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伤寒论》原文86条曰:“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历代医家对“陷脉”注释不一,余不揣愚陋,初考如下:一、注家注释概观《医宗金鉴》云:“陷脉:额角上陷中之脉”。《伤寒论选读》和《伤寒论》均认为“额上陷脉,指额上旁凹陷处(相当于太阳穴)之动脉”。  相似文献   

2.
“瞑眩”原指昏糊眩晕之意,语出《尚书·说命》“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其意是指病人服药后,若不产生昏糊眩晕的反应,则药物对顽证痼疾就很难奏效,现在即泛指服药后没有一定的药物反应,治疗效果则欠满意。历代医家对“瞑眩”现象均较重视,如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此记载频多,如《伤寒论》46条曰:“太阳病,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辨析古今医家对《伤寒论》第38条句首"中风"一词的认识。方法:从历代对《伤寒论》的注解中提取、总结、分析有关大青龙汤证的论述。结果:在病因、虚实、阴阳三个方面,历代医家的认识不同。结论: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常变观的认识并不相同,由于其对脉证的"常""变"的着眼不同才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伤寒论》自身条文自证、前后条文互证的方法,同时旁引历代著名医家关于《伤寒论》的条文注解,如《注解伤寒论》《伤寒贯珠集》《医宗金鉴》等相关原文,从医古文文理及临床医理两个方面,对《伤寒论》条文第331条、176条进行解读。认为《伤寒论》第331条现行句读方式有误,而第176条的现行解释“脉浮滑,为表里俱热”引用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进行理解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5.
对《伤寒论》“发于阳”“发于阴”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有两条出现“发于阳”“发于阴”,即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历代医家对这两条“发于阳”“发于阴”的解释颇不一致。对  相似文献   

6.
伤寒题解     
一、为什么说《伤寒论》中“血室”是“宫胞”? 答:《伤寒论》中“血室”见于148、149、150和221条,仲景只言“热入血室”,而未明言血室为何脏腑器官,故历代医家对血室的部位有不同的认识.有认为血室为冲任脉者,如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云:  相似文献   

7.
<正> “热入血室”一语,始见于《伤寒论》。该书的第143、144、145、216四条经文,分别对此作了记载。然而历代医家对于“热入血室”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了准确理解“热入血室”的含义,现将有关医家们的主要见解归纳如下,并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一、关于血室的部位关于“血室”的部位,历代医家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 (一)认为血室即冲脉:如成无已《伤寒明理论》说:“人身之血室者,荣血停止之所,经脉留会之处,即冲脉是也。冲脉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第12条中"阳阴"的含义,历代医家见解不一,大致可归纳为3种观点:一者"言脉说",或言尺寸,或言浮沉;二者"病机说";三者既言脉象又言病机。《伤寒论》第12条中"阴阳"是指代"营卫","阳"为"卫","阴"为"营",而"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正是对太阳中风病机的论述,也是对太阳中风后机体"营卫"所做反应的描述。可见研究《伤寒论》定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前后联系,互为参照,才能明晓仲师本意,万不可断章取义。  相似文献   

9.
一、脉象《伤寒论》中脉象阴阳的含义较广,其所指大致可分为脉位、脉势、脉类三种。 1.脉位:即脉象见于寸、关、尺三部的位置。因其脉之各部所应脏腑不同,所以,脉象与脏腑病变相应,有三部同见,也有单见于一部者。《伤寒论》中所指的脉位,一般阴阳并举时,阳指关前,阴指关后,总赅寸关尺,指一种脉象见于寸关尺三部。如:“脉阴阳俱浮(6条)”是寸关尺三部俱见浮脉;“脉阴阳俱紧(3、283条)”是寸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86条云:“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晌,不得眠”。历代医家对此条之“额上陷”,各持己见。有言囟门陷者;有言额旁之凹陷处者;有言“陷”为“汗”之错简者;陈修园、喻嘉言二氏又从病机上解释,谓属亡阴、亡阳之应。众议纷纷,莫衷一是。而笔者揣摩既久有不同见解如下。一、“陷”乃形容词。历史记事或写小说,两军争战,一方胜而夺地,称为某地失陷或某城池陷落。如《辞海》引《广义释言》解云:“城破曰陷”。并非某城池真能陷于地下。又“陷”有丧失之意。如《孟子·告子》云:“富岁子弟多赖,  相似文献   

11.
“消息“一词,见于《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曰:“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宋本387条)。历代注家,对此条多随文顺释,而对“消息”二字则很少辨析,如成无己、柯韵伯等是。近顷编辑出版的一些中医学院《伤寒论》教材,释“消息”多以“斟酌”解,如《伤寒论讲义》、《伤寒论选读》等皆然。仔细推敲,似有语意来尽之感。“消”,《说文》:“尽也。又灭也”,《易泰卦》:“小人道消”,引申为减;“息”,《说文》本作喘息,庄子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皆有“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一条。对“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的解释,历代医家注说不一。《医宗金鉴》认为是“汗出液竭,诸脉失养,则额角上陷中之脉,为热所灼,故紧而急”;陈修园认为是“三阳之血,不营于脉,故额上陷,脉紧急  相似文献   

13.
张保伟 《河南中医》2003,23(11):1-2
《伤寒论》第39条历代医家都认为是对38条的补充,但仲景所述症状只有身重、脉浮缓,并未言及表寒里热的典型脉证。结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之内容综合分析,本条当为溢饮在表的证治较为妥当。大青龙汤主治有二:一是《伤寒论》第38条的伤寒表实兼内热证;二是治疗溢饮之证,即《伤寒论》第39条。39条脉证符合溢饮,“大青龙汤发之”即可,其他解释都是有悖仲景原旨的。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历代注家对此条意见颇不一致,其争论焦点在于对“表有热,里有寒”的解释,特别是对“里有寒”的解释更为不一,如宋刻《伤寒论》林忆等认为“此  相似文献   

15.
谈谈“白通加猪胆汁汤”中加猪胆汁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白通加猪胆汁汤见于宋版《伤寒论》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白通加猪胆汁汤是治疗阴盛戴阳服热药发生格拒的主方,功能破阴通阳.关于加入的猪胆汁(包括人尿)历代医家多视为反佐,认为阴盛戴阳证服用白通汤,出现的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等症,不是药不对证,而是由于过盛之阴邪与阳药发生格拒的缘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甚者从之”,故仍用白通汤,更加入咸寒苦降之品(猪胆汁,人尿)作为反佐,引阳入阴,使热药不致被阻寒之邪所格拒,从而达到通阳破阴的目的.这是历代绝大多数医家的看法.另外,在本条方后注中,仲景又云:“若无胆,亦可用.“此说引起不少医家的误解,认为猪胆汁可有可无,不太重要,因为仲景自己都明言,没有猪胆汁,也可应用.由此清代医家汪苓友牙申说:“方后云,若无胆亦可用,则知所重在人尿,方当名白通加人尿汤始妥”(《伤寒论辨证广注》).基于上述观点,笔者不揣浅陋,谈两点看法,姑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一书,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历代医家推崇备至,奉为圭臬。但由于成书至今,年代久远,历代注家分歧很大,对于学习《伤寒论》很不利。笔者认为,首先弄清成书当时的疾病情况,亦即弄清所谓的“伤寒”一病,对于理解《伤寒论》一书,是有益处的。考“伤寒”一病,乃天行疫病。《外台秘要·天行门》载:“此病,方家呼为伤  相似文献   

17.
“额上陷脉急紧”一语,见于《伤寒论》第86条(赵刻本)。原文是:“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不得眠。”历代诸多医家对“额上陷脉急紧”六个字的解释是大相径庭,但综而观之,主要是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指额上两旁之动脉急紧,另一种认为是说...  相似文献   

18.
试论《伤寒论》的“六病”辨证及“三部”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伤寒论》原文入手,结合历代医家的不同认识及临证体会,提出《伤寒论》的辨论方法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并进一步阐述了辨证的基础是由三部分来划分的,即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而每部又各有阴病与阳病之分,因而提出《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的框架为“三部六病”这一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9.
“知犯何逆”语出《伤寒论》16条。此条立意深远,字字珠玑,然历来注解不尽人意。历代医家均觉此旬并无古臭艰涩难懂之字,含义亦无深邃之处,故不多言,甚或随文照抄。如成无己注曰:“审观脉证,知犯何逆而治之,逆者,随所逆而救之。”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六经均有中风条文,历代医家多从风邪外感立论,认为六经皆有表证,三阴中风与三阳中风相同都是论述各经表证的条文。笔者在学习《伤寒论》时,试对其论中的太阴中风、少阴中风、厥阴中风条文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三阴中风与三阳中风不同,其实质主要是用来判断三阴病的预后转好,即“欲愈”证。1 传统的六经表证论《伤寒论》中有18条条文明显提及“中风”,其中太阳病篇有11条,阳明病篇3条,少阳病篇1条,太阴病篇1条,少阴病篇1条,厥阴病篇1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2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