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2011年夏至、小暑、大暑不同节气,慢性胃炎患者任督脉均温及六阴经原穴皮温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数字式红外热像技术,分别观察慢性胃炎患者在夏至、小暑、大暑节气,穴位皮温随节气更替情况.结果:患者任督脉均温,心经原穴神门、肝经原穴太冲皮温随夏至、小暑、大暑更替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1),小暑时肺经原穴太渊、心包经原穴大陵皮温较夏至时有增高(P<0.05),大暑时脾经原穴太白、肾经原穴太溪皮温较夏至、小暑高(P<0.01).结论:节气更替可影响慢性胃炎患者某些经脉的经气运行,进而引起其穴位皮温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熊晓芳  钟锡新 《新中医》2013,(11):34-35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与季节、节气的相关性。方法:对1185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病例在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分布情况。结果:1185例患者,发病季节高峰在秋季,其次在夏季;发病节气高峰在立秋,其次是小暑、处署、大暑、白露、夏至。结论:慢性胃炎的发生有明显季节性和节气性,应将预防重点放在夏、秋季节和立秋、小暑、处暑、大署、白露、夏至等节气。  相似文献   

3.
基于真实世界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特征与用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传染病住院患者中最常见的一类疾病,但由于其收治医院包括传染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和中医院等不同类型的医院,对其分型、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的尚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有必要对多家不同医院住院的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该文以17家三级甲等医院HIS数据库中41 180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般信息、亚型分布、病情预后、合并疾病、发病和节气的关系及治疗药物。研究发现患者中以18~59岁的中青年男性多见;入院方式以普通门诊为多;医保为最常见医疗支付方式;从预后角度看,急性肝炎好于慢性者,年轻患者好于年老者,女性好于男性;合并疾病中以肝硬化和肝脏恶性肿瘤为多见;发病高峰为夏至、小暑和大暑3个节气;关于治疗药物,化学药以还原型谷胱甘肽为最常见,中药以甘草酸二胺最常见,中西药联合治疗是最多见的治疗模式,联合用药模式中以甘草酸二胺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胸腺肽和多烯磷脂酰胆碱为主。由于该文为回顾性描述分析,疗效和治疗方案的之间的相关性未做分析,因此仅供临床医生在治疗选择中作参考。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049-2053
目的:旨在分析研究真实世界中肝硬化患者入院节气与死亡时辰规律,以期为临床肝硬化的诊疗及预防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选自全国17家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数据库中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35984例,采用频数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3598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5260例,女性患者8532例,男女比例约为3∶1;以门诊入院患者29711例(85.26%),入院病情多为一般,占总人数的70.85%,入院科室以消化科、传染病科和肿瘤科居多,分别占53.45%,16.22%,10.18%;对入院日期为农历2008年立春开始至2010年大寒结束间的病例进行分析发现小暑(6.06%)、夏至(5.68%)、立秋(5.01%)入院率最高,对其年代进行分层后发现2008年寒露(8.39%)、大雪(7.17%)这2个节气入院率高;2009年立夏(5.51%)、小暑(5.39%)这2个节气入院率高;2010年夏至(7.62%)、立夏(7.20%)这2个节气入院率高;夏至(5.95%)、谷雨(5.79%)、大暑(5.12%)立秋(5.12%)死亡人数最多;申时、酉时、午时的死亡率分别为24.96%、16.07%、13.06%。结论:肝硬化好发于45~59岁,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小暑、夏至、立秋为该病入院高峰节气,死亡高峰为夏至、谷雨、大暑、立秋4个节气,申时、酉时、午时为其死亡人数最多的时辰。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057-2059
目的:通过对真实世界923例便秘患者基本信息的分析,探究便秘的中医临床特征。方法:以2008年—2010年全国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系统中第一诊断为便秘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般信息、中医证候、病情预后、合并疾病及入院与节气的关系等。结果:46~65岁患者占35.25%,男女比例约为1∶1.5;门诊为主要入院方式,约占88.67%;住院天数多为8~14 d;住院费用多在1000~10000元之间;中医证候主要为湿热内阻;合并病主要为高血压病和痔疮;入院节气大暑占6.03%、小暑5.79%、白露4.93%、夏至4.8%、谷雨4.8%。结论:便秘以女性患者居多,入院节气多集中在大暑和小暑,多合并痔疮和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病毒性肝炎死亡患者节气与死亡时辰规律。方法:采集2003年12月至2011年8月全国20家三级甲等医院40 681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信息,对患者死亡比例在节气、时辰中的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首次将中医时间概念引入到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存结局当中,并从中医学及现代医学角度对其相关性进行机理探讨,为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结合提供一种借鉴方法。结果:40 681例患者中,有治疗结局的病毒性肝炎患者(部分频数较高亚型)共36 547例,其中死亡386例,总死亡率为1.06%,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死亡患者308例,占总死亡人数的79.79%。患者在一年中大暑、寒露节气死亡比例较高,分别为6.67%、6.4%,冬季最低约为3%。一天中死亡比例最高的时辰是申时(23.82%)、酉时(21.78%)。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死亡时间规律是:一年中在夏秋季节死亡比例较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一日之中金时(15点~19点)最高。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7,(2):281-284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手足口病患者的一般特征及其发病与节气的关系,为临床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全国19家三甲医院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中941例手足口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基本信息并进行规范化,绘制雷达图就发病时间与节气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941例手足口病患者中,男521例,占59.95%,女348例,占40.05%,625例患者中以1~3岁的儿童患病比例最高463例,占74.08%;入院科室以传染病科室为居多917例,占97.45%。2008—2010年的患者共有846例,主要分布在清明到小暑节气,其中2008年入院96例,入院人数的高峰集中在夏至(23.23%)及立冬(20.2%)两个节气,2009年入院249例,清明(13.69%)、谷雨(12.05%)、立夏(8.43%)入院人数均较高但处于递减趋势,到白露(8.84%)、秋分(10.04%)两个节气入院人数又有回升,2010年入院519例,从清明到大暑入院人数均处于较高水平,到小满达到最高峰79例(15.31%)。结论:手足口病是一种与节气密切相关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患病人群为1-3岁儿童,在春夏季及初秋季节是手足口病高发期,故在临床上要根据发病节气规律进行有效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472-2477
目的:了解腰椎滑脱患者的一般住院信息、发病节气、药物治疗等情况。方法:采集全国20家三甲综合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库中第一诊断为腰椎滑脱的3050例住院患者信息,分析腰椎滑脱住院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入院科室、住院费用、发病节气、中西医治疗等情况。结果:3050例腰椎滑脱住院患者中,入院科室以骨科为主,71.51%的住院患者的年龄为45~74岁,82.46%患者为体力劳动者,56.35%的患者住院天数为15~28 d,最常见的中医证候是肝肾亏虚证和气滞血瘀证,药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在腰椎滑脱治疗中使用到278种西药和331种中药(含中成药),西药中使用最多的是地塞米松,其次依次是甘露醇、甲钴胺、苯巴比妥、青霉素,中药使用最多的是鹿瓜多肽,其次依次是七叶皂苷、血栓通、四磨汤、川芎嗪;药物归类后,西药位于前列者为抗感染药、镇痛药、糖皮质激素、脱水药、营养神经药物,中药以活血剂、补益剂(补肾健骨剂)、清热解表剂、润肠通便剂、脱水剂最为常见。结论:腰椎滑脱疾病中中老年患者发病率高、以女性为主,其中医证型主要是气滞血瘀和肝肾亏虚证型,多发于立夏、寒露时令,西医治疗上以抗感染、镇痛、糖皮质激素、脱水为主,中医治疗上活血、补肾健骨为主。  相似文献   

9.
刘晶  张寅  谢雁鸣  刘艳  庄严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0):1940-1946
为了解真实世界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实际情况,以全国20家三级甲等医院HIS数据库中9 731例骨质疏松症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般信息、西医合并病、诊断信息、与发病节气的关系以及治疗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患者年龄中位数为72岁,60~74岁的女性多见;职业以体力劳动者居多(73.87%);入院方式以普通门诊居多;住院病情以一般者居多(81.61%);患者多从骨科收入院(21.94%);住院天数多在8~14 d(39.96%);34.34%的患者住院总费用在5000~1万元;75.01%的患者享有国家医疗保障政策待遇。合并疾病中以高血压、糖尿病和骨关节炎为多见,其中高血压合并率高达34.67%;中医证候最多的为肝肾阴虚证(36.62%);立夏、夏至及寒露3个节气内入院患者最多;关于治疗药物,西药使用最多的为鲑鱼降钙素和碳酸钙,中成药使用最多的为正清风痛宁。由此可见,骨质疏松症以中老年患者多见,与节气密切相关,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临床应用广泛且具备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0.
王艳  陈照 《北京中医药》2007,26(8):481-482
目的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的发病诱因、年龄、性别、发病季节的分布以及中、西医分型等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2005年1月-2006年1月各科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共计95例,填写病历回顾表,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诱因、中西医分型等.结果 入选病例发病年龄多集中在25~55岁,以中青年为主;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病程多集中在1~60个月左右;发病可能与精神因素、饮食不节或不洁、感染、劳累等因素相关;西医分型以慢性复发型为多,中医分型以湿热内蕴证为主.结论 对95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的发病特点及规律的分析研究结果为中医辨证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亚敏  李英 《环球中医药》2012,5(7):530-53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轻重程度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旨在为辨证分型概率集中于某一临床分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一种针对性较强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2007、2008、2009年每年3月在西安市第八医院中医病区住院的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参照<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将研究对象分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及兼挟型6个证型,与其临床轻重程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西医临床轻重程度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各构成比显著不一致(P<0.05),轻度患者以肝郁脾虚型居多;中度患者以瘀血阻络、湿热中阻型多见;重度患者以瘀血阻络型为主,兼挟型也较多.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机十分复杂,虽然1991年中华中医学会制订了统一标准,但具体执行过程中可能仍有分歧,治疗结果 也不尽相同.通过对100例慢性乙型肝炎西医临床轻重程度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采取病证结合的治疗方法,或许有可能减少西医应用中成药的固定复方辨"病"治疗的盲目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肝炎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者有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者为病毒性肝炎的一个类型 ,笔者采用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 6 6例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6 6例治疗组和 6 6例茵栀黄对照组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诊断依据 1990年上海第六届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标准。治疗组中男 37例 ,女 2 9例 ,年龄 9~ 6 0岁 ,平均 4 2岁。对照组中男 34例 ,女 38例 ,年龄 12~ 6 5岁 ,平均 4 6 .7岁。两组中均急性起病 ,治疗组中乙型肝炎 4 3例 ,甲型肝炎 7例 ,戊型肝炎 3例 ,甲乙重叠感染者 5例 ,病毒指标全阴者 8例 ;对照组中乙型肝炎 4 5例 ,甲型肝…  相似文献   

13.
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药物很多。近年来,我们应用川芎嗪(常州制药厂生产)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发现其有较好的清退血清胆红素及降低谷丙转氨酶(ALT)作用,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按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上海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为我院1991年1月至1992年9月住院的乙型肝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咧,其中伴有黄疸者22例,对照组21例,其中伴有黄疸者14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能量合剂及保肝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川芎嗪60~80毫克于10%葡萄糖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1次。疗程一般为2个月,部分病例肝功能未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们采用清肝合剂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0例,疗效比较理想,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100例慢性乙型肝炎均为本院住院患者,临床诊断及分型符合文献[1]中的相关标准,并具备以下入选条件:(1)ALT、AST为正常上限的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530-2533
目的:该研究对全国20家综合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诊断为骨折患者的住院信息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骨折患者特征及诊疗方案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使用频数统计方法对20家临床单位诊断为骨折的住院患者的临床信息: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住院费别等方面进行描述分析;使用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对患者合并用药信息进行分析。结果:男49832例,女24383例;18~44岁占46.27%;中西药最常使用的种类分别是抗生素、活血化瘀剂。中西药种类以活血化瘀剂、强筋壮骨剂与西药的抗生素间的联合用药更常见;常见原因为事故(49.61%)、创伤(16.22%);2008—2010年的病例进行探析发现夏至(5.01%)、立夏(4.85%)入院率较高。结论:骨折好发于18~44岁;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常合并疾病为事故、创伤;夏至、立夏为该病入院高峰节气;临床中西医联合治疗多在抗炎、解热镇痛、止痛、抗凝血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活血化瘀、强筋壮骨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正> 1982年6月至1984年12月,我们使用中药“抗乙肝冲剂”治疗乙型肝炎56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6例系门诊治疗。符合1978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关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3例,女性23例,年龄最大52岁,最小3岁,以20—40岁居多,共43例,占总例数的76.8%。病程6个月—1年29例,1年以上—3年者18例,3年以上9例。治疗前均经两次以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查阳性并伴有肝功能异常改变。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停止其它药物治疗,均服用抗乙肝冲剂。其组成:板蓝根鸡骨草阴阳莲田基黄北沙参紫丹参北黄芪白茯苓各15克杭白芍北柴胡灵芝菌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243-2246
目的:研究真实世界中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证型分布特点,以及各证型分布与患者年龄、性别、节气的关系。方法:选择全国4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出院第一诊断为缺血性中风病,且具有中医证型记录的住院患者信息,采用频数统计方法对患者的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性别、节气等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在6302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中,各中医证型以风痰瘀阻证最多,为2374例(37.67%),其次为气虚血瘀证1219例(19.34%)和肝肾阴虚证1052例(16.69%);入院患者中风痰瘀阻证和气虚血瘀证均以60~74岁的患者居多,分别为1013例(42.72%)和572例(46.92%);各证型分布男性患者普遍多于女性患者;缺血性中风病在寒露和惊蛰-立夏等几个节气入院患者较多。结论:基于HIS数据发现真实世界中缺血性中风病住院患者总数及各证型分布均是男性多于女性,且都以风痰瘀阻证为最多,入院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60~74岁,各证型入院节气主要集中在寒露和惊蛰-立夏阶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焦虑抑郁(HAD)情绪测定表,对某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00例(对照组)及某传染病医院20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观察组)进行调查.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总体评分为(7.8±4.7)分,抑郁评分为(7.3±4.1)分,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焦虑总体评分为(3.6±4.5)分,抑郁评分为(3.4±2.8)分,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年龄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抑郁、焦虑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水平主要影响因素有住院次数、年龄、性别、医疗费别、文化程度.结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焦虑及抑郁水平高于健康体检人员,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的检测有了突破性的进展。2年来我们对慢性乙型肝炎因反复发作而多次住院治疗的67例HBV标志(HBV—M)阳性患者进行了五种肝炎病毒血清学的系列检测,以期了解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的病原学表现特点,以及对肝病预后的影响。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来源:检测对象系1994年2月~1996年10月我院收治的6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有病例即往均有明确的肝炎病史,HBV—M阳性,因病情反复而住院2次以上;乙型肝炎临床分型按照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防治方案诊断标准。其中慢性活…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真实世界3 719例眩晕住院患者基本数据分析,探讨眩晕发病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04—2011年19家三甲医院信息系统中出院诊断为眩晕的患者一般信息、医嘱信息、合并疾病、诊断信息、与发病节气的关系及治疗药物。结果:眩晕住院患者年龄中位数为59岁,女性(65.91%)多于男性(34.09%),职业以体力劳动者居多(85.32%),入院病情以一般者居多(81.63%),患者多从神经科收入院(70.34%),住院天数多在8~14 d(46.65%),46.04%的患者住院总费用在5 000元~1万元,73.86%的患者享有国家医疗保障政策待遇。高血压病为眩晕的最常见合并病(20.79%),证候最多的为肝肾阴虚(44.21%),其次为肝阳上亢、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虚证多于实证。2009年眩晕入院率最高的节气是惊蛰(5.21%),2010年入院率最高的节气是雨水(6.14%)。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为天麻素注射液(20.55%),使用频率最高的西药为倍他司汀(10.19%),中西药联合用药以天麻素联合西药为最多。结论:真实世界中高血压病为眩晕的最常见合并病,精神性因素也应关注。眩晕与肝关系最密切,发病节气多在春季。天麻素注射液为临床治疗眩晕最常用的中药注射剂,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有优势。临床上应重视中医"天人相应"思想,顺应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变化,辨证防治眩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