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仲景用五味子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 9方用五味子 ,另外有 3方在方后加减用之 ,共计 12首 ,附方如下 :  小青龙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 ;厚朴麻黄汤 ;射干麻黄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辛夏汤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真武汤加细辛干姜五味子方 ;四逆散加五味干姜方 ;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方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方。1 五味子的药效考证  本草纲目记载“五味子” ,释名 :五味皮肉甘酸 ,核中辛苦 ,都有咸味 ,此则五味具也。宏景曰 :今第一出高丽 ,多肉而酸甜 ,次出青州、冀州…  相似文献   

2.
五味降压方在药效反应时肠吸收多成分暴露特征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五味降压方呈现降压反应时,大鼠肠吸收的多成分暴露特征.方法 ①五味降压方提取后灌胃给予大鼠,1次/d,直到产生降压反应;②采用翻转肠囊法,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技术,建立五味降压方以及肠吸收多成分暴露特征谱.结果 五味降压方1周即可产生降压反应,有多种成分可被肠吸收.结论 在药效反应发生时,采用翻转肠囊法研究肠吸收成分,可用于暴露成分的初步锁定.  相似文献   

3.
五味消毒饮出自清代吴谦所著《医宗金鉴》,主治诸疔"毒势不尽、憎寒状热仍作者",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五味药物组成.笔者在长期临床工作中,通过对该方的应用,体会到该方不仅是治疗疔毒的重要方子,而且在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中也卓有成效,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医》2017,(6):783-784
目的:探讨五味消渴方治疗糖尿病立方机理。方法:从五味消渴方的由来、组成及配伍特点、药物五味五性理论、五味补泻理论等方面归纳总结。结果:《灵枢》言:"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五脏柔弱"为消渴(糖尿病)的重要病机。《素问》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脏精气不足,故当以五味养之。据此在《内经》五行理论指导下,紧密联系"五味"、"五脏",以五味消渴方论治糖尿病,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出自敦煌遗书,题梁·陶弘景.<汤液经法>图是<法要>中阐述五脏五行五味攻补原理的图示,也是五脏疾病遣方用药的原则.按照该图五脏补泻的用药原则是,泻五脏方逆时针按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及五脏五味之间的关系用药,补五脏方顺时针用药.  相似文献   

6.
从五味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五味所利、五利所害、方有五味、临床实践等几个方面,论证"以味选方"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与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出自敦煌遗书,题梁·陶弘景撰.《汤液经法》图是《法要》中阐述五脏五行五味攻补原理的图示,也是五脏疾病遣方用药的原则.按照该图,五脏补泻的用药原则是:泻五脏方逆时针按脏腑之问的生克关系及五脏五味之间的关系用药,补五脏方顺时针用药.  相似文献   

8.
潘金波 《中医药学刊》2010,(12):2653-2657
目的:为研究《黄帝内经》的五味理论,并探讨五味理论在张仲景方剂配伍中的运用,借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为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和中医药基础理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论述了《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关系及其在治疗上的指导作用,并从3个方面研究张仲景运用五味理论遣药制方的规律:①从五味和合见八法统方的配伍规律;②从五味和合见相辅相成的配伍规律;③从五味和合见相反相成的配伍规律。结果:《黄帝内经》认为五味与五脏有特定的亲和力,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与五味的作用密切相关;五味过用或不及则脏腑偏盛偏衰,使脏腑之间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平衡破坏,导致疾病的发生;脏腑各有苦欲,运用五味之性,纠脏腑之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仲景临床选药组方治疗疾病是根据药物五味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联;药物之间的五行生克制胜规律;药物五味各自具有的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降等的功效特性,运用药物的五味之偏来补泻调整人体脏腑五行之气的偏胜偏衰。结论:第一:《黄帝内经》五味配伍理论实是选药制方最基本的理论,不仅有着很高的科学内涵,而且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第二:张仲景承其说,从其法,以五味学说为核心理论配伍制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五味降压方药效评价及血中暴露成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五味降压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降压作用,并对五味降压方起效的血中暴露成分进行研究。 方法: 五味降压方2.6 g ·kg-1大鼠灌胃给药(相当于人临床日用量的12倍),每日1次,连续4周,每周测定大鼠血压1次;末次测定血压后,腹主动脉采血,分离血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五味降压方以及血中多成分指纹图谱,探明降压疗效反应呈现下的暴露成分。结果: 五味降压方从第2周起表现出明显的降血压作用(P<0.01);对血中多成分指纹图谱进行分析,发现五味降压方在降压疗效发生时,有紫外吸收成分进入血液。结论: 五味降压方药效反应明显,血中可见具有紫外吸收的暴露成分,其暴露成分的确切性质有待于通过化学研究工作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0.
五味消毒饮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列兵 《中医杂志》2005,46(4):252-252
对反流性食管炎笔者临诊多以五味消毒饮方加减治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五味理论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对临床遣药制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味(某些药物还具有淡涩二味,习惯上仍称为“五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对于药物五味属性,梅氏认为最初形成只是药物本身的一种味觉感官刺激,随后逐步发展成为用  相似文献   

12.
桂枝汤为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篇开宗明义的第一方.它是由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五味药组成,为治疗太阳中风的主方.  相似文献   

13.
十味平痤复方由治疗火热疮痈的经方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为基础方加味而来.  相似文献   

14.
中药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目前中医界关于五味对应五行、五脏等关系的认识主要以《黄帝内经》为主,但《黄帝内经》中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论述也有让人费解之处。在《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下同)一书中也有关于五味与五行关系的描述,且该书还有以五味补泻五脏的方剂。然而这两部巨著在论述上述五味补泻五脏时出现了不同的内容,致使目前业界对五味补泻五脏的真实情况出现了模糊认识,难以识别孰对孰错。本文试以《辅行诀》中五脏小补、泻方的药味组合为切入点,分析五味与五行、五脏的对应关系,并阐明五味是如何补泻五脏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蒙药方五味清浊散对脾虚泻小鼠止泻和促进肠道吸收的作用.方法 将50只小鼠分为空白组、脾虚泄泻模型组(简称模型组)、五味清浊散高剂量组(简称高剂量组)、五味清浊散低剂量组(简称低剂量组)、参苓白术散组(简称中药组),除空白组外,其余4组同时进行脾虚泻造模,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中药组治疗给药,12 d后统计各组小鼠绵羊红细胞致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能力、网状内皮系统血中惰性炭粒的吞噬能力、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质量并比较.结果 五味清浊散可改善脾虚泄泻小鼠的网状内皮系统血中惰性炭粒的吞噬能力和绵羊红细胞致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能力.结论 五味清浊散能明显提高脾虚泻模型小鼠的勉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五味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临床治疗及调护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相关古籍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将五味理论与药、食、四季、脏腑盛衰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初步探讨五味理论在肾脏疾病遣方用药及调护方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补泻在味     
文章从五味补泻角度出发,列举数种五味补泻理论并对其进行浅要分析,探索其应用原则,以期提高临床遣方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8.
吴茂林 《中医杂志》2012,53(22):1902-1905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摘录于失传的经方之祖——《汤液经法》,继承了《汤液经法》的学术思想,并与《伤寒杂病论》也有共同的学术渊源.重点探讨《辅行诀》中的古代经方的制方法则及制方思想,探讨以五味为基础来遣方用药的以昧成方的理论基础以及中药五行五味互含的内涵,以大小补肝汤、大小泻肝汤为例分析以味成方的经方制方法则,并提出更为深层的制方思想和法则是五行制方,深入探讨五行制方的理念,对于理解古代经方的制方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创制新的方剂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桂枝汤由桂枝、杭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物组成.因其配伍巧妙,具有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增强营卫功能等功效,本方刚柔相济,补散兼施,扶正祛邪,堪称制方典范.此方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且大量用于临床各科之无表证者.  相似文献   

20.
升降五味散治疗皮肤病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升降五味散由升降散与五味消毒饮组方而成,两方分别为治疗火郁和疔毒的代表方剂。合而用之既能清热解毒,又能透散郁热。笔临床常用升降五味散治疗皮肤病,效果颇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