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知识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将知识链理论引入《方剂学》教学中,便于学生对前期中医基础知识及同期或后期中医经典、临床知识链条进行梳理和整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本文从教学目标、绘制思路、绘制要求、取得成效等4个方面探讨知识链教学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本文从方剂学教学角度探讨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方剂组方规律的关系,在方剂学教学中紧密结合藏象学说相关内容,分析方剂立法及药物配伍规律,可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深刻领会方剂学的组方思路,逐步建立中医辩证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方剂学的教学实践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鸣  张业 《中医杂志》2008,49(5):462-464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既是中医基础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联系中医基础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提高方剂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至关重要.方剂学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临床各科及各家学说等多学科知识,并以"证-法-方-药"为核心构成较为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课程教学难度较大.本文根据当前中医药教学的现状,结合不断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和我们主讲方剂学的体会,探讨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方剂学教学的某些规律,以促进高等中医院校的方剂学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
方剂学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洪艳  秦竹  张胜 《中医杂志》2007,48(4):368-369
方剂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方剂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关系着中医院校学生今后临床应诊能力的培养。方剂学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理论教学是学生学习方剂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主要来源,50年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也为方剂学的理论教学打下坚实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三段序贯式教学模式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级中医学专业学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应用传统课堂讲授方法与三段序贯式教学模式(课堂讲授课→PBL讨论课→病案答疑课)进行方剂学教学,对课堂状态、学生参与程度、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问题回答正确率以及期末成绩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达到96.43%,观察组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段序贯式教学模式使方剂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方剂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理、法、方、药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能力。  相似文献   

6.
支架式教学方法来源于"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学习者建构一个概念框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本文以麻黄汤的教学为例,展示了将支架式教学方法运用于方剂学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  相似文献   

7.
<正>温病学为中医药院校重要的临床基础课,承接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又是进入临床阶段学习的重要课程。根据临床实际结合温病学理论,将温病学与中医内科学教学融会贯通,笔者有一些体会和经验,作如下探讨。1温病学与中医内科学联系与区别几千年来,仲景学说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后世把伤寒六经辨治尊为准绳。明清温病学派的兴起发展补充了仲景学说,超越前人扩展了视野,在治疗温热证、湿热证,营血分证等方面有长足发展。而今  相似文献   

8.
<正>我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中药方剂学》课程,该课程学习为72学时,包含《中药学》和《方剂学》两门课程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45学时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为中药方剂学的基础学科,由于学习时间短,学生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较为薄弱。中药方剂学教学存在着内容繁杂难记,涉及许多中医基础和临床知识等突出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方剂学》线上、线下教学设计,改进教学评价模式,促进学生"理法药方"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知识融合,为学生进入临床学习夯实中医辨证论治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方法通过微助教平台导入学习内容和教学评价设计,在教学前测、参与教学、后测和小结的教学环节中,以阅读资料、签到、分组讨论、答题、互评自评等形式实施课堂教学和评价。线下以病因、病证为中心多角度贯穿性整合思维,采用半开放和全开放式线性思维导图结合传统考核的形式实施融合总结评价。结果构建和实施了微助教+线性思维导图教学和质量评价设计,创建了基于此教学设计的《方剂学》移动教学平台结论《方剂学》微助教+线性思维导图教学和质量评价设计适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和教学的时代特征,既能提高知识目标的教学质量;更能发挥《方剂学》作为桥梁课程的学科功能,为学生进入临床学习夯实中医辨证论治思维。  相似文献   

10.
对《伤寒论》体验式教学的含义、具体方法、教学效果、注意事项进行了客观陈述与评价。提出将经典教学融入临床氛围之中,有利于对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习积极性,巩固专业思想,增强学习效果。作为案例式教学特殊表现形式,是对临床见习的补充和延伸  相似文献   

11.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方剂学作为一门主干课程,课程的建设对于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育部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精神指导下,依据方剂学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对象,设定方剂学金课建设的目标,即基础目标、高阶目标、情感目标三维目标,既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提升,又实现对学生道德情感、医德医风、家国情怀的培养。同时围绕三维目标的设计标准,进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教学评价的课程构建,开展方剂学金课建设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中医标准学概论"是专门研究中医药标准化的理论、技术和应用的一门中医学之下新兴课程,也是中医标准学的基础课程。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标准学概论的教学,借图促思、以图导记,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发散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中医标准学概论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思路分析案例式教学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课堂中,探讨实施案例式教学的意义。①可以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入临床案例,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②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打下基础,增加学生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相关中医学知识连续性的理解和把握。③有助于教师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在收集案例过程中,不仅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而且临床治疗水平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14.
构建主义理论指导的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应用广泛的认知学习理论,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本文通过分析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的特点,论证了将建构主义与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结合的可能;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的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教学设想,希望能为中药学类专业课教学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颇具中医特色、实践性强的学科。临床带教是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较好地运用于临床实践的一个重要过程。在本文中,主要从中医妇科临床带教的特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李如辉 《中医教育》2010,29(4):12-14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绝非按知识点的容量做"匀速时针式"推进的过程。因为影响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进度的因素是多元的,除了知识容量外,还存在着教材的逻辑程序与学生心理程序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核心"知识点与"外周"知识点、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等诸多因素。只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才能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作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逐步摸索和不断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理念即教无常法引导为先,避重就轻框架为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式框架教学法,认为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须跳出传统及现代教学模式的约束,从重视教向主动引导学生学转变,并创建了前中后三阶交互氏引导法;在教学内容上从强调重点、知识点向形成理论框架转变。经统计,学生对这一教学法的效果评价依次为:提高自学能力(92.4%),提高学习兴趣(85.2%),自我感觉掌握知识程度(74.0%),增进师生沟通(63.5%),提高表达能力(52.9%),91.8%的学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应用这一教学法。  相似文献   

18.
中医骨科教学,更是强调学生对于中医理论的掌握与动手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要求。中医骨科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中医骨科教学内容多,学习周期短,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中医骨科学生实践机会减少,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目前提升中医骨科学习质量的主要措施与途径是不断提升中医骨科教学水平,从而确保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中医骨科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罗再琼  夏丽娜  马晖 《中医教育》2013,(6):39-40,68
为实现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早期结合,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质量,实施分段式案例教学改革。提出了按照教学内容和进程,采用分段式案例教学方法,即在课程早期绪论介绍古今名著、名医的故事和典型的病案,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课程中期的哲学基础和藏象等阶段,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中医思维的转换,初步培养中医素质;课程后期运用案例讨论中的师生互动,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再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实践表明分段式案例教学法,体现了中医特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早期接触病案,初步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中医临床思维的形成是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基础,需要经过独立思考和反复临床磨练。因此,只有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理念,在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学会自主学习的同时,采用启发教学,理论联系临床实践,注重综合能力考评,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引导中医本科教育逐步向GMER靠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