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综合《内经》全文,从两方面对小肠病证候规律作一初步探讨。①小肠病的证候体现于:其一是小肠的本腑病候;其二是小肠经的经络证候;本腑病候涵盖于经络证候之中。②小肠病候与心脏病候相对照的结果说明,小肠与其相表里的心脏具有部分相同病候。体现了中医脏腑学说的整体观思想。  相似文献   

2.
《内经》大肠病证候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内经》全文,从以下两方面对大肠病证候规律作一初步探讨。①大肠病的证候体现于:其一是大肠的本腑病候;其二是大肠经的经络证候;经络证候未明确涵盖本腑病候。②大肠病候与肺脏病候相对照的结果说明,大肠与其相表里的肺脏具有部分相同病候。体现了中医脏腑学说的整体观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中医望诊中,面部分候脏腑部位早在《内经》就有论述。近几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人以热像图进行研究,亦认为其确有临床价值。然而,就面部分候脏腑的具体位置,所叙不一。如有人认为颧部为肾,此言不妥。《灵枢·五色篇》曰:“……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中央是指鼻隧至颊部之间的中央(颧骨之下),主大肠的部位;由此外开的颊部,主肾的部位,颧为肩的部位。又如《素问·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  相似文献   

4.
脏腑辨证起源于《黄帝内经》,五脏虚实辨证是《内经》时期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为探究五脏虚实辨证与治疗的内容与特点,将《内经》中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内容虽零散,不成体系,但是均以“四时五脏阴阳”藏象体系为基础,虚实证候的出现多归因于本脏与相表里脏的脏腑功能失常与经络循行异常,五行生克关系也融入在五脏虚实辨证之中。治疗多采用针刺疗法,选取相应经脉穴位,行补虚泻实手法,对于五脏实证,也可以选用泻血疗法。  相似文献   

5.
综合《内经》全文,从以下几方面对膀胱病证候规律作一初步探讨。①膀胱病的证候体现于两方面:其一是膀胱腑的本腑病变;其二是膀胱经的经络证候;有别于其他脏腑的证候特点,两组病候之间无明确涵盖关系。②膀胱病候与肾脏病候相对照的结果说明,膀胱病候完全隶属于与其相表里的肾脏的功能。体现了“气化则能出”的肾与膀胱相表里的整体现思想。  相似文献   

6.
《东医宝鉴》是韩医学引进中医学并开始本土化的代表性著作。《东医宝鉴》中“面部分候脏腑图”共有2幅,本文通过对其内容进行渊源分析探讨,进一步寻找其与《内经》中“面部分候脏腑”理论的关系以及在临床实践、养生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5,(5):966-967
六字气诀即吹、呼、嘻、呵、嘘、呬,是古人留下来的一种传统养生方法。《诸病源候论》认为肝病候可用呵治疗,心病候可用呼吹治疗,脾病候可用嘻治疗,肺病候可用嘘治疗,肾病候可用呬治疗。六字气诀可以治疗五脏病候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可以宣畅五脏气机,疏通脏腑经络。  相似文献   

8.
《灵枢》经筋理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二经筋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循行分布特点以经脉为纲纪,无脏腑属络;循行方向呈向心性;结、聚、交、合;呈片、面状分布.其病候特点、病理变化分为筋急与筋纵;病位分为经筋所过外周病候与内脏病候;治疗特点有"燔针劫刺",量化刺激标准基于"维筋相交"的交叉取穴法等等,并总结了经筋实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经络病候初探——关于是动、所生病候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病候是针灸理论的重要内容,与经络循行内容共同构成了经络学说的理论核心,《灵枢·经脉》篇中有详细论述。对经络病候的认识,特别是对“是动”、“所生”两组病候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综合《内经》全文 ,从以下几方面对胃病证候规律作一初步探讨。①胃的证候特点基本上是以足阳明胃经的经络病候为主要表现所呈现的一系列症状。且主要与消化异常有关。②《素问》及《灵枢》中描述胃的证候 ,明确提及了“虚”、“实”、“寒”、“热”之别。③胃疟、胃咳、胃风、胃胀等几大病的证候特点与《内经》全文体现出的胃病证候规律基本一致。以上几点说明《内经》时代的医家认识胃病证候多遵从足阳明胃经脉循行的规律 ,且注重证病结合 ,脏腑分证中渗透了八纲辨证的萌芽  相似文献   

11.
《内经》肝病证候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内经》全文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肝病证候规律作一初步探讨。①肝病证候基本上是以肝经的经络病候为基础所呈现的一系列症状 ;②肝病证候体现了肝脏的藏象特点 ;③《素问》及《灵枢》中描述肝的证候 ,明确提及了“虚”证及“实”证 ;④肝脉的异常体现出的证候特点与《内经》全文统计出的肝病证候群规律基本一致。以上几点说明《内经》时代医家认识肝病证候遵从足厥阴肝经经脉循行的规律 ,且注重了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12.
《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简称《千金要方》)是由唐·孙思邈"在整理和提高(唐)以前医学成就的基础上,总结自己毕生的临床经验,写出的一部综合性临床百科全书"。本文综述建国以来对《千金要方》五脏证候总体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①《千金要方》五脏证候总体的研究,包括五脏证候总述、"实多热、虚多寒"说、"脏热腑寒"说、"五脏极证"说;②《千金要方》疾病五脏证治通论。综述发现,《千金要方》的五脏证候体系基本上是完整的,与现代比较有其明显的特点。现代对《千金要方》五脏证候总体的研究,其焦点主要集中在《千金要方》对脏腑辨证施治体系的发展以及与现代不同的证候理论上,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的来说,建国以来对《千金要方》证候(包括五脏证候)的研究尚缺乏重视,文献较少,在研究深度上仍有明显不足。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千金要方》证候体系在证候学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络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经络辨证可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运用经络辨证可对复杂的病候执简驭繁,同时使处方用药有的放矢。《黄帝内经》是经络辨证的理论基础,《灵枢·经脉篇》中详细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以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记载了十二经脉与心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经脉是气血循行的通路,也是各脏腑病理生理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物质基础。诸脏气血不畅、阴阳失调可以通过经脉影响心脏,心脏有疾也可以通过经脉传导表现在其他脏腑。毛以林教授根据《黄帝内经》中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与心脏之间的生理或病理联系,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常见经脉病变导致心悸的临床证候群,从病变经络入手选方用药,运用常用方剂进行加减,同时总结出心悸中不同兼证的加减用药,临床中获效颇佳。  相似文献   

14.
综合《内经》全文 ,初步探讨胆病证候规律。①胆病证候基本上是以胆经的经络病候为基础所呈现的系列症状。②胆病证候群并不能完全体现胆的藏象学特点。③《素问》及《灵枢》中描述的所有关于胆的证候 ,明确提及“虚”和“实”的经文只有一处。④胆的证候群与肝的证候群是同多异少。说明《内经》时代医家认识胆病证候遵从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的规律 ,且注重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15.
尽管《黄帝内经》将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分别相连,但经脉与五脏六腑的联系却各有特点。通过比较经脉脏腑相关特点,认为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建立较早且较为紧密,五脏病证与经脉病候相关性较大,五脏有疾多选取相应经脉五输穴治疗;经脉与六腑联系建立较晚,六腑病证与经脉病候的相关性不及五脏,六腑疾病多选取下合穴治疗。经脉脏腑相关的不同特点与脏腑经脉融合程度、哲学文化因素、古人对脏腑的认识有关。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中有丰富的脏腑病机理论,涉及到五脏病机、六腑病机、奇恒之腑病机等病机理论.其脏腑病机理论具有以“四时五脏阴阳”藏象模型为论证基础;脏腑病变不离精气阴阳,尤重脏腑气之虚实;五脏之间相通,相互影响等特点.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局部病变联系全身,脏腑经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17.
《灵枢·经脉》篇记载的十二经证候,是经脉病理变化的反映,朴素而详尽的纪实。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方法,就是在脏象学说结合经络证候的基础上充实和发展起来。十二经证候对针灸厥证论治也有很大的启发。剖析证候产生之因,探讨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证候对针灸治疗的指导价值,对于针灸理论和临床都是有裨益的。一、十二经证候产生的原因根据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原理,十二经证候可分为由肢体病变产生的“外经”证候和由脏腑病变产生的“内脏”证候两个方面,这些证候产生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经脉循行路线与证候有关  相似文献   

18.
《内经》在整体观指导下,将自然界五色和人体五脏联系起来,建立了藏-色对应关系,并提出"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根据五脏和五色的相关性以及五脏在面部的"色部"分配,可以将体表特定部位出现的色泽异常或分泌物、排泄物颜色异常定位于相应脏腑。对肾而言,肾色黑,面部颧、颊、颐等  相似文献   

19.
杨晨  邢龙飞  秦丽娜 《北京中医药》2019,38(12):1211-1212
经筋是中医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循行分布、病理特点上与脏腑有紧密联系。循行深入体腔的经筋具有维稳脏腑的作用;经筋循行分布广泛,通过整体网络影响脏腑功能。经筋病变产生筋结点,从而导致脏腑疾病的发生;脏腑功能失调也会引起经筋病变。筋结点可以反映病候,对脏腑疾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针刺筋结点可以恢复经筋的生理功能,从而治疗脏腑疾病。明确经筋与脏腑相关性及筋结点在脏腑疾病诊疗中的意义,可以扩大经筋的主治范围,为脏腑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张瑛 《河北中医》1987,(5):32-33
经络辨证包括十二经辨证、奇经八脉辨证、经别、经筋和皮部的辨证。辨证方法主要是根据各自的分布及病变时的证候表现来综合分析。兹就经络辨证中的主体,即十二经辨证和奇经八脉辨证分述如下。一十二经辨证经脉和所属脏腑发生的病理变化,通过经络系统反映到体表,在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这些病候可以反映疾病的成因、性质及所属的经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