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甘草酸及甘草次酸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及其代谢产物甘草次酸具有诸多药理活性,包括传统的抗炎、免疫调节、抗肝损伤,及现今的研究热点抗病毒及抗肿瘤作用。笔者就10年来对甘草酸以及甘草次酸国外药理学进展、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及其代谢产物甘草次酸具有诸多药理活性,包括传统的抗炎、免疫调节、抗肝损伤,及现今的研究热点抗病毒及抗肿瘤作用。笔者就10年来对甘草酸以及甘草次酸国外药理学进展、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甘草酸、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建平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6):1495-1498
甘草酸、甘草次酸是甘草中最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尤其是其衍生物具有显著的抗炎、抗乙肝病毒、抗艾滋病毒等活性。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合成了许多结构各异的甘草酸、甘草次酸衍生物,并研究了其相关的药理活性。文章综述了近年国内外对甘草酸、甘草次酸衍生物合成及活性研究所取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念,对甘草从化学成分有效性和可测性的角度进行Q-marker的初步预测。方法基于文献整合及数据分析对甘草Q-marker的来源范围进行筛选,通过网络药理学进行成分有效性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个产地15批甘草药材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运用模式识别方法筛选出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结果进一步确定甘草的Q-marker。结果文献研究确定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为甘草Q-marker的主要来源范围;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甘草苷、甘草酸等成分在"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中具有高连接度,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建立15批甘草样品的指纹图谱,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明确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等5个成分为主要标志性成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4个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间成分含量具显著差异,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可作为甘草Q-marker。结论以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作为甘草Q-marker的来源范围,通过网络药理学(有效性)结合多产地甘草药材定性定量(可测性)研究最终确定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和甘草次酸4个成分可作为甘草潜在Q-marker科学合理,为甘草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甘草药渣是工业化生产甘草酸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一种宝贵的可再利用资源。为了进一步阐明甘草药渣这一工业生产废料的医疗价值和经济价值,对甘草药渣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提取工艺及相关成分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甘草药渣是工业化生产甘草酸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一种宝贵的可再利用资源。为了进一步阐明甘草药渣这一工业生产废料的医疗价值和经济价值,对甘草药渣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提取工艺及相关成分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载甘草为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光果甘草G.glabra、胀果甘草G.inflata 3个品种。不同品种甘草在某些化学成分上不仅存在含量上的差异,也存在种属特异性,药理活性也不尽相同。对不同品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建议将黄酮类化合物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和三萜类化合物甘草酸、甘草次酸作为3种甘草的Q-Marker。另外考虑到不同品种之间成分的特有性和各自的优势生物活性,建议可以将光甘草定作为光果甘草的Q-Marker,将查耳酮A作为胀果甘草的Q-Marker,以期为明确不同品种甘草Q-Marker及不同品种甘草药材质量标准建立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根据甘草次酸的构效关系合成甘草次酸衍生物,以提高甘草次酸的药理活性.方法 以18β-甘草次酸、11-脱氧甘草次酸和环己胺为原料,在DCC,HOBT/DMAP体系中合成了目标化合物,并对N-环己基-18β-甘草次酸酰胺进行了初步的抗炎活性研究.结果 所合成的化合物通过IR,1HNMR和MS进行了表征.抗炎活性研究表明N-环己基-18β-甘草次酸酰胺具有比氢化可的松更强的抗炎活性.结论 该研究合成了两个甘草次酸衍生物,丰富了甘草次酸衍生物的种类,其中N-环己基-18β-甘草次酸酰胺具有比氢化可的松更强的抗炎活性,为抗炎药物的筛选提供了新的候选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的、复发性的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累及结肠黏膜。UC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及黏液和血便等,严重时还可能伴随营养不良和全身症状,发病率也不断攀升,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显著的影响。UC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西医治疗多使用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等为主,但其不良反应较多,治疗效果不理想。中药安全性高,且不良反应较少,以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药效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故从中药中寻找治疗UC的药物已成为一大热点。甘草为我国传统中药材,是临床上应用较广的传统中药之一,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甘草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酸二铵等活性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有研究统计在治疗UC的中药中,甘草位居前三。近年来,中药甘草及复方治疗UC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基于此,通过对甘草主要化学成分如甘草酸、甘草酸二铵、甘草多糖、甘草次酸和异甘草素及甘草相关复方的抗炎、调节免疫、调节肠道菌群、调控细胞凋亡和降低氧化应激等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总结,为甘草进一步开发及临床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述甘草酸与甘草次酸的生物转化方法研究概况。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甘草酸与甘草次酸生物转化的技术方法进行了较详细介绍。结果:甘草酸与甘草次酸的生物转化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内容,其技术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植物组织细胞培养、微生物转化、酶水解等几种。结论:生物转化能产生新的化合物、提高有效成分的活性,具有环保、节约资源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配伍的化学内涵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桂枝与甘草"辛甘化阳"配伍的化学内涵.方法 ①薄层色谱法对比分析桂枝甘草配伍前后不同极性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的变化.②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桂枝与甘草配伍前后主要化学成分桂皮醛、肉桂酸、甘草次酸进行含量测定并比较煎出率.结果 ①桂枝与甘草配伍前后水提液的不同极性溶剂提取部位进行薄层色谱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成分在配伍前后无明显变化,未发现新物质的产生;②高效液相检测结果表明,桂枝配伍甘草能够促进桂皮醛的煎出;肉桂酸在配伍后煎出率则有所下降;甘草次酸在配伍前后煎出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桂枝配伍甘草不产生新的物质,但对其中一些主要化学成分的煎出有一定的影响.应结合药理效应研究对桂枝配伍甘草这一"辛甘化阳"配伍进行深入的配伍内涵诠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设计合成甘草次酸–苦参碱复合物,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以槐果碱、18α-甘草次酸和18β-甘草次酸为原料,经过加成、氧化、酯化缩合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甘草次酸–苦参碱复合物,并采用MTT法对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设计并合成了目标产物甘草次酸–苦参碱复合物,利用MS和^1H-NMR确证了结构;体外活性实验中,甘草次酸–苦参碱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明显高于甘草次酸及苦参碱,并优于对照药美法仑。结论甘草次酸–苦参碱复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尤其对肝癌细胞生长产生较好的抑制作用,值得进一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设计并合成甘草次酸C3、C30衍生物,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以甘草次酸为先导化合物,对其C3位羟基、C30位羧基进行结构修饰,并采用SRB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设计合成了12个新型甘草次酸衍生物,并利用MS、1H-NMR及元素分析确证了结构;体外实验中,目标化合物对MCF-7和A549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均明显强于甘草次酸,其中化合物GA-I1、GA-I2和GA-II1对MCF-7和A549两种细胞表现出很好的抑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药吉非替尼。结论甘草次酸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甘草是一味常用大宗药材,来源于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其主要活性成分是三萜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溃疡、抗炎、解痉、抗氧化、抗病毒、抗癌、抗抑郁、保肝、祛痰和增强记忆力等多种药理活性.三萜皂苷是甘草中含量较高的成分,其药理活性研究的较为深入和明确.近年来,甘草黄酮类化合物被证明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后,也成为药理研究的热点之一.作者综述了甘草提取物、三萜皂苷和黄酮类成分近5年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试验研究表明甘草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具有调节和保护活性.  相似文献   

15.
野甘草的化学,药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药野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化学成分为生物碱、黄酮和二萜等。阿迈灵、薏苡素、scopadulcic acid B和scoparic acid A等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压、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中成药》2016,(10)
目的通过HPLC法鉴定安胃疡胶囊(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并测定其中3种成分的含有量。方法该药物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Kinetex色谱柱(150 mm×4.6 mm,2.6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 nm(化学成分鉴定)、310 nm(甘草查耳酮甲、甘草黄酮B)、254 nm(甘草次酸);柱温30℃;体积流量1.0 m L/min。结果安胃疡胶囊中有9种黄酮成分和1种三萜成分,其中甘草查耳酮甲的响应最高。甘草查耳酮甲、甘草黄酮B、甘草次酸在各自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2.9%、96.4%、104.4%(RSD2.01%)。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良好,可用于安胃疡胶囊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7.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能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节淋巴细胞数量与功能、抑制IgE抗体形成、抗炎症介质及前炎性细胞因子,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的药理活性.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异甘草素、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查耳酮A、光甘草定、甘草醇等)、甘草多糖和甘草酸是其抗炎、抗变应性炎症的活性成分.其中对异甘草素、甘草查耳酮A和甘草酸的抗炎及抗变应性炎症作用的研究较为深入.综述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炎作用及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甘草提取物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想  李冀 《江苏中医药》2019,51(5):81-86
甘草性平味甘,归脾、胃、心、肺经,为临床常用药,具有补中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甘草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甘草皂苷类的甘草皂苷、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类的甘草总黄酮、甘草苷、异甘草素、光甘草定,以及甘草多糖。近期的研究集中在甘草活性成分的抗肿瘤、抗炎杀菌、抗病毒、保肝、抗心肌缺血、抗纤维化等药理作用方面,而对于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神经保护作用等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甘草其他有效成分及其综合作用的研究也还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吴茱萸与甘草配伍后发挥减毒作用的化学成分变化。方法 采用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研究甘草配伍对吴茱萸化学成分的影响,采用层次递进法进一步研究甘草中3种主要成分配伍对吴茱萸中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 化学计量学结果表明,吴茱萸单煎液和吴茱萸-甘草药对各自聚为一类,配伍后吴茱萸中多数化学成分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实现了吴茱萸配伍甘草前后成分的差异性分析,获取了影响差异的重要化学成分;甘草组分配伍对吴茱萸中化学成分的影响显示,甘草3种主要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甘草多糖、甘草酸的作用明显,甘草苷对吴茱萸中化学成分的作用较小。结论 所建立的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能够实现吴茱萸配伍甘草前后的区分,探讨了吴茱萸-甘草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为研究吴茱萸-甘草配伍的合理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甘草次酸是中药甘草中的活性成分之一,尤其是其衍生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为了给甘草次酸的结构修饰提供依据,采用量子化学理论,在密度泛涵理论(DFT-B3LYP/6-31G)和HF/6-31G基组下分别计算了18β-甘草次酸的结构参数,结果表明两种基组下所得的结果间无显著的差异。同时在DFT-B3LYP/6-31G基组下优化了其空间构型,并计算了其单点能、前线轨道能量和Mulliken电荷布局分布,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分子几何优化结构和计算方法可靠,计算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