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肿瘤相关性失眠是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相关的常见症状,且失眠对肿瘤演变具有负向推进作用。基于《黄帝内经》中营卫循行规律,提出以营卫昼夜“肌表-募原”循环阐释睡眠机理;并根据肿瘤相关性失眠不同表现将其分为寐质、寐时、寐期异常分别施以不同治法。其中入睡困难型寐时异常,核心病机为肝郁而失枢转之职,治以柔肝体、疏肝阴;早醒型寐时异常,核心病机为脾虚失摄,治以健脾疏肝并辅以分时施治;寐浅易醒型寐质异常,核心病机为肺魄不安,治以养血降肺;多梦型寐质异常,核心病机为痰瘀扰心,治以通达募原;主要表现为昼不精、夜不瞑的寐期异常,核心病机为肾阳内损,治以少火生阳。从营卫运行规律探讨肿瘤相关性失眠的病机及辨治,可进一步拓展该病的病机理论内涵与临证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失眠是临床常见的病证,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严重影响。本文以"昼不精"为切入点探讨"夜不寐"的病因病病机。  相似文献   

3.
王丽贤  刘金涛 《河北中医》2012,34(8):1229-1229,1244
《内经》强调“天人相应”,认为自然界有昼夜的阴阳变化规律,人体昼夜的阴阳消长与之相应,睡眠的生理就存在“昼精而夜瞑”的生命节律.失眠在《内经》中被称为卧不安、夜不瞑、不得卧、目不瞑等,关于失眠的分类证治理论如下.  相似文献   

4.
五脏调节睡眠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睡眠是人体适应自然昼夜变化,维持机体阴阳平衡协调与精神情志正常的重要生理活动。节律性表现为昼精而夜寐,其维持与营卫循行、气血调和、阴阳互藏、脏腑功能正常及相互协调等有关。从五脏阴阳气血及其功能活动对人体睡眠调节机理方面进行探讨,以明确失眠的病机,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介绍吴清明教授运用"和"法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的经验。对和法的基本认识进行了阐述,认为失眠的基本病机是肝郁气滞,气血不畅,神不安则不寐;营卫不从,阴阳失调,昼不精夜不寐。治疗当和解枢机,畅达气血,神安则寐;调和营卫,阴阳乃和,昼精夜寐。临证常用小柴胡汤合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  相似文献   

6.
肿瘤相关性失眠是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肿瘤的防治疗效。《景岳全书》:“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肿瘤相关性失眠,属于中医“不寐”,病机为正虚伏毒,心神不安。临床上对肿瘤相关性失眠重视不足,缺少专业的诊疗指南。目前肿瘤的治疗集中在消除“有形”瘤体,而常常忽略患瘤之人的“神机”紊乱。《黄帝内经》:“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本文基于刘嘉湘先生“扶正治癌,形神并调”的肿瘤治疗理念,系统分析肿瘤相关性失眠的中西医病因、病机及诊疗进展,总结了形神并调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的6种治法,以期有效提升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提升肿瘤的整体防治疗效。  相似文献   

7.
基于《黄帝内经》营卫理论,通过阐释营卫与睡眠、精神的密切关系,认为失眠、抑郁关联的关键在卫气失常,其基本病机为卫气失常,神机不和。"昼不精,夜不瞑"为抑郁障碍共病失眠的临床特点之一。基于从卫气层面对抑郁障碍共病失眠发病机制的认识,提出相应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种,睡眠时间、深度不足,不足以解除疲劳,可使患者心烦意躁,头目昏沉,记忆下降,昼不精夜不瞑。总结影响睡眠的病理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辨证思路。方法归纳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失眠的论述。结果经过学习总结,浅得出仲景治疗失眠主要从表里阴阳,虚实寒热,脏腑、经络病位、病势深浅辨证。结论失眠治疗以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平调阴阳为大纲。  相似文献   

9.
不寐是指睡眠时间或质量不足,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人的睡眠觉醒节律与自然界相应,“昼精夜瞑”是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状态,即白天精力旺盛,夜晚沉睡安眠。张振贤教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运用中医药辨治不寐病,发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是正常睡眠发生的基本要素,不寐的主要病机责之于阴阳失衡、气血失常,以致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出现卫气白昼出营阴不利“昼不精”、卫气夜晚入营阴不利“夜不瞑”等病理现象。病位与五脏相关,辨证强调“五脏藏神”。临证重在恢复患者“昼精夜瞑”状态,总结出“育阴潜阳,水火相济”“调和气血,贯穿始终”“衷中参西,身心同治”等治疗原则,注重精神调摄,诊治中遵循五脏一体,形神合一,圆机活法,以致阴平阳秘、精神归平。  相似文献   

10.
在“阳气升降圆运动”理论的视域下,基于人体脏腑阳气盛衰的季节变化特点探讨失眠的四时病机及治法,认为失眠的病机以脾胃亏虚,湿邪内生为核心,四时病机各有侧重。春季阳气升发异常,肝火上炎或肝气郁滞;夏季阳气偏盛于上,心胆火旺;秋季肺降失司,阳气下降异常,阳热化燥或营卫失和;冬季阳气潜藏失常,虚阳浮越或阴阳两虚。倡导在时间的动态变化中灵活把握失眠的病机,提出构建以化湿健脾为核心,疏肝健脾、清降心胆、肃降肺气、潜阳益肾为四时侧重的“复阳升降”辨治框架,从而丰富以年节律时间特点辨治失眠的中医时间医学研究,以期更好地服务临床,为临床诊治失眠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肝藏血,血舍魂”溯源于《黄帝内经》的藏象学说,依据对该理论的解读,发现失眠的发病与肝紧密相连,其病因病机之本质在于“肝不藏魂”。本文首先从魂与阴阳出入、营卫运行及肝脏气血三个角度论述了“肝魂”与失眠中医病机的相关性,且发现当代学者的研究结果与之相契合;其次现代实验研究探索更进一步验证了基于“肝藏血,血舍魂”论治失眠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最后本文分别从和气血安肝魂、畅气机调情志及心肝神魂同治三条思路来论治失眠,并介绍导师运用自拟滋水清肝饮治疗阴虚肝郁、血不养魂型不寐的处方与治法,以期对后世学者运用中医药治疗失眠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肿瘤转移“痰毒流注”病机假说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痰毒流注”病机假说是在总结肿瘤转移临床病变特征 ,结合现代医学的肿瘤转移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研究思路是在应用免疫学及病理学的实验方法 ,探讨以“痰毒流注”病机假说指导研制的中药对肿瘤转移的影响。用其实验结果证明 ,肿瘤转移是“痰毒流注”病机假说的成立。  相似文献   

13.
调和营卫恢复"昼精-夜瞑"与干预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晶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8):1667-1669
研究醒寤晨方与安寐晚方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剥夺大鼠睡眠以复制失眠动物模型,选择Morris水迷宫与避暗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的改变,反映“昼精”;通过分析实验动物的多导睡眠图观察大鼠睡眠节律的改变,反映“夜瞑”;观察醒寤晨方与安寐晚方对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醒寤晨方和安寐晚方能有效的调整失眠大鼠各睡眠时相,改善学习记忆能力,调节失眠大鼠细胞因子含量。提示醒寤晨方与安寐晚方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含量来改善失眠的昼夜紊乱状态,以达到“昼精-夜瞑”的最佳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14.
杨晓楠  彭伟  滕晶  李彦弢 《光明中医》2013,28(9):1940-1941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心理疾患,失眠症病人处于"昼不精,夜不瞑"的心理紊乱状态,改变其存在的不良心理紊乱状态是失眠症治疗的关键。郁闷不舒作为五种心理紊乱之一在失眠症的发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本研究通过临床调查,研究失眠症郁闷不舒状态的临床用药规律,包括组方规律、常用药物的统计分析,讨论其临床用药的特点,为临床医生治疗失眠症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赵沁慧  邹烈寰 《中医药导报》2019,25(20):134-136
试从营卫、跷脉的生理状态与昼夜节律,影响跷脉的因素及失眠的治疗等方面探讨失眠与卫气、跷脉的相关性。认为卫气通过跷脉,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形成了阴、阳跷脉的昼夜盛衰交替,调节人体睡眠;邪气外扰、阳明逆乱以及营气衰少,卫气内伐均可导致失眠;治疗应以半夏秫米汤为基础方,交通阴阳。  相似文献   

16.
失眠属于中医"不寐"范畴,临床表现可见入睡困难、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甚至彻夜不寐。导致失眠的原因有多种,"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中医治疗"不寐"的重要理论,脾胃居中焦,脾主升而胃主降,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不和致气机升降失常,阳不入阴而致卧不安,故见不寐。"胃和"则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昼精而夜瞑。本文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强调在失眠临床诊治中调和脾胃的重要性,并探讨"和胃法"在失眠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韩欣璞  朱潇雨  许博文  李杰 《中医杂志》2023,(21):2248-2252
肿瘤与双心疾病共病是临床常见状态,与肿瘤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探讨其核心病机及治法可为临床治疗带来新的思路和策略。认为心肾阳虚是双心疾病常见的核心病机之一,郁热毒闭是肿瘤生成及转移的核心病机,癌毒损络致血脉之心失荣,肺失宣降致神明之心郁结,从而导致或加重双心疾病。基于“以证统病”诊治思路探讨相关证治,辨证在前,四诊合参,明确核心病机及基本治则;辨病在后,识病佐证,兼顾疾病特殊性加减用药。实现肿瘤与双心疾病精准施治,减少多重用药副作用,冀以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王春苹 《北京中医药》2021,40(3):253-255
选取张铁忠教授治疗失眠的病案,从张教授对“六郁”的概念认识,到六郁所致失眠的主要病机、辨治要领及体悟等方面,系统阐述其基于“六郁”理论论治失眠的独特思想和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典型病案为例,探讨失眠的病因病机,指出脾胃不和与失眠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而总结"梅花灸"配合足三里治疗脾胃虚寒型失眠的经验,旨在拓宽临床上治疗此型失眠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胃不和则卧不安”是胃肠疾病影响睡眠的总体病机概括,亦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伴失眠症状发生的中医理论依据,其内涵与胃食管反流病致失眠的西医学机制亦高度契合。本文通过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解,重新认识GERD及其相关失眠的发生机制,即脾胃失常的“胃不和”状态可发生GERD,GERD又可通过多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睡眠。根据其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在治疗此类GERD伴失眠时,当以调和脾胃为根本,包括补益脾胃使机体正气充足,能量有源,运行有序;消除壅滞胃腑之实邪,使邪散神自不扰;同时需配合疏肝和胃及心理疏导之法,使患者心情舒畅胃和卧安。当GERD致患者夜间喘息、咳嗽等不能平卧间接影响睡眠时,需顺肺降逆,和胃化痰,标本兼顾方能使人夜能安卧。此外,临床实际中仍需根据失眠症状灵活运用安神类药物,从多维度综合治疗,方能显出最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