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系统较为常见的疾病。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面的研究开展较多,但结果却难以得到国内外医学界认可,与国内外关于此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存在差异有一定的关系。介绍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疗效评价中常见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并进行评述,着重从反映疾病疗效的评价指标、反映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反映心理状态的评价指标及反映中医药特色的评价指标四个方面论述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肠易激综合征(IBS)相关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如何通过恰当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对其开展临床疗效评价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受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托,编制的《关于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若干问题的专家共识》分为概述、IBS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应用、IBS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分析与处理、结果解释4个部分内容,对IBS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问题进行说明,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雅慧主任医师应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导师讲解、门诊记录及查房总结收集导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认识、辨证分型及遣方用药变化,体会中医药治疗该疾病的优势及有效途径。结果:中医药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优势突出,疗效明显。结论:名中医应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思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 ,祖国医学虽无肠易激综合征这一病名 ,但可将其归于“腹痛”“腹泻”“便秘”等疾病进行治疗及研究。近年来 ,中医药研究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仍存在无统一的疗效及证型标准等问题。故从心主神志、中医证型、生存质量量表与肠易激综合征几个方面探讨中医药研究肠易激综合征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祖国医学虽无肠易激综合征这一病名,但可将其归于“腹痛”“腹泻”“便秘”等疾病进行治疗及研究。近年来,中医药研究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无统一的疗效及证型标准等问题。故从心主神志、中医证型、生存质量量表与肠易激综合征几个方面探讨中医药研究肠易激综合征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用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加味参苓白术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26例,24~30天为1疗程。结果:痊愈82例,显效2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6%。结论:中医药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机制尚未明了。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在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性发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肠易激综合征中结肠组织等处的TRPV1呈高表达,中医药可以降低TRPV1表达从而达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目的。本文以中医药调控TRPV1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为契机来探讨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苏攀 《河南中医》2014,(7):1325-1327
目的:对中医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痊愈率和总有效率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国内公开发表治疗组中医药(中药复方、单味药、中成药或中药提取物)或联合西沙必利与西药(西沙必利或莫沙必利)对比治疗该病的随机对照文献,以总有效率为评价指标,并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5.1进行Meta分析。结果:19篇文献纳入本研究,meta分析显示,中医药(或联合西药)干预的总有效率优于西沙必利和莫沙必利。结论:中医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显著疗效,但缺少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及统一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近年来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报道中采用的疗效评价指标,寻找能够准确评价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的方法。方法 检索2008-2018年间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国内外文献,再对文献进行手工剔除,并分析其采用的疗效评价指标。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85篇,纳入93篇,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基于症状证候的评价指标、基于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基于心理状态的评价指标、其他评价指标。结论 用现有疗效评价标准评价针灸治疗的疗效是不全面的,尤其是能充分反映针灸整体调节优势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评价未得到重视。建立包含症状证候、生存质量、心理状态及内脏敏感性指标的疗效评价体系,客观评价针灸疗效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施晓萍  顾勤 《环球中医药》2013,(12):948-95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疾病,发病率高,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对IBS有确切疗效,而中医在IBS的治疗方面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检索了近5年有关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的文献,发现肝郁脾虚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类型。目前中医药不仅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且在作用机制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中医药治疗及作用机制等作一概述,并简要分析了目前中医药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今后中医中药的进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张爱军  朱叶珊  陈彤君  石志敏 《河北中医》2010,32(11):1613-1615
目的观察燕麦配合调肝理脾通腑中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便秘型IBS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予燕麦配合调肝理脾通腑中药治疗,对照组50例予聚乙二醇4000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单项症状改善率,统计中医症状积分。结果 2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腹痛、排便形状异常、排便通过异常、黏液便、排便时腹胀或胃胀单项症状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燕麦配合调肝理脾通腑中药治疗便秘型IBS,可明显改善IBS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西药治疗,且使用方便,利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动力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通过探讨中西医病理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新的思路与治疗方法。方法:搜索近几年的国内外文献,通过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理论思想将其辨证分型;运用西医生理病理学基础归纳总结出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病因病机和发病机制。结果:总结出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西医病因病机分型主要为胃肠动力异常、脑-肠轴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胃肠道激素异常、肠道感染与炎症等多重因素。结论:IBS病位虽在胃肠,但多有肝失条达、肝郁气滞,肝郁脾虚是其主要病机。西医发病机制为以精神心理因素刺激为主导,伴有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异常的身心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以西药得舒特为对照,从肠道症状和生活质量两方面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96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药组76例,辨证分为4型:中药1组(肝郁脾虚型)20例,予疏肝健脾方治疗;中药2组(脾气虚弱型)18例,予益气健脾止泻方治疗;中药3组(脾肾阳虚型)19例,予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方治疗;中药4组(湿热阻滞型)19例,予清化湿热方治疗。对照组20例,予得舒特治疗。5组服药疗程为4周。采用症状等级评分表和SF-36生活质量评价作为判定依据,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肠道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①中药组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治疗前后中药组患者肠道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对照组的腹胀症状无明显改善。中药组对腹痛、大便次数、大便急迫方面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③中药组治疗前后患者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维度的积分均有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仅活力维度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在肠道症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两方面都显著优于西药得舒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方法:将65例腹泻型 IB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39例口服中药痛泻要方随证加减汤剂,西药组26例口服思密达,两组疗程均4周。结果:中药组治愈率46.15%,总有效率89.74%;西药组治愈率23.08%,总有效率76.09%。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组。结论:中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优化治疗方案治疗IBS肝郁脾虚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过程及方法:纳入试验的病例共12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单盲随机原则单盲随机分为匹维溴铵组(对照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组(治疗组)两组。各组疗程均为1个月,在观察期间停用其它相关治疗药物。结论:①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组(治疗组)与匹维溴铵组(对照组)在IBS肝郁脾虚证的治疗中,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②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不同年龄、不同病情、不同病程和不同性别的IBS肝郁脾虚证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③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治疗IBS肝郁脾虚证,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疗效显著提高,以治疗30天疗效最佳。④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IBS肝郁脾虚证的主要症状腹泻、腹痛、腹胀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亦可较显著地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⑤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应用1个疗程是安全可靠的。⑥IBS肝郁脾虚证病人自认为多种因素与发病有关,如饮食、情绪、着凉及疲劳等,并以情绪和饮食为主。IBS肝郁脾虚证病人发病或病情加重多与辛辣食品、海鲜等因素有关;IBS肝郁脾虚证病人具有不同程度精神症状,以焦虑、紧张较多。  相似文献   

16.
中药治疗手足口病100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羽萍  郭雅玲  康立  赵玲  彭杰  罗改云  王勇 《环球中医药》2010,3(6):408-409,412
目的观察复方中药治疗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复方中药颗粒剂治疗手足口病并与西药利巴韦林加复方中药颗粒剂及西药利巴韦林组对照。结果三组治疗在患者体温起效时间、解热起效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缓解症状方面略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复方中药颗粒剂治疗手足口病疗效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眼针疗法是彭静山教授首创的一种微针疗法。彭老根据五轮学说、八廓学说、后天八卦理论建立起自己新的观点—将眼周划分为八区十三穴,分属脏腑,以此查视白睛血脉丝络的状况,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将围绕着眼针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理论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张强 《中医临床研究》2014,(29):114-11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0月58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2.8%高于对照组69.0%(P〈0.05);研究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明显效果,改善肠道症状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将8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4型(肝气乘脾、气滞津枯、脾虚湿困和脾肾阳虚)予以中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均在89%以上。结论:辨证分型治疗是目前治疗IBS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