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资源集生态资源、医疗资源、经济资源、科技资源和文化资源于一身,是中医药文化及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部分药材供应短缺、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保障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我国中医药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丰富中药新资源的来源是我国中医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可通过扩大药用部位、发展中药替代品、寻找药用类同品、发掘民族民间药物或引入外来药材等途径有效拓展中药来源,中药功效预测与功能定位在实现中药新资源转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该文将从中药功效形成的理论基础、古籍溯源和现代方法学演化等角度,系统提出基于"取象比类"、植物亲缘关系、古籍文献、药性推导、民族植物学调查、文本挖掘、网络药理学与构-效关系等策略的中药新资源功效和功能定位方法,以期构建中药新资源功效和功能定位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期待为中药新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及产业现代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药药性研究缺乏科学的临床研究方法。中国历代医家经过千年实践,形成了一套基于临床功效、证型治法的中药药性反推方法,但由于现代医学的冲击和该方法自身的局限性,这些方法的发展停滞不前。通过介绍传统中药药性临床研究中的临床功效反推法及其特点,总结传统临床功效反推法在当下药性研究中的价值,并结合现代科学研究的要求,凝练功效反推法需要改良的要点,以期为建立传统与现代兼备的中药药性临床研究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从中药功效的形成及发展、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有无关系和中药药理作用归属于哪一条中药功效条文来探讨中药功效与中药药理之间的关系。得出中药功效的确立受到中药药性理论、中医药床实践等因素的影响,中药功效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故不宜按中药的每项功效给中药药理作用进行细分,且按与中药功效有关无关对中药药理作用进行分类也应谨慎。  相似文献   

4.
中药功效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中药功效研究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研究成果未能系统纳入到中医药理论体系,中药某些有价值的功效被忽略,辨病用药未能切实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有效成分不能全面反映原药材的药性与功效特点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对中药功效研究的思路应该从文献整理与挖掘、功效名词术语规范化、建立符合中医药理论特色的中药功效评价体系、有机结合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和中药临床应用研究、进行多学科研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性组合及其与功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药性是中药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研究主要局限于单一药性或两类药性(气、味)的研究,难以全面反映基于中药药性的用药规律。为此,本文提出气、味、归经药性组合与功效关系的研究,通过对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性及其功效数据的统计,得到235种药性组合,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药性组合与功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分析,明确了每种药性组合的主要功效。研究结果表明,药性组合有助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中药的作用规律,丰富和发展中药药性理论,为中药新药的研制和中医药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药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分类方法。这些分类方法体现了中医对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学发展历史中,产生过三品分类法、自然属性分类法、药物功效分类法、"综合药性"分类法等分类方法。这些分类方法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了丰富的中药学知识。  相似文献   

7.
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药性是中医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寒热药性是药性理论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由于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深刻,而当前的思路及方法手段难以摆脱先入为主、循环论证的研究局限性,因此亟需为现代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注入新思维、启动新视角.本文在现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以系统观为指导,以物质基础、生物效应和作用靶标为寒热药性的三大要素,融合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构建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表征方法,基本揭示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以期实现药性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为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与合理用药水平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性理论源于临床实践,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作用。中药药性研究发展缓慢,现有教材中缺少系统的药性形成方法的内容,目前所开展的药性研究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未形成完善的药性研究体系。文章通过阐述、总结传统中药药性形成方法之一口尝法的研究内容,分析该法的特点、价值与改进思考,以期客观地认识传统药性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中药药性现代化研究方法,丰富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  相似文献   

9.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  曾南  夏厚林  黄立华 《中医杂志》2013,54(2):99-102
基于古今文献资料,分析了现有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广义中药药性即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的认知基于功效与主治病证(应用),而功效术语表达又是药性的综合再现,可见“性—效—用”密切关联;中药的品种、质量是产生“性—效—用”的前提条件.提出按中药功效分类,依循“品—质—性—效—用”为路径的综合研究模式,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脏腑辨证为核心,以寒热辨证为纲要,设定药性整体与效应关联的观测指标,融合多学科知识,采用多种现代技术,开展系统、深入的多维研究,探寻基于功效分类的药性理论现代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李成华  薛长松 《中国药学杂志》2022,57(19):1596-1600
总结人参药性成因及单味药药性研究的意义,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参考。通过本草学研究,考证历代中医药古籍文献对于中药人参药理药性与功效应用的论述,从“单味药药性成因假说”角度,辨析单味药人参药性历史变化过程,总结单味药人参药性成因。人参药性历史变化过程是中医学具体理论流派指导下的不同流派临床实践经验总结过程,是中药临床功效与临床用药倾向影响中药单味药药性形成过程的具体实例。单味药人参的复杂药性成因体现了中药单味药药性理论与药性实践形成过程中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揭示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联规则。方法:以中药性效为主线,结合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探究分析2005年版《中国药典》所载525味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联性,归纳分析药性组合群与功效群。结果:发现单味中药大部分药性组合与功效相统一,部分药性组合没有相对应的功效,部分功效没有相对应的药性组合;不同中药相同的药性组合与功效的关联符合一定的规则;不同中药同一功效对应的药性组合也符合一定的规则。结论:以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为主线开展中药性效关联的研究,全面阐述中药药性、功效的关联性,构建中药"药性组合群"和"功效群",方能揭示中药药性、功效关联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特色的突出体现,准确把握中医药特色优势需要对药性理论彻底研究。本文基于中药性味当为“一味一性”,提出中药性味理论新的假说,即“一药X味Y性,其中Y≤X”,并提出验证新假说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研究方法。本文提出的假说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深化对中药性味本质的认识,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构建中药性味研究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姜丽  李成华  薛长松 《中草药》2023,54(17):5786-5795
科学合理的中药药性研究方法是中医药药性科学内涵研究的基础和客观要求。在既往创建的“单味药药性成因假说”理论指导下,在国内外首次创建“单味药药性形成演变分类范式模块”研究方法。运用此方法,在利用现代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成果解析淫羊藿四气药性合理性的基础上,在中医学理论语境下,分析单味药淫羊藿四气药性历史形成、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并将研究结果纳入模块类别单元分类。为建立系统、科学合理的中药药性研究方法与手段,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尝试创立一种基于药性位势模型与功效知识元网格的模型化表征方法,并藉以探讨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之间的内在关联规律,从而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现代诠释。本研究将使中药传统药性理论知识体系呈现开放性,并为实现中药药性数字化表征开辟新的途径,也可为探讨中药配伍理论的内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药药性理论模型化表征方法研究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尝试创立一种基于药性位势模型与功效知识元网格的模型化表征方法,并藉以探讨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之间的内在关联规律,从而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现代诠释。本研究将使中药传统药性理论知识体系呈现开放性,并为实现中药药性数字化表征开辟新的途径,也可为探讨中药配伍理论的内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药药性与中药药性物组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刘培勋  龙伟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4):1769-177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对中药药性理论加以现代诠释,让全人类共享中华文明的成果,是当务之急。作者首次提出中药药性物组学的新概念,认为中药药性物组学是研究中药药性物质组组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并对中药药性物组学的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相互关系等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中药药性的科学研究,最终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药性热力学观及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一直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但至今尚未取得重要突破。寒热辨证为中医首要辨证,寒热药性是中药的首要药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首要治则,但是究竟寒热药性是否客观存在?能否/如何建立一套客观可行的寒热药性评价方法体系?如何以寒热药性理论及其研究成果指导中医药实践?近年来课题组独辟蹊径,主要从热力学角度对中药寒热药性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首次提出了"中医药(药性)热力学观"(thermodynam ic outlook of Ch inesem ed ic ine),建立了"源于临床,证于实验,回归临床"的中药药性研究模式,研制开发一套可用于中药寒热药性差异表征与评价的方法体系(包括冷热板差示法,微量量热法,药性循证医学分析),从体外到体内、从实验到临床,较系统地考察了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能量转移和热变化及其不同寒热药性中药的干预效果,揭示中药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性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科学性,为审视和研究中药药性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研究分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在加强对古代本草文献考证整理和现代中药文献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药性,将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及其规范标准,科学地表征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本质.  相似文献   

19.
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目前中药药性理论基础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特定的药味与寒热药性、归经、作用趋势等构成特殊的药性系统,能表达特定的生物效应,其间具有关联性,规律性,中药分类即具有此特征。强调药性系统中,药味是基础,寒热药性是关键,归经是核心。并提出:按中药功效分类,利用多学科手段,开展纵、横多层次的综合性基础研究,捕捉其含共性物质基础在不同层次上呈现的生物效应信息特征,挖掘符合中医药理论特色的寒热药性、药味、归经、作用趋势特异性信息表征,探索其间的关联性、规律性,以期科学表达药性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薛长松 《中草药》2020,51(11):3090-3096
药性四气为中药的基本属性,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是目前中医药研究热点之一,也是中医药自身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客观要求。由于各单味药药性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归纳、总结、变化的最终结果,因此明确各单味药的药性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是中药药性科学内涵研究和共性特征归纳总结的基础条件。通过考证历代古籍文献,结合现代中医药科学研究成果,梳理金银花药性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其药性最终确立的影响,总结金银花药性成因及其科学内涵。即金银花单味药药性形成是其药效物质基础、临床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药效作用和历代临床用药倾向3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首次提出单味药药性成因假说,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