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太仓地区缺血性中风证候分布特点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缺血性中风90例患者按颈动脉斑块性质分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A组30例)与非不稳定斑块组(B组60例),测定血脂、胆红素、纤维蛋白原,并进行证候要素、证型辨别。结果:A组内火证比例较高,B组内火证比例较低,提示内火证患者较易形成不稳定斑块。两组痰热腑实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痰热腑实证患者较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两组患者气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虚证患者不易形成不稳定斑块。两组气虚痰瘀互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虚痰瘀互阻证患者不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到缺血性中风发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与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证型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太仓地区缺血性中风证候分布特点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从而为缺血性中风辩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及提高脑卒中预防疗效。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缺血性中风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以1∶2比例分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A组)与不存在不稳定斑块组(B组),测定血脂、胆红素、纤维蛋白原,并进行证候要素、证型辨别。结果两组痰湿证、血瘀证及阴虚证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火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内火证比例较高,B组内火证比例较低,提示内火证患者较易形成不稳定斑块。2组患者气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虚证患者不易形成不稳定斑块。两组内风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由于A组内风证患者例数较少,不能进行临床判断。两组风痰阻络、风火上扰、阴虛风动及痰蒙神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腑实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痰热腑实证患者较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两组气虚痰瘀互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虚痰瘀互阻证患者不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到缺血性中风发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与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证型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比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斑块稳定性的情况。结果风痰瘀阻型颈动脉IMT、斑块积分与风痰火亢、气虚血瘀、痰热腑实、阴虚阳亢型比较显著升高(P均0.05)。稳定斑块组以风痰瘀阻(29.2%)和风痰火亢(26.2%)为最主要证型,不稳定斑块组以风痰瘀阻(34.8%)为主要证型,风痰火亢、风痰瘀阻型斑块检出率高于其他证型。结论脑梗死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斑块硬化程度不同,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证侯分类的客观量度。方法本研究对11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中医证类进行分组,观察各证类组病例的血脂、血压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研究表明,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及气虚血瘀证组脂质变化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0.01),其中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与气虚血瘀证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及痰热腑实证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0.05~0.01);肝阳暴亢证、痰热腑实证组血压明显高于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及阴虚风动证组(P<0.05~0.01)。结论血脂、血压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为缺血性中风证候分类提供客观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Crouse积分、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中医证型、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96例入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Crouse积分、血清Hcy、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水平,分析中医证型与以上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9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要为风痰火亢证、风痰瘀阻证和气虚血瘀证,分别占比26.04%、21.88%和20.83%,分别划分为风痰火亢证组、风痰瘀阻证组和气虚血瘀证组; 三组在性别、合并基础疾病、吸烟史和饮酒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气虚血瘀证患者年龄高于风痰瘀阻证和风痰火亢证患者(P<0.05); 三组患者Hcy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证组>风痰瘀阻证组>风痰火亢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风痰火亢证患者PT、FDP和D-D水平均明显低于风痰瘀阻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P<0.05),三组患者Crouse积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风痰瘀阻证组>气虚血瘀证组>风痰火亢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PT、FDP和D-D水平、Crouse积分之间分别互为正相关性(P<0.05)。结论:Crouse积分、血清Hcy及PT、FDP、D-D等凝血指标在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呈不同表达,以上指标可能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的评估和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超所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与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缺血性中风病例308例,采集患者双侧颈动脉的超声检查结果,具体指标为内膜-中层膜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积分以及颈动脉斑块分型;按照中医辨证的统一标准进行辨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分析中医证候与颈动脉超声检查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者颈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与中医证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狭窄程度:阴虚风动证风火上扰证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为在1级者较多;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为在2级者较多;痰热腑实证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为在4级者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rouse积分分析显示:风痰阻络证斑块积分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风火上扰证,P 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颈动脉斑块分型统计分析显示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斑块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风痰阻络、气虚血瘀证常见颈动脉狭窄2级;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常见颈动脉狭窄程度为1级;痰热腑实证较多出现颈动脉狭窄程度4级。颈动脉斑块积分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风痰阻络证斑块积分最重,其次为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斑块积分程度最轻的证型为风火上扰。  相似文献   

7.
吕霞  郭蕾  马作平  陈加良  刘强  林浩  邓先琴 《新中医》2021,53(15):32-35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Agatston钙化积分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400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7个证型;所有病例均行Siemens双源头颈CT检查,计算颈内动脉Agatston钙化积分,并根据积分划分为0分、1~199分、200~399分、400~599分及≥600分5个等级;比较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各中医证型患者的颈内动脉钙化积分情况。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各中医证型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328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钙化,各证型患者所占例数从多到少依次为: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痰热腑实证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痰湿蒙神证。各中医证型患者颈内动脉钙化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的颈内动脉钙化积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中分布风痰瘀阻证及气虚血瘀证占比较多;各中医证型颈内动脉钙化积分存在一定差异,以气虚血瘀证积分最高、风痰瘀阻证次之,此可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的中医学证候学特征。方法: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风病及冠心病慢病防治管理信息协作平台为依托,调取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录入的中风病患者人群为研究对象并开展横断面研究。应用广义Boosted模型,Wilcoxon秩和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探讨多因素条件下证候及证候要素对中风病复发的影响情况。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病例3 322例,其中新发缺血性中风病例1 542例,复发缺血性中风病例1 780例。通过广义Boosted模型分析发现,证候学特征成为了影响缺血性中风复发的重要因素;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对新发及复发缺血性中风的证候诊断比较,发现气虚血瘀、阴虚风动、风火上扰、痰热腑实证候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复发缺血性中风病的证候要素痰、瘀、气虚的构成比高于新发缺血性中风病同样的证候要素的构成比(P0.01)。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痰热腑实、痰蒙清窍、痰热内闭证候类型表现可能是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P0.01);全部的风、火、痰、瘀、气虚、阴虚证候要素表现也可能是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缺血性中风复发人群显示出了特定的中医证候特征,提示在开展中风病二级预防的研究中应重视证候学特征的因素,有必要通过更多的循证医学手段和临床实践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CD62P)变化的关系,探讨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理。方法将7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3个证型组:即痰瘀阻络型组、痰热腑实型组和气虚血瘀型组,每组24例,另设一健康人对照组(24名)、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患者的ICAM-1、CD62P的表达水平。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ICAM-1、CD62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1),其中痰瘀阻络型组ICAM-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气虚血瘀型组和痰热腑实型组(P<0.01);痰瘀阻络型组和气虚血瘀型组CD62P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痰热腑实型组(P<0.01)。结论缺血性中风不同证型的ICAM-1、CD62P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ICAM-1反映了体内痰阻或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而CD62P则反映了体内血瘀状态。提示痰瘀阻络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  相似文献   

10.
黄赛忠 《江苏中医药》2017,49(10):40-42
目的:观察进展性脑梗死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15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并同时观察发病危险因素、不同时期的NIHSS评分,比较证候分布比例、不同证候之间危险因素及NIHSS评分的差异。结果:进展性脑梗死中医证候分布比例为瘀血阻络痰瘀阻络肝阳上亢风痰阻络阴虚风动气虚血瘀,证候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患者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4种证候,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痰瘀阻络、瘀血阻络证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例数明显高于其他4种证候,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风痰阻络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及瘀血阻络证4种证候治疗后不同时期NIHS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进展性脑梗死的常见中医证候为瘀血阻络证及痰瘀阻络证;痰瘀阻络证、瘀血阻络证与颈动脉斑块密切相关,而肝阳上亢证和阴虚风动证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密切相关;痰瘀阻络证、气虚血瘀证患者的预后差,而风痰阻络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和瘀血阻络证的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1.
汪峰  尤劲松  黄培新 《中医杂志》2011,52(9):767-769
目的探究缺血性中风起始态腑实证分布规律。方法收集2003年11月~2008年5月缺血性中风患者病历503例,根据病历资料填写自拟《缺血中风起始态腑实证分布情况调查表》,进行证候诊断,统计其证候分布。结果腑实证可合并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任一证候出现,以火证出现比例最高为73.68%,中脏腑合并腑实证比例(75.61%)高于中经络(45.45%),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腑实证比例少于部分前循环梗死和后循环梗死(P<0.05)。结论腑实证可作为缺血性中风起始阶段常见的一个独立证候,病情重者腑实证出现比例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患者120例,按照中医临床辨证分型,随机将其分为风痰瘀阻、气虚血瘀、痰热腑实、肝阳暴亢及阴虚风动5个证型组,分别检测其血清Hcy水平,各两组间进行比较,运用统计学处理并分析。结果:不同证型组的Hcy水平相比较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清Hcy水平最高的是风痰瘀阻证组和气虚血瘀证组。结论:高Hcy水平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辨证论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即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5个辨证分型中,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最具特异性,临床辨证施治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狭窄与脑卒中的关系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和变化,为脑卒中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对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调查,2015年对相同人群进行第二次调查,共收集有效资料542例,按有无缺血性卒中分为2组,比较颈动脉硬化斑块有无、特征、部位、中医证候要素差异,分析3年随访中新增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病变、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要素变化。结果:颈动脉斑块组既往脑卒中患者比例高于无斑块组,以颈动脉窦部为斑块好发部位、低回声或混合回声斑块为多,2组患者单一中医证候要素无显著差异,气虚+痰、痰+火在2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颈动脉狭窄较单侧狭窄及无狭窄组既往卒中患者比例高;3年中新发卒中10例,中医证候要素均发生变化且多与火证相关。结论:颈动脉斑块及双侧狭窄与脑卒中发生相关,证候要素以气虚+痰、痰+火为其特征;在脑卒中病情变化中火、血瘀、痰等证候要素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脑肠肽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收集中风急性期(发病时间7 d)患者50例,于入院后第1日测定血浆脑肠肽[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胆囊收缩素(CCK)]水平、中医证型,与阴性对照组对比研究。结果 (1)风痰火亢组、痰热腑实组、风痰瘀阻组血浆MTL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痰热腑实组与风痰瘀阻组MLT值较其他证型显著升高;风火上扰组MTL值显著低于其他组。(2)风痰火亢组、痰热腑实组、风痰瘀阻组、气虚血瘀组血浆GAS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痰热腑实组、风痰瘀阻组较风痰火亢组、风火上扰组GAS水平显著升高;风火上扰组GAS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各组。(3)风痰火亢组、痰热腑实组、风痰瘀阻组、气虚血瘀组血浆CCK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气虚血瘀组CCK水平较风火上扰组显著升高。结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部分证型血浆脑肠肽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为该病的中医临床诊疗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6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219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的18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法,对比分析其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候主要为痰热腑实、痰瘀阻络、气虚血瘀和风痰上扰,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主要为胃肠热结、湿热困脾、肝阴化热和燥热伤阴,两组证候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候与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无关,与体质量指数、心绞痛类型及颈动脉斑块稳定程度有关,组内影响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痰浊和瘀血为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候主要为痰热腑实、痰瘀阻络、气虚血瘀和风痰上扰,其发病与体质量指数、心绞痛类型及颈动脉斑块稳定程度有关,痰浊和瘀血为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对95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证候诊断,并收集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9.0分析软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与证候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痰证、火热证、血瘀证、风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气虚证患者颈动脉发生狭窄的比率较高,其次为痰证,风证狭窄比率最低;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相近(P>0.05);风证与非风证、火热证与非火热证、血瘀证与非血瘀证、阴虚阳亢证与非阳亢证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相近(P>0.05);气虚证与非气虚证在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相近(P>0.05);痰证与非痰证、气虚证与非气虚证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证与非痰证在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评分有相关性的只有痰证,两者呈正相关.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证积分越高,则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越高.结论 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表现为痰证、气虚证的患者应尽快完善颈动脉超声检查以指导临床治疗;未来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多层次的研究来增加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7.
主动脉夹层中医证候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育平  张红霞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2):1487-1489,1496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辨证分型规律。方法收集51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11.5软件统计证候分布特点,总结辨证分型规律,初步探讨证候分型与疾病的关系。结果AD主要分痰瘀互结证、气虚痰瘀证、阳虚痰瘀证三型,气虚痰瘀组、阳虚痰瘀组患者油腻饮食者比例高于痰瘀互结组;阳虚痰瘀组患者DeBakeyⅢ型占100%,高于痰瘀互结组、气虚痰瘀组;痰瘀互结组、气虚痰瘀组、阳虚痰瘀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比例逐渐升高,其中阳虚痰瘀组患者发生并发症比例达88.33%;阳虚痰瘀组CRP明显高于痰瘀互结组,阳虚痰瘀组BNP高于气虚痰瘀组和痰瘀互结组。结论AD属中医痛证范畴,痰瘀互阻是病变的核心;如出现阳气不足,提示病情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不同中医证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为中医药临床诊断和治疗脑梗死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选取74例脑梗死患者的121个颈动脉斑块行超声造影检查,按脑梗死患者的不同中医证型分类并进行分析。结果:稳定斑块(造影Ⅰ级)以阴虚阳亢为最主要证型(占85.9%),风痰瘀阻和风痰火亢证脑梗死患者的不稳定型斑块(造影Ⅱ级和Ⅲ级)检出率明显高于阴虚阳亢证患者(P0.05),且风痰瘀阻和风痰火亢型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增强强度及增强强度比值亦明显高于阴虚阳亢证患者(P0.05)。结论:运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研究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不同中医证型脑梗死的相关性,可为脑梗死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超  陈亮  潘平康  李嫚  马岱朝 《陕西中医》2013,(10):1302-1303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狭窄程度、血脂、HCY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2例缺血性中风病有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痰内盛、肝阳上亢、气虚血瘀、痰湿内盛、痰瘀互结、阴虚风动6大证型。结果:各证型之间不同血管狭窄程度构成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各证型HCY经方差检验表明气虚血瘀组与痰瘀互结组HCY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同风痰内盛组,肝阳上亢组及阴虚风动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痰瘀互结及痰湿内盛型患者血脂明显高于正常,同其他证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中医证型的颈部血管狭窄程度、血脂及HCY水平有所不同,颈部血管狭窄程度,血脂及HCY水平可作为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证型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病例选取2013年5月—2014年3月在本院神经内科诊治的16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评价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联系。结果风痰瘀阻型、痰热腑实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痰热内闭型、痰湿蒙神型等不同证型之间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蒙神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较为严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较大,风痰瘀阻型最轻。结论: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证型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