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元时期李东垣著<脾胃论>,倡言"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从而创立了脾胃学说,后代医家莫不遵从其说,调治脾胃病皆用东垣所创立的益气升阳之法.但东垣的益气升阳法只适合治疗脾失健运之证,而不适合胃阴虚之候.叶氏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之上,结合临床实际,创立了养胃阴学说,弥补了东垣脾胃学说的不足,丰富了脏腑学说[1].  相似文献   

2.
金元时代著名补土派医家李杲,在临床中,不但创立了温补脾土的药物治疗诸方剂,而且在针灸治疗上也有独到之处,后世称为“东垣针法”,如《针灸聚英》中说:“东垣针法,深得素问之旨”,因而引录“东垣针法”全文,《针灸大成》并予转载。其内容虽不多,但颇有建树,主要应用调治脾胃理论而行针刺方法。一、阐发经旨,重视调治脾胃:《脾胃论》大量引用《内经》有关脾胃生理  相似文献   

3.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金河北真定(今河北保定)人,是金元名医张元素的高足,对中医脾胃学说很有贡献,创“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后世称其为补土派的创始人,系金元四大家之一。其辨证治疗,多从脾胃入手,善用益气升阻泻火之法,创立甘温除热之法,对明清医家  相似文献   

4.
李东垣 (1180~ 12 5 1) ,名杲 ,字明之 ,世居真定 (河北正定 )的东垣地区 ,晚年自号东垣老人。自幼年从易州 (河北易县 )于张元素 (洁古 )学医 ,继承张元素的医学理论和经验 ,并有所发展 ,后人称他为金元医家 ,撰写了一部具有独创思想的脾胃学专著。东垣生活于南宋偏安 ,金元混战 ,人民生活颇不安定 ,疾病流行的年代 ,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 ,认识到疾病多因饮食失节 ,劳累过度致脾胃气虚 ,抗病能力减弱而发。他独创性地提出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的内伤学说 ,并创立新法。《脾胃论》于淳九年 (12 4 9)问世 ,该书主要学术论点是“人以脾胃…  相似文献   

5.
金元名家李东垣认为,百病皆由脾胃生,创立脾胃学说,倡脾胃为元气之本,升降枢纽之机,重视补益脾胃,升发阳气,创补中益气汤.东垣还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因素,提出“内伤发热”之说,创立了甘温除热法和升阳散火法.脾胃虚弱是胃癌发生的重要病机,李氏的脾胃学说对胃癌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学术思想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莲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13-1814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从学于易州张元素,在脏腑辨证的启示下,创“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是有卓越贡献的。他的外感与内伤辨证体系,至今对临床仍有一定指导意义,特别是内伤疾病,从损伤脾胃元气加以论述,并独树一帜地创立了脾胃学派,后人称之为“补土派”。其他治疗上的成绩,如补中益气、升阳散火、升阳除湿、益气活血、内托消肿等,尤其是甘温除热的法则,直到目前仍然脍炙人口,疗效显著。东垣先生对中医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强调脾胃的作用上。他认为脾胃能“运化水谷”“升阳益气”“生…  相似文献   

7.
《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1180~1251年)的晚年著作,也是充分体现李氏学术思想的代表作。《脾胃论》是我国古典医籍中第一部系统论述脾胃内伤学说的专著,它奠定了东垣成为“补土派”创始人的地位的基础。东垣所创立的脾胃学说,是通过时《难经》、《内经》等有关脾胃观点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发挥而形成的,既继承历代学说,又提出新的见解,有所发明、创造,不仅为内伤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而且使金元时期的学术争鸣达到高潮,为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世医家常着重研究其“补土”的用药法度及临床治验,但对其饮食调摄以调理脾胃之法,并未予足够的重视。笔者有感于此,试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8.
金元时期的易水学派以其独特的脏腑辩证体系独步医林,李东垣作为易水学派的中坚更是以其脾胃思想而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开端了中医自此以后近千年的重脾胃思想。作为李东垣代表作的《脾胃论》在重脾胃的同时,却也时时伴随阴火概念的出现,且是脾胃病变证纷起的重要因素。但由于东垣先生并未在书中表明阴火的概念,以至于近千年来大家对阴火的内涵争论不休,至今未止。在仔细研读李东垣著作的基础上,发现东垣先生所说的阴火,实是因闭藏太过导致的无生发之性的郁火,其来源于下焦包络相火,上传为"代君行令"的心火,进而侮脾乘肺,实肝扰肾变证丛生。阴火是李东垣脾胃思想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杨巧红 《光明中医》2008,23(8):1193-1194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著《东垣十书》脾胃论中的代表方剂,它具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的独特功效,笔者在近二十年的临床实践中,通过辨证分析用本方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下陷等引起的多种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内伤脾胃学说的大师,堪称"补土派"的鼻祖。他重视和强调元气的作用,指出元气之不足,实由脾胃损伤所致,提出了"内伤脾胃学说"和"甘温除热法"等著名的观点和方法,同时他在针灸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实在他的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中,有很多关于针法的记载。东垣的学术思想和针法特色对后世影响很大,当代燕赵高氏调和脾胃针法究其学术渊源应本于东垣。本文从东垣  相似文献   

11.
金元四大家论治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文通过对金元四大家著作的研读,总结出了金元四大家治食伤的特点。刘完素以宣散郁热为治;张从正则以吐、下为主;东垣饮食分论,重视脾胃元气;而丹溪则以二陈、保和、枳术三大系列为基础治疗食伤。全文是对金元四大家论食伤的一次系统文献总结。  相似文献   

12.
金元四大家论治肿瘤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金元四大家著作的研读,对金元四大家论治肿瘤经验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了金元四大家论治肿瘤的特点。刘完素以清热解毒为治;张从正则以吐、下攻邪,邪去正安为主;东垣重视脾胃元气;而丹溪则力主养阴去痰并用,并认为痰乃“虚火上炎,敛津为痰”。  相似文献   

13.
李东垣依据“古方今病不相能”的观点,创立脾胃内伤理论,开补土派之先河,成为金元四大家中最有影响的大家。他所创建的“阴火”理论,是脾胃病立论用药之基础,亦是东垣脾胃学术的重要内容。但书中所提出的阴火概念,因释义不明,引起后世医家颇多争议,现笔者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4.
洪广祥 《中医药通报》2008,7(4):6-9, 23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组成,为金元时期名医四大学派之一的李东垣著《东垣十书》脾胃论中的代表方剂。它具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的独特功能。本方适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下陷、食欲不振、气血两虚等引起的各类疾病。  相似文献   

15.
金元医学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名果,字明之.金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因真定汉初为东坦国,故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先生创立脾胃内伤学说,著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书,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论治主张补脾胃,升清阳.成为"补土派"之开山.近年以来,研究探讨先生学术思  相似文献   

16.
李杲治疗便秘方药统计及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玉芳 《四川中医》2008,26(3):46-47
金元医家李杲(号东垣)精于遣药制方,在其著作中有20首治疗不同证型便秘的方荆.本文以方药研究为切入点.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探析李杲从脾胃辨治便秘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杨萌  尹东奇 《中医研究》2011,24(3):76-77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在探求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后,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同时在治疗上以调理或补益脾胃作为主要手段,故被称为"补土派"。主要著作有《脾胃论》、  相似文献   

18.
<正>李东垣,名杲,字明之,晚年号东垣老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在学术思想上重视脾胃学说,首提阴火理论,并创制系列甘温除热方剂,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而开后世补土一派。其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历代医家对其阴火之说多有阐释而理解不一,关于阴火理论的内涵与外延,百家争鸣。本文从临床实践出发,对阴  相似文献   

19.
赵奕 《新中医》2017,49(10):162-164
<正>李东垣,名杲,字明之,金代真定人,师从张洁古,金元四大家之一,为脾胃学派的代表人物~([1])。后世多重视其在中医方药上的成就,忽视了他在针灸学术上贡献。明·高武为弘扬东垣针灸学术,从东垣名著中摘录若干内容,"表而出之,引伸触类"命题为"东垣针法"。笔者通过梳理李东垣的学术著作,将其针灸之学术思想归结为一下几点供参考学习。1学宗内难李东垣临床以《内经》、《难经》为宗,从《脾胃论》中  相似文献   

20.
张元 《新中医》2014,46(7):234-235
<正>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生活在金末元初的动荡时代,战争和饥荒使民众突然大量死亡,医者多认为是瘟疫引起的外感病爆发,李东垣却认为,发热症状不是因为外感瘟疫伤寒,而是源于脾胃内伤。他认为民众饱受饥饿、劳役及精神上的创伤,严重损害了脾胃元气,削弱了机体抗病能力。以补益脾胃的方法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他提出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著名观点,独具见地,从而创立了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