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14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2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4个证型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并将各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各型间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胃炎以肝胃不和型、脾虚气滞型和脾胃湿热型最多,且与Hp感染关系最为密切.结论: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中西结合治疗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医辩证并配合西药治疗陵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5个证型进行中医辩证治疗,并将各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各型间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胃炎以脾虚肝胃不和型、脾胃气虚挟气滞型和脾胃湿热型3型最多,且与HP感染关系最为密切。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脾胃湿热和脾虚肝胃不和型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3.
燕东  刘绍能  李理  时磊 《吉林中医药》2010,30(5):403-405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病理组织学改变与中医辨证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调查表收集398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镜下表现,同时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脾胃湿热证型快速尿素酶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明显多于其他型患者(P〈0.05),病理总积分较高者在证型方面多为胃络瘀阻、胃阴不足及脾胃湿热证型(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脾胃湿热证之间密切相关,为抗幽门螺杆菌的中医诊治提供参考;病理总积分较高者相对于总积分低者,胃镜下诊为萎缩性胃炎的比例较高,在辨证分型中多见于胃络瘀阻、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其次才是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及脾虚气滞等证。  相似文献   

4.
王涛  陈洪国  尤文 《中医研究》2012,25(1):40-4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脾虚气滞、脾胃湿热、气阴两虚、气滞血瘀5个证型,分别进行治疗,给予中药汤剂内服.结果:肝胃不和型51例有效率占94.12%,脾虚气滞型26例有效率占84.61%,脾胃湿热型40例有效率占90.00%,气阴两虚型12例有效率占66.67%,气滞血瘀型7例有效率占57.14;浅表性胃炎61例有效率占96.72%,萎缩性胃炎29例有效率占68.96%,糜烂性胃炎17例有效率占88.23%,胆汁反流性胃炎23例有效率占86.95%,疣状胃炎6例有效率占66.6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胃炎的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胃镜检查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65例经胃镜确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分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弱(寒)、胃络瘀血、胃阴不足5证型治疗观察。结果:总有效率95.39%。提示:以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胃镜检查确定证型治疗慢性胃炎较单一中医辨证施治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Helicobacter Pylori Associated Gastritis,HPAG)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方法:将40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胃络瘀阻、脾胃虚寒、胃阴不足6个证型,同时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y Gastritis,CSG)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各证型Hp感染率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AG临床以脾胃湿热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细胞凋亡基因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91例,其中肝胃不和型41例、脾胃湿热型50例,另设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10例,采用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胃黏膜组织幽门螺旋杆菌、细胞凋亡基因Fas和Bcl-2表达情况以及凋亡指数。结果:脾胃湿热组和肝胃不和组Hp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脾胃湿热组Hp感染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组,肝胃不和组的凋亡指数显著高于脾胃湿热组。结论:脾胃湿热与Hp感染相关,机体气机阻滞可诱导和加强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环氧化酶(COX)-2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其与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选择400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淤血型;通过C13呼气试验检测患者Hp感染情况;运用PCR-RFLP技术检测外周血细胞中COX-2基因启动子区-765G/C、1195G/A位点基因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分型;分析慢性胃炎Hp感染与各中医证型与COX-2基因表达相关性。结果:脾胃湿热型患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与其它证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COX-2基因-765G/C、COX-2基因1195G/A位点频率在中医各证型中分布不同(P0.05)。COX-2基因-765G/C位点显示,脾胃湿热型中以GG基因型为主,脾胃虚弱型以CC基因型为主(P0.05),其它各组-765G/C基因型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COX-2基因1195G/A位点显示,脾胃湿热型以AA基因型为主,脾胃虚弱型以GA基因型为主(P0.05),其它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COX-2基因-765G/C位点在Hp感染阳性患者中以GG型为主,1195G/A位点以AA型为主(P0.05),与脾胃湿热型基因分布呈正相关;COX-2基因-765G/C位点在Hp感染阴性患者中以CC型为主,1195G/A位点以GA型为主(P0.05),与脾胃虚弱型基因分布呈正相关。结论:慢性胃炎Hp感染与COX-2启动子区-765GC、-1195GA基因型及慢性胃炎脾胃湿热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44例经胃镜、~(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为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肝胃不和证,统计比较不同证型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所占比例。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后,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3.0%、35.7%、16.0%、3.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脾胃湿热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慢性胃炎有较为紧密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湿热生虫"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糜烂性胃炎中医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分析糜烂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以及幽门螺杆菌 ( H p)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 12 4例胃镜诊断糜烂性胃炎患者的症候表现进行总结 ,按中医辨证方法分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气虚型 ,同时观察各型 Hp感染的情况。结果 :糜烂性胃炎的三个中医证型中 ,脾胃湿热型占 61.3% ,肝胃不和型占 2 1% ,脾胃气虚型占 17.7% ,三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 P<0 .0 5 ) ,Hp阳性率以脾胃湿热型最高 ,占 76.3% ,有显著差异 ( P<0 .0 5 )。结论 :由此证明 ,糜烂性胃炎的中医分型有一定的科学性 ,脾胃湿热是本病的主要证型 ,且 H p感染率最高 ,提出湿热之邪与 Hp在病因学上是同一种致病原的观点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治分布规律。方法病例来源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962例,其中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256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96例。记录其临床症状、舌脉、证型及方药,用Excel数据库整理,采用频数统计法分析二者证治特点。结果 (1)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脾胃虚弱证、肝气犯胃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肝气犯胃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2)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胃脘痞闷、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分别腹胀满或痛、泛吐酸水、嗳气频作等。(3)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淡舌、暗红舌、少苔、薄白苔;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红舌、淡舌、黄腻苔、薄白苔。(4)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方药:炒白术、五灵脂、麦冬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方药有:柴胡、黄芩、炒白术等。结论 CAG以脾胃为主,病程长,发病机制气虚、阴伤为主,血瘀、气滞为标;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肝胃为主,病位浅,发病机制以气滞为主,伴肝脾失和、邪热犯胃、寒热错杂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像相关性,从微观角度证实中医宏观辨证论治科学性,完善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为慢性胃炎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38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胃镜像表现,观察常见中医证型(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和胃镜像表现萎缩、糜烂、胆汁反流、黏膜颜色、黏膜池颜色、黏膜充血水肿、黏膜血管显露、黏膜隆起、黏膜粗糙、黏膜颗粒增生等相关性,比较不同证型在胃镜像表现比率情况。结果: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最常见,分别为40.52%、30.91%、12.21%,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病变部位以胃窦最常见,占49.92%,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脾胃虚寒证以40~65岁多见,表现为萎缩性胃炎,黏膜以白为主,黏膜池颜色清澈为主;脾胃湿热证以18~40岁男性居多,以非萎缩性胃炎为主,黏膜糜烂多见;肝胃郁热证男性居多,胃镜像无显著变化,和脾胃湿热证有相似处。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和胃镜像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是脾胃虚寒证和脾胃湿热证,胃镜像可作为中医证型客观依据,可指导临床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的522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出现频次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其中,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湿热蕴结、湿热内蕴、湿热蕴脾可以用“湿热内阻”统括。结论肝郁脾虚和湿热内阻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14.
22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对消化内科门诊222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各中医证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22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肝胃不和型占46.85%、脾胃湿热型占16.22%、脾虚气滞型占15.32%、脾胃虚弱型占12.61%、胃阴不足型占5.41%、胃络瘀阻型占3.6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男性患者以肝胃不和型与脾胃湿热型的出现率为最多,女性患者则以肝胃不和型的出现率为最多;各中医证型的发病平均年龄和病程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分类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2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辨证分型与内镜分类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脾胃虚弱型以红斑渗出性胃炎为主,肝胃不和型以癃起糜烂性胃炎为主,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均以萎缩性胃炎为主,胃络瘀血型则以出血性胃炎为主。  相似文献   

16.
范明  廖艳烨  赖洁珊  严萍  戈焰 《新中医》2014,46(5):63-65
目的:观察清胃祛湿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清胃祛湿颗粒联合西药(雷贝拉唑胶囊+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胶囊)口服;对照1组予清胃祛湿颗粒口服;对照2组予相同方案西药口服;疗程均为1周。结果: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内镜疗效明显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组3月后Hp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结论:清胃祛湿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王萍  唐旭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2507-2509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初步总结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nritis,CAG)配伍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94-2006年中医辨证治疗CAG相关文献,提取证候类型、辨证用药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AG脾胃虚弱证治疗以益气健脾药为主,常与温里药、理气药、活血药和养阴药组合配伍;肝胃不和证以疏肝理气药与活血药、养阴药组合配伍最多见;脾胃湿热证以化湿药与理气药、健脾益气药之间的配伍最多见;胃阴不足证中养阴药主要与理气药、活血药、和胃消导药组合配伍;胃络瘀血证组方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常配伍理气药、益气健脾药和养阴药。结论:辨证治疗CAG用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多在主方、主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本证型病机特点,适当配伍其他类药物,或使其兼顾病机更加广泛,提高主药治疗效果,或防止主药作用太过,佐制其潜在副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从整体出发,重视辨证论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不同证候与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相关性,探讨证候形成机制。方法:对158例慢性胃炎患者辨证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胃黏膜AQP4的表达。结果:AQP4表达总光密度(即阳性表达总量)从低到高的证型依次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胃络瘀阻→胃阴不足;平均光密度(即表达部位的阳性强度)最低的是胃络瘀阻型,最高的是脾胃湿热型。结论:慢性胃炎从实证→因虚致瘀、虚实夹杂→虚证,AQP4表达逐渐增强,提示AQP4可能与中医虚实证候的形成有关,可将其作为判断病情演变的一项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清热化湿方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机理.方法 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8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口服清热化湿方煎剂,对照组服用清胃止痛微丸,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胃镜、组织病理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清热化湿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水通道蛋白3(AQP3)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8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胃湿热证75例,脾虚证组13例,另选择健康的本校学生10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胃粘膜AQP3表达.结果:正常人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AQP3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正常人、脾胃湿热证患者AQP3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脾胃湿热证、脾虚证患者AQP3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中AQP3阳性患者出现口渴少饮、大便溏而不爽的比例要明显高于AQP3阴性患者(P<0.05或P<0.01),出现口干口苦、恶心、纳呆、腹胀或痛的比例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中AQP3阳性患者辨证为湿重于热的比例要明显高于AQP3阴性患者(P<0.05).结论:AQP3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AQP3在脾胃湿热证发生中起着某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