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是由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中国、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六国传统医药界共同发起的区域学术交流合作论坛,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其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区域内最有影响的传统医药学术交流平台,为中国与湄公河次区域各国传统医药交流合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极大地促进了各国传统医药的发展。根据2012年9月在泰国卫生部召开的湄公河流域民间医学保护平台会议上六国代表团共同制定的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工作计划,为继承和保护民族医药,借助区域内各国间的传统友谊,大力推动我省民族医药事业对外交流合作,促进民族医药的创新和发展,云南省科协将联合有关单位于2013年10月下旬在云南丽江举办“第六届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  相似文献   

2.
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是由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中国、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六国传统医药界共同发起的区域学术交流合作论坛,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其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区域内最有影响的传统医药学术交流平台,为中国与湄公河次区域各国传统医药交流合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极大地促进了各国传统医药的发展。根据2012年9月  相似文献   

3.
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是由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中国、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六国传统医药界共同发起的区域学术交流合作论坛,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其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区域内最有影响的传统医药学术交流平台,为中国与湄公河次区域各国传统医药交流合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极大地促进了各国传统医药的发展。根据2012年9月在泰国卫生部召开的湄公河流域民间医学保护平台会议上六国代表团共同制定的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工作计划,为继承和保护民族医药,借助区域内各国间的传统友谊,大力推动我省民族医药事业对外交流合作,促进民族医药的创新和发展,云南省科协将联合有关单位于2013年10月下旬在云南丽江举办“第六届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  相似文献   

4.
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是由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中国、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六国传统医药界共同发起的区域学术交流合作论坛,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其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区域内最有影响的传统医药学术交流平台,为中国与湄公河次区域各国传统医药交流合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极大地促进了各国传统医药的发展。根据2012年-9月在泰国卫生部召开的湄公河流域民间医学保护平台会议上六国代表团共同制定的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工作计划,为继承和保护民族医药,借助区域内各国间的传统友谊,大力推动我省民族医药事业对外交流合作,促进民族医药的创新和发展,云南省科协将联合有关单位于2013年10月下旬在云南丽江举办“第六届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9月18~21日,首届澜沧江一湄公河传统医药学术交流会暨首届国际佤医药发展交流会在昆明·临沧召开。来自中国、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六国的卫生部官员和专家学者围绕"传统医药"开展学术交流,共谋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的发展。交流会聚焦深层次的传统医药管理、特色诊疗方法和基础研究,中国、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六国医疗卫生政府官员和专家就云南民族医药研究、传统泰医发展、柬埔寨传统医药研究、越南传统草药研究、缅甸传统医药保护、传承与发展等多个主题进行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6.
6月17日,第二届澜沧江-湄公河传统医药学术交流会暨首届国际哈尼族医药发展交流会在中国普洱隆重召开。大会主席郑进教授作了精彩的“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主旨演讲,来自中国、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等国家的专家分别作了专题报告,裴盛基、张超等教授分别主持了第二届澜沧江-湄公河传统医药学术交流会和首届国际哈尼族医药发展交流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巴两国传统药物资源的异同点,寻找潜在的合作点。方法:对巴基斯坦与中国传统药物的发展现状、药用资源、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文献与实地调研研究。结果:巴基斯坦在医药保健品消费方面是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巴基斯坦的传统医药体系是基于希波克拉底理论框架的希腊阿拉伯体系,农村医疗及农业经济发展与传统药物息息相关。过度开采、大量放牧、乱砍乱伐、土地退化等造成大量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灭绝或濒临灭绝。巴基斯坦许多植物资源与我国共有,有些药用植物的临床功效与中国一致,还有一些药用植物在中巴两国的临床应用各有不同偏向。结论:巴基斯坦与中国生物技术和民族医药的合作可为两国带来互惠互利。通过人工种植或寻找替代品不仅可以缓解巴基斯坦药物资源耗竭问题,而且能够促进中国的贸易出口和科技输出,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柬埔寨传统医药历史悠久,药用植物资源丰富。通过查阅相关民族植物学文献,整理了228种柬埔寨常用药用植物的基原、药用部位、功效主治信息。统计发现,柬埔寨常用药用植物以豆科为主,其次为夹竹桃科和姜科;药用部位多为根或根茎;功效多为治疗胃肠道疾病。比较发现,该国与我国有众多共有、共用植物,在应用方面存在差异。对柬埔寨药用植物信息的调查研究可以为中国扩大药用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Greater Mekong Subregion,GMS)各国在传统医药领域交流甚密。而且,GMS极其丰富的药用生物资源、医药文化的共通性以及药材资源和消费市场的互补性使中国与GMS各国在药材和中成药研发合作和贸易方面潜力巨大。本文对中国与GMS各国传统医药联合研发近况进行简要概述,并针对目前可进一步合作的工作方向进行展望。中国与GMS各国深入合作开展传统医药研发可为解决中国企业制药原料不足问题及临床药物供不应求问题提供有效途径,还可有效促进GMS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传统医药技术和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共享。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3,(4):770-774
通过对内蒙古野生蒿属植物资源调查,发现内蒙古地区分布有50多种蒿属药用植物。研究发现中药和蒙药药用野生植物资源在种类组成、分类群、药用部位、功能、生活型、生态类型及其地理分区特征等方面均有显著的异同性,同时在传统医药利用过程中存在普遍的"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现象。文章针对蒿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用价值、饲用价值及生态学价值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比较该资源在传统中药和蒙药中的应用特点,为内蒙古蒿属药用植物资源的"去伪求真"和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人体感染嗜心性病毒而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炎性病变。孟河医派认为本类疾病以素体正虚为基础,外感实邪为诱因,气血亏耗为主要病理变化,痰浊为主要病理产物;治疗上治心而不专于心,调整脏腑以利于心,主张药物治疗与饮食调养及生活调摄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河源地区正常女性腰椎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和方法:采用定量CT测定法检测河源地区280例正常女性第2、3、4腰椎松质骨的骨密度.结果:达峰值以前腰椎骨矿含量逐年增加,骨矿含量峰值出现在20~29岁年龄段,达峰值后开始下降,50~59岁年龄段呈快速下降期,之后进入下降缓慢期.结论:河源地区正常女性机体骨矿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情况以及达峰值年龄段与文献报道国内其它地区基本相同,骨矿含量峰值及同一年龄段骨矿含量均比其它地区低.  相似文献   

13.
岷江上游特色药用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岷江上游地区是川产道地药材、地方习用药材的重要产地。本文对岷江上游特色药用资源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从政府投入、种植模式创新、实用栽培技术开发及产品附加值提高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利用建议,以期为该地区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赵元晨  李皓月  穆婧  张子隽  宋坪  李志勇  黄璐琦 《中草药》2023,54(16):5421-5432
随着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我国中药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过度开发利用也使我国中药资源短缺问题愈发严重,使用进口药材来补充国内短缺药材资源已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进口药材来源国以周边邻国为主,其中,湄公河流域国家与我国在传统医药方面的交流源远流长,秦汉至明清时期湄公河流域国家众多药材通过商贸、朝贡等途径输入到我国后得到中医认可与使用,进一步增加了中药品种数量,丰富了中医治疗药物。通过梳理古今我国从湄公河流域国家进口药材种类和使用情况,为了解掌握进口药材提供一定程度借鉴。  相似文献   

15.

Ethnopharmacological relevance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is a neglected disease with a high incidence in French Guiana, mainly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Oyapock basin, where Amerindian and some Brazilian people live. The main goals of this work were (i) to assess the knowledge about leishmaniasis in the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Oyapock basin, (ii) to study th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adopted by people affected by leishmaniasis and (iii) to document the use of phytotherapeutic remedies for leishmaniasis.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K.A.P.) related to this disease and its treatments have been studied according to cultural group and geographical settlement. Within the Wayãpi group, the evolution of the knowledge of phytoremedies over the last 20 years has been characterised by literature-based comparisons.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144 questionnaires were administered in all the villages of the upper Oyapock and Camopi basins. Correspondence analyses were used for multivariate analysis. Plant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at the Cayenne Herbarium (CAY).

Results

The biomedical concept of leishmaniasis correlates well with the Teko and Wayãpi concepts of kalasapa and kalasapau. Although the vector of this disease was not correctly identified, the most commonly cited aetiology (74.5%) was vector-borne, and related epidemiological schemes correlate well with the one encountered in French Guiana.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health centres we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resource for diagnostic in instances of leishmaniasis infection (65.9%), independently of the patient's cultural group, along with the use of pharmaceutical drugs (85.3%). Pharmaceuticals were commonly utilised despite the frequent (51.5%) use of phytotherapeutic remedies,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drugs. The most cited medicinal plant spec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leishmaniasis included Eleutherine bulbosa (Mill.) Urb. (Iridaceae, cited 14 times), Euterpe oleracea Mart. (Arecaceae, 9), Cecropia obtusa Trecul (Cecropiaceae, 8), Jatropha curcas L. (Euphorbiaceae, 7), Ceiba pentandra (L.) Gaertn. (Bombacaceae, 6) and Carica papaya L. (Caricaceae, 6).Multiple correspondence analys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pecies used in leishmaniasis remedies are more prone to vary by the user's place of residence than by their cultural origin, which indicates that exchange of knowledge about leishmaniasis remedies has occurred across different cultural groups.Literature-based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remedies for leishmaniasis used by the Wayãpi during the 1980s showed a striking evolution, both in terms of diversity of species and number of plants used. The large number of species shared with other Guianese groups argues for intercultural exchange and may explain the majority (57.1%) of the newly used species highlighted in our study.

Conclusions

Leishmaniasis is a well-known disease in the studied area. Phytotherapeutic treatments are still in use, although they are not the main source of remedies, and should undergo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to evaluate their potential therapeutic value.  相似文献   

16.
掌握黑果枸杞在黑河流域中下游的资源种类及分布范围,为合理开发使用上述地区的黑果枸杞提供科学依据。根据黑河流域黑果枸杞的分布情况,采用线路调查、走访调查以及区采药农的方法,进行野外调查记载、采集、室内鉴定、分类研究。运用Arc GIS软件分析分布区域特点。基本掌握了黑果枸杞的种类、分布范围及蕴藏量,并对其种质资源数量有了了解。为合理开发使用黑果枸杞提供了科学依据,避免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而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7.
对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地区水生和耐盐药用植物种类、分布、种植情况进行调查。该区域有274种耐盐药用植物,其中水生、湿生植物42种,共74科190属。主栽耐盐药材有蛇床子、红花、金银花、皂角、板蓝根等,尚未形成特色药材和产业集群。盐地碱蓬、盐角草、小果白刺、柽柳、益母草、蒲公英、罗布麻等特色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应在加强野生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8.
陈秀实  武延安 《中草药》2018,49(3):732-738
综合检索本草著作与历史地理文献,厘清黄芪古代产地解释的若干谬误。经文献检索分析表明:(1)黄芪古产地"白水"应该为今流经四川甘肃两省的白水江,而不是陕西白水县的白水河。(2)黄芪古产地"黑水"应该为今九寨沟县的黑河,而不是黑水县的黑水河。(3)黄芪古产地"赤水"是今甘肃陇西县城北咸河的支流大河。(4)《新修本草》中黄芪产地"宜州"是正确的,具体位置在今陕西省铜川市,而不应该被曲解为"直州"或"茂州"。(5)黄芪"陕西州郡多有之",主要是指唐、宋时期的"原州""华原""宜州""宁州""泾州"等地。因宋、明两代今甘肃之地属"陕西州郡"范围,如果再加上南北朝时的"陇西洮阳""宕昌黑水""陇西襄武"以及"白水""赤水",可以说黄芪古产地绝大部分在今甘肃境内。经考证得出,黄芪古产地白水为今白水江;黑水为今九寨沟县黑河;赤水为今陇西县城北咸河支流大河;宜州无误,在今陕西铜川市。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6,(11):945-950
道家名医葛钦甫先生发明的葛氏掌针法,是在易经及道家文化的影响下,纳入河图、洛书、太极、八卦、阴阳五行理论,运用天人相应、掌气通神的易医学理论,结合手掌的经络腧穴和现代新医学理论,以"四通八法交会效应"为机制,形成了独特的在手掌布卦进针治疗的葛氏掌针疗法体系。对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效果颇佳,特别是急性运动系统损伤和内外各科的急性病证,疗效尤佳。  相似文献   

20.
汤卫国  王奇志  印敏  王鸣  陈雨  张建华  冯煦 《中草药》2014,45(15):2172-2177
目的建立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直接稀释测定脉络宁注射液中25种矿物质元素(Mg、Ca、Fe、Cu、Zn、Mn、Al、B、Ba、Co、Cr、K、Li、Mo、Na、Ni、P、Pb、Sr、Th、Ti、V、As、Cd和Hg)的方法。方法分别对微波消解条件和测试条件进行考察;样品经微波消解后,采用电感耦合质谱仪测定25种矿物质元素,并对测定方法学进行考察。结果确定最佳消解条件为3步缓慢升温:400 W 80℃升温10 min,保留5 min;600 W 120℃升温10 min,保留5 min;900 W 200℃升温20 min,保留20 min;25种矿物质元素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的RSD均符合定量分析要求;加标回收率为94.7%~106.1%,RSD在0.34%~2.79%。脉络宁注射液中检测出Mg、Ca、Fe、Cu、Zn、Mn、Al、B、Ba、Co、Cr、K、Li、Mo、Na、Ni、P、Pb、Sr、Th、Ti、V,未检出As、Cd和Hg。结论该方法简便、迅速、准确,适用于脉络宁注射液中25种矿物质元素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