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被称为人体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循环、代谢、免疫等方式对大肠癌、肝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协同抗癌药物、增加机体免疫力、抑制炎性因子表达及促进益生菌活性等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就肠道菌群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及其发生发展机制,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抗肿瘤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就这一热点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术后患者常见抑郁症状,抑郁症状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影响免疫功能,肠道菌群失调与肿瘤微环境紊乱又进一步加速乳腺癌发展。机体气机升降有序维持机体肠道菌群和肿瘤微环境稳态,肝郁脾虚可导致机体气机升降失常。疏肝健脾方能够有效调节乳腺癌患者气机升降,重建乳腺癌患者肠道菌群新稳态,影响乳腺癌患者机体抗肿瘤免疫,从而发挥良好的抗乳腺癌术后患者抑郁的作用。调节肠道菌群-肿瘤微环境间的串话可能是疏肝健脾方延缓乳腺癌发展进程的重要机制之一,为中医药防治乳腺癌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检索2012—2023年研究肠道菌群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关系及针灸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针灸治疗PCOS的可行性。结果发现PCOS患者体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肠道菌群失调能引起PCOS患者体内低度慢性炎症反应的发生,影响体内糖脂代谢平衡和雄激素水平。针灸治疗PCOS可能通过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调整肠道菌群结构,恢复肠道功能,通过“菌-肠-脑轴”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大肠癌作为世界上发病率第三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而肠道菌群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辅助治疗大肠癌,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文章从手术、放化疗、中药单体和复方对大肠癌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作用进行概述,为大肠癌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7,(3):666-668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与功能性便秘的关系,并对其进行评价。结果:肠道菌群失调导致FC发病的机制可能为益生菌减少、肠-脑轴失调;运用益生菌治疗FC的机制可能为改善肠道微环境、缩短结肠传输时间。结论:笔者从正常肠道菌群与FC患者肠道菌群改变出发,说明肠道菌群属于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制之一,并进一步说明其内在机制及益生菌对于FC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的回顾及评论,以期为功能性便秘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产后抑郁(PPD)是指产后出现以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激动、烦躁、应付能力差,重者出现幻觉或自杀行为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精神障碍疾病。产妇待产及产后出现抑郁情绪不仅危害产妇心理健康,还影响妊娠结局及分娩方式,甚至出现自伤自杀行为或残害亲生孩子的严重后果。现有相关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产后抑郁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产后抑郁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中西医研究尚未形成规范化的研究体系。通过从产后抑郁的中西医发病诱因及机制、产后抑郁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及治疗产后抑郁的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肠道菌群结构调节诱发产后抑郁发生的机制,为中医药治疗产后抑郁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是我国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肠道菌群失调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涉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糖脂代谢紊乱、慢性炎症反应等机制,糖尿病肾病可进一步加重肠道菌群失调。目前已有研究证实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同时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肠道菌群调节可能是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重要途径。基于肠道菌群调节的糖尿病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应在开展辨证分型研究、侧重早期干预及取效机制研究等方面着重进行,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8.
抑郁状态作为一种情绪障碍,常见症状为兴趣缺失,自我否定,反应迟钝,不愿交流,甚者可出现极端厌世或自杀倾向。可涉及多种疾病,如抑郁症、卒中后抑郁、产后抑郁、肠易激综合征严重抑郁、精神分裂症等,不仅影响疾病治疗效果及预后,还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负担。目前抑郁状态机制复杂,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统一,可能与单胺类神经递质表达异常,神经元受损及传导通路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过度活跃及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等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证实,抑郁状态的发生和肠道菌群失调关系密切,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医药防治抑郁状态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还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稳态的作用,同时肠道菌群也可通过代谢转化中药活性成分影响其吸收和药效发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对抑郁状态的发生发展关系及“脑-肠轴”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肠道菌群成为中医药抗抑郁状态研究的又一潜在靶点。该文从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出发,基于肠道菌群学说,梳理总结近年来中药单体、复方及针灸治疗抑郁状态相关中医证型的作用机制,为深入了解抑郁状态的发病机制和中医药抗抑郁的科学内涵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更加系统地探究证候变化的微生物学基础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林瑞芳  俞赟丰  阳凌峰  喻斌  徐寅 《陕西中医》2022,(11):1647-1650
肠道菌群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生理状态下,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是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优势菌群(>98%),两者的比值是反映肠道微生物群紊乱的重要指标。在病理状态下,紊乱的肠道菌群通过影响胃肠动力、破坏胃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紊乱脑-肠轴功能及影响药物吸收代谢等机制参与FD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中医药能够通过扶植益生菌生长和抑制有害菌增殖来逆转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减轻FD患者的临床症状。白术、炙甘草、枳实、神曲等中药,以及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焦三仙、调中健脾汤、胃祺饮等复方均能够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起到治疗FD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近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糖尿病关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血糖紊乱的状况。中医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临床行之有效,调节肠道菌群成为从脾胃论治糖尿病新的研究途径。笔者从肠道菌群入手阐述中医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  相似文献   

11.
抑郁症病机为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衡,中医药可通过调控肝、脾脏腑功能治疗抑郁症.现代研究证实,脑-肠轴通路和抑郁症有较强的相关性.脑肠肽不仅存在于大脑中,也存在于胃肠道内,与胃肠功能和情绪密切相关.由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存在一定联系,即脑-肠轴的存在,可以把胃肠道及肠道菌群看成一个整体,对神经系...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20,(2):195-198
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从肠道微生态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关于中药单体、活性成分、复方及制剂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发现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能有效减少病情复发;无论是单味中药及其活性成分,还是中药复方均能有效调节肠道益生菌、减少有害菌群数量,使肠道菌群恢复平衡状态,从而间接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功能,促进结直肠黏膜的修复。但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今后应加强相关中药药理作用研究,为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参考文献35篇。  相似文献   

13.
何佳美  银子涵  梁繁荣 《陕西中医》2021,(11):1581-1585
“心合小肠”理论主要是指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系统发挥“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它们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经络上相互联系。肠道菌群与中医理论中的小肠功能相似,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吸收营养,它还能充当内分泌器官,起着调节机体生理、病理及免疫应答的作用,与宿主之间有着密切的信息交换,参与神经系统调节,形成肠道的生物学屏障。越来越多的临床及动物实验证明了肠道菌群失调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这使“心合小肠”理论更受到认可和深化。同时,针灸作为传统治疗手段,对肠道菌群紊乱及心血管疾病都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拟从肠道菌群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与心合小肠理论的相关性探讨针灸改善肠道菌群的微生态从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分别从来源、生理、病理及治疗方法等角度阐述中医肾精、肠道菌群与脑机能之间的关系,认为肾精与脑机能及肠道菌群与脑机能之间的关系有高度一致性.肾精与肠道菌群均形成于胚胎时期,受后天因素影响,两者均可促进神经系统发育而维持脑的生理功能;肾精亏虚与肠道菌群失衡均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通过补肾益精与调节肠道菌群均可治疗脑病.  相似文献   

15.
肠道微生态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焦点,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肠道及肠外疾病密切相关,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饮食习惯可直接改变肠道微生态,导致肠道菌群中度失调,西医多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口服益生菌、通便药,甚至行粪菌移植术。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相互调节作用,通过多靶点、多途径整体治疗,在临床中取得不错的疗效。仝小林教授认为,夜明砂、晚蚕砂、五灵脂均属于动物粪便药,三药合用能清热化湿,消积导滞,以复中焦升降气机之功,且三药均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可作为天然的肠道菌群调节剂,靶向调整肠道菌群结构,有望成为未来治疗糖尿病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当前导致人类心血管相关疾病病死率最高的病因之一。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常于机体内肠道菌群的特殊变化有关;虽然当前本病临床治疗仍以药物为主,但因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人们的关注点逐渐聚焦于针灸这一不良反应少、无污染、起效迅速的绿色疗法上;此外,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针灸对肠道菌群有明确的调节作用。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针灸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成立,文章就该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论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失衡致结直肠癌的研究成了热点,而中药治病多以口服形式进入肠道,直接与菌群相互作用发挥疗效,在优化菌群结构、保护肠道微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本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结直肠癌各证型中菌群变化特点,探讨中药与菌群相互作用治疗结直肠癌的积极作用,以此展望中药调整菌群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上升,脾虚是其常见的辨证分型,现代研究表明导致结直肠癌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肠道菌群,本文通过总结归纳文献,分别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结直肠癌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结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肠道菌群与脾胃的关系等阐述肠道菌群失调与脾虚型结直肠癌之间关系进展,为肠道菌群研究和结肠癌的防治提供新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