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Mu JP  Liu L  Fang W  Cheng JM  Zhao L 《中国针灸》2010,30(11):881-885
目的:研究电针夹脊穴干预海洛因依赖者心理渴求的临床效应及对血浆β-EP、Dyn的影响。 方法:将120例海洛因依赖者随机分为4组:针刺1组(夹脊穴、肾俞)、针刺2组(四肢穴)、模拟组和对照组,采用心理渴求程度VAS量表评定心理渴求程度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β-EP、Dyn治疗前后的变化。 结果:针刺1组、针刺2组心理渴求程度VAS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模拟组(p<0.05, p<0.01),针刺1组与针刺2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1组、针刺2组血浆β-EP、Dyn水平均有所上升,与对照组和模拟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针刺1组和针刺2组的β-EP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1组和针刺2组的Dyn水平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电针夹脊穴可明显抑制心理渴求,降低复吸率。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血浆β-EP的含量,尤其是促进血浆Dyn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针夹脊穴干预海洛因依赖者心理渴求的临床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海洛因依赖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针刺1组穴取T5-T7夹脊穴、肾俞,予电针治疗;针刺2组取四肢穴位内关、神门、足三里等,予电针治疗;模拟组于足三里、三阴交行模拟电刺激;空白组不予任何干预治疗。采用心理渴求程度视觉类比量表(VAS)评定心理渴求程度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β-内啡肽(β-EP)和强啡肽-A(Dyn-A)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针刺1组复吸率为77.3%(17/22),低于针刺2组的88.5%(23/26)、模拟组的90.5%(19/21)和空白组的95.7%(22/23)(均P0.05)。治疗8周、治疗10周时,针刺1组、针刺2组心理渴求程度VAS积分明显低于空白组和模拟组(均P0.01),针刺1组低于针刺2组(P0.05),模拟组低于空白组(P0.05);治疗10周后,针刺1组、针刺2组血浆β-EP、Dyn-A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P0.05,P0.01),模拟组和空白组Dyn-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均P0.01),两个针刺组较空白组和模拟组明显上升(均P0.01),针刺1组较针刺2组上升更明显(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可明显抑制海洛因依赖者心理渴求,降低复吸率,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血浆β-EP的含量,尤其是促进血浆Dyn-A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疼痛、相关功能障碍及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方法:选择LDH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温针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法针刺腰夹脊穴、环跳、委中、阳陵泉,温针组在针刺组基础上温针灸腰夹脊穴,两组均每次治疗30 min,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及治疗每个疗程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ELISA法检测血浆β-EP含量,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后,温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6.66%(26/30)高于针刺组的63.34%(19/30)。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VAS评分、ODI值均逐渐降低,温针组每个时间点的VAS评分、ODI值均低于针刺组(P0.01);两组患者β-EP水平均逐渐上升,温针组每个时间点的β-EP水平均高于针刺组(P0.01)。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温针灸治疗LDH,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相关功能障碍,其减轻患者疼痛的机制与提高血浆β-EP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真穴、针刺非穴、塞来昔布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β-内啡肽含量影响的区别。方法 2017年9月-2019年9月共招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08例,随机分为针刺真穴组、针刺非穴组和塞来昔布组,针刺真穴组采取针刺阳陵泉、阴陵泉、膝关节附近两个阿是穴(若无阿是穴,则选取内、外膝眼)治疗,针刺非穴组采取膝关节局部的四个非穴治疗。针刺真穴与针刺非穴组,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塞来昔布组每天口服塞来昔布0.2 g,共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血清β-内啡肽水平。结果针刺真穴组、针刺非穴组、塞来昔布组三组组内比较:三组患者VAS评分、WOMAC及WOMAC疼痛亚表、功能亚表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1);针刺真穴组僵硬亚表、SAS和SDS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1);针刺非穴组治疗前后SDS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1),WOMAC僵硬亚表、SAS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 <0.05);塞来昔布组患者治疗前后WOMAC僵硬亚表、SAS显著降低(P <0.01)。三组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后的VAS、WOMAC及三个亚表、SAS、SDS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塞来昔布组与针刺非穴组治疗前后VAS改善值组间比较有差异(P <0.05)。血清β-EP水平:针刺真穴组患者治疗后血清β-E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 <0.01);塞来昔布组患者血清β-EP水平治疗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针刺真穴组与针刺非穴组β-内啡肽改善值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1)。结论针刺真穴可以有效地缓解KOA患者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活动,调节KOA患者血清β-内啡肽水平。  相似文献   

5.
Zhu TM  Li H  Du YP  Zheng Z  Jin RJ 《中国针灸》2011,31(5):395-399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心理干预疗法对网络瘾(IAD)患者网络渴求、焦虑等戒断症状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IAD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心理组、电针结合心理组(综合组).电针组选取百会、四神聪、合谷、内关、太冲、三阴交穴,行电针治疗,隔天1次,共治疗20次;心理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4天1次,共治疗10次;综合组运用电针结合心理干预疗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网瘾自评量表、网络渴求程度、ZUNG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及脑电超慢涨落图(ET)的S波谱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综合组网瘾自评量表、网络渴求程度、ZUNG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且综合组网瘾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电针组和心理组(P<0.01,P<0.05),网络渴求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心理组(P<0.01);综合组脑电图S11系波谱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心理组和电针组(均P<0.05).结论:电针结合心理干预可降低IAD患者网络渴求及焦虑状态,其机制可能与患者中枢多巴胺(DA)含量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针刺少阳经穴对偏头痛患者的镇痛作用以及对血桨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方法 将纳入观察的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少阳经组和阳明经组,均采用针刺治疗,少阳组选风池、外关、阳陵泉、丘墟穴,阳阳组选头维、偏历、足三里、冲阳穴.两组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头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的评分情况;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浆β-EP含量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浆β-EP含量.结果 少阳经组治疗4周后疼痛综合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治疗后β-EP含量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以颈椎功能锻炼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及血浆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0.0%和100.0%,对照组分别为53.3%和9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目测类比疼痛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目测类比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β-EP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浆β-E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是一种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浆β-EP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夹脊穴配合颈深屈肌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干预措施为针刺夹脊穴配合颈深屈肌训练;对照组为单纯针刺夹脊穴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进行评定,并将2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VAS与N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组内与组间VAS与NDI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颈深屈肌训练可减轻患者颈痛强度及改善颈椎功能,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电针夹脊穴干预海洛因依赖者稽延性戒断症状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穆敬平  刘莉  胡军  徐平 《中国针灸》2005,25(9):599-602
目的:研究电针夹脊穴对海洛因依赖者稽延性戒断症状的干预效应.方法:将120例海洛因依赖者随机分为4组:针刺1组(夹脊穴、肾俞)、针刺2组(四肢穴)、模拟组和对照组,采用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分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自评量表积分(SDS)观察治疗前、治疗4、8、10周的变化.结果:在治疗4、8、10周,针刺1组、针刺2组的稽延性戒断症状和HAMA、SD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电针可明显改善稽延性戒断症状,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电针夹脊穴明显优于四肢穴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腕踝针联合针刺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对VAS评分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治疗组(n=33)。对照组给予针刺夹脊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腕踝针,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VAS评分、复发情况、DLQI评分、AIS评分。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两组VAS评分显著降低,AIS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较多(P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DLQI量表各条目评分显著较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0.05)。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采用腕踝针联合针刺夹脊穴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牵引态下针刺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6年7月在我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观察组采用牵引态下同时针刺相应的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非同步牵引状态下针刺相应的夹脊穴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分级指数(PRI)以及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IL-6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总有效率(80.39%)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2.16%)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RI、NDI和VAS评分以及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IL-6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牵引态下针刺夹脊穴能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疼痛,促进炎症的吸收。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7,(7):573-575
目的 :探讨养血止痛丸联合针刺夹脊穴治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症状(AS)的疗效。方法 :73例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口服养血止痛丸+针刺夹脊穴)和B组(口服神经妥乐平片),治疗3个月。运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于治疗1 d、1个月、3个月、6个月评定疼痛改善状况。结果:治疗1个月,B组VAS评分优于A组(P<0.05);治疗3个月,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两组比较A组总有效率82.4%优于B组的60.0%(P<0.05)。结论 :养血止痛丸联合针刺夹脊穴治疗轴性症状安全有效,且中远期疗效优于神经妥乐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对皮质扩散抑制(CSD)偏头痛大鼠内源性镇痛系统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模型对照组(只使用氯化钾刺激大鼠皮层诱发CSD)、针刺预防组(建模前连续针刺大鼠太冲和阳陵泉穴10 d,建模后不再针刺)、针刺治疗组(建模成功后针刺大鼠太冲和阳陵泉穴3周)、针刺防治组(建模前连续针刺大鼠太冲和阳陵泉穴10 d;建模成功后继续进行针刺治疗3周)。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针刺前后大鼠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β-内啡肽(β-EP)、5-羟色胺(5-HT)含量变化,并利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针刺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区CGRP、β-EP、5-HT、c-fos的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1)利用氯化钾溶液刺激大鼠枕叶皮层可成功建立CSD偏头痛模型。(2)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存在着行为学改变,血浆CGRP含量升高、β-EP和5-HT含量降低(均P0.01),脑干PAG区CGRP和c-fos阳性细胞数升高、β-EP和5-HT阳性细胞数降低(均P0.01)。(3)针刺预防组、针刺治疗组、针刺防治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行为学改变持续时间缩短,血浆CGRP含量降低、β-EP和5-HT含量升高(均P0.01),脑干PAG区CGRP和c-fos阳性细胞数降低、β-EP和5-HT阳性细胞数升高(P0.05或P0.01)。(4)与针刺预防组和针刺治疗组相比,针刺防治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持续时间减少更明显,血浆β-EP含量更低,CGRP和5-HT含量更高(P0.05或P0.01),脑干PAG区CGRP和c-fos阳性细胞数更低、β-EP和5-HT阳性细胞数更高(P0.05或P0.01)。结论:针刺可通过影响CSD偏头痛内源性镇痛系统有效防治偏头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镇痛作用及其对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方法:将68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进行比较,观察两组的镇痛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镇痛效果,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浆β-EP含量。结果:治疗组镇痛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疗效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且血浆β-EP含量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可提高LDH患者血浆β-EP活性,具有良好的即时和远期镇痛效应,且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运用耳穴联合腰夹脊穴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急性发作的即刻效应,为临床治疗腰痛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前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五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急性腰痛患者,根据诊断及纳入标准确诊为腰椎间盘源性疼痛者共90例。所选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分别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腰部夹脊穴,观察组在对照组腰夹脊穴针刺的基础上加以磁珠贴压耳穴治疗。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0 min的McGILL评分、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0 min的外周血液进行五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McGILL、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2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得到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血液中的5-H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后2组患者的5-HT水平均得到明显升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血液中的β-E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的β-EP水平均得到明显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结论:耳穴联合腰夹脊穴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其急性发作期的即时效应显示能改善患者疼痛/整体症状和肢体功能,其起效机制可能与5-HT、β-EP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针刺夹脊穴结合脊柱推拿和单纯针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短期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结合脊柱推拿,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夹脊穴,观察两组RMDQ量表评分、VA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MDQ、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RMDQ、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结合脊柱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时疗效较单纯针刺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四穴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根性痛的镇痛效应。方法:将106例LDH根性痛患者随机分为四穴电针组(四穴组)与常规电针组(对照组),每组53例,分别采用四穴电针与常规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镇痛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运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测定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疼痛程度,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或P0.05),四穴组较对照组疼痛改善更为明显(P0.05),且镇痛起效时间更短,维持时间更久(P0.01);治疗后两组血浆β-内啡肽、NO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结论:四穴电针镇痛起效更快,维持时间长,具有显著的即刻和远期镇痛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增加β-EP含量、减少NO含量,即调节内源性β-EP及细胞因子NO水平的神经生物学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药七皮饮对银屑病样皮损大鼠模型皮损及不同组织中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方法]复制银屑病样皮损大鼠模型,中药七皮饮治疗,每日治疗1次,连续10 d。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变化、测定皮损Baker组织学得分及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得分、放射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浆、皮损及下丘脑中β-EP含量。[结果]中药治疗后大鼠皮损明显改善,中药组Baker组织学得分及PASI得分均明显较模型组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浆β-EP呈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皮损β-EP升高(P0.05);模型组下丘脑β-EP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血浆β-EP含量无明显变化;皮损处β-EP降低(P0.01);下丘脑β-EP含量升高(P0.01)。[结论]中药七皮饮对银屑病样皮损大鼠模型皮损有改善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降低皮损β-EP、升高下丘脑β-EP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效应机制.方法:60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选用颈部夹脊穴,对照组选用传统取穴进行针刺,对照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T含量均明显降低,分别与治疗前含量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浆ET含量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ET含量可作为临床判定颈源性高血压疗效的一项客观检测指标,同时证明颈部夹脊穴是更为有效的治疗本病的选穴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针刺夹脊穴对大鼠椎间盘LI-1α、TNF-β浓度及MRI影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只。针刺干预组、对照组麻醉后腹腔切开,分离后腹膜,暴露L5~6、L6~S1椎间盘左前缘,5号穿刺针分别刺入两椎间盘,深度3 mm,后缝合腹壁。4周后给予针刺干预组夹脊穴针刺,取大鼠双侧L5、L6夹脊穴(脊柱正中旁开3 mm),直刺0.5 mm,每天1次,连续10天。对照组不针刺;正常组不给予任何处理。随后各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行MRI检查,后将大鼠全部处死,取椎间盘组织离心后行ELISA法LI-1α、TNF-β浓度测定。结果:大鼠椎间盘LI-1α、TNF-β浓度在干预后A组与B组有显著差异(P<0.01);A、B组在造模后及干预后椎间盘MRI影像学分级、椎间盘高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椎间盘内LI-1α、TNF-β浓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短期内(4周)针刺夹脊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MRI影像学表现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