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壳聚糖用于咳喘宁口服液澄清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罗兴洪  周进东  吴静  刘武 《中成药》2002,24(5):337-339
目的:探讨壳聚糖吸附澄清法能否代替乙醇沉淀法用于咳喘宁口服液的澄清工艺。方法:壳聚糖用于咳喘宁口服液的澄清,并与部颁标准的醇沉制备方法比较,通过对盐酸麻黄碱,甘草酸铵,盐酸罂粟碱进行定性和对盐酸麻黄碱进行含量测定,并进行了稳定性实验比较。结果:壳聚糖吸附澄清法与醇沉法均能使药液澄清,前者更能保留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又能保证制剂的稳定性。结论:壳聚糖吸附澄清法能代替醇沉法用于咳喘宁口服液的澄清工艺。  相似文献   

2.
壳聚糖用于清热解毒口服液澄清工艺的探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探讨壳聚糖张法能否代替乙醇沉淀法用于清热解毒液的澄清工艺。方法:壳聚糖应用于清热解毒口服液的澄清,并与药典的醇沉制备方法比较,通过对绿源酸、栀子甙进行字生和对总黄酮进行定量测定,并进行了稳定性比较。结果:壳聚糖絮凝法与醇沉法同样能使药液澄清,前者能更有效地保留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又能保证制剂的稳定性,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结论:壳聚糖絮凝能代替乙醇沉淀法用于清热解毒口服液的澄清工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壳聚糖絮凝法代替醇沉用于舒乳消痛口服液澄清工艺的可行性。方法:壳聚糖用于舒乳消痛口服液的澄清,通过对总固型物、正丁醇浸出物、芍药苷含量的测定,对壳聚糖的用量、药液的密度进行了优选,并与醇沉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壳聚糖絮凝法与醇沉法同样能使药液澄清,在总体有效成份的保留上,前者优于后者,但皂苷成份的保留量后者略大于前者。结论:壳聚糖絮凝法能代替醇沉用于舒乳消痛口服液的澄清工艺,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但成份的微小差异对临床治疗的影响尚待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壳聚糖絮凝法用于脑清口服液澄清工艺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冬梅  路绪文  苏芳 《中成药》2003,25(6):448-450
目的:探讨壳聚糖絮凝法代替乙醇沉淀法用于脑清口服液(葛根,黄芪等)制备的可行性。方法:考察两种澄清法的沉淀效果、过滤难易、对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影响并对稳定性进行了比较。结果:壳聚糖絮凝法与酵沉法同样能使药液澄清,前者能更有效地保留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又能保证制剂的稳定性,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结论:壳聚糖絮凝法可代替乙醇沉淀法用于脑清口服液的澄清工艺。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壳聚糖絮凝法澄清双黄连口服液。方法:对絮凝条件进行优化,以絮凝效果为指标,选择药液浓缩比例、壳聚糖浓度、温度三个因素,并同醇沉的效果作比较及经济核算。结果:最佳絮凝条件:壳聚糖加入量为100ml/L,温度为20~30℃,壳聚糖絮凝法与醇沉法同样能使药液澄清,前者能更有效的保留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又能保证制剂的稳定性,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结论:壳聚糖可代替醇沉法用于双黄连提取液的澄清。  相似文献   

6.
天然澄清剂在中药口服液澄清过程中对芍药甙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采用天然澄清剂澄清法代替原来的醇沉法制备中药口服液。方法:比较了壳聚糖、101果汁澄清剂、ZTCⅢ型澄清剂与乙醇澄清的效果,并用HPLC法测定比较了芍药甙的含量。结果:3种天然澄清剂均可达到与乙醇同样澄清效果,且对芍药甙的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采用天然澄清剂特别是单用壳聚糖可代替乙醇作澄清剂制备中药口服液,既经济又方便。  相似文献   

7.
考察壳聚糖絮凝工艺用于知柏八味口服液的澄清效果以及替代乙醇沉淀法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药液浓度、药液pH值、壳聚糖加入量三个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比较壳聚糖絮凝工艺与醇沉工艺对小檗碱含量和浸膏得率的影响。结果:药液浓度对絮凝效果有显著性影响;醇沉工艺与壳聚糖絮凝工艺相比,小檗碱保留率较高;而浸膏得率后者高于前者;综合评价指标,两种工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壳聚糖絮凝工艺可替代醇沉工艺用于知柏八味口服液的澄清。  相似文献   

8.
壳聚糖澄清法代替醇沉法制备平疣口服液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壳聚糖澄清法代替原工艺的醇沉法,制备平疣口服液,不仅澄清效果好,而且采用TLC法及HPLC法比较了两种工艺的层析行为及芍药甙的含量,亦无明显的影响,为壳聚糖作澄清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晓昱  王佩  吴锡铭 《中医药学刊》2010,(12):2642-2644
目的:优选麦芪口服液的最佳澄清工艺。方法:以澄清度、黄芪甲苷、总多糖含量为指标,比较了醇沉法、酸沉法、壳聚糖澄清法、硅藻土沉淀法等4种澄清方法的差异。通过考察黄芪甲苷量、总多糖的含量,优选壳聚糖最佳澄清工艺。结果:壳聚糖澄清法为最佳澄清工艺,优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壳聚糖用量1‰、药液浓度0.6g/mL、药液温度60℃~70℃。结论:壳聚糖澄清法可作为麦芪口服液的澄清工艺,该工艺稳定可行,澄清度较高,有效成分损失少。  相似文献   

10.
小柴胡汤口服液絮凝澄清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涵涛  谢秀娟 《中医药学刊》2003,21(5):820-820,829,832
目的:研究比较壳聚糖絮凝法和水醇法生产小柴胡汤口服液二种工艺的优劣。方法:对比了两种工艺柴胡皂苷a、d定性检查、总固体物含量、黄芩苷定量、制剂稳定性考察等项目。结果:壳聚糖法与水醇法同样能使药液澄清,前者更多地保留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又能保证制剂的稳定,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结论:壳聚糖絮凝澄清工艺生产小柴胡汤口服液优于水醇法。  相似文献   

11.
壳聚糖用于降低固天泉胶囊得膏率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壳聚糖澄清法替代乙醇沉淀法工艺的可行性及对浸膏得率的影响。方法:比较乙醇沉淀法和壳聚糖澄清法所得到的浸膏得率及浸膏中人参皂苷Rg1,Re的定性分析以及Rg1、阿捃酸含量测定考察,并进行稳定性实验比较。结果;乙醇沉淀法所得的浸膏得率为17.2%,壳聚糖澄清法所得到的浸膏得率为12.8%,两法均能够较好地使水提液澄明,且后者还能够在降低浸膏得率,保留有效成分,保证制剂稳定性方面优于前者,并能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结论:壳聚糖澄清法能够替代乙醇沉淀法用于降低固天泉胶囊得膏率工艺。  相似文献   

12.
应用均匀设计与正交设计两种方法对金莲花提取工艺进行研究 ,考察不同提取条件下的提取率及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 ,并用同一标准评价两种设计方法。结果 :正交设计认为影响金莲花提取率及总黄酮含量的最主要因素均是提取时的乙醇浓度 ,两者的最佳乙醇浓度均应是 6 5 % ;均匀设计认为对提取率而言最大的影响因素也是乙醇浓度 ,最佳乙醇浓度应是6 0 % ,对总黄酮含量而言最大的影响因素也是乙醇浓度 ,最佳乙醇浓度为 70 %。表明 :正交设计与均匀设计试验所得的结果相近 ,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玉屏风口服液澄清工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药典法测定不同澄清工艺样品的总固体物含量 ;薄层扫描法测定黄芪甲苷含量 ;苯酚 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考察乙醇沉淀法和壳聚糖澄清剂对玉屏风口服液有效成分含量及总固体物含量的影响 ,并进行了澄清效果、制剂稳定性比较。结果两种澄清工艺的澄清效果、制剂稳定性相似 ;壳聚糖澄清剂对黄芪甲苷和多糖含量基本无影响 ;乙醇沉淀法在使制剂总固体物含量明显减少的同时 ,也使多糖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絮凝剂在中药提取工艺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介绍了天然絮凝剂甲壳素、明胶、丹宁等在中药水提液澄清中应用研究.其中包括絮凝剂的合理应用、条件选择、影响因素等.从澄清效果、有效成分及总固体含量方面同经典水提醇沉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苍耳子抗过敏有效部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苍耳子抗过敏的有效部位。方法:选用系统溶媒(石油醚、乙酸乙酯、70%乙醇、水)和水提醇沉的方法分别对苍耳子进行提取,观察各提取物进行Schultz-dale反应实验和磷酸组胺对豚鼠过敏性休克实验的现象。初步明确苍耳子抗过敏的有效活性部位。结果:苍耳子70%乙醇提取物的抗过敏效果优于水提取物及其它提取物。结论:苍耳子70%乙醇提取物为苍耳子抗过敏的有效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醇沉工艺与壳聚糖澄清工艺制得药液中有效成分补骨脂的含量,确定出黑素再生液澄清工艺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出最佳的壳聚糖澄清工艺条件,考查醇沉工艺与壳聚糖澄清工艺制备的药液的含量与外观。结果:按照壳聚糖最佳澄清工艺条件:药液浓缩比例为3:1,加壳聚糖溶液的量为0.2ml/g,药液的pH值调为6,制得的药液补骨脂含量高,外观好。结论:壳聚糖澄清工艺适用于黑素再生液的制备。  相似文献   

17.
实验证明,维大宝合剂在制备中,醇沉的加醇量控制在浓缩液体积的2倍,并结合活性炭脱色及热处理冷藏法,可使成品有较好的澄明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壳聚糖絮凝澄清工艺与醇沉工艺对乙肝宁复方水提液的影响规律。方法:以干膏得率、药液澄明度、糖类及3种有效成分含量,浸膏吸湿率为评价指标,对上述2种纯化工艺进行对比考察。结果:2种纯化工艺的干膏得率相近;絮凝澄清工艺浸膏水溶液澄明度及其糖类、芍药苷的转移率均高于醇沉工艺,但其丹酚酸B和丹皮酚转移率均低于醇沉工艺。絮凝澄清工艺浸膏的吸湿性低于醇沉工艺浸膏。结论:为进一步研究中药浸膏固体制剂吸湿性机制与合理选择适宜纯化工艺用于中药制剂生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