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鲜药治病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本文对《丁甘仁医案》中使用鲜药的规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发现使用鲜药品种总计达27种,鲜药使用频次共为170个频次;使用鲜药的医案达27类,未使用鲜药的医案有11类。用药特点有六个方面:(1)药物来源广泛,代表性强;(2)主治以温病为主,兼顾其他;(3)善用药食两用之品;(4)善用水生植物;(5)一物多用,辨证选药;(6)一药多用,善用"汁露"。该项研究,将为临床医生学习丁甘仁学术思想提供参考,也为开展鲜药的文献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学借鉴,同时为鲜药的现代研究提供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2.
侯婷婷  彭健  蔡华珠  吴贞 《新中医》2022,54(4):209-212
目的:对《柳宝诒医案》中使用以药制药炮制法的医案进行统计分析,探析龙砂医家柳宝诒以药制药的规律与经验。方法:统计使用以药制药炮制法的医案门类,以及使用了以药制药法炮制的药物频次。结果:全书共37个医案门类,使用以药制药法的药物种类共计65种。以药制药法使用频次在9次以上,排在前10位的医案门类分别是疝气、呕哕、肢体痛、妇人、痰饮、小儿、伏温、肝风、咳血、肝火。使用以药制药法频次排在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金铃子、阿胶、黄连、青皮、牛膝、黄柏、白芍、生地黄、瓜蒌皮、黄芩。结论:柳宝诒在使用以药制药炮制法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有:使用广泛,用法多样;祛邪为先,护胃为要;以药引经,增效减毒;效用为主,以制为配;煎汤代水,增效扩效等,对中药的配伍、使用、炮制、服药等方面均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3.
目的挖掘中医辨证论治失眠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筛选纳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 1.5.7)古代医案、现代医案、名医医案及共享医案数据库中所收录的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有关失眠的医案,应用平台软件中的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药对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收集失眠医案664个,主要症状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表浅、睡中易醒、多梦等;出现频次排名前5位的证型包括痰热内扰证、心肾不交证、肝郁化火证、心脾两虚证、心神不宁证;共涉及处方664首,药物414味,出现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甘草、茯苓、生地黄、酸枣仁、当归,高频药物多以养心安神、清热化痰、疏肝解郁、滋阴降火药为主,所用药物多为平性、甘味,多归心经;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组合包括牡蛎-龙骨、茯苓甘草、陈皮-茯苓、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等。结论中医辨证失眠多从心论治,用药多以养心安神为主,辅以清化痰热、补益心脾、疏肝解郁、滋阴养血等药物,从而标本兼治,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4.
胡雪原  李鸿涛  赵阳  张晓丽  李兵 《新中医》2021,53(18):19-24
目的: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痉厥医案的整理和分析,归纳叶天士治疗痉厥的经验,为现代医学临证诊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卷七》中的68 则痉厥医案,对治疗痉厥使用药物的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进行统计分析,运用中医学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8 则医案,涉及证候19 种,中药118 味,其中高频药物(使用频次≥6 次) 共27 味;使用频次≥4 次的药物功效类别共12 类,使用频次由多到少排序: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常用药物的药性以寒、温、平为主,其中寒性药物最多。药味主要为甘味、苦味、辛味,以甘味药最多。归经包括心经、肾经、肺经、肝经、脾经等,使用频次由多到少排序:心经>肾经>肺经>肝经、脾经。关联分析得到14 组药对,并将使用频次≥6 次的26 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得到5 类有意义的药组。结论:叶天士治疗痉厥的治法主要有清热养阴法、祛风通络法、清润滋补法、通闭开窍法、滋阴潜阳法等。根据不同病机随证变法,其所用的经典药物和辨证选方的思想为现代临床医生遣方用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阴虚体质医案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依据自拟体质医案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体质判定标准确定体质医案,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对阴虚体质医案用药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共发现阴虚体质医案39则,医案中用药共涉及药物110味,用药总频次272次,其中用药频率10%者共22味,如麦冬、甘草、熟地、茯苓、生地等;药物归类分析可知药物类型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补虚药(38.23%)、清热药(18.01%)、利水渗湿药(7.72%);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符合条件规则的共21条,其中形成2联药对11个,3联药对10个。结论:阴虚质者用药以滋阴药配伍清热药,同时注重结合患者具体病情,与利水渗湿药、收涩药、补气药等配伍使用,为阴虚质患者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明清医案中治疗耳鸣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华医典》中文数据库中有关耳鸣治疗的明清医案,采集医案中处方药物等信息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分类及功效、性味、归经情况,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耳鸣治疗医案98篇,涉及方剂209首、药物160味。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茯苓(114)、甘草(73)、党参(48)、当归(47)、半夏(45);使用频次前3位的药物分类分别为清热类(336)、健脾类(200)、祛湿类(148);药性以寒性(729)和温性(506)为主,药味以甘味(901)、苦味(745)、辛味(276)为主。对使用频次 20的29种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到5类核心药物聚类组,当相对距离为1时,得到4组4味核心药物聚类组。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共得22条药对及药组关联规则。结论明清医案中治疗耳鸣的用药以清热、健脾、祛湿等为主,临床不应局限从肝肾角度用药,还应注意调理脾胃及心经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1.6.3)”,整理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郁病的方剂,挖掘中医治疗郁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主治郁病的方剂,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6.3)对治疗郁病的方剂从单味药频次、药对关联、功效、性味、聚类处方及结合临床辨证处方角度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方剂207首,包含药物285种,其中使用频次≥22次的药物有24味,使用频次前4位分别是甘草、茯苓、人参、当归;使用频次位于前3位的中药药对,依次为“茯苓、甘草”“人参、茯苓”“远志、人参”;治疗郁病的药物中,居首位的为具有宁心作用的药物,其次为具有安神益智、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等作用的药物;药物四气多以温、平为主;药物五味则以甘味最多,辛味次之;对使用频次前24位的中药聚类得出3个新处方。结论:中医治疗郁病,以宁心、安神益智为主要治法,并辅以理气、补虚、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类药物。  相似文献   

8.
丁丽敏  盂超  麦晓浩 《河南中医》2019,39(1):142-145
目的:分析《孙文垣医案》中含人参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录入office 2010中,建立"《孙文垣医案》中含人参处方数据库",通过IBM SPSS Modeler 14. 1,分析含人参处方的药物频次、药类、性味、核心组合与高置信度关联规则等。结果:共收集含人参处方231首,人参与生甘草、白术、茯苓、陈皮、当归出现频次较高,高频药物药类则为补虚药、解表药及清热药居前三位,高频性味为温(87)、甘(83)、辛(82)、苦(75)出现较多,排名前三名的对药为人参、生甘草(172),人参、白术(134),生甘草、白术(117)。排名靠前的角药为人参、白术、生甘草(134),人参、茯苓、白术(116)等。两项关联规则分析得出人参→生甘草,人参→白术,人参→茯苓两两组合使用概率较高,三项关联组合多为四君子汤加减配伍理气养血之剂。含人参处方常用药物组合网络图提示支持度 50%时,核心药物组合为人参+白术+生甘草+茯苓+陈皮+当归+白芍+柴胡。结论:《孙文垣医案》用人参常以补为本,以通为用,临证法尚温补,慎用温燥,常寒温通用,力荐以辛苦之品,通畅气机。重视脾胃,好彰土德,常以归芍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运脾胃,温补气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解析真实世界顾氏外科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9年1—12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乳腺病科门诊采用中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电子医疗数据。采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对纳入数据的中药应用特征等进行基于频数和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56例乳腺癌患者,15864张处方中共有药物345种,药物使用频次380148次。排名前50位的高频药物为茯苓、白术、党参、石见穿、南沙参、莪术、黄芪等。乳癌术后方中药物功效使用频次前4位的为补虚药、活血药、清热药及安神药。各类药物分类使用频率显示,补虚药中补气类药使用频次最高;活血药中活血逐瘀类药使用频次最高;清热药中清热解毒类药使用频次最高;安神药中养血安神类药使用频次最高。淫羊藿与肉苁蓉、黄柏与知母、酸枣仁与何首乌藤、柴胡与郁金、陈皮与半夏等为顾氏外科中药治疗乳腺癌的常用药对。聚类分析发现,安神药与养阴药、疏肝药与调脾药、活血药与理气药是常用的组合。结论:顾氏外科中医药治疗乳腺癌,以补肾助阳、疏肝活血、清热安神为治疗原则,同时重视调畅情志、调理冲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药汤剂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频次,并对药物进行功效、性、味、归经等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67篇,涉及方剂172首,药物220味,共计2211药次。220味药物按功效可分为19类,按频率排前3位的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药物累计频率达62.596%;使用频数30的药物共20味,按频次排前5位的依次为茯苓、白术、黄芪、白花蛇舌草、甘草、柴胡;药性频数统计中,前3位依次为寒、平、温,寒性和微寒药物累计频率达40.74%;药味频数统计中,前3位依次为甘、苦、辛,苦、甘及微苦、微甘累计频率达62.94%。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将扶正和抗癌有机结合,在益气健脾基础上,常辨证施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疏肝理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2000年1月至2017年7月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临床研究文献,采集纳入文献处方药物组成等信息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及功效、性味分布情况,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95篇,涉及方剂114首,药物17类、115味,药物使用共1167次。使用频次前5位药物分别为丹参(74)、黄芪(60)、半夏(55)、茯苓(53)、当归(52);使用频次前3位药类分别为补虚药(299)、活血化瘀药(230)、清热药(133);药性以温性(491)和寒性(410)为主,药味以甘味(650)、苦味(548)、辛味(379)为主。对使用频次大于20的21种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8组药对和5组多味核心药组。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共得29条药对及药组关联规则。结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用药以补虚、清热、活血、化痰等为主,常用药物有甘温药黄芪,辛温药半夏,苦寒药丹参、红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通过对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使用鲜药的规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临床使用鲜药提供数据支撑及参考。方法:通过查阅总结《本草纲目》中关于中药鲜药的临床应用,输入Excel 2016软件中建立数据库,对药物的使用频数、性味、归经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草纲目》中共记载药物1 892种,发现鲜药品种总计达292种,其中鲜药植物药258种,鲜药动物药34种;鲜药的使用频次共为1 016次;鲜药的药性以寒、平居多,药味以苦、甘为主,鲜药的归经以肝经、肺经为主;在古方的应用中,使用鲜药频次最高的是内科疾病(350次,34.4%)、外科疾病(337次,33.2%)。结论:《本草纲目》是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所记载的药方应用鲜药的方子颇多,鲜药来源广泛,代表性高,且多为地产药材,临床应用广泛,不只用于内科,还用于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耳鼻喉;不只用于一般疾病,还用于疑难杂症、危重症以及急性传染病,对鲜药的文献考究,必将加深人们对鲜药特点的理解和认识,也为鲜药的现代研究提供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的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住院病例处方,并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采用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失眠患者的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失眠处方的用药规律.结果:共收录医案200例,涉及处方200首,涉及中药175味.其中,40岁以上的患者181例,占90.5%0200例失眠患者处方中,用药频次>50次的药物共20味,以酸枣仁、首乌藤、当归三味药频次最高.药性方面,四气多以平性为主,五味以甘味居多.归经方面,多归于心、肝经.药物组合频次排名前3位依次为"首乌藤-酸枣仁""当归-酸枣仁""茯苓-酸枣仁",关联组合频次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首乌藤-酸枣仁""首乌藤-茯苓-酸枣仁""磁石-酸枣仁".对用药频次排名前20位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出6个聚类方.结论:中医药治疗失眠主要从心着手,以宁心安神为主要治则.同时根据患者具体临床情况,灵活治以滋阴化痰、柔肝平肝、重镇安神、补益心脾等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搜集、整理明代医家龚廷贤治疗泄泻病的方药,总结其用药规律。方法:筛选《龚廷贤医学全书》中泄泻章节的内服方药,利用Excel创建数据库,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医案标准化处理后,加入分析池,对药物经行频次和关联分析,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药-药关系。结果:收集泄泻处方共99首,涉及药物107味,药物出现总频次达820次,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白术、甘草、茯苓、陈皮、人参等,药味以甘、辛、苦味最多,药性以温性为主,药物归经脾经居首,肺、胃、肾经次之,设置置信度≥0.9、支持度≥0.3,中药关联共19组,关联的中药包含白术、甘草、茯苓、陈皮、人参、生姜。结论:龚氏治疗泄泻,以健脾燥湿、分利小便为核心,注重温阳化湿、调畅气机,主要从脾胃论治,亦重他脏,并重视中药炮炙以增涩止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临床用药频次分析总结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中医病因病机和用药特点,以探讨该综合症中药治疗规律。方法通过对1985年1月至2015年1月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中收录的中医诊治IBS-D的文献进行检索,统计分析所选文献中的治法和药物,总结各病因病机和药物出现频次和所占比例。结果 IBS-D病因病机共有4种,其中脾虚肝郁为最常见,占81.47%;用药共209味,按功能归为36类,进一步合并为18大类,其中补虚药、解表药、理气药和利水渗湿药排名前四,使用频次共占60.67%。结论中药治疗IBS-D有一定规律可循,本研究可为今后该病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探讨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MPS)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MPS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数据库,PubMed及Web of Science英文数据库,收集中医药治疗MPS的相关文献。然后将筛选到的文献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9表格,建立MPS方药数据库,并对所有药物进行频数、性味归经分析,采用chartcool进行绘图,运用SPSS molder 18.0软件进行关联分析获得核心药物组合,再使用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使用频次排名前30的中药进行组间联接的聚类分析。结果 共筛选到符合标准文献1162篇,涉及处方1463首,共323味中药,其中方剂使用频次≥100首的药物有56味,使用频次最多的药物是白芍,药物四气以温为主,五味以甘、辛味为主,主要归肝、肾经二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关联较强的核心药对是“女贞子-墨旱莲”,对处方使用频次排名前30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8类药物组合。结论 MPS的中医药治疗以...  相似文献   

17.
李峰  来杰锋  傅燕燕  倪伟  施维群 《新中医》2019,51(12):62-64
简版:目的:用统计学方法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郁证的方药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叶天士治疗郁证的用药特色,为临床治疗郁证提供更有价值的处方思路。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郁证篇的医案处方,进行药物标准化,对其药物的频次、功效、气味归经、配伍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临证指南医案》郁证篇复方共43首,总用药频次309次,用药91种;药性以寒、温为主;五味以甘味和苦辛味为多;归经以心、肝、脾经为多;按功效划分,使用频率较高的前四位依次为补虚药25.24%,清热药16.83%,化痰止咳平喘药11.33%,理气药8.41%;高频常用药对有远志一茯神、薄荷一茯苓、际皮一茯苓、钩藤一陈皮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研究视神经炎(ON)的中医证型及用药规律。方法纳入自建库以来至2022年12月31日收录于古今医案云平台、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网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使用中医药治疗ON的医案及文献。将中医证型、处方组成及治法录入Excel软件并建立数据库,对中药名称规范化处理后,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的数据挖掘模块对中医证型、中药四气、五味、高频中药使用频次、关联规则等进行分析。结果 (1)一般情况:共纳入医案15个和文献110篇,包含68种证型,“肝郁气滞证”出现频次最高(28次,12.02%);233个中药复方,涉及中药211味,累计频次为2,579次,四气以寒性最多(49味,23.22%);五味以甘味药最多(76味,36.02%);归经以肝经药物最多(73味,34.60%)。(2)高频中药使用频次:用药频次≥30次的中药共21味,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当归(165次,70.82%)、茯苓(143次,61.37%)、柴胡(127次,54.51%)、白芍(118次,50.64%)、白术(110次,47.21%)。(3)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共得到8类核心药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索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用药规律。方法:利用VIP和CNKI等数据库检索创建1985年09月-2015年09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文献,同时手工检索近30年出版的有关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中医辨证论治的书目,将符合要求的文献和书目建立数据库,由研究人员对文献进行筛选和数据提取,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对主要药物、药对(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在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44首中药复方中,涉及103种药物,使用频次为536次;其中使用频次在6次以上的共21种,共309频次;作为主要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分为7类:清热类、补虚类、利水渗湿类、行气类、止血类、收涩类、解表类,经关联规则分析,共得药对规则12条,药组规则28条,主要为清热利湿与健脾理气药的配伍组合。结论:数据挖掘能够更客观地探索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用药规律,有利于指导临床和中药开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期的用药规律,以便更好有效的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在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以"中风后遗症期"为主题词,"中医治疗"、"中医药治疗"为副主题词,搜索2000年—2015年的相关文献,共搜索文献317篇,其中符合条件的64篇,将这64篇文献中所涉及到的单味药物输入EXCEL2003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据技术对药物进行分析,得出高频药物、药类、常用药以及相互关系密切的药物组成的聚类方。结果:61篇文献中,共涉及复方61首,药物128种,用药频次达688次,其中,用药频次大于20次的分别为当归、黄芪、地龙、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石菖蒲,按照中药类别分析,用药味数最多的类别分别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用药归经中以归肝为主,脾经次之,心经再次之。对使用频次10以上的18味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到2个聚类组。结论: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平肝熄风对于中风后遗症期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