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通过典型案例探讨王庆国教授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王庆国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以正虚为本,以情志因素为患,临证之时强调病证相合,治法以补脾疏肝、寒温并用等为主。  相似文献   

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排便异常或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我国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腹泻型占大多数。刘启泉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病机为:脾虚湿盛、肝脾失调。刘启泉教授认为风药具风之清扬开泄之性,善走不守,其性轻灵,具有多重效应,可治多种疾病,并配伍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疗效。风药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可以起到疏肝理脾、祛风除湿、升举清阳、调气引经、活血通络等作用,并列举相关风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与刘启泉教授运用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中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最为常见。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优势在于能有效缓解其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临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应特别注意疏肝健脾。现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和辨证施治两方面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来探讨说明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体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合四逆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1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治疗28d,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痛泻要方合四逆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总有效率为87.80%。结论痛泻要方合四逆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肯定,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李佳泽 《中医药学报》2012,40(3):128-129
介绍隗继武教授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积50年临床经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独到见解。主要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以及柴胡桂枝汤的方药分析、临床应用、验案举例等方面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且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李晶教授治疗疾病强调中医临床思维,临证遣方用药讲求紧扣病机,认为肝郁脾虚、阳虚湿胜为病机关键,临证主张方机相合,用药符合病机。该文对李晶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提供依据。方法检索近十年国内外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文献,筛选出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文献共15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用腧穴为天枢、命门、大肠俞、足三里、关元;(2)当热敏灸达到饱和灸量时,效果最佳;(3)热敏灸治疗与普通灸或单纯针刺治疗相比,疗效显著;(4)热敏灸加汤剂治疗,疗效叠加。结论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16-217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及腹泻便秘交替型(IBS-M),其中以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最常见。近年来内脏高敏机制为其主要发病机制得到逐步认可,痛泻要方可以明显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临床症状,但其机制尚不明确。该文总结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患者内脏高敏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对痛泻要方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内脏高敏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生理功能紊乱。沈舒文教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独特见解,笔者将从肝脾肾三脏对沈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思路及用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谢建群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疾病,以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大便性状异常,症状或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本病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和腹痛型,临床尤以腹泻型多见,病情缠绵,久治难愈。谢建群教授长期从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随师侍诊,获益良多,现试析其辨治思路于下。  相似文献   

11.
通过李永成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案例,总结其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学术思想。李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发病机制在于肝脾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饥饱不适、情志不畅、外邪所伤、操劳过度等致病因素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肝气不疏,从而使患者出现抑郁恼怒等情绪障碍,而脾失运化,则致其清浊不分,停滞中焦,精微随糟粕并行肠间,发为泄泻、腹痛。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相关性腹泻是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生率为38.2%[1]。笔者采取温针足三里配合药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并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较,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至2010年我院收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92例,均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组中女29  相似文献   

13.
<正>肠易激综合征~([1])是以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腹部症状与排便习惯改变有明确的相关性,症状可持续或间歇发作,但各种检查未发现生化学和形态学异常。按照罗马Ⅳ诊断标准~([2]),根据粪便形状改变可以分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IBS-M)、不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U),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最为多见。王国斌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现将其治疗IBS-D的经验介  相似文献   

14.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连建伟教授对于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遵循朱丹溪学术思想,认为该型常因“肝脾不调”且多由湿、火、气虚、痰积、食积引起。辨证常以平脉辨证法,认为“左关弦、右脉缓”为其脉诊特点。结合丹溪理论,临床自拟“疏肝安肠方”治之,参合“舌症”辨证加减,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升阳除湿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惹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腹泻型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对照组予思密达、乳酸菌素片口服,治疗组予升阳除湿汤,5天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对两组腹泻型肠易激惹综合征主症积分、综合疗效、临床疗效进行评测。结果治疗组主症积分、综合疗效、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升阳除湿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惹综合征疗效可靠,具有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观察中医中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诊治的106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分为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脾虚湿盛型4个证型进行辨证施治。结果:106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治愈67例,占63.2%;好转34例,占32.1%;无效5例,占4.7%;总有效率占95.3%。结论:中医辩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张庆  梁超 《四川中医》2011,(5):69-71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疏肝健脾法并根据症状随证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35例,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观察该方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为91.4%,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疏肝健脾法能有效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安肠消痞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安肠消痞汤随症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32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痊愈17例,显效11例,进步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7.5%。结论:安肠消痞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以及多发的胃肠道疾病,其中又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最为多见。通过介绍李晶主任在"温"法思想指导下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证认识及用药经验,为难治性胃肠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目前最常见且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在针对治疗腹泻型型肠易激综合征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从中医辨证治疗、专方联合西药治疗、中成药结合西药及针刺联合西药治疗等方面综述近5年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