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高鹏  张娥  张运克 《河南中医》2023,(4):552-558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通玄复言法在明清方书中治疗中风失语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数据库收录的30部明清方书,双人独立在Excel软件中录入通玄复言法治疗中风失语的处方,筛选高频中药并通过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采用Apriori算法和R型聚类分析法对高频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总结通玄复言理论治疗中风失语的辨证组方规律。结果:明清方书中通玄复言法治疗中风失语的方剂共105首,纳入中药191味,总频次1 090次,通玄复言法立方中高频(频次≥10次)中药有茯苓、半夏、当归、人参等34味,核心(频次≥20次)中药有19味。核心中药药性分析发现温性甘味、归心肺肾经药物最多,功效分类以化痰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补气药为主。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得到人参与甘草、半夏与胆南星等10组药对组合,并挖掘出解语丹、地黄饮子、涤痰汤核心方剂;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半夏与胆南星关联度较高;使用规则分析发现半夏和胆南星相配伍可提高方剂的临床有效性,具有临床配对关联意义。结论:通玄复言治疗中风失语立方规则为理气活血、开窍补虚、泻火祛痰,得到理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温病条辨》三焦辨证下温热类病证药物使用规律和特点。方法:筛选《温病条辨》中治疗温热类病证的方剂,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Excel及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进行频次、性味、归经及关联规则分析,挖掘《温病条辨》治疗温热类病证用药规律。结果:对上焦32首方剂,中焦31首方剂,下焦30首方剂进行分析,得到上焦高频用药24味,中焦高频用药12味,下焦高频用药12味; 上焦多使用清热药、解表药、补虚药; 中焦多使用清热药、泻下药、补虚药; 下焦多使用补虚药、清热药; 三焦治疗温热类病证高频药物皆以苦、甘、寒为主; 上焦治疗温热类病证高频药物主要归肺、心、胃经,中焦主要归肺、胃、脾经,下焦主要归肝、心、肾经; 三焦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上焦有6组药对,中焦有15组药对,下焦有3组药对。结论: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三焦用药性味皆以甘苦寒为主,并创甘苦化阴之法,且养胃体,重视顾护胃阴。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古籍文献中治疗痛风、历节和行痹的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方法 筛选古籍文献中治疗痛风、历节和行痹的方剂,根据方剂信息建立Access数据库,统计方剂中药物使用频率并应用假设检验与关联规则对前30味高频药物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352首方剂,包括痛风78首、历节173首、行痹101首.3种方剂中均以当归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每种方剂中明显高于其他两类的高频药物是:痛风方剂中的苍术、黄柏和熟地黄,历节方剂中的麻黄和芍药,行痹方剂中的地龙.前30味高频药物主要分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利水化湿药、温里药、熄风通络药、清热药、其他,其中补虚药在痛风和历节中使用最多,活血化瘀药在行痹中使用最多.3种方剂支持度>10%、置信度>70%的药对共有11对.结论 补虚、活血化瘀、解表和祛风湿药物在痛风、历节、行痹方剂中使用比例均较高,痛风和历节更注重补虚,行痹更注重活血化瘀,3种方剂用药相互交叉且有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喉痹内服方剂的规律。方法:记录《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喉痹内服方剂,应用EXCEL 2010建立喉痹内服方剂数据库并进行频数分析,根据频数分析归纳核心药物,分别运用统计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2的系统聚类进行聚类分析,以IBM SPSS Modeler 18.0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作出关联网络图。结果:关于治疗喉痹的内服方剂,共收集到533首方剂涉及381味中药,根据频数分析结果归纳出甘草、桔梗、玄参、升麻等45味核心药物,总结了6个核心药物聚类组合,得出29条药对关联规则。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喉痹内服方涉及药物广泛,药物相对集中,以清热、解表、补虚、化痰四类药物最为常用,同时发现药物配伍存在比较固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频数分析和关联分析法,从病症结合探寻中风后半身不遂古方的用药规律。方法:选取中华医典5.0系统中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方剂,利用Excel软件建成"中风后半身不遂古方用药"数据库,并用SPSS Modeler18.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古方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常用药物有防风、当归、川芎、肉桂、附子、麻黄、人参、羌活、天麻、独活等。最常见的药类为补虚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温里药。最常用的药对为川芎-防风、麻黄-防风、羌活-防风、人参-防风、独活-防风。最常用的药组为防风-麻黄-川芎、川芎-麻黄-防风、当归-肉桂-防风。结论:数据挖掘法能够较全面地阐释古代医家组方用药经验,对现代遣方用药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先贤运用纯中药治疗中风的用药配伍特点及治则治法,并与现代中西医结合用药规律比较分析。方法:收集《中华医典5.0》中治疗中风的纯中药处方,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软件建立规范化数据库,并利用SPSS Statistics25和SPSS Modeler18.0软件对数据库中的处方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研究最终纳入条文429篇,方剂1 330首,中药528味,药物总频次15 689次。其中频次20%的中药13味;药类频次1 000次的中药类别为解表药、补虚药、祛风湿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在支持度20%、置信度50%条件下,可得强关联药对20对;聚类分析前20味高频药物可得4类聚类组。结论:先贤治疗中风以熄风化痰、温阳通络、祛风行血、益气健脾为基本方法组方用药,《中华医典5.0》相关的解表祛风药、温阳活血药、开窍醒神药的应用或为现代医家亟待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含桑白皮古今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古方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检索数据库,今方以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为检索数据库,筛选含桑白皮的方剂。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基于Aprior算法的关联规则分析,Cytoscape 3.7.2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SPSS Statistics 21.0 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合桑白皮的古方主要用于治疗咳嗽、喘证、肺痈、肺热等肺系疾病,含桑白皮的今方主要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咳嗽、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古方配伍药物频次较高的是炙甘草、木通、赤茯苓、苦杏仁、黄芩等,以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较多;今方配伍药物频次较高的是苦杏仁、黄芩、紫苏子、甘草、浙贝母等,以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解表药较多。古今方四气均以寒性为多,五味以苦、甘、辛味为主,归经以肺、脾胃、肝经为主。古方主要涉及药物14味,今方6味。古方得到新方5组,今方6组。结论:含桑白皮的古今方剂主治的疾病均为肺系疾病,今方亦可用于眼病和皮肤病,配伍药物以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为主,古方又常配伍利水渗湿药,今方多配伍解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国方剂数据库》中有关五味子方剂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挖掘,探讨其应用配伍规律。方法:选取《中国方剂数据库》,筛选整理出包含五味子的方剂,借助SPSS 19. 0统计软件与SPSS 14. 2统计软件等数据挖掘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药物频数频率、性味归经、主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从而对其基本用药及药物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631首有关五味子的方剂,除五味子外共涉及中药217味,共计使用16类中药,使用频数最多的前3类药物有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五味子常与温性药物、甘味及苦味药物进行配伍。五味子最常出现于治疗肺系病证的方剂中,频率高达55. 09%,其次常用于治疗脾胃病证。五味子与一些高频药物的药量配伍比例以常以1∶1为主,通过对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23个公因子。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共得到与五味子配伍有意义的药对及含五味子的药组共39个,其中包括20条二元矩阵、13条三元矩阵、6条四元矩阵的药对与药组关联规则。结论:通过对含五味子方剂以及与五味子配伍的中药探讨得出,常与五味子配伍的药类为补虚药,与五味子构成的方剂一般以治疗肺系疾病居多,因子分析显示可将23个公因子概括为常与五味子配伍的中药,关联规则显示五味子→人参、甘草,五味子→茯苓、人参、甘草等为常用药组。这些不仅体现了医家们理、法、方、药及辨证用药的规律,同时也为现代医家组方用药以及新药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国方剂数据库》中治疗瘀毒证的方剂药物组合配伍特点。方法:利用《中国方剂数据库》,运用主题词检索提取治疗瘀毒证的方剂,运用频次统计分析其高频药物,利用关联规则分析治疗瘀毒证的药物间配伍关系。从功效、主治、药对配伍等多角度探讨治疗瘀毒证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治疗瘀毒证方剂176首,涉及中药331味。在高频药物中,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和清热药占比最高。关联规则显示,123首内服方剂中核心药物组合有32个,53首外用方剂中核心药物组合有17个,常用配伍有: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杀虫止痒药,杀虫止痒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结论:《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瘀毒证的方剂主要以清热解毒凉血药物为主,辅以活血、通经、止痛、理气、熄风、燥湿等药物,为临床应用活血解毒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统计建国后中医治疗流感样病例常用药物,分析不同季节用药特点,以便为不同季节流感及流感样病例的治疗提供思路。收集建国后治疗流感样病例的验案,应用SQLServer2005建立病案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总结用药规律。统计结果发现冬春季解表清热药出现最多,夏季以清热祛湿药为主,秋季除清热解表外,还可见补虚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R语言,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挖掘中药方剂治疗反复发作性泌尿系感染的组方规律。方法:在CNKI中收集中医方剂治疗反复发作泌尿系感染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建立方剂数据库,使用R语言来挖掘组方规律。结果:CNKI中满足条件的方剂共104首,包含144种中药。以补虚类、利水渗湿类、清热类药物使用最多,四气以寒为主,五味以甘为主,主入肝、肾、膀胱和胃经,共得到20组频繁药对,4首聚类方。结论:核心频繁药对为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间的相互组合,组方以清热利湿为主,同时根据病机特点,不忘补虚行气活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便秘方剂组方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便秘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并筛选《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便秘方剂,采用频次分析、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方剂组方用药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287首治疗便秘的方剂,涉及中药211味,出现频数最高的单味药为甘草(109次),其次为大黄(103次);因子分析可提取出25个主成分;聚类数目为5类时较好,常用药物有大黄、黄芩、当归、芍药、陈皮、木香、地黄、人参等,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0个;关联分析显示:大黄配伍黄芩、栀子;大黄配伍芒硝;甘草配伍栀子、黄芩;大黄配伍黄连为常用药对。结论:《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便秘方剂药类以补虚、解表、清热、理气、泻下以及化痰平喘为主。而大黄→槟榔;当归→地黄;甘草→陈皮;羌活→防风;芍药→当归值得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析治疗视疲劳中医方的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为资料来源,按照选方标准把收集到的方剂采用用药频率统计、药物功效归类、配对筛选等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结果:针对视疲劳证的特点,在配伍用药时涉及补虚药、解表药、清热等,不是药味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类药的有机配伍,以滋阴补血解表为宗。  相似文献   

14.
全面检索古代医籍文献,查找治疗"肺阳虚"的方药并建立数据库,使用频数、聚类及关联规则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古代治疗肺阳虚的方剂均是以补虚、化痰止咳平喘、解表及温里药为主,药性以温、平、热为主,药味多辛、甘、苦味,主要归肺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常用药对3对,药组3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中药复方治疗"疫"病的用药规律,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提供中药配伍的用药启发。方法:以《中国方剂数据库》为检索库,检索治疗"疫"病的中药方剂,筛选中药复方治疗疫证方剂数据库,并采用Excel 2013,SPSS 21.0及SPSS Modeler 18.0等软件进行频数及频率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相关性分析等,进而对中药复方用药规律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结果:共收集治疗"疫"病方剂177首,对古代方剂功效主治分析发现,"疫"病方剂主要用于头痛、发热、咳嗽、腹泻等临床情况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肺炎症状相似,具有参考意义。其中,复方多见于汤、散、丸、丹等剂型;高频中药54味,甘草、半夏、陈皮、白芍、藿香等中药较为常用;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各阶段推荐处方中高频药物的数量分布频率较高;177首方剂含有药物数量集中在4味~11味之间,而方剂中含有高频率药物集中在3味~8味之间;解表药、清热药、补虚药最常选用;四气以温、微寒、寒为主,五味以辛、苦、甘为主,归经以归肺经、脾经、胃经、肝经为主;主成分分析提取了18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达69.04%,结果显示以厚朴、藿香、羌活、陈皮、白芷等药为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分为5类;关联分析共得到34条关联规则,药对以厚朴→甘草、麝香→冰片、白芍→半夏等为常用,三味药组以厚朴+陈皮→甘草,厚朴+苍术→甘草,厚朴+藿香→甘草等为常用。相关分析有显著意义的共410个药对,分别为连翘+天花粉(0.75)、雄黄+朱砂(0.72)、玄参+天花粉(0.71)正相关最显著。结论:古代治疗"疫"病多用温、寒,辛、苦、甘味药,从肺脾胃入手,以祛邪扶正为主要治则,多采用解表散寒、清热解毒结合温阳益气,滋阴养血、化痰止咳、行气活血等方法选取相应中药组方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中药治疗成人斯蒂尔病(AOSD)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建立数据库,并用统计软件对中药治疗AOSD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47篇治疗AOSD的文献中,涉及中药229味,累计使用1 153次;单味药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前5味药分别是甘草(3.04%)、知母(2.95%)、牡丹皮(2.60%)、黄芩(2.60%)、生地黄(2.60%);按功效归类则清热药(35.76%)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补虚药(18.48%),解表药(9.38%)、利湿药(9.11%)和祛风湿药(5.72%)。清热药以清热解毒和清热凉血药为主;补虚药以补气和补阴药为主。结论:AOSD的治疗有其自身的特点,用药以清热药解毒凉血、补虚药益气养阴为主,兼以解表药、利湿药和祛风湿药等共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近现代医家验案,挖掘儿童肾病综合征中医用药规律,并探讨高频药物的配伍应用思路。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Wan 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建库至2020年4月有关中医药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文献为数据源,进行药味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探讨高频药物的应用思路。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116首方剂、212味中药中,以补虚药居多,用药频次较高的有茯苓、黄芪、泽泻、白术等,药物归经以肺、脾、肾居多,特点为寒温并用,且用药剂量偏低。结论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应重视儿童生理特性,用药以扶正补虚为主,常与利水祛风解表、清热活血、收敛固涩等治法相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吴良村辨治消化系统肿瘤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2019年3月31日吴良村教授门诊消化系统肿瘤患者79例583诊次。将患者临床信息转化为方剂基础数据库,对药物累计频数、药物类别、药物性味采用描述性分析,对频数最高的50种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79例患者583诊次共用药199种,累计用药频次10 753次,其中用药频次最多者为佛手,其后依次为白芍、茯苓、山药、甘草等。药物类别使用最多的为补虚药,其后分别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以及理气药等。药性使用频次最多的为平性,药味使用频次最多的为甘味。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16类,涉及方剂四君子汤等。二药关联规则涉及太子参与山药、茯苓、白术等药对,三药关联规则涉及补虚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补虚药、消食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补虚药等配伍。结论:吴良村辨治消化系统肿瘤以健脾益气为主,随证辅以利水渗湿、解毒抗癌、消食和中之法,临证用药善于甘、苦、辛、平配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尿浊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尿浊的方剂,构建数据库,应用数据挖掘方法(频数分析、层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253首治疗尿浊的方剂中,共涉及272味中药,使用频率排在前6位的中药为茯苓、龙骨、甘草、牡蛎、人参、黄柏,药物类别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收涩药、清热药为主。对高频药物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共得到8个聚类组合,每类按照中药功效可归纳为:健脾燥湿、温肾利湿、清热利湿、固肾涩精、补肾壮阳、滋肾补阴、宁心安神、益气补血。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常用药对及药组主要是补虚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安神药类药物的不同组合,其中桑螵蛸与龙骨是治疗尿浊最常见的药对。结论:尿浊方剂的用药规律以清利湿热、补益脾肾为主。中医治疗尿浊应先辨虚实,初期多为实证,治以清利湿热;久病多虚,宜健脾益气、填补肾精,但要做到清补兼顾。  相似文献   

20.
杨淑慧  丁吉善  陈丽平 《新中医》2019,51(11):35-39
目的:探讨治疗痹证中成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医师治疗痹证、科研人员研发新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 2015版收载治疗痹证的中成药,将相关信息录入EXCEL表格,对药物名称进行规范,运用Clementine12.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中成药42种,涉及药物150味,用药总频次468次;提取证素10个,前3位分别是湿、风、寒;药物按功效归为18类,祛风湿药最多,其次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频次≥5的高频药物共30味,前10位分别是牛膝、当归、防风、甘草、独活、木瓜、苍术、川乌、川芎、桂枝;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二联药对23组,三联药对55组,其中核心药对4组,分别是川乌+草乌、乳香+没药、白术+羌活+防风、茯苓+秦艽+防风;聚类分析得到有意义的聚类组7组,体现了补虚+祛风湿、解表+益气活血、解表+祛风湿、清热祛湿+通络、祛风湿+补虚+活血的配伍特点。结论:《中国药典》收载治疗痹证的中成药以治疗风寒湿痹为主,针对风湿热痹的中成药较少;临床治疗多以祛风湿、补虚、活血为基本治则,兼以解表、清热、利水进行配伍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