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气升降思想源于《易》、《河图》之理,《内经》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金元时期创立中气升降理论,明清时期中气升降理论得到发展。不同时期医家将此理论用之于临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用药各具特色尤以明清时期医家对其阐述最为明确详尽。从历代医家观点看,中气主要是指脾胃之气,很多医家都强调中气升降在脏腑气机上下阴阳相交中的枢机作用。中气升降是阴阳升降、五行生化、脏腑气机升降之枢轴,中气衰败,升降失司,就会产生种种病变。  相似文献   

2.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升降出入现象,在人体内部也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诸如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无不以升降形式在运动。祖国医学用升降理论阐述人体生  相似文献   

3.
升降治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从三方面加以阐述:(1)升降阴阳,必以脾胃为枢纽;(2)升降气机,以调肺气为关键;(3)升降水火,当求心肾为根本。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中药药性理论中中药气味薄厚升降浮沉理论体系的构建及演变过程,指出气味阴阳薄厚理论主要源自先秦的阴阳哲学思想,其系统论述记载于《黄帝内经》之中.金元时期受法象思维的影响,医家将气味阴阳薄厚与其升降关系相结合,并进行辐射性思维,产生了气味阴阳薄厚升降理论,并进一步将气味统一到药物的综合体中,与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相结合,产生了药物薄厚升降浮沉理论.药物薄厚升降浮沉理论实际上是以药物的作用趋势和功效对药物进行的分类,由于其自身局限性基本已被淘汰不用.但以哲学性的思维所建立的气味阴阳薄厚升降理论在实践中接受临床检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逐渐被保留下来,至今仍指导临床药物应用.  相似文献   

5.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动态角度出发,对脏腑特性、气化功能以及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进行高度概括。《黄帝内经》奠定了气机升降理论的学术思想,不仅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万事万物均存在气机升降运动,也确立了人体气机升降理论的基本原理,主要表现在:确立阴阳升降道路,运用升降理论阐明人体气、血、津液的生成、转化、代谢的生理过程,运用升降理论阐述脏腑生理特点,运用升降理论阐明疾病的病理变化,运用升降理论制定治则治法,运用升降理论解释药物升降浮沉属性等6个方面,这些升降基本理论为后世医家阐述和发挥升降学说提供理论基础,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6.
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而一旦这种生理活动失去平衡,就会产生疾病。临床运用某些中药的升降特性,治疗人体升降功能失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医源》说:“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以药性之阴阳,治人身之阴阳,药性之升降,调人身之升降,则人身之阴  相似文献   

7.
刘天娇  吴波 《山东中医杂志》2022,(5):560-563+589
脾胃为阴阳气机升降之枢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治疗与脾胃关系密切,从调治脾胃入手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必不可少的诊疗思路。简要阐述脾胃作为阴阳枢轴的作用,脾胃与心的密切关系,选介临床验案三则,突出调治脾胃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内经》的阴阳升降出入理论经过千年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有效的指导理论研究和临床诊疗,笔者将近十年来对阴阳升降理论的研究进展做了分析,分别从《内经》阴阳升降理论如何指导天地、天人相应、脏腑经络营血、临床辨证论治等认识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高虹  蓝肇熙  付乙 《四川中医》2003,21(11):18-19
阴阳升降包括阳升阴降和阴升阳降,历代医家对阳升阴降论述极多,认识较统一,但对阴升阳降论述极少。本文从阴阳交感、脏腑生理活动、脏腑病理表现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等方面阐述了阴升阳降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提示我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上都不应忽视阴升阳降。  相似文献   

10.
陆家龙主任医师基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和"阴阳对立统一"理论的理解和发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逐渐形成滇中陆氏气阴学派学术观点。根据昆明地区外感疾病症候特点提出"燥咳"论治,从病机角度阐述燥、湿作为阴阳两端相互转化的特点以及相应治法;以"人法地"角度诠释内伤杂病的发病机理根本在于阴阳气血失调,提出慢性病种通过恢复脾胃气机升降平衡和平调五脏阴阳以实现人体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临床选药气性平和、升降有序,治法通补兼顾。其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郭林轩  李明 《河南中医》2022,42(3):353-357
人体脏腑中,脾胃、肝肺、心肾三个"轴心"脏腑构成了人体的气机运动中心。脾胃轴心的生理功能体现在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上,当其出现异常,由脾胃轴心维系的正常生理功能就会失常,也会导致其他相关脏腑疾病及营卫失调。治疗当谨守病机,把握好具体疾病的标本缓急、虚实寒热,注重气机的调整,应用药物的升降浮沉以调治气机的升降失常。肝肺轴心在调节气机升降,推动气血运行、津液代谢方面发挥了紧密的协同作用。当肝肺轴心出现紊乱时,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津液代谢方面会出现相应的问题,脾胃升降也受到其影响而失常,出现脾胃轴心的病证;肾中阳气借助肝气生发不能升腾至上焦,心火也不能借助肺气清肃下潜至下焦;肝病及肺;出现血液、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应针对主要病机进行治疗。心肾轴心机能可以概括为水火既济、君相安位,心肾轴心出现紊乱,因其升降的相因性,往往二脏同时出现病变。如心阳不足,不能下降暖肾,肾水不温;或肾阳不足,阳虚水泛,水饮上冲于心;肾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导致心阴亏虚,心阳偏亢;肾阳不足,不能蒸腾阴液于上,心阴不足,心阳偏亢;或阳气上亢于心,不能潜敛,肾阳失温,则为上热下寒之证。应先判断其主要病机,之后仔细分析阳气阴液在心肾中的偏亢与不足。脾胃、肝肺、心肾三对轴心脏腑在生理上虽各司其职,却有着密切的协同关系,应分清主次,兼顾彼此。  相似文献   

12.
王建华 《河南中医》2020,40(5):688-690
正常的睡眠与阴阳的升降平衡有直接关系,阴阳升降出入正常,则人体可正常寐寤。阴阳升降平衡失常,则发为失眠。若阳偏亢,不能正常下潜入于阴,则发为失眠,多表现为入睡困难,可用栀子豉汤或酸枣仁汤加减,以滋阴清热,清心除烦,亦可依据不同病因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交泰丸加减、百合地黄汤加减等治疗。阳扰于阴,表现为入睡容易,但是多梦、易醒,此类失眠与三焦、肝、胆、胃关系密切,可采用保和丸或温胆汤加减治疗,如属血瘀证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属心肝血虚证者可采用安神定志汤、逍遥丸或归脾汤等治疗。阳早出于阴,表现为入睡不难,但睡眠持续时间不长、醒后不易再入睡、早醒,此类失眠和三焦、胆、肺、大肠等关系密切,患者多为老年人或抑郁症患者。老年人失眠,可采用老人不寐丸、左归饮、桂枝龙骨牡蛎汤等加减治疗。抑郁症患者,可采用柴胡加桂枝龙骨牡蛎汤、柴桂温胆定志汤等治疗。治疗时要综合分析,找准病机,平衡阴阳,调畅气机,方能显效。同时,要适当调整作息时间,顺应阴阳变化,养阴养阳,使人体处于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则失眠自愈。  相似文献   

13.
经方中的对比统一观表现相当普遍,比如寒热并投、补泻兼施、升降互济、散剑共用、 润燥相兼、阴阳双补等,此乃仲景立法组方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4.
卢尚岭教授结合多年教学和临床体会,通过追溯中风源流,探究"风"的含义,认为风之病即气之病,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异常,提出中风的病机根本是气机升降逆乱,火、痰、瘀等是气机逆乱的病理产物。基于此,卢老提出调气息风为中风治疗大法,在中风各期中,将治疗重点放在调理气机升降、纠正脏腑阴阳偏盛偏衰上,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冯向荣  金钊  王倩  严然  祝捷 《河南中医》2020,40(3):348-350
虽然肿瘤最直观的异常是肿块的形成,但不是某一种病理产物的简单堆积,只有亢盛的火热邪气才会导致细胞异常增殖,故肿瘤的病理本质属火,此火具有内伤性、郁滞性和虚损性,为阴火。阴火为脾胃内伤、升降失常导致的内生火热邪气。若脾胃纳运相成,升降相因,脾胃系统为体细胞提供充足的营养及通畅的排泄道路,则细胞生成有序,功能正常。若脾胃内伤,升降失常,则细胞内外废物堆积,增殖异常。阴火导致肿瘤发生,肿瘤的治疗亦应着眼于阴火。补中升阳散火法是李东垣针对阴火创立的治法,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可起到健运脾胃,升举阳气,使郁滞之火逐渐消散的功效。  相似文献   

16.
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时均会产生虚火之证,虽古今医家各从自身阐发的某一物质亏虚进行论述,但均引入了相火概念,并认为潜藏的相火由于某因而致向上妄动,从而形成虚火火热之象。临证虚火需全面辨明寒热真伪,方能正确施治,各家理论在虚火论治上体现了异曲同工之妙,需充分发扬以助高效辨治现代疾病。  相似文献   

17.
介绍纪云西教授运用辛开温降法治疗寒痞的临床经验。纪云西教授认为,寒痞之病,在于中阳不足,寒湿阻滞,或兼有肾阳不足,以致气机升降不利,发为痞满。此种痞证不可妄用苦降,故提出以"辛开温降"法治之。其中辛味药既可宣发气机,也可起到宣导作用,开阴阳之通路;以温降下行之药代替苦降,既平上逆之气机,又防中阳更伤。  相似文献   

18.
浅析辛开苦降法治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勤  刘少晶 《河南中医》2008,28(11):15-17
着重分析脾胃升降功能失司而致痞证的发生及痞证的临床分型,阐明应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的机制.辛开苦降法,不仅苦辛并用调和其升降,而且寒热同用和其阴阳,补泻兼施以调其虚实,苦辛之品各走其道,各奏其功,恰好针对痞证的病理机制而治,也正是本法治疗痞证的绝妙之处.  相似文献   

19.
辨消渴病机 驳阴虚燥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渴病是津液代谢异常的疾病,近代医家多认为其病机为阴虚燥热,但临床实际并非如此,特别是在消渴发病的早期,消渴病机实质为水寒土湿,中气郁结,脾陷胃逆,乙木不升,甲木不降,水泄于下,火炎于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