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李杲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被后世称为“补土派”的鼻祖。他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脾胃为人体精气升降的枢纽,病理上“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则强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甘温除热”等法。  相似文献   

2.
张坤 《江苏中医药》2003,24(3):17-18
临床上对溃疡日久不敛 ,外伤或刀口感染日久不愈 ,往往见有脓汁 ,便用抗菌消炎药物或苦寒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 ,但有些却疗效不佳 ,病程迁延日久难以收口。殊不知此类患者病理变化多为“虚” ,治疗大法则宜“补”。笔者临床用中医辨证治疗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溃疡久不收口者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作探讨如下 :1 溃疡不敛多为“虚”清·许克昌云 :“肌肉者 ,脾胃所主 ;收敛者 ,血气所关。苟使脾胃强 ,血气旺 ,则昨腐今生 ,朝脓夕敛 ,何至迁延岁月。”(《外科证治全书·论敛》)这说明脾胃强弱、气血盛衰与溃疡敛口关系至为密切。溃疡不敛者 …  相似文献   

3.
李东垣"阴火"学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提出的“阴火论”渊源于《黄帝内经》,其病理基础主要是脾胃气虚、诸病乃生;脾胃气虚、阴火内生;谷气下流、阴火上乘,临证要掌握阴火证的特点,透过发热假象,抓住脾胃气虚的本质,治疗当以辛甘温之剂,升阳气,降阴火。  相似文献   

4.
观今临床上脾胃病者甚多 (多数是由情志、饮食、劳倦所致 ) ,但因其临床表现不一 ,不少疾病与脾胃关系密切 ,却看似与脾胃关系不大 ,而致临床上治疗效果不能尽如人意。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津液的化生之源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十二经脉等皆依赖脾胃而得以滋养。金代李东垣所著《脾胃论》曰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内伤脾胃为本 ,唯益脾胃之药为切”。从理论上指出内伤脾胃在发病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临床上历代 (尤其是宋金元以来 )不少名家皆注重调治脾胃 ,对不少疾病都从脾胃论治 ,如明代张景岳曰 :“脾胃有病 ,自宜治脾…  相似文献   

5.
杜旭 《国医论坛》2011,26(2):9-10
《内经》首次提出的“治痿独取阳明”,成为后世治疗痿病广泛遵循的治疗原则。历揽前贤治疗痿病,不论选方用药或针灸治疗,皆重视对脾胃的调理,遵“治痿独取阳明”之法则。但对“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解,笔者还是有一些不同解读,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杲"阴火说"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阴火”理论历来有不同解释,经反复分析原文,认为“阴火”是指下焦离位之邪火,乃为病理之火,与元气不两立,又称“心火”。对“阴火”诊治之法,认为病因是脾胃元气,病机是气火失调,治疗特点是甘温益气、升阳泻火。  相似文献   

7.
试论朱丹溪"清养"脾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溪承东垣之法,然不拘泥其对脾胃之治,主张以“清养”为当,而不以辛香之品燥补。从滋阴、治痿、老年养生等三方面探讨朱丹溪“清养”脾胃的学术思想,认为“清养”脾胃是朱氏养阴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全面继承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体系,就必须注重对其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独自特点和实质内容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介绍黎月恒教授对脾胃亏虚与胃癌发生关系的理解、提出胃癌的发生与脾胃亏虚密切相关,黎老认为“内虚”是胃癌发生的根本原因,而“本虚标实”是其外在的表现。本虚是以脾胃亏虚为主,脾胃虚弱,机体气机升降失常,水液代谢紊乱,气血津液运化失常,则形成以“气滞、血瘀、湿阻、痰凝、癌毒”等有形病理产物,有形病理产物停滞胃脘,久成癥瘕、积聚。黎月恒教授临床治疗胃癌抓住疾病的根本病机,以“健脾益胃”为根本大法,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症状临证进行加减,常兼有“理气解郁、祛湿化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治法,临床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9.
论COPD"源于肺,治在脾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璇  丘梅清 《四川中医》2006,24(11):25-26
本文以脾胃为“生痰之源”,是“后天之本”作为理论依据,论述COPD产生的痰喘咳三大症状及现代医学提出“营养不良”与“免疫力低下”的问题均以脾胃虚弱为病理基础,提出应重视脾胃功能在COPD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缓解三大症状,解决“免疫力低下”及“营养不良”并存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彦刚教授认为失眠的核心病机为脾胃枢机不利,运化功能异常,并据此提出“一体三翼”的观点。“一体”指病机本源在于脾胃不和,“三翼”指病因主要为“胃气上逆、湿浊阻滞、瘀血内结”。临证治疗强调脾胃在失眠发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提出“调气机、化湿浊、散瘀血”临证用药三旨,同时兼顾养心安神,擅长运用对药、角药,胃和则神亦安。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1.
清代医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中言:“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意指外感病湿热证候的病因为湿热,病位在中焦脾胃,故治疗时应针对湿热轻重之不同,脏腑功能之所偏,用药物之药性、归经及功能纠正其偏,使中焦脾胃功能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一治则,已不限于外感湿热证,后扩展于涉及到脾胃二脏病机的许多病证,特别对脾胃病辨治时的方药配伍运用,医家们多遵此训,用以指导临床组方,并取得很好的疗效,具体“治中焦如衡”这一治则,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1 升脾气与降胃气脾胃同居中焦,脾升胃降,升降运动是人体机能活动的基本形式,若脾气不升则可见头目…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阴火论"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垣首倡“阴火”之说,然“阴火”之本质究竟何在?兹谈谈我们的看法。1“中焦如枢”为脾气胃之主理要想探究阴火产生的机理,首先必须对脾胃的生理功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就是“中焦如枢观”。中焦(主要针对脾胃而言)为脏腑联系的枢纽,能沟通上下的气机,是机体能处于协调的动态平衡状态而维系有序的生命活动的前提。盖脾胃属绅土而性伸,《周易》所谓“地势坤” 即此意。李中梓《医宗必读》云“后天之本在脾,脾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钱乙“五脏辨证”的分析,总结了其“脾主困”的学术思想,包括理论、临证、治则、方药等系列内容,进一步提出了钱乙“脾主困”的脾胃学术观点。强调在研究脾胃学说时,钱乙“脾主困”的思想是不容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东火 《养生月刊》2006,27(6):488-491
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因为没有饮食物源源不断地输入人体,人的生命是不可能得到持续维持,而饮食物要真正成为生命的原动力,必须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脾胃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脾胃是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赖以生存的中枢,故有“后天之本”的说法。修补“后天”,健全脾胃,保养正气,应是养生之本。中焦脾胃功泽全身脾胃虽居中焦,但功能不仅仅限于中焦范围,而是通过脏腑表里、血脉的连接发挥着全身的生理功能。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化生精气营血。水谷即从外界摄入的饮食物,这些包含营养…  相似文献   

15.
<正> 温中理气是中医调理脾胃的一种治疗方法。实际上是温补中焦和疏理气机两种治法的综合。祖国医学对“脾胃”是极为重视的。《内经》说:“脾为后天之本”,“脾旺不受邪”。李东垣有《脾胃论》的专著。因此,在中医临证中,常用调理脾胃的方法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更是以“调理脾胃”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欲达“调理脾胃”之目的,必须对脾胃之病辨其寒热,察其虚实。温中理气只是治疗脾胃病的多种治法之一。此法只适用于脾胃虚寒、气不宣通之证。表现为:自利不渴,寒多  相似文献   

16.
医家普遍认为脾胃病多由脾虚所致,故多用健脾益气之法。然而明代医家吴昆却说:“脾胃宜利而恶滞”。笔者认为这句话是根据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对脾胃病治法的高度概括。治疗脾胃病贵在求“通”,疏通气机,恢复脾胃正常升降功能为治疗脾胃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谢东宇 《四川中医》2008,26(12):39-41
通过对马培之著作的研读,从“秉承先贤经旨,注重脾胃调补”、“深求脾胃实学,注重临床实效”、“调营畅中,治疗脾胃病”、“气香宣透,醒脾运湿”、“甘温治虚痞,温而能守”、“调补中宫,治疗慢性疾病”、“立足脾肾,论治杂病”等七个方面介绍了孟河四大名家之一马培之脾胃学术思想,冀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调理脾胃的辨证施治疗法,是祖国医学的治疗体系之一。积极调动人体的内在机能,充分发挥脾胃的生理作用,可恢复脾胃功能,促进人体的健康。脾胃机能谓“胃气”,称为“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都说明调理脾胃对保障健康起重要作用。目前中西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两个方面。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是正不抗邪的结果。调理脾胃法即是“扶正”,也称“培  相似文献   

19.
脾胃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是对这一理论的高度概括。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形成与结构变化、生理病理及在防治疾病方面都与中医的脾胃理论相似相通。通过对脾胃理论与肠道微生物菌群之间联系的分析与探讨,我们认为肠道微生物菌群可称之为西医理论的“后天之本”,而这2种“后天之本”是不同医学体系下对其理论的高度概括。中医学的发展,需要借鉴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从而来阐释中医学的理论与机制,并加以创新。  相似文献   

20.
李雁  刘嘉湘 《中医药学刊》2004,22(7):1172-1173
从“肺脾相关,土旺金健”、“肺癌病机,不离脾胃”等肺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密切联系之理论阐述到治疗肺癌“不拘一格,调理脾胃”之临证准绳与具体操作,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刘嘉湘教授40余载在肺癌临证中调理脾胃的经验,强调肺癌治疗“不离乎肺,然不止于肺”之训应在临床中得以灵活应用,娴熟于心,而善调后天之本脾胃乃为肺癌取效显然之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