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中医辨治要点,为基于邪伏膜原理论辨治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分析目前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特点,总结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中医辨治要点。结果:目前流行的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其传变规律符合吴又可提出的疫病传变规律,无症状感染者可能为该理论所述邪伏膜原者。结论:邪伏膜原理论可为中医辨治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提供辨证思路,其治疗要点在于及时透解邪气,减少发病及预防邪气逆传,减少重症患者的发生,治疗过程中当注意顾护患者胃气,选方可用达原饮加减,其中槟榔、草果、厚朴为组方要药。  相似文献   

2.
中医疫病的表里传变着眼于表里关系进行论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表入里传变,另一类是表里分传。表里分传的传变规律较为复杂,病性可能为湿热。邪自口鼻而入后首犯半表半里,邪气伏留,发病时可有出表与入里两种趋势,病程可分初起、中期、后期三阶段。中期因邪气使表里之气不通,伏邪一时不能透尽,故有先表而后里、先里而后表等多种传变方式,称为"表里九传"。因医家对表、里、半表半里认识不同,对其阐述稍有差异。"表里九传"为总结诸多病例得出,对于个体而言,以何种方式传变则是因人而异。治疗时要抓住疫邪本身,根据其传变规律决定治法。  相似文献   

3.
目前新冠肺炎中医归属于“疫病”“瘟疫”范畴。其病因为疫戾邪气从口鼻而入,病理特点主要涉及湿、热、毒、瘀、浊、虚6个方面,但对于其病邪的性质,中医学界尚无完全统一认识。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状态,此次疫病,王灿晖教授认为部分患者虽极早期或早期疠气挟夹寒湿为患,但速传于肺,以致出现高热、咳嗽、苔黄腻等肺热之征,秉承“祛邪为第一要义”,笔者临床根据王灿晖教授理论观点,施以“清热透邪”之法,获得良好效果,并列举典型案例,以期丰富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以既病防变的宏观治病思路深入剖析,探讨其与自噬可能存在微观联系。认为自噬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性的细胞死亡,对维持细胞及机体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自噬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中医既病防变理论包含了早期治疗及防止传变两层含义,抓住宫颈癌前病变这一黄金期进行调控的思路,与中医"既病防变"理论不谋而合,从中医微观辨证角度探讨,自噬机制与人之"正气"相类,自噬维持的稳态即"阴平阳秘"状态,既病防变理论原则下需要早期扶正制邪及平衡阴阳,防止疾病传变,当下中医药对细胞自噬的调节作用已有一定的实验论证,但证据不够充分,其中的调控机制仍亟待研究。  相似文献   

5.
"奇邪"是<内经>发病学中的一个较为冷僻的概念,属于外邪的范畴,并引起具有特殊性表现的疾病和传变,相应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特异性."奇正"和邪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奇邪"概念有着深刻的内涵及其逻辑构架.  相似文献   

6.
肺络为病与多数肺系疾病之发病密切相关。结合小儿肺炎的病因病机特点及传变规律,论述肺络脉理论在小儿肺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其发病当属新病入络,并在此基础上论治小儿肺炎,内外合治体现中医特色。新病入络拓展了中医对小儿肺炎的认识及中医药治疗小儿肺炎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探讨反复外感对肿瘤患者病程的影响,论证感邪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提出外邪促进肿瘤转移的病机为外邪入里,更蓄瘀毒;外风流窜,引动内邪。治疗时可应用疏散、透散等法给邪以出路,合理使用风药。  相似文献   

8.
结合《金匮要略》发病、疾病传变的理论,从新的视角阐释张仲景阴阳病分类的依据。认为《金匮要略》阴阳病以病因、发病、疾病传变为分类依据。病因均有外感六淫邪气,发病病位均为狭义形体,故为形体杂病。若外邪侵袭机体,导致形体的元真闭塞不通,体现出病发于外,病久由形体向脏腑传变,则为阳病;若病源发于脏腑内虚,发病之前的传变由脏腑内虚致使形体有损,再感外邪诱发,体现出病发于内,则为阴病。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病性有寒、湿、热、毒、虚之分。根据大多患者具有低热、脘痞、肢倦乏力、便溏、苔白腻等证候表现,该病与"湿"邪关系密切。全国各省市中医诊疗方案亦提示湿邪为患为本次新冠肺炎病机的基本特点。湿性重浊、黏腻,起病隐匿,可蒙上流下,病变早期多在太阴、阳明,其后可窜及少阳,内陷厥阴,甚则内闭外脱。湿邪为患,病势缠绵,病情复杂多变,临床诊治较为棘手。湿邪对瘟疫发生、发展及传变可推波助澜,使瘟疫复杂多变。从"湿"邪在瘟疫中的发病作用着手,探讨新冠肺炎的中医辨治,分析新发传染病发病及传变特点,以期运用瘟疫理论完善中医防治方案,更好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伤寒杂病论》是经典著作,其对风湿骨病的病因病机、转归、治疗皆有论述,但相对杂乱,易造成对风湿骨病相关治疗认识不足,不利于提高临床治疗风湿骨病的效果。基于此,先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出发,对现代风湿骨病在《伤寒杂病论》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做了界定,进而指出了风湿骨病的病因病机。接着介绍了风湿骨病发展传变,为随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后通过对风湿骨病发展传变的分析,引出了风湿骨病的治疗原则。最后,论述了风湿骨病的治法和方药,详细论述了《伤寒杂病论》中六经治疗风湿骨病各有专用药物,并对各专有药物的现代药理学做了相关描述,从而对后世诊疗风湿骨病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指导。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在风湿骨病的病因病机方面,正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外邪是发病的重要条件,血瘀是发病的病理基础。发病传变过程中,正邪不争,邪随虚传,临证时应先辨阴阳;邪正交争,虚因邪生,临证时要考虑虚实变化;外感邪气,表里传变,治疗要预防表里传变;伏气反复,随时换气,治疗时要考虑截断伏气传变,结合四季气候灵活用药。治疗采用扶正祛邪、表里缓急以防止邪气深入的原则,用药攻补兼施,重视扶正。  相似文献   

11.
草酸铵对僵蚕抗凝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草酸铵对僵蚕抗凝作用的影响。方法:以凝血酶时间(TT)为指标,用添加法比较不同浓度草酸铵对僵蚕提取液和凝胶分离液抗凝作用的影响。结果:添加草酸铵浓度在1.8~21.3mg/ml范围内,对固形物含量15.8~31.6mg/ml的提取液和14.6~29.1mg/ml的凝胶分离液的TT值增加成正相关。结论:草酸铵对僵蚕提取液、凝胶分离样品的抗凝作用均有增强作用,随提取液浓度降低影响增大,而随凝胶分离液浓度增大影响增大。  相似文献   

12.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3.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微量微生物法对丁胺卡那霉素(AMK)单用及AMK与苯唑青霉素(OXA)合用后,兔体内AMK血药浓度进行测定;药时数据用MCPKP软件经IBM计算机处理,并对两组药动学参数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OXA对AMK的药动学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左归丸对先天肾虚仔鼠发育过程中皮肤内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索补肾填精法在生长发育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只雌雄比例为2∶1的大鼠进行配对,复合应激法刺激孕鼠构建先天肾虚仔鼠模型,根据将孕鼠处理方式不同,分为正常组,肾虚组,左归丸低、高剂量组(2,8 g·kg-1)。正常组不造模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肾虚组造模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左归丸低、高剂量组造模给予左归丸悬浊液灌胃。切取出生后21 d仔鼠的背部皮肤,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仔鼠皮肤显微结构形态,测量真皮层和表皮层厚度,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分别检测仔鼠皮肤分泌型糖蛋白3a(Wnt3a)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mRNA和蛋白表达量,免疫双荧光检测皮肤内自噬指标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和人死骨片1-泛素结合蛋白p62(SQSTM1-p62)的表达。结果:正常组仔鼠皮肤层次清楚,结构正常,肾虚组真皮层胶原排列疏松,左归丸低、高剂量组皮肤组成基本正常;与正常组比较,肾虚组仔鼠在皮肤的表皮层增厚,真皮层变薄(P<0.05);与肾虚组比较,左归丸低、高剂量组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层厚度的改变明显恢复(P<0.05)。与正常组比较,肾虚组仔鼠Wnt3a和β-catenin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肾虚组比较,左归丸低、高剂量组Wnt3a和β-catenin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P<0.05)。同时免疫荧光法检测发现与正常组比较,肾虚组的LC3的表达上调,SQSTM1-p62表达下调;与肾虚组比较,左归丸可以逆转SQSTM1-p62和LC3的异常表达(P<0.05)。结论:左归丸可以通过增加仔鼠皮肤内Wnt3a和β-catenin蛋白和mRNA的表达,下调皮肤细胞自噬水平,改善先天肾虚仔鼠皮肤异常发育。  相似文献   

16.
《诸病源候论》对皮肤病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诸病源候论》在皮肤病方面的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 ,该书着重讨论了皮肤病的命名、分类、病因病机 ,并阐发了《内经》“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理论和预防为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化艾灸对压疮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对Ⅰ、Ⅱ期压疮患者治疗组采用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每次灸至感传现象消失,每日1次。对照组不避热敏化穴,在患者压疮部位附近穴区采用红外线照射40min后,将百多邦软膏敷于压疮疮面,以无菌纱布覆盖,每日1次。两组同时加强专科护理措施,并在疗程(包括不足7d痊愈者)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00%、72.4%。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对压疮患者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姜黄素对血管生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姜黄素对牛血清促进的牛内皮细胞、人肝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影响;观察姜黄素对肿瘤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的牛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琼脂糖刮除法检测姜黄素对牛血清及肿瘤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的牛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姜黄素能明显抑制牛内皮细胞增殖,同肿瘤细胞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姜黄素能抑制牛血清及肿瘤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的牛内皮细胞迁移。结论:姜黄素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是姜黄素抗血管生成的机理之一;同时也说明姜黄素是一种特异性血管生成抑制剂。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1995-2001年中药内治、外治疗法及针灸治疗黄褐斑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20.
二氢杨梅素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研究二氢杨梅素 (DMY)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DMY对由Fe2+ 维生素C(Fe2+ VitC)体系、Fe2+ 过氧化氢 (Fe2+ H2O2 )体系、Fe-半胱氨酸 (Fe2+ Cys)体系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 :DMY能抑制离体大鼠脑、心、肝匀浆及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并表现出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DMY具有较好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具有进一步研究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