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旭  刘瓦利  许铣 《北京中医》2009,(4):273-275
通过分析痤疮中医辨证治疗现状,强调辨病在痤疮诊治中的重要性。回顾中医经典,结合临床经验,认为"郁乃痤"概括了痤疮发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对痤疮的辨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指出"阳郁"是贯穿痤疮发病不同阶段、不同证型的主线,痤疮的辨病治疗之关键应当是"郁",而不是"热" 提出痤疮也存在阴证、寒证,临床可见痤疮阳郁寒凝证型者。  相似文献   

2.
陈若雨  窦鹏 《河南中医》2015,35(2):224-226
目前主流观点将痤疮分为肺经风热证、肠胃湿热证、痰湿瘀滞证三个证型,在各种证型中分析多从"热""火"而论,关于痤疮与卫气的关系少有阐述。作者认为"阳郁"是贯穿痤疮发病不同阶段、不同证型的主线,"郁"是痤疮之关键,"卫气闭郁、郁而化热、火毒凝滞、痰瘀互结"是痤疮的根本病机。  相似文献   

3.
朱章志教授基于30余年六经辨证和阳气运动规律的探索及临证经验,认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发病主责阳运失常,即"阳运不及"和"阳运太过",提出"首辨阴阳,再辨六经"的辨证纲领,将证型分为阳证二型、阴证二型及阴阳寒热错杂证二型,根据不同的证型灵活运用经方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可为临床提高甲亢的疗效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王焕禄临证辨治冠心病时,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再识证。采取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冠心病不同于胸痹,病机不能简单概括为"阳微阴弦",从中医学角度结合现代医学认识考虑"心之气阳虚衰、瘀血阻滞经脉"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机,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是治疗冠心病的基本方法,并注重冠心病的调神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痤疮患者中医证候与血清性激素及局部皮肤雄激素受体(AR)的关系,从内分泌角度揭示痤疮发生的机制。方法:选择70例典型面部痤疮患者作为观察对象,1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中医辨证、血清性激素、皮肤雄激素受体为指标。结果:男、女患者的血清睾酮(T)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患病部位的局部AR阳性百分率显著高于非患病部位的AR阳性率(P0.01),提示雄激素及其受体是影响痤疮发病的重要因素,与痤疮"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肝郁化火型痤疮患者的平均血清LH/FSH水平较其他证型高,提示LH/FSH水平偏高可能是肝郁化火型痤疮患者的内分泌基础之一。结论:雄激素及其受体变化是痤疮发病的内分泌基础,在辨病基础上强调"病证结合",能够为痤疮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病性证素"阳郁"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阳郁"病性在《伤寒论》原文中的体现,"阳郁"病性成因与治疗,"阳郁"病性在临床中的应用三方面探讨了应将其列为病性证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寻常型痤疮是发生于皮肤的病变,临床多发,病情缠绵,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造成很大影响。痤疮发病原因多种,“郁乃痤”理论是古今医家共识,但对于郁的表现缺乏统一性标准。基于国内外中西医学对痤疮的研究成果,从中医“郁乃痤”理论入手对痤疮的治疗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中、西医学对于痤疮发病原因和表现的认识,进而对中医“郁乃痤”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总结从“郁乃痤”辨治痤疮的理论基础。其次,系统阐述了古今医家在“郁乃痤”发病原因及病机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并对痤疮概念、郁的性质成分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根据“郁乃痤”理论,紧扣“寒郁、热郁、气郁、血郁”辨证用药,形成了“从寒热气血四郁辨治寻常型痤疮”的学术观点。最后,通过具体的病案分析和用药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郁乃痤”是痤疮辨治的理论基础。②寒、热、气、血四郁是“郁乃痤”的主要表达形式。痤疮的发生与郁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寒郁、热郁、气郁、血郁4种,其中病情复杂者又杂合痰、湿、虚、食等综合为患。③治疗痤疮应该注重阴阳本质,注重八纲辨证,从“寒、热、气、血、郁、滞”入手,明晰思路。④以气血疏利为本,兼顾寒热虚实、痰瘀等诸证,可提纲挈领,治疗精准,常可取效。  相似文献   

8.
"证"概念的争论,源于对"辨证论治"的认识不清.此种认识不清,主要是由于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出现的"特色"论,给人一种满足感,影响了深入的理论探讨.辨证沦治不是理论.在辨和论两方面,中西医并无不同,都是运用理论、处理所得信息.中西医诊断,都有辨病.中医关于病的概念,在外感方面只有类概念.这种概念不足据以施治.中医制法立方的依据是"证",辨不出证,就无法施治.西医临床思维,也离不开类概念.但西医的理想诊断,首先是病因确切.施治得当,是消灭病因.病因不明,治疗就是盲目的.中医辨出之"证",不必或没有病因要素.中医施治,主要不针对病因,而是针对病证.辨证沦治是运用中医理论,靠四诊所得信息做出诊断并定出治则、方药的思维过程.其核心步骤或最终目的是辨出"证","证"是中医具体施治之对象.  相似文献   

9.
介绍张喜奎老师治疗痤疮的临床经验。张老师基于《黄帝内经》"郁乃痤"的发病机理,认为"郁"是痤疮发病的最主要病机,提出从营卫论治痤疮的经验方法,以桂枝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效如桴鼓,其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张金生 《新中医》2008,40(7):106-106
近年来,中医诸医家从肝、心、脾胃以及脑等不同角度对郁病的病机、证型及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因本病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复杂,加之各家多从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出发,没有形成统一的辨征分型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医学对郁病防治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疾病"一词在今天是个常用的双音词,其意义人人皆知.但在古代文献中,"疾"和"病"往往单独使用,其意义也稍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刘明 《科学养生》2009,(1):56-56
“三鹿奶粉”造就了一堆结石婴儿,这才让很多人知道有个东西叫三聚氰胺。据报载,这种东西早些年曾引起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关注,起因是一些宠物主人发现宠物进食某种食物后就死亡了,于是将该商家告到法院。经过周密调查与化验,罪魁祸首就是三聚氰胺。出于某种原因,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对外宣布,该物微毒,  相似文献   

13.
14.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中有“府吏免寻、李延共止”一句。其中“兒”乃今“倪”字,为姓。作为姓氏,兒、倪关系复杂,源远流长。本文从姓氏学角度剖析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7.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8.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9.
"未"可作为一个时间段的一种状态,属于从午时阴阳交到申时形体成的中间发酵阶段,是一个量变过程,"治未病"是调理体质状态,纠偏扶正,引导其向平和质方向发展,防治疾病的一种过程。"未病"含义包括"状态""无病""转折",认为"治未病"不仅是"无病养生",可以是"调理体质",还是"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治未病"不仅仅只是治"没有"的病,也不是治"不知遥远未来何时发作"的病,而是掌握了现在的身体状态是平和体质?或是偏颇体质?是无病?是病前?是病中?还是病后?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评估身体的疾病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方式,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20.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