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鹅管石为少常用中药 ,具有补肺、壮阳、通乳之功效。其来源为树珊瑚科栎珊瑚 Balanophyllia sp.的石灰质骨骼 [1 ] ,习称珊瑚鹅管石。部分地区以核珊瑚 Caryophllia sp .等珊瑚虫所分泌的石灰质骨骼及矿物类钟乳石 Stalactitum的先端部分 (习称钟乳鹅管石 )作鹅管石药用 ,为正确鉴定 ,合理用药 ,笔者对其药材性状、显微特征进行了详细观察、描述 ,以供参考。实验材料由湖北省药品检验所主任药师万定荣提供。1 性状鉴别1.1 珊瑚鹅管石呈圆管状 ,一端较粗 ,一端较细而尖 ,有的稍弯曲或稍扁 ,状如鹅毛管 ,长 3~ 5 cm,直径 4~ 7mm。表面乳…  相似文献   

2.
矿物药鹅管石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其最早文献记载可追溯至六朝时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陶氏在钟乳石条注文中云:“惟通中轻薄如鹅翎管,碎之如爪甲,中无雁齿,光明者为善。”其后本草也多与钟乳石合论,如宋代苏颂著的《本草图经》在石钟乳条中亦有记载:“流山液而成,空中相通,长者六、七寸,如鹅翎管状,色白微红。”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在描述钟乳形态时,对此亦有叙述:“柱端轻薄中空如鹅管,乳水滴沥未已,且凝且滴,此乳之最精者。”直至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始将本品从钟乳石中分出而独立成鹅管石条,云:“此石出蜀地、岭南。今济南历城县是之,长二、三寸,形圆而层层甲错,色白酥脆易折,中空如管,故谓之鹅管石也。中空而明净者佳。类石钟乳而极短小。”但是《本草纲目》及其以后本草著作仍按早期本草而将鹅管石并入钟乳石中。根据以上这些本草文献对鹅管石的形成、形态特征、出产地等的记述,可以确定,古代药用鹅  相似文献   

3.
刘宇富 《中医杂志》2005,46(7):496-496
马齿苋,味酸、甘,性凉,人胃、大肠经,擅长治肠炎、痢疾。鹅管石性甘温,主治肺痨、咳嗽等。此二药以内服为主,少有外敷。笔者用大剂量鲜马齿苋500g捣烂,鹅管石50g研细,拌匀后,外敷治疗急慢性乳腺炎,每日换药1次,3天为1个疗程。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绍琴  倪健 《中药材》1989,12(9):25-27
采用EDTA容量法,选用钙指示剂或钙黄绿素指示剂测定中药鹅管石、鱼脑石炮制前后钙的含量。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5.
谈谈鹅管石之性味与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谈鹅管石之性味与功用周叔平(福建省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361005)鹅管石,现在市售的药源有两种,一种为天然碳酸盐类矿物钟乳石的尖端之细如管状部分,称滴乳石,又称钟乳鹅管石;另一种为腔肠动物珊瑚虫类株珊瑚、笛珊瑚或核珊瑚等的骨骼,称珊瑚鹅管石。目前所用鹅管石药材,除部分地区用滴乳石外,多数地区尤其沿海省份多使用后者。对其性味,许多中医药文献及药典均统称其“性味甘温”,此与本人临床应用所见有异,笔者认为应作区别....  相似文献   

6.
目前,部分药材经营者、使用者,将倒垂于溶洞顶端的碳酸盐类方解石族矿物方解石的钟乳状集合体(Stalactite)作为钟乳石及鹅管石运用,即管状部分为钟乳石、细管状部分为鹅管石[1] 2330,这种做法似有不妥.因为鹅管石的来源应是腔肠动物树珊瑚科栎珊瑚的石灰质骨骼.本文通过整理历代文献,对钟乳石及鹅管石进行了本草考证.  相似文献   

7.
成辉 《四川中医》2009,27(5):84-85
目的:探讨管石复位法结合助气消痰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根据(Epley)1993所描述的管石复位法,将脱落的耳石复位后结合助气消痰汤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1-2个疗程后,23例病例,治愈率73.9%,总有效率91.3%。结论:准确的手法复位与助气消痰汤结合治疗BPPV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管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BPPV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5例采用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管石复位法治疗;分别于治疗3、7天统计2组中医证候积分,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随访3月统计复发率。结果:治疗3、7天,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且观察组积分下降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更显著(P 0.05)。疗程结束后,治愈率、总有率观察组分别为68.8%、97.7%,对照组分别为35.5%、84.4%,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复发率观察组为2.2%,对照组为1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管石复位法治疗BPPV,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以头位改变时发生的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内耳半规管疾病,是最常见的外周性眩晕疾病。管石复位(CRP)治疗是目前治疗BPPV的主要方法,虽能快速改善体位性眩晕,但有些患者常有一些残余、非特异性的头晕、漂浮感和焦虑残留。这些可能引起患者有躯体化病变或心理缺陷,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对治疗的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管石复位配合中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两组均用管石复位手法治疗,观察组加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且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管石复位配合中药治疗BPPV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中药抗内毒素活性初步筛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刘云海  王迎春  韩洪刚  黄明生 《中药材》2000,23(12):762-763
目的:筛选抗大肠杆菌O111B4内毒素中药。方法:分别对134种清热中药的70%醇提取物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作体外抗内毒素活性检测、对有抗内毒素作用的提取液分别作倍比稀释后重复实验,找出抗内毒素最低有效浓度。结果:134种中药中75种不同程度的体外抗内毒素活性。结论:清热中药中有相当多数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拮抗大肠杆菌O111B4内毒素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处方的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筛选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所收录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处方,并运用SPSS 26.0和SPSS Modeler14.1软件对纳入的中药处方的组方进行中药频次分析、性味归经分析、系统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89篇合格的文献,统计中药处方90首,中药共118味。中药使用频数前3位为甘草、半夏、黄芩。中药四气百分比前3名分别为寒、温、平,中药五味排名前3名分别为苦、甘、平,中药归经百分比最高的为肺,其次为脾、胃。聚类树状图可分为3个聚类方,以黄芩、瓜蒌、半夏为基础处方,聚类冰柱图可分为5个有效聚类群,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23条药对及药组。结论中药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多从痰论治,实则以清热化痰、通腑化浊为法;虚则益气化痰,培土生金。  相似文献   

14.
"中药组分"是组分中药研究中涉及到的核心概念之一,其与"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提取物"概念的异同等问题是开展组分中药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1999—2017年有关中药组分的期刊文献进行研究,尝试对中药组分的概念涵义进行界定,认为中药组分是组分配伍的基本单元,其来源于有效部位或部位群,是具有较高同质性的成分群或具有一定比例的组合物,其化学成分可识别,且各成分比例相对固定,其活性一般可表征并可重复。同时探讨了中药组分与相关或类似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以期得到同道的争鸣,推动组分中药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草今义辨     
“本草”一辞首见于《汉书·郊祀志》。历代文献相沿使用。近代有人认为“本草”是指药物或中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辨及当前中药学科分化发展现实的分析,可以认为,“本草”的含义应局限于古代药物学著作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重新制订丹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方法:采用外观性状与内在质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产地及市场药材商品调查,梳理当前市场丹参药材规格等级现状,提炼丹参药材商品分级的规律及核心要素,针对这些划分要素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对所收集的多批次样品进行系统地定性与定量比较分析。结果:产地对丹参质量影响较小,丹参的直径与丹酚酸类成分含量呈正相关,与丹参酮类成分含量呈负相关,与多糖类成分相关性不大,硫熏可致酚酸类成分发生变化。结论:制订了丹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即按产地划分“川丹参”“山东丹参”与“其他产区”3个规格,各规格项下根据直径和长度分为不同等级。  相似文献   

17.
许伟  白明  苗明三 《世界中医药》2020,15(3):373-37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探讨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检索库,以“SU=‘带状疱疹’and FT=‘中药’*‘外用’”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锁定搜索年限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的期刊文献,建立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数据库,并采用Excel、Clementine12.0统计软件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分析,进而分析探讨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规律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近10年中国知网共有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涉及复方116首,共涉及中药184种,高频中药52味,冰片、大黄、雄黄、黄柏等应用较多;四气以寒、温,五味以辛、苦,归经以肝、心、脾为主;清热药与活血化瘀药在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中应用较多;关联分析共得出药对16条,其中以黄柏→大黄、冰片→雄黄等为常用。结论: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应多应用寒、温、辛、苦类中药,以清热与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选取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几种古代中医药文献的学习方法。方法:通过阅读、积累、引用等方法,对古文献进行挖掘、整理、借鉴、研究,从中深入研习古今中医药文献的知识。结果:正确的运用和掌握阅读文献的方法,鉴别文献的知识,积累文献的程序,是整理古文献的有效学习途径。结论:古代中医药文献的学习,对继承和发掘中药学传统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葛根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研究葛根的品种来源及传统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提供文献学依据。方法:考证历代本草及方书。结果:原植物为豆科野葛Pueraria lobata、甘葛藤P. thomosonii和食用葛藤P. edulis。功效主治与目前基本一致,但文献记载的捣汁内服治疗狂犬咬伤、生用堕胎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而用法用量各个朝代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异。结论:葛根作为常用中药,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对药是2味药物的配伍形式,角药是将3味中药合理配伍。金宇安老师临证强调顾护脾胃、调畅气机,重视气血同治、阴阳平衡,处方擅长使用对药、角药,以达到药简力专、提高疗效目的。本文从寒热同施、通补并用、相须相使、润燥相依、通涩合用5类中药配伍的临床应用,总结归纳了金宇安老师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