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丸抑制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自体移植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分为模型对照组(阴性对照)、桂枝茯苓丸低、高剂量组(4.13,8.26 g·kg-1)、孕三烯酮组(阳性对照,0.23 g·kg-1)。另设假手术对照组。连续给药28 d后处死大鼠,免疫组化法检测异位内膜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腹腔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RT-qPCR检测异位内膜中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结果:桂枝茯苓丸显著抑制异位内膜中PCNA,CD31的表达,降低腹腔液中VEGF的水平(P<0.05)以及异位病灶中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mRNA表达水平(P<0.01)。结论:桂枝茯苓丸显著抑制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血管生成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VEGF和HIF-1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抑制癌细胞缺氧诱导因子(HIF)信号通路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角度探讨川芎嗪和大黄素合用抑制腹水癌细胞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川芎嗪组、大黄素组、川芎嗪+大黄素组,各实验组采用原位注射法对正常大鼠肝脏注射大鼠腹水癌细胞(Walker-256细胞),假手术组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并分组灌胃给药川芎嗪(10 mg·kg-1),大黄素(10 mg·kg-1),川芎嗪+大黄素(川芎嗪10 mg·kg-1+大黄素10 mg·kg-1),给药7 d后取实验组肝脏肿瘤接种组织样本制作病理切片,观察肿瘤细胞存留状态和VEGF的表达情况。分别构建Walker-256细胞体外氧糖剥夺模型(缺氧缺糖模型)、单缺氧模型和单缺糖模型。川芎嗪组、大黄素组及川芎嗪+大黄素组均选择不影响Walker-256增殖的3个连续浓度作为考察浓度,造模前给药,模型处理时间4 h,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IF-1α,VEGF-C,NF-κB的水平。结果 大鼠肝脏在接种Walker-256细胞后,肝脏总质量明显升高(P<0.05),川芎嗪组,大黄素组和川芎嗪+大黄素组肝脏总质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各给药组肝脏组织中的VEGF表达响应均低于模型组;在细胞水平,川芎嗪组和川芎嗪+大黄素组缺氧缺糖模型的HIF-1α,VEGF-C,NF-κB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对单缺氧模型作用有一定降低作用;大黄素1×10-2,1×10-3 mol·L-1组和川芎嗪+大黄素1×10-2,1×10-3 mol·L-1组明显降低缺氧缺糖和单缺糖模型中HIF-1α,NF-κB的水平(P<0.05),而所有给药组对单缺糖模型中VEGF-C作用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川芎嗪和大黄素单用和川芎嗪+大黄素联合使用均可抑制大鼠肝脏在接种Walker-256细胞后重量的异常升高,并抑制肝脏组织的VEGF表达;川芎嗪和大黄素可以抑制NF-κB,HIF-1α的蛋白表达,从而减少了HIF-1α转录激活的转移相关靶基因蛋白VEGF的表达、限制肿瘤细胞新生血管的生成以达到抑制腹水癌细胞侵袭和扩散。其中川芎嗪对缺氧的作用最显著,葡萄糖对川芎嗪的作用有干预,与大黄素合用时葡萄糖的干预作用降低,合用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更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金丹提取物(XJD)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以脂多糖(LPS)、白细胞介素-4(IL-4)刺激RAW264.7细胞诱导M1型和M2型极化。采用细胞增殖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10~80 mg·L-1对RAW264.7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的释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释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的mRNA表达;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CD206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活化。结果 10~80 mg·L-1 XJD对0.5 mg·L-1 LPS和20 μg·L-1 IL-4诱导的RAW264.7细胞增殖未见明显影响。与空白组比较,LPS诱导组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表达升高,主要包括显著增加NO、IL-6释放(P<0.01),明显上调M1型基因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一氧化氮合酶(iNOS)、前列腺素氧化环化酶-2(CO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P<0.01)。同LPS诱导组比较,20~80 mg·L-1 XJD能浓度依赖性显著抑制NO、IL-6的释放(P<0.01);10~80 mg·L-1 XJD能浓度依赖性下调M1型基因IL-1β、iNOS、COX-2和TNF-α mRNA表达(P<0.01)。与空白组比较,IL-4诱导组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表达升高,主要包括CD206+巨噬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1),显著上调M2型基因精氨酸-1(Arg-1)、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3(IL-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表达(P<0.01)。同IL-4诱导组比较,10~80 mg·L-1 XJD能浓度依赖性显著降低CD206+ M2型巨噬细胞比例(P<0.01);显著下调Arg-1、IL-10、IL-13和TGF-β1 mRNA表达(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LPS和IL-4诱导组磷脂酰肌醇3-激酶p110(PI3K-p110)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均显著上调(P<0.01);同LPS或IL-4诱导组比较,XJD能明显降低PI3K p110蛋白表达和p-Akt水平(P<0.05,P<0.01)。结论 小金丹提取物能抑制LPS和IL-4诱导RAW264.7细胞的M1型极化和M2型极化,机制与降低PI3K/Akt通路的活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张振  戴敏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6):1058-1063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诱导的与平滑肌细胞(SMC)共培养的内皮细胞(VEC)与大鼠单核细胞黏附功能的改变及丹皮酚(paeonal,Pae)的干预作用。方法:组织块预消化贴壁法原代培养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和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采用Transwell小室建立VEC-SMC共培养模型;采用LPS诱导VEC的损伤;MTT法和LDH法检测VEC活力;ELISA法检测VEC分泌IL-1β和TNF-α的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ICAM-1表达水平;孟加拉玫瑰红染色法检测VEC与单核细胞的黏附功能。结果:LPS诱导VEC损伤的质量浓度为100 μg·L-1,时间为7 h;Pae(15,30,60 μmol·L-1)对以上细胞模型作用24 h可有效抑制LPS诱导的VEC损伤,显著提高LPS导致的VEC存活率的下降;降低损伤VEC分泌IL-1β和TNF-α的水平,同时减少I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LPS诱导的VEC与单核细胞的黏附。结论:Pae通过抑制IL-1β和TNF-α表达而保护VEC免受LPS的损伤,可以通过降低ICAM-1的表达水平达到抑制VEC与单核细胞的黏附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鳖甲煎丸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通过氯化钴(CoCl2)刺激RAW264.7细胞建立体外缺氧模型,将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CoCl2模型组(200 mmol·L-1)、鳖甲煎丸低(0.55 g·kg-1)、中(1.1 g·kg-1)、高(2.2 g·kg-1)和扶正祛瘀胶囊组(0.56 g·kg-1扶正祛瘀胶囊)。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巨噬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与HIF-1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免疫荧光检测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HIF-1α的分布及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CoCl2刺激24 h后,RAW264.7细胞增殖受抑制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用相应含药血清处理24 h后,各用药组能促进RAW264.7细胞增殖(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HIF-1α、IL-1β、IL-6 mRNA表达均有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鳖甲煎丸与扶正祛瘀胶囊处理后能不同程度的降低巨噬细胞中HIF-1α、IL-1β、IL-6 mRNA的表达水平(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HIF-1α及M1巨噬细胞表型蛋白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明显升高(P<0.05),M2巨噬细胞表型蛋白IL-10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鳖甲煎丸与扶正祛瘀胶囊组HIF-1α、IL-6、TNF-α蛋白表达降低(P<0.05),CD163、IL-10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F-κB p65、磷酸化(p)-NF-κB p65、磷酸化NF-κB抑制蛋白激酶α/β(p-IKKα/β)、磷酸化NF-κB抑制蛋白α(p-IκB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鳖甲煎丸与扶正祛瘀胶囊组NF-κB p65、p-NF-κB p65、p-IKKα/β、p-IκB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促进HIF-1α和NF-κB p65的入核表达;与模型组比较,鳖甲煎丸和扶正祛瘀胶囊组能抑制HIF-1α和NF-κB p65的入核表达。结论 鳖甲煎丸可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减轻缺氧环境下巨噬细胞相关炎症反应损伤,从而延缓肝纤维化进展,其机制可能与其调控HIF-1α/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风湿祛痛胶囊(FSQTC)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人类风湿关节炎(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增殖、迁移、黏附、侵袭和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TNF-α(20 μg·L-1)体外诱导RA患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MH7A),加入不同浓度FSQTC(0.02,0.1,0.5 μg·L-1)作用后,分别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转移小室(transwell)迁移、黏附及侵袭实验检测MH7A细胞的增殖活性、迁移、黏附及侵袭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TNF-α(20 μg·L-1)能显著增加MH7A细胞的增殖、迁移、黏附、侵袭能力及分泌IL-1β和VEGF的含量(P<0.01);与TNF-α组比较,FSQTC(0.02,0.1,0.5 μg·L-1)作用24 h对TNF-α诱导的MH7A细胞增殖活性没有明显影响,作用48 h能浓度依赖地降低TNF-α诱导增加的MH7A细胞增殖活性(P<0.05,P<0.01),作用24 h还能显著降低TNF-α诱导升高的MH7A细胞迁移、黏附、侵袭能力及分泌IL-1β和VEGF的含量(P<0.05,P<0.01)。结论:FSQTC可降低MH7A细胞增殖、迁移、黏附、侵袭及分泌IL-1β和VEGF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扶正消瘤颗粒对原发性肝癌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6例,按1∶1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过程中两组VEGF、HIF-1α水平的变化及对患者临床疗效指标的影响。结果 (1)在性别、年龄、合并乙型肝炎、Child-Pugh分级、AFP值、临床分期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肝癌患者在治疗各时间节点的VEGF和HIF-1α表达水平呈线性正相关(r = 0.829,P < 0.001)。(3)VEGF浓度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3月降至术前水平(P > 0.05),HIF-1α在TACE后3月仍高于术前(P < 0.05)。(4)扶正消瘤颗粒可降低HIF-1α水平,下调VEGF的表达。(5)扶正消瘤颗粒可减少TACE序贯RFA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P < 0.05)。(6)血清中VEGF水平与生活质量无明显相关性(P > 0.05,r = 0.251),HIF-1α水平与生活质量存在正相关性(P < 0.05,r = 0.450)。结论 扶正消瘤颗粒可明显改善TACE序贯RFA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降低HIF-1α水平,下调VEGF的表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8.
肖瑾  李小军  黄建军  高圣权  陆昌洙  刘向前 《中草药》2020,51(22):5781-5787
目的 研究细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中impressic acid(IA)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的抗炎作用。方法 以LPS诱导RAW264.7细胞建立炎症模型;使用EZ4U细胞增殖与细胞毒性分析试剂盒检测IA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作用;Griess法测定一氧化氮(NO)水平;ELISA法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RT-PCR法检测TNF-α、IL-1β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蛋白表达;ELISA法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核因子-κB(NF-κB)水平。结果 Impressic acid可以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TNF-α、IL-1β水平和HMGB1蛋白表达,并抑制NF-κB从细胞质向细胞核的转移(P<0.05、0.01)。结论 细柱五加中IA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9.
竹节参醇提物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竹节参醇提物对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单核巨噬白血病细胞RAW264.7细胞炎症保护作用的初步 探讨。 方法: 用不同质量浓度的竹节参醇提物处理RAW264.7细胞,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检测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一氧化氮(NO)释放量以及竹节参醇提物干预后RAW264.7细胞NO释放量;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白介素1β(IL-1β)分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胞浆胞核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 结果: 竹节参醇提物作用RAW264.7细胞的安全范围<100 mg·L-1;LPS的用药质量浓度为1 mg·L-1;与LPS模型组相比,竹节参醇提物0.1,1,10,40 mg·L-1能有效抑制NO释放(抑制率分别为31.2%,41%,46.1%,55.2%)和抑制TNF-α,IL-1β的分泌(P<0.05或P<0.01);竹节参醇提物10,40 mg·L-1能下调LPS模型组iNOS mRNA表达且抑制NF-κB的核移位。 结论: 竹节参醇提物对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炎症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通路,进而抑制NO的释放,降低TNF-α,IL-1β,iNOS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信号通路探讨柴胡桂枝汤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细胞的影响。方法 建立TNBC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卡培他滨组(0.2 mg·kg-1),柴胡桂枝汤低、中、高剂量组(10.62、21.23、42.46 g·kg-1),每组10只,干预21 d。给药结束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肿瘤组织中HIF-1α 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IHC)检测肿瘤组织中HIF-1α、TNF-α、VEGFA的表达水平及CD34染色检测肿瘤内血管生成情况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HIF-1α、VEGF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卡培他滨组、柴胡桂枝汤低、中、高剂量组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HIF-1α mRNA显著降低(P<0.01),HIF-1α、TNF-α、VEGFA和CD34阳性细胞表达及MVD明显降低(P<0.05,P<0.01),HIF-1α、VEGFA、EGFR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卡培他滨组比较,柴胡桂枝汤中、高剂量组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HIF-1α mRNA显著降低(P<0.01),HIF-1α、TNF-α和VEGFA阳性细胞表达显著降低(P<0.01),CD34表达及MVD显著降低(P<0.01),HIF-1α、VEGFA、EGFR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柴胡桂枝汤可能通过调控HIF-1α/ VEGFA信号通路,抑制TNBC细胞血管生成,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内异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大鼠的治疗作用,并进一步阐明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清洁级雌性成年(9-10周龄)未孕SD大鼠,体重190-21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内异方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最终纳入10只大鼠。大鼠在第3个动情期时采用子宫内膜自体移植法建立EM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内异方治疗组给予内异方水煎剂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达那唑溶液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各组连续给药4周。治疗结束后,解剖异位内膜,采用HE染色观察异位内膜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异位内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与核转录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内异方改善EM大鼠的异位内膜病理学结构改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内异方抑制EM大鼠的异位内膜组织的VEGF、HIF-1α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但促进PTEN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内异方具有改善大鼠EM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抑制异位内膜组织中VEGF、HIF-1α和NF-κB蛋白表达并促进PTEN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肺肠合治法(麻黄汤+大承气汤)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的作用与保护机制。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肺肠合治低、中、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通过LPS(10 mg·kg-1)腹腔注射成功复制ALI大鼠模型。观察与记录各组大鼠一般状态;采用肛温测量法记录各组大鼠造模后0~8 h体温数值;造模后24 h取材,收集血清与肺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精氨酸酶-1(Arg-1)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 p65(p-NF-κB p65)、核转录因子抑制蛋白α(IκBα)、磷酸化核转录因子抑制蛋白α(p-IκBα)蛋白的表达量;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大鼠肺组织经典激活型(M1)巨噬细胞标记物CD80、IL-1β、巨噬细胞标记物F4/80、IL-10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温和热效应指数(TRI)显著升高,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抗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p-NF-κB p65、p-IκB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M1巨噬细胞标志物CD80和IL-1β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肺肠合治各组和地塞米松组大鼠体温与TRI指数降低(P<0.01),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降低(P<0.05,P<0.01),血清抗炎因子IL-10、Arg-1水平升高(P<0.05,P<0.01),肺组织p-NF-κB p65、p-IκBα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肺组织M1巨噬细胞标志物CD80、IL-1β表达显著降低和IL-10表达显著升高(P<0.01),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肺肠合治方剂对ALI大鼠的发热与炎症状态有明显的改善,其机制可能与NF-κB炎症通路被抑制,肺组织巨噬细胞向抗炎表型极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防己黄芪汤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增殖、迁移、黏附、侵袭及管腔形成能力的作用。方法 VEGF(20 μg·L-1)体外诱导HUVECs,加入不同质量浓度防己黄芪汤(0.25,0.5,1 g·L-1)作用后,分别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划痕修复实验、转移小室(transwell)迁移、黏附、侵袭及管腔形成实验检测防己黄芪汤对VEGF诱导的HUVECs功能的影响。提取HUVECs中的蛋白,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Janus激酶1(p-JAK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VEGF(20 μg·L-1)能显著增加HUVECs细胞的增殖、划痕修复,transwell迁移、黏附、侵袭及管腔形成的能力(P<0.01);与VEGF组比较,防己黄芪汤(0.25,0.5,1 g·L-1)作用24 h对VEGF诱导的HUVECs增殖活性没有明显影响,作用24 h内能明显降低VEGF诱导升高的HUVECs划痕修复,transwell迁移、黏附、侵袭及管腔形成的能力(P<0.05)。与空白组比较,VEGF能显著诱导p-JAK1在HUVECs中的异常升高(P<0.01),防己黄芪汤(0.25,0.5,1 g·L-1)能明显降低p-JAK1的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 防己黄芪汤能够降低VEGF诱导的HUVECs划痕修复,transwell迁移、黏附、侵袭及管腔形成的能力,而其机制可能与JAK1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天山雪莲总酚酸(PSI)抑制脂多糖(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释放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PSI,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对其进行成分分析。建立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采用噻唑蓝法检测细胞活力;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的生成;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炎症因子释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核转录因子(NF)-κB亚基p65、激活子蛋白1(AP-1)亚基c-Jun和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的入核情况。结果 PSI主要含有绿原酸(23.60%),质量浓度为12.50~100.00 μg·mL–1时能显著抑制LPS刺激下炎症因子NO、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0、IL-6、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α和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因子(Rantes)的释放,并能剂量依赖性地降低TLR4信号通路关键蛋白κB抑制因子(IκB)α、IκB激酶(IKK)α/β、p65、TANK结合激酶1(TBK1)、IRF3、p38、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及c-Jun的磷酸化水平,同时抑制LPS诱导的p65、c-Jun和IRF3的入核。结论 PSI能抑制LPS刺激下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的产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三黄方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抗炎作用机制。 方法: CCK-8法测定大黄、黄芩、黄柏及三黄方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作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一氧化氮(NO)、白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2(PGE2)、肿瘤坏死因子-1α(TNF-1α)的含量。 结果: 三黄方可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细胞炎症因子NO,IL-1β,PGE2,TNF-1α的量,且三黄方的作用均强于各药单独使用。 结论: 三黄方及方中大黄、黄芩、黄柏在浓度范围100~1.562 5 mg·L-1对RAW264.7细胞无显著毒性。三黄方通过抑制细胞因子NO,IL-1β,PGE-2,TNF-1α释放发挥其抗炎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淫羊藿总黄酮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对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探讨其在抗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方面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模型组,地尔硫卓组(10 mg·kg-1·d-1)和淫羊藿总黄酮高、低剂量组(200,100 mg·kg-1·d-1),每组8只。模型组、假手术组均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干预。手术成功后开始每天灌胃1次,共7 d。给药结束后,采用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检测各组大鼠心脏结构与功能;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缺血区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缺血心肌组织CD31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表达和蛋白激酶B磷酸化(p-Akt)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心肌缺血部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Vs)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Vd)均显著增加,而左室前壁收缩末期厚度(LVAWs),左室前壁舒张末期厚度(LVAWd),左室后壁收缩末期厚度(LVPWs),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和心输出量(CO)显著下降,心肌缺血组织出现显著病理性改变,而CD31与α-SMA表达显著降低(P<0.01);同时p-Akt水平,VEGF-R2蛋白表达,VEGF与bFGF mRNA表达也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总黄酮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缺血病理变化明显改善;心脏LVIDs,LVIDd,LVEVs和LVEVd均明显下降,而LVAWs,LVAWd,LVPWs,SV,EF,FS和CO明显增加,心肌缺血组织CD31与α-SMA表达升高(P<0.05,P<0.01);同时p-Akt水平,VEGF-R2蛋白表达以及VEGF与bFGF mRNA表达也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 淫羊藿总黄酮能够通过上调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bFGF,VEGF及其受体VEGF-R2表达,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VEGF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促使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从而改善心肌梗死区周边心肌有效灌注不足,减缓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祖师麻对巨噬细胞分泌VEGF和表达HIF-1a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祖师麻注射液对巨噬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巨噬细胞RAW264.7与脂多糖及不同浓度的祖师麻注射液共同培养,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VEGF的含量,Wstern blot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的表达。结果:随着祖师麻浓度从218.7mg/ml下降至0.3mg/ml,其对RAW264.7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也从34.04%下降至2.28%;经218.7mg/ml、72.9mg/ml、24.3mg/ml祖师麻处理后,RAW264.7细胞分泌的VEGF从1895±155pg/ml分别减少至1029±175pg/ml、1575±186pg/ml、1550±217pg/ml,同时细胞内HIF-1a的表达也明显降低。结论:祖师麻注射液可抑制巨噬细胞RAW264.7分泌VEGF,其机理与抑制HIF-1a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半夏厚朴汤(BHT)对脂多糖(LPS)诱导小胶质细胞(BV2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以及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经LPS诱导BV2细胞构建神经炎症模型后,分别给予模型组(LPS 100 μg·L-1)、给药组(LPS+1 g·L-1 BHT、LPS+2 g·L-1 BHT、LPS+5 g·L-1 BHT、LPS+10 g·L-1 BHT),空白组同体积DEME培养基给药;同时建立LPS诱导BV2细胞炎症培养基与SH-SY5Y细胞共培养(LPS-DMEM)系统构建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诱导的神经元凋亡模型按上分组分别给药。通过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Griess法测定一氧化氮(NO)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测定TNF-α、IL-1β、IL-4、一氧化氮合酶(iNOS)、IL-10 mRNA的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细胞内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Janus激酶2(JAK2)、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蛋白激酶B(Akt)、NF-κB抑制蛋白激酶-α(IκBα)、B细胞淋巴瘤-2(Bcl-2)及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可增加BV2细胞NO释放,增加TNF-α、IL-1β、IL-6、iNOS水平,减少IL-4、IL-10的含量,增加Akt、NF-κB p65、IκBα、JAK2和STAT3蛋白的表达,并引起共培养的SH-SY5Y细胞的凋亡(P<0.01)。与模型组比较,而BHT能显著降低NO、TNF-α、IL-1β、iNOS含量(P<0.01),显著升高IL-4、IL-10的含量(P<0.01),显著降低Akt、NF-κB p65、IκBα、JAK2和STAT3蛋白的表达(P<0.01)。同时,BHT能抑制LPS-DMEM引起的SH-SY5Y细胞的凋亡(P<0.01)。结论 实验揭示BHT通过调控Akt/NF-κB/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LPS诱导的BV2细胞炎症反应,并在SH-SY5Y细胞中表现出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细胞自噬角度探讨槲皮素调控膝骨关节炎(KOA)软骨细胞外基质代谢及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提取软骨细胞、传代培养,及用Ⅱ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Ⅱ)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原代细胞;将脂多糖(LPS)诱导的软骨细胞分为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10 mg·L-1 LPS处理48 h)、槲皮素低、中、高剂量组(10 mg·L-1 LPS处理48 h+50、100、150 mmol·L-1槲皮素处理24 h)。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LPS(2.5、5、7.5、10、12.5 mg·L-1)对软骨细胞不同时间(24、48、72 h)增殖的抑制作用;槲皮素(50、100、150、200 mmol·L-1)对LPS诱导的软骨细胞不同时间(12、24、48 h)增殖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和泛素结合蛋白p62(p62)蛋白表达。用3-甲基腺嘌呤(3-MA)干预LPS诱导的软骨细胞,分为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10 mg·L-1 LPS)、槲皮素组(模型组+100 mmol·L-1槲皮素)、3-MA组(模型组+100 μmol·L-1 3-MA)、3-MA+槲皮素组(模型组+100 μmol·L-1 3-MA+100 mmol·L-1槲皮素),先用LPS处理48 h后,3-MA处理2 h,再用槲皮素干预24 h。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WB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蛋白表达。结果 Collagen Ⅱ免疫荧光鉴定结果示,所提取的细胞符合软骨细胞特征;CCK-8法筛选LPS最佳造模质量浓度为10 mg·L-1、48 h,槲皮素最佳浓度为100 mmol·L-1、24 h;WB结果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LC3Ⅱ表达显著降低(P<0.01),p62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槲皮素低、中、高剂量组LC3Ⅱ表达显著升高(P<0.01),其槲皮素中剂量组最显著,p62表达显著降低(P<0.01),其槲皮素中剂量组最显著;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MMP-13表达明显升高(P<0.05),TIMP1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槲皮素组、3-MA+槲皮素组MMP-13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其中槲皮素组最显著,TIMP1表达显著升高(P<0.01),其中槲皮素组最显著。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软骨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示,槲皮素可恢复受损的软骨细胞形态;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结果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软骨细胞增殖明显被抑制(P<0.01);与模型组比较,槲皮素组、3-MA+槲皮素组软骨细胞增殖显著升高(P<0.01),其中槲皮素组最显著;ELISA检测结果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L-1β、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槲皮素组、3-MA+槲皮素组IL-1β、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其中槲皮素组降低最显著。结论 槲皮素可促进LPS诱导的软骨细胞增殖,调控软骨细胞外基质合成与代谢平衡,抑制炎症反应,恢复软骨细胞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槲皮素激活细胞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重组蜂毒肽作用于大鼠C6胶质瘤细胞后,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后,分为对照组及重组蜂毒肽低、中、高剂量治疗组,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重组蜂毒肽(20,50,80 mg·L-1),采用MTT法于24,48,72 h分别测定C6胶质瘤细胞的生长情况;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不同浓度重组蜂毒肽作用72 h后C6胶质瘤细胞VEGF,Flt-1,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的重组蜂毒肽作用于细胞24 h后,细胞生长情况无明显变化,但48,72 h后,低、中、高浓度治疗组的细胞的增殖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生长抑制率增高(P<0.01或P<0.05);同时中、高浓度重组蜂毒肽作用72 h后,胶质瘤细胞的VEGF,Flt-1,MMP-9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或P<0.05)。结论: 重组蜂毒肽对C6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和VEGF,Flt-1,MMP-9的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重组蜂毒肽可能通过抑制VEGF,Flt-1,MMP-9的表达来抑制胶质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