融入思政教育的混合式慕课,让学生以小见大、由点及面逐步掌握中西医临床知识在临床中的运用和变化,弥补了课堂教学中部分重点、难点知识教学的不足,符合中医妇科学教学目标要求,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是落实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七年制中医妇科学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效果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循证医学教育观指导下以中西医结合方向七年制学生为研究对象,在中医妇科学各论部分的课程中根据“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的教学模式理论,应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实施课堂教学,采用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并结合学生评估调查表探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临床学科的应用.并对此教学模式的效果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9.
吴克明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妇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名中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常委及四川省妇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妇科学会四川省妇产科专委会委员。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笔者跟师学  相似文献   

20.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是目前国际上医学教育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创造性思维方面有明显优势.分析中医妇科学教学特点,应用此种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传统教学思想,形成了新时代教育理念,并且提高了学生对中医妇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自学能力,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